南宋不咳嗽(校对)第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267

  很快,一串白色的旗子在前支帆索上升了起来,这是洪涛为舰队独创的旗语,目前只有简单的几种变化,比如安全靠港、全速、准备战斗、撤离之类的,完全是为了在海上编队航行时互相通信用的。太复杂的旗语洪涛还没琢磨出来,这玩意他在后世只是简单学过,基本没怎么使用,记得不太清楚了,还得慢慢总结补充。
  “这个王八蛋!回去非好好教训他一顿,让他长点教训!”看到了洪涛的船上挂出了旗语,后面那艘帆船也在前支帆索上做出了回应,也是一串白色的小旗子,不过洪涛用望远镜看了看,鼻子都气歪了。那些旗子里还夹在着几条内裤,卡尔的皮又痒痒了,三天不打就上房揭瓦。
  “嘿嘿嘿……姑丈,下次再出海,让我代替卡尔吧,他还是放在您身边合适。”泊蛟有点幸灾乐祸,这次远航洪涛让卡尔当了捕鲸者号的船长,他一直都不太乐意。
  “别急,下次出去你和他一人一艘。”洪涛对于自己教出来的这个船长还算基本满意,除了年纪小了点,其它方面都很出色。
  “那您呢?”泊蛟只是想和卡尔竞争竞争,并没打算把洪涛挤走,有这个姑丈在,他走多远都不怕,碰到多大风浪都不怕。
  “我?嘿嘿嘿……我有更大的船啦,哈哈哈哈哈……”洪涛说出一个让泊蛟羡慕嫉妒恨的理由来,新船已经造了快5个月,温老二曾经夸口说洪涛回来的时候就能下水。洪涛也一直盼着这一天呢,与前三艘小帆船相比,它才算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远洋帆船,还是有战斗力、续航力、登陆能力的远洋战船。能不能顺利下水,关系着自己这两年时间是不是白费,关系着自己称霸海洋的计划会不会拖延。没有这种战船,光靠掠食者号这样的小帆船,只能当海盗,不能当海上霸王。
第二章
家的感觉
  “那……那我还是跟着您吧……”泊蛟很聪明,和洪涛待了这么久,他已经对新式帆船有了很深的了解。一条10多米长的帆船和一条30米长的帆船,完全不是一个意思,虽然都是帆船,但前者可以三两个人就开着满海跑,后者却需要一个大团队合作才能驾驶。难度提高了,可以学的东西自然就多了,他知道的东西越多,就越觉得自己这个姑丈身上有学不完的知识。
  “阿蛟,别忘了我和你说的,航海不是玩,是我们的前途,不光要你学会,还要教会你的那些叔叔、哥哥、弟弟妹妹们。只有每个人都学会了,我们才能谁也不怕,在海上最重要的是人,不是船。姑丈不可能永远带着你远航,很快你就得独自带领一个队伍了,你要有自己的帮手、自己的水手,明白了吗?”洪涛当然愿意让泊蛟和卡尔一直跟在自己身边,和一群什么都不懂的新水手相比,他们太好用了,能帮自己很多忙。可是自己不能把最好的人都留在身边,这和自己的初衷相悖,培养他们就是为了让他们去当另一个自己的,当自己有了十个、百个阿蛟和卡尔时,就已经是海洋的霸主了。
  “您是说让我自己挑选船员?像您带着我一样把他们也教会?”泊蛟很快理解了洪涛的意思,在海上航行会最大限度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也更容易养成同一种思维模式。
  “嗯,先带着他们去近海捕鲸,然后在他们中间慢慢挑选,什么时候能挑够30个人,你就有资格独自指挥大船了。嘿嘿,你猜猜,山头上那个岗楼是谁出的主意。”洪涛一直举着望远镜在河口两侧搜索,他想找到刚才发现自己的人,一直到距离河口很近的位置,才在河口北面的小山头上发现了一个木制的树屋。它隐藏在树木之间,如果没有望远镜,就算你从山下过,也发现不了它。
  “还不是那个慈禧,他就会干这种偷偷摸摸的事情,营地周围的树上都快让他弄满这些东西了。”泊蛟撇了撇嘴,他很不喜欢慈禧,因为那个奴隶太无耻、太猥琐了,一点都不像男人。虽然这样做对营地来说是个好事儿,但是仅从人格上讲,泊蛟很看不起慈禧,更不明白洪涛为啥这么护着他,还给他特殊的待遇,几乎都快和营地里的疍家人、土人一样了。
  “孩子啊,光学会航海还不能当一个完全合格的船长,你还得在这里加强加强。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并努力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再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才是一个成熟的男人。船员、水手也是人,和他们在船上相处几个月甚至一年,能不能发挥出他们每个人的最大优势,就是你这艘船能不能发挥最大能力的关键。不过没关系,你还小,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什么都不懂呢,慢慢来,你比你姑丈要幸福的多。”洪涛拍了拍泊蛟的脑袋,理解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学问,目前他还不会要求泊蛟具备这种能力,这玩意光学没用,还得自己去琢磨,需要很长时间,自己如果不是在不同环境活了三辈子,也不会有这些收获的。
  时隔2个多月,再次返回金河湾,这里又是大变样,不光村庄的规模又扩大了许多、稻田的面积扩大了很多,住宅区的下游还竖立起来两架简单的水车。水车旁边是两座土高炉,浓烟不住的从里面冒出来,幸亏有树林做掩护,否则从河口外面就能看到。
  这两座高炉都有4米多高,2米多粗,锥形,洪涛没见过这样的高炉,他对金属熔炼也没什么研究,就算知道点这方面的知识,也用不上。那些东西都是在现代化炼钢厂里实习时候学的,换到现在这个年代,屁用没有。没有各种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和试剂,他连钢铁的含硫量、含碳量都测不出来,知道啥也是白搭。至于说会土法炼钢、炼铁,这不是瞎扯淡嘛,一个现代城市里的大学生,谁尼玛没事儿去学土法炼钢啊,学了何用?哪个大学里的教授会教这玩意?问题是那些教授、甚至包括技术员和工程师,有几个会土法炼钢的?
  别拿早期的工农兵大学生和现在的大学生比,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虽然在文化上弱一些,但是动手能力个顶个的强,很多人都是先上班再上的大学,有了工作经验之后再进修和啥都不懂就直接纸上谈兵,完全是两个效果。
  不清楚,洪涛就不会去瞎指挥,他只是和给齐祖画过一个水车带动锻锤的图纸,但是连尺寸都没给出来,具体木料的粗细也没有数据,只能算是一个概念。不过他显然低估了古人的智慧,他们缺的只是概念、创意和见识,真要论动手能力,洪涛觉得自己真比不过,就连温家那几个小孙子都比自己强。他们随便找块木头,就能雕刻出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手艺没的说。
  “看到了吧,我们只是出去转了一圈,回来就有这么多人欢迎咱们,心里是不是特别激动?觉得自己是个大英雄了?先别太劳神,等以后你自己带着队伍开着大船出去,给他们带回来你的战利品、奴隶时,他们会更欢迎你的。那时候你才是他们心里真正的男人、真正的英雄,就像以前我们疍家人赶大海时,谁抓的鱼最多一样。”当两艘帆船一前一后驶进了河道,北岸就已经站满了人。种田的、伐木的、炼铁炼铜的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计,跑到河边冲着帆船招手,连那些被铁链锁住的奴隶也不由自主的欢呼着,也不知道他们为啥高兴,难道说洪涛这个恶魔回来虐待他们了,他们很兴奋?
  “嘿嘿嘿……”泊蛟让洪涛说中了心事,很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转身像躲开这个眼毒嘴利的姑丈,可是又没处躲,只能是傻笑。
  “哎呦……我的宝贝哎,想我了吧?让我看看沉了没有,小肚子里是不是多了东西啦!哈哈哈哈哈……”掠食者号刚一靠岸,洪涛就当着上百人耍起了流氓。他直接跳上了码头,把站在最前面的泊珠直接举了起来,然后横抱在胸前,照着脸上就是两口,再把脸埋在泊珠的肚子上蹭了蹭。
  “荣翁翁,船上有稻种和棉花种子,还有十多个奴隶,让大家卸船吧,我先回家睡一觉,有什么事问泊蛟那小子,他都记在本子上了。”泊珠这已经不是头一次被洪涛当着众人面儿亲热了,但还是不太适应,把脸顶在洪涛胸前死活不敢露出来。洪涛也一直没把她放下,简单的和码头上的人打了个招呼,就抱着自己媳妇回家了。在大海上漂泊了两个多月,不光要担心航线和天气问题,还得照顾那些头一次出远海的年轻人,有时候还得给他们当心理咨询师,不光身体累,心更累。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荣老头没责怪洪涛,笑眯眯的看着他抱着泊珠跑远了,然后扭头看了一眼身后的慈禧。
  “第二队过来卸船!第三队去卸后面的!都仔细着点啊,敢掉一粒种子看我不抽死你们!”慈禧瞬间就窜了出来,扯着嗓子开始叫喊。他现在的汉语已经基本接近疍家人的水平了,甚至发音更贴近洪涛,估计是故意这么学的。
  这次洪涛还真是回家休息去了,泊珠已经有了身孕,不再适合过于累人的牵手活动,而且洪涛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远航一次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由此派生出来的问题更多,涵盖了各个方面,大多数全需要他来考虑,没什么人能帮上忙。
第三章
盲目自信的代价
  首先就是整理海图,现在洪涛手里已经有了一张比较完整的南海海图,从广州开始,南到加里曼丹岛,西面是马六甲海峡的西出口,东面探测到了吕宋岛的西侧,大部分港口、海岛都历历在目,不光详细还准确。从理论上讲,南海海域洪涛已经可以平趟了。不过光他自己可以航行还不够,靠一个人一艘船除了探险和玩之外,屁也干不了,想要发展就得有一群人。所以他要把这片海域按照功能分成几个部分,再誊写下来,交给泊蛟、卡尔甚至更多的人去独自使用。
  负责捕鲸的船长只需要拿到中部海域的海图就够了;负责抓捕奴隶的船长必须给他们提供不同国家、港口附近的海图,负责和西瑁洲之间运输的也得有一份海图;以后还得有运送货物、巡逻的船长,他们照样要获得相应的海图。虽然每份只需要誊写出来一份儿,但这个工作量也是很大的,不光要按照比例仔细描画,还得考虑得更全面。
  其次就是新船的建造进度,这艘30米长的大帆船已经超过了洪涛的知识储备。如果说以前那两艘17米长帆船的建造工作他还能勉强做到心中有谱,那这艘长了一倍的新船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设计一边挑毛病一边修改,最终造出来到底能不能符合设计初衷,他也不知道。毕竟在后世里很少有人会建造这么大的纯木制风帆战舰,很多资料洪涛只是在书上见过,并没见过实物,更没亲手实践过。
  新船的船型和掠食者号、捕鲸者号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纯V型船底,而是变成了另一种变形,上窄下宽的U型船底。这种形状稳定性更好,装载量也更大,不过相应的,它的吃水也更深,完全变成了深海战舰,再也不能随随便便的顺着海岸溜达了,一个不小心就得触礁或者搁浅。
  它的灵感来自于19世纪的欧洲风帆战舰,洪涛觉得它是最合理、最实用的、最保险。这和什么国家民族自尊心无关,科学就是科学,科学是不分国界的。不可能说经过了几百年完善、实践的欧洲风帆战舰,就是比不上中国古代的帆船技术,原因只是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这是纯粹的唯心主义。
  中国帆船的技术有没有先进的技术?这个问题要划出一个明确的时代来讨论,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放在16世纪之前,中国帆船确实有其独特、先进的地方。但是放到16世纪之后,就基本没什么参考价值了,尤其是做为战船的参考,可以说一无是处。
  这不是故意贬低,而是可观的评价。原因很简单,中国在元代、明代、清代都不是一个航海国家,这些朝代对航海全是可有可无的态度,甚至很抵触海洋。在这种心态之下,别说远洋战舰了,就算是民用船只也不会有什么发展的。可是世界并没有等中国,欧洲国家一直都在和大海较劲儿,甚至把大海看得比陆地还重要。经过了无数次大海战,总结出来的经验也就体现在了他们的舰船制造技术上。
  洪涛最终想要的是战舰,能够跨洋作战的大型战舰,他唯一也是必须参考借鉴的只有欧洲风帆战舰,别无可选。其实洪涛也不是从开头就这样想的,他也有一点民族怨念,于是脑补了一下,既然船型要借鉴欧洲人的,那能不能把船帆换成中国特有的硬帆呢。这也不是凭空妄想,他在后世的北美海域就见过挂着现代化硬帆的帆船,性能也非常不错,甚至比软帆还灵活。不过他忘了其中一个关键问题,那些现代化硬帆不光材料是现代化的,就连操作也是通过电脑和机电系统完成,没有这些高科技技术的辅助,现代化硬帆能不能造出来,都是个问题。
  这个建议首先就被温老大和温老二举双手双脚支持,因为他们更熟悉硬帆,于是大家忙活了五天,用鲸鱼皮和鲸须做出了一面小型硬帆,装在了掠食者号上进行了几天海试,结果让洪涛非常满意。用硬帆代替了原来的主帆之后,掠食者号的航速提高了2节,操作难度还降低了不少,而且硬主帆也可以配合软三角帆和球帆一起用,在没有增加太多重量的情况下,这种硬帆和软帆联合的帆具,让掠食者号变得更灵活、更快捷、更便于操作了。如果洪涛想,他甚至可以一个人驾驶着这艘17米长的帆船出航,它的性能已经快赶上后世那种利用电力驱动升降帆的玻璃钢巡航帆船了。
  对于这个试验结果洪涛非常非常得意,或者说他很自豪。硬帆优于软帆,从某种意义上就说明了中国人还是很聪明的嘛,咱哥们就不用你们西方人的软帆,你能怎么滴吧!
  可是吧,科学就是科学,西方人在很早就了解中国硬帆了,为啥他们都不用呢?难道说他们也和洪涛一样,是个民族主义者吗?不是,就算有,也不会全欧洲都是。其实欧洲人是很谦虚的,他们连世仇阿拉伯人的技术都愿意去主动学习,甚至偷学,没有理由如此抵触远在东方、和他们毫无冲突的中国技术。之所以不学,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是技术层面上的,和意识形态、民族无关。
  事实给了洪涛一个大嘴巴,当更大、更高的硬帆挂上了新船的桅杆之后,他还没升帆出航呢,就有点傻眼了。这面帆有点沉!它的重量是900多宋斤,换算成公制的话有一吨多了。为啥这么重?因为硬帆上面和雨伞一样,是要有帆撑固定的。十米宽、二十多米高的硬帆再用鲸须当帆撑显然不成,甚至连竹子都撑不住,只能用木料,太细了还不成,再加上鱼皮、绳索、滑轮组,就这更重了。
  如果光是重点,洪涛也就忍了,但这面帆挂上之后,新船的速度只能达到3节多点,把副桅杆上也挂一面15米高的副帆之后,航速依旧超不过5节,再升起前三角帆和球帆,满侧风的情况下也就7节多点。
  “哎……不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啊,卡尔,风速多少?”洪涛站在新船的后艏楼上,看着这两面精工细作得和工艺品一样的大帆,无奈的摇了摇头。向卡尔询问风速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就算不问,也不看桅杆顶上的风速计,光凭脸上的感觉,此时的大概风速他照样能大概判断出来。
  “4级左右,大人。”卡尔自打一上船,就看出洪涛不太高兴了,为什么他也明白。与掠食者号、捕鲸者号相比,这艘新船高大威武,但太慢了,连他都不满意,洪涛能满意才怪了。
  “嘿!快躲开!躲开!快啊……跳海!”突然,洪涛瞪着小眼睛冲着甲板上那些正在操作风帆的水手喊了起来,真是声嘶力竭,一边喊还一边跳着挥舞双手。
  “咔嚓……咣当……啊……”卡尔还没搞明白洪涛犯了什么病,只觉得头顶一阵乌云压了下来。随着一阵刺耳的撕裂声,主桅从中下部断了,二十多米高、大腿粗细的木杆斜着拍向了船头,两名还没听清楚洪涛在喊什么的水手瞬间就被桅杆带着帆砸倒,整个甲板上绳索乱飞,很多水手都跳入了海中,用两个字儿形容船上的情形,就是悲惨!
  一死一伤,这就是洪涛的野望!不尊重科学一般都是这个后果!死的人还是翁家唯一一个小孙子。虽然翁家人没有指责洪涛一句,也没用仇恨的眼光看他,只是哭泣着把那个刚刚17岁的尸体埋在了东边的小山坡上,但洪涛还是觉得她们的哭声就像是对自己的审判。如果是在战争里有人死了,哪怕是泊蛟战死,他也不会这么内疚。
  “伢子,这不怪你,每年疍家人都要死,如果不是有了你,他说不定早就死了。”荣老头还是那么沉静,说出来的话一点感情色彩都不带,他不光是和洪涛这么说,和翁家那些孤儿寡母也是这么说的。
  “这不一样啊……晚上我去给翁婆婆一家道歉……温伯,拆船!”洪涛都没好意思去翁家参加葬礼,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就这么没了,原因就是自己想试试……
  “啊!拆、拆船!不能啊,大人!这不是船的错,它是艘好船啊!我去给翁家磕头!我把我孙子过继给翁家!不能拆船啊!”温老二一听洪涛说要拆船,以为洪涛把怒火都撒在这艘船上了呢,对于一个大半辈子都没造过大船的船匠来讲,这艘船比他孙子还亲呢,五十岁的人了,一头就跪在地上,抱着洪涛的腿不让他动。
  “嗨!不是全拆,是改造!用不了硬帆就得用软帆,咱得重新换桅杆,还得在船头加一根斜桅!”洪涛揪住温老二的脖领子,一把把他提了起来,让这么大年纪的人给自己下跪,这不是折寿嘛,自己还想多活几年呢。
第四章
海波号
  船首斜桅,欧洲帆船的标准结构,当初洪涛踌躇满志打算用软硬混合帆,结果就把船头这根平躺前伸的桅杆给省了,没想到现在还得重新把它加上去,这样拆来拆去的一折腾,这艘船至少要到2月底才能下水了。不过也不急了,就算桅杆都是好的,也没有配套的软帆可以用,一样是出航不了。
  除了船首斜桅之外,还要加装一根矮一些的后桅杆,变成三桅帆船,这样就能把主桅和前桅的高度稍微降下来一些,使每根桅杆承受风力更均匀,避免再出现风力瞬间加大而把桅杆吹断的现象。另外还要在每根桅杆上加上三根横衍,就是可以让人在上面行走的横杆。软帆和硬帆不同,一旦达到了一定面积,就无法整体操作了,所以必须把软帆分成一块儿一块儿的,分别挂在这些横衍上,按照不同的风力和航速需求,升起不同数量的帆。
  按照目前的的情况算,这艘新船将会有六面主帆,分别挂在前中后三根桅杆上,船首斜桅上还有三面船首三角帆,后桅上还有一张后桅纵帆,正好十张帆具。为了配合这十张风帆的起降,桅杆之间还要增加很多支帆索、收帆索,加上固定桅杆用的索具,这艘船上面都快成蜘蛛网了,就算洪涛利用各种滑车、固定具精简了很多不必要的索具,依旧是一张网。看着这张网洪涛就咬牙,可惜牙就算咬碎了也得这么弄,否则船速就提不起来。
  “爬,谁最后一个到顶谁去擦甲板!”2月底,新帆船正在进行最后的改装,洪涛却带着一群人在岸边一颗最高的大树上挂满了索具、横杆,每天从早爬到晚,不光是盯着别人爬,他自己也得爬!这玩意对他来讲也是新课题,光见过没亲自试过,总不能舰长老当口贩子吧,以身作则一起爬吧,以后不管是升帆还是降帆,都得爬上爬下的,站在甲板上拽拽绳子就开船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至少在发明出足够驱动大型战舰的蒸汽机和锅炉之前,这种工作要天天干、日日干,没完没了。
  由于换成了软帆,新船上的水手定额从20人瞬间增加到了40人。这还只是精简配置,如果要进行运航,还得增加,要是还想配上舰炮,对不起,还得加。水手就是水手,他们要随时准备操作帆具,没功夫去开炮装弹,除非是停船不动。现在洪涛明白了当初那些西班牙大帆船上为啥要弄好几百人,不是人家为了热闹,是人少了就不成。船员是船员、炮手是炮手、陆战队是陆战队,谁也不能代替谁。
  人员一多,就有一个管理问题了,10多个人,可以就是船长、领航员、顶多再加个水手长啥的,喊一嗓子就解决问题。但40多个人一起上船,再这么粗放型的管理就会出现问题,为此,还得弄出一套船上的工作分工和船员等级来。这次洪涛没再自己去发明创造,而是直接借鉴了欧洲风帆战舰的组织结构,略微精简一下,为自己所用了。存在即合理嘛,人家玩了几百年,之所以这么安排,肯定不是为了凑数冒领工资用的,必然有它合理的一方面,还是主要方面。
  船长、大副、二副、水手长、操舵长、书记官、木铁匠、一级水手、二级水手、三级水手、见习军官,这就是洪涛按照脑子里有的记忆弄出来的船上职务。南宋此时的船上职务洪涛倒是打听了打听,他们是按照纲首(船长)、副纲首、直库、杂事、部领、梢工、舵工、火长、碇手、缆工划分的。其实意思也差不多,不过洪涛自己听着别扭,如果自己都搞不太明白,怎么去训练其他人,干脆还是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来吧。
  3月初,这艘被洪涛提议,并通过了董事会一致通过,被命名为海波号的欧洲横帆战舰终于下水了。海波是翁家那位被桅杆砸死的小伙子的名字,他本来叫翁小五,陈名恩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在为他刻碑的时候,特意为他取了一个新名字,也算是帮洪涛减少点心理负担。其实一个名字对洪涛来讲减少不了什么负担,就算叫他翁皇帝,他也活不了了。
  船名叫海波号,用一块木板雕刻在了船尾,这艘船真正的编好是003。洪涛为了省事好管理,干脆把舷号这个玩意也弄了出来,在给船只上漆的时候,就让温老大在船头两侧用白色染料合着石英粉写上了这些一人多高的阿拉伯数字。不光船体上有,主桅的顶帆上也有黑色阿拉伯舷号,这样在大海上很远就能认出来这是哪艘船、是不是己方的船。
  这次试航总算让洪涛有点满意了,海况合适、风速合适的情况下可以跑到13节,平均航速8节左右。再快就危险了,主要是船体和桅杆经受不了那么大强度,这是一艘战船,准确的说是单甲板的快速巡洋舰,不是快速巡航船。它的船型相对更短粗、吃水更深、横行更稳定、载重量更大,同时也更笨重一些,能追上对方的战舰和商船,就是胜利。
  海波号龙骨长度29米,船体长度31米,宽8米多,吃水3.2米,排水量350--400吨之间,到现在为止洪涛也没搞清楚料和吨之间的准确换算关系,只能是靠自己计算大概蒙。主桅高21米,前桅18米,后桅15米,最少水手40名,战时可以增加到150人。当然了,如果不在意航行距离,它可以装载300人,那样甲板上和船舱里就都是人了,和北京高峰时间挤地铁一样。
  既然是战船,那就得有武器才对,海波号也有武器,18架捕鲸弩!左舷8架、右舷8架,船艉楼上2架。舰炮?没有!洪涛目前只能搞出这种射击距离50多米的大型弩来,舰炮还是别想了。金河湾的冶炼业刚刚起步,铸造业还没影呢,不是洪涛太笨,是条件有限,小步慢跑都快累死他了,想玩跨栏保证扯到蛋!
  不过洪涛也没打算光用弩箭就把别人的船射死,这东西对付鲸鱼和那些小渔船还管用,碰上大船也没啥作用。可是洪涛又不想让自己宝贵的船员去和敌人玩跳帮战,死一个洪涛都心疼,他可是按照培养舰长的模式培养这批船员的,谁愿意拿一船舰长去和别人白刃战啊。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洪涛特意发明了一种手弩,就是用竹筒装上鲸油绑在弩箭上进行吊射,也能射50多米远,准确性在陆地上还凑合,到了海上嘛……停船没风的时候也凑合,其它时候就凭运气吧。这个竹筒一旦撞击到硬物就会破裂,里面的鲸油就会流出来,然后再往对方船上射火箭,能烧就烧,点不着也没辙。
  有了这艘大船,洪涛又带着人出发了,船舱里除了一大堆竹筒和鲸油之外,还有蜡烛和肥皂。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勃泥国,也就是后世的文莱国,在加里曼丹岛北部。上次远航的时候,他就看上了这个港口,这里是一个很好的补给点,还有一种让洪涛非常渴望的货物,至于如何在当地站住脚,洪涛已经找到了办法。
  文莱居然有石油!这是洪涛没想到的,而且当地人已经打井开采了很多年,至少那个会说一点汉语的僧侣是这么和自己说的。他们开采石油的唯一目的就是给寺庙的僧人火化,为此他们还掌握了很初级的炼油技术,就是把石油放在陶瓮里加热,等冒出来的热蒸汽自然冷却之后,就变成了一种可以燃烧的液体。
  上次洪涛抵达这里的时候,正赶上港口旁边一座寺庙在火化高僧,声势很浩大。刚开始洪涛并没有兴趣过去看烧死人,但是他突然闻到了一股子非常熟悉的味道,是柴油或者汽油燃烧的味道!这种味道立刻就吓了洪涛一跳,他以为有同类也穿越到这里,并且还是个比他更牛X的穿越者,都已经能造出汽油了,这还了得!于是他赶紧带着人拿着手弩赶了过去,如果真是个穿越者,那没的说啊,一弩箭射死然后开船就跑!
  好嘛,穿越者最怕什么?必须是穿越者!古话说同行是冤家,这句话一点儿都没错,穿越者才是穿越者的天敌,两个穿越者没有丝毫和平相处的机会,当利益达到一定程度时,穿越者之间必须会产生矛盾。一旦有了分歧,再想融合就很难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求,大家都是超人一般的存在,你凭什么让别人同意你的想法?一旦反目,就是不死不休的结局,除非这两个穿越者是父子,否则无解。
  结果洪涛没找到穿越者,却找到了一个会说汉话、对大宋朝无比向往的老和尚。通过这位僧侣,洪涛才搞明白,合算他们已经掌握了初级的土法炼油,只是过于简单,炼出来那玩意不是煤油、也不是汽油、更不是柴油,而是混合油,啥成分都有。
  洪涛对这里的石油很眼馋,如果有了这个玩意,他就能弄出更纯一些的混合油来。虽然也是混合油,但成分就已经能更接近汽油了,驱动发动机没戏,可是当燃烧弹可比鲸油要好用多了。炼油的残渣就是重油,这玩意也是好东西,它一旦烧起来,就会产生剧毒烟雾,烧不死人也得熏死,不光能攻击海上的船只,对岸边的城市和港口也是一个大杀器!
第五章
补给点和原油
  但如何搞到这些石油呢?办法就在这个老和尚身上。洪涛当下就甩开了瓢嘴,一顿猛喷,目的就是推销他的鲸油、肥皂和蜡烛,非说用冒黑烟、臭烘烘的混合油烧尸体是对佛祖的亵渎,而且老让佛祖住在黑乎乎的寺庙里,佛祖都快得近视眼了,必须让佛祖的屋子亮起来!而僧侣们更应该让自己浑身清洁,这样才是对佛祖最大的尊敬。于是鲸油、肥皂、蜡烛就当做他奉献给佛祖的贡品,免费交给这个老和尚,让他在寺院里试用。
  效果?洪涛不清楚,但是当他这次开着海波号再次抵达文莱港,见到那位老和尚时,寺庙里已经亮了起来,前来烧香祈福的信徒也比上次多了不少。老和尚更是把他视为贵宾,因为自打有了这些鲸油、蜡烛和肥皂,寺庙里的香火就越来越盛了,此刻洪涛已经不是凡人,而是上国来的贵人,带来的是大宋朝的高端礼佛贡品,老和尚还想要更多的鲸油、肥皂和蜡烛。
  有了需求,洪涛就满意了。你有需求我也有需求,咋办呢?很简单,利益互换嘛!一罐子鲸油换五罐原油,老和尚觉得很合理,那些臭烘烘、黏糊糊、冒黑烟的黑油怎么能和明亮、透明的香油比呢?再说了,人家还从万里之外的大宋国用大海船特意拉了过来的,光是运费就值这个价了。于是洪涛这种以货易货的方式又升华了,老和尚觉得他是在向佛祖上贡,是神圣的,和买卖无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