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不咳嗽(校对)第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267

  最有利的是,报纸这个东西非常符合士人阶级的理念,比如文南这种人,他们就是愿意去探索真理,并且乐此不疲。谁不让他们干谁就是他们的敌人,谁就会被他们用唾沫星子淹死,包括他们那个官家也一样。所以洪涛不太发愁大宋官府最终会禁止报纸的发行,大宋官府都是什么人组成的?士人阶级啊!
  除此之外,报纸还有一个最大的用处,就是商业宣传。如果能用报纸把海商们带回来的货物品种、品质、价格宣传一下的话,他们的资金回笼速度就会大大缩短。只是这一个好处,洪涛就敢断言,自己如果把这个主意在海峡公司董事会里提出,追着屁股投资办报纸的海商就得排出去一百号。
  “报纸……先生,你有一个好家乡啊,不知文某此生是否有幸去先生家乡一见?”当洪涛把报纸的大概摸样说完之后,文南的文青病又犯了,开始冲着洪涛施礼,非要去洪涛家乡转转。
  “我倒是想带你回去,可惜回不去了啊,那里发生了大地震,海水倒灌,万里良田和城市都被海水淹了。我原来说我是来大宋做生意的,其实是过来逃难的,没啦,全没啦!”洪涛就是个瞎话篓子,极南澳洲这个幌子骗了无数人,现在说不下去了,他话音一转,得,澳洲没了!直接断了大家刺探他秘密的通路,天灾人祸,这玩意你找谁说理去?
  “啊!……”文南脸上那个失望的神色都不用看,光听这个感叹词儿就能听出来。
第八十八章
文南不走了
  “不过我可以复制出来一个,现在的金河湾就是将来的澳洲,而且还会比那里更好。任何一个国家,不管多富饶,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想要以澳洲为蓝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结合大宋和其它国家的优点,重新建设一个更富饶、更自由、更有生命力的城市。老文啊,亲手建设一个理想中的城市,不比去走马观花的看一看别人的城市更有意思吗?只要你相信我,我发誓会让你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城市,而且你不是看客,你是参与者、是奠基者、是创建者!我不是说了嘛,以后你的名字,说不定还有你的雕像,都会矗立在这座城市中,永远被后人祭拜,想不想试一试?”人在什么时候心里最脆弱?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时候!文南现在就是这种情况,报纸给了他极大的精神冲击,澳洲的沉没又让他极度失望,洪涛适时的再给他画一张大饼,他咬钩的几率就非常大了。其实在金河湾这两年多,洪涛基本没强行去改造过文南,而是采用一点一点去引诱他自己改变的策略,说白了就是洗脑,用现实来给他洗脑。
  “学、学生能有幸在这个报纸上发表我的游记吗?”文南彻底投降了,以前他只称呼洪涛为先生,那是因为洪涛确实比他懂得多,不服都不成。但他从来没有自称为学生,一方面是洪涛对称呼很不在意,另一方面他还没心服口服,这下算是彻底服了。
  “谁都能!只要言之有物,就可以!不过我不打算让你光当个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人,刚才不是说了嘛,你是这个新城市的创建者,同时你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创建者。报纸就是你的战场,我打算拜托文兄来当这份报纸的主编,文兄意下如何?”洪涛说得很轻松,其实他已经做出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要放文南回大宋去。
  “主编……是何物?”文南知道主编这个词儿,但是搞不明白报纸里为何有主编。
  “主编就是决定谁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人,也是这份报纸的主人,他将决定这份报纸的成败。”洪涛故意把这个职务说得非常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给文南更多的刺激。
  “学生怕是不够格来当这个主编吧……大宋有无数大贤,文某名不见经传……”文南脸都红透了,他非常非常想当这个主编,但是又非常非常惶恐。
  “能不能别人说了不算,你说能、我说能。就能了!我不光打算让文兄来当这个报纸主编,还打算放文兄回大宋去。这几年让你在这里也委屈你了,是时候让你回去了,你毕竟是个宋人,那里才是你的国家。”看到文南的表情,洪涛又扔出一个大炸弹,不把这个家伙炸趴下不算完。
  “啊!放我回大宋?”文南彻底傻眼了,他曾经无数次想过这件事儿,甚至连逃跑都计划过无数次了,但洪涛现在真的要放他回去。他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回家,他想!可是他又不想离开金河湾这块到处都透着新奇的地方,在这里的两年多是他过得最有意思的岁月,甚至用脱胎换骨形容都不为过。不回家,毕竟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几年不见,不想是假的。
  “嗯,主编、回家,两件事儿,不着急。你先慢慢想,想好了再来找我。”洪涛努力让自己不笑出来,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个牙尖嘴利的大宋文人如此不知所措,只要看到别人倒霉难受。他就高兴。能在大宋文人面前装个逼一直是他的目标之一,现在终于到了完成的时候。洪涛伸手拍了拍文南的肩膀,然后背着手迈着螃蟹步,摇摇晃晃的冲着工地走去,把文南一个人扔在小土坡上捏呆呆发愣。
  其实洪涛一点便宜都没占到,他是痛快了嘴。但难受了屁股。说得挺过瘾,可是弄报纸也不那么容易,每种技术问题都得他亲自去解决,毕竟只有他才知道这个报纸最终是个什么摸样,别人只能辅助他,不能代替他。所以装逼的高兴劲儿一过去,他还得流窜于各个作坊之间,去和那些有经验的老工匠们商量一下具体问题。
  铅字这个东西最简单,只需要他画出一个摸样,负责铸造的工匠就知道该如何弄了,无非就是一个一个铅锡合金的长方块罢了,把尺寸掌握得精细一些也就成了。剩下的字体会有雕刻匠人去慢慢琢磨,这门手艺一点不比后世的机器生产次,全是八级工!
  水力印刷机暂时搞不出来,这东西洪涛也不清楚该如何运作,他还真没玩过印刷业,简单结构都画不出来。不过这并不影响实际印刷,报纸初期的发行量不会太大,就算到了后期,也不会有什么日发行几十万份的可能,就算印的出来,也发行不出去,没有公路网和铁路网,这么多报纸怎么送出去?所以用原始手工排版、手工印刷的方式,完全能满足发行量的要求。
  油墨!这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没有合适的油墨,印出来的报纸就会变成黑乎乎一片,根本没法看,拿着都嫌脏手。金属印模不像木制和泥质的印模可以吸取多余的墨汁,它是一点儿都不会吸收的,所以这个油墨必须有很强的粘性,可以粘在金属印模上。但它还不能太稀,还得有很强的挥发性和附着性,印完之后能快速干燥,干燥之后还不会很容易掉色。
  后世里的油墨是用什么东西配制的,洪涛一点儿都不清楚,但他明白一个道理,粘性可以用鲸油,那玩意多熬制几次之后,要多粘有多粘,船上的生漆就可以用鲸油调和。挥发性可以用酒精或者多蒸馏几次之后比较纯净的混合油,它们都是很强的挥发剂和调和剂,只是会残留一些刺鼻的味道,那就没办法了,凑合吧。着色剂就用黎人染布的植物染料吧,那东西的附着性很强,写到鲸皮纸上干透之后,浸水都不掉色。至于这些材料混到一起,要采用什么比例才合适,那就要靠工匠们去不停试验了。在没有很科学的分析技术之前,一切东西都只能靠试验,不停的试验!
  纸张最容易解决,目前金河湾已经有自己的皮匠来切削一扎多厚的鲸鱼皮。这些皮革除了制作皮鞋、皮伞、皮包、帆具和鲸皮纸之外,没有什么大用,以前也没怎么重视过。现在不成了,洪涛叮嘱皮匠们再精益求精一些,把鲸皮纸做得再精细一些。另外洪涛还得去和黎人商量商量。看看他们用那些阿拉伯棉花纺织出来的帆布到底能不能代替鲸鱼皮做船帆,一旦可以了,以后就不在浪费鲸鱼皮去做船帆了,省下来的全部做成鲸皮纸备用。
  除此之外,洪涛还打算弄一个造纸厂,不过不能建在金河旁边,那玩意是高污染企业,要建也得建在银河边上,和炼油厂、铸造厂、熔炼厂一起混吧。以后银河就是金河城的重点排污地,垃圾填埋场也要建设在那边。这条河算是毁在洪涛手里了。
  让洪涛很意外的是,文南这个家伙真是狠啊,是对他自己狠,他居然拒绝了洪涛的好心,不打算回大宋了。他说他要留在金河城,亲眼看着这座有他参与的城市拔地而起,还要看看洪涛治下的土地到底和大宋、高丽、日本有什么不同。这个家伙走火入魔了,或者说是让洪涛忽悠得有点过了,脑子坏了。
  为了不让洪涛强行把自己送回大宋去,文南还给洪涛推荐了一个主编替代者。就是他的堂兄弟,叫文浩。也是个读书人,不过并没入仕,却喜欢游山玩水。经常四处去拜访名师,属于那种更纯粹的文人,不屑于当官。如何让文浩来当这个报纸主编,文南也想好了,他不是有个家人也在金河湾嘛,他请求洪涛把这个家人放回去。拿着自己的亲笔信邀请这位堂兄来广州一趟,然后文南亲自去说服他。
  “你就不怕以后我当了反贼连累你们整个家族吗?你还有的可说,你是被我抓来的,现在把你堂兄也拉进来,是不是有点欠思考了?”洪涛喜欢在干事儿之前就把丑话先说清楚,免得以后落埋怨。
  “如果先生要反早反了,大宋的港口没一个能拦住那些战舰的,光是把琼州占下来割据,隔断海峡,有疍家人和黎人帮着先生,朝廷就没任何办法。先生所说的东西学生还没搞清楚,也有可能先生所图更大,但我相信先生不是大奸大恶之人。”文南这是在赌,赌注很大,连他自己和家族都押上了。
  “好吧,就按你说的办,其实有时候大善之人做出来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好结果,你有兴趣就慢慢看吧,有你在我身边,我也能多个镜子时不时的照一照自己。让你堂兄十月份之前务必赶到广州,我们又要出海了,这次去的地方更远。我们要去一块神秘的大陆,上面的人都是黑皮肤,就是那些马奴的故乡,叫做非洲。一来一回至少半年,我要把这边的事情全都安排好才能放心走,你马上写信,明天就让你的家人跟着捕鲸船出发,直接给他送回临安去。”洪涛其实也有点舍不得文南,别看他经常和自己抬杠,还对自己很多决定持反对意见,但他也是这个时代里能和自己正常聊天的不多对象之一。
  卡尔、罗有德、麦提尼、文南,恐怕除了他们几个,其他人都无法和自己正常沟通。他们要不就像慈禧那样自己说啥是啥,想个应答机;要不就和罗大财那样很难看得惯自己,即使自己做得对也得不到认可;要不就和荣老头、泊福那样对自己全是亲情,亲切是亲切但没有真正的思想交流。
  洪涛之所以打算让文南回去,也是迫不得已,主要是为了办好报纸。洪涛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主编,这玩意不是找个识字的人就能干,他编辑出来的报纸是要给大宋人看的,让自己去干都没戏,只能依靠大宋原本的文人,而且还得能听懂自己的意思,这个人选就只有文南了。既然他不愿意回去,又找出一个替代者,那就不回去吧,那个文浩能不能当主编,看看再说,让文南和他多交代交代,说不定能成,谁知道呢。
第八十九章
又到海商南下时
  十月初,是南宋海商们开始下南洋的日子,凡是准备去南番做生意的海商都会开始准备船只和货物,有些心急的已经借着季风先期启程了。从这时开始一直到冬至,南方的沿海港口都会变得热闹无比,不光是海商们忙碌,内地商人也会带着货物跑过来,没有他们,海商们船上装啥啊!表面上下南洋只是海商去跑,其实这背后还藏着两条完整的产业链。带着货物下南洋搏命的海商只是这两条产业链的一头一尾,此时他们是尾,等明年回来时,就是头了。
  广州和泉州是南下海商的主要港口,用帆樯林立来形容它们现在的港口绝对不过分。今年的广州港与往年有些不同,因为两艘怪模怪样的大海船正停靠在了港口里,桅杆上还挂着一面铜钱旗。啥叫铜钱旗啊?就是一面旗帜上绣了一枚大大的铜钱,上面没有任何朝代的年号,只有四个汉字,招财进宝!
  不用问,这玩意又是洪涛弄出来的,他就弄不了什么高大上的物件,想到给海峡公司的商船弄一面旗帜时,别人想出来的全是蟒蛇、猛虎、大鹏、麒麟一类的吉兽,最次也是蛟鲨、鲸鱼什么的,他却首先想到了后世里的那些商标。商会嘛,弄那么高大上毛用,文人视金钱如粪土,商人干嘛和他们学呢?俺们没这么虚假,喜欢钱就大大方方说出来,铜钱旗就是俺们的心声,在加上一句在后世已经被用烂的吉祥话,足矣。这种小玩意不用征求谁的意见,金河公司的董事会不是啥事儿都操心的,海峡公司的董事会也不会因为这件小事儿去和大财神爷洪涛掰扯,于是铜钱旗就这么定了!
  这两艘船就是洪涛专门给南宋海商们建造的,是以蛟鲨级战舰为设计基础,去掉了主龙骨、加厚船板、肋条,增加了五根副龙骨、七条隔断板、加高艉楼的货船。目前鲑鱼级就只造出来这么两艘,如果全力开工的话。金河湾船厂一年内可以建造六艘左右。
  不过洪涛不打算浪费好木材和船匠们的精力去过多打造这个玩意,他只想给南宋海商们弄出几个样品来,然后让他们自己出资建造造船厂,自己去摸索建造。只有把这种技术传给南宋海商。他们才能获得远航的翅膀,飞遍全世界的海洋。光靠自己去给他们造,不光耽误自己的工作安排,还会养成他们的惰性。俗话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被洪涛命名为鲑鱼级的货船比此时的广船、福船、鸟船、沙船都更适合深海远航。不仅载货量足够大,航速也能保持在七节左右,完全能跟上护航战舰的速度。如果以后能装备上几门火炮的话,就是标准的武装商船,可是进行低强度、小规模的海战。但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它使用的是软帆,这玩意宋人基本不会玩,还需要从头学。而且这种船的造价要高于同类型的广船、福船和鸟船,高出多少呢?差不多三倍左右吧。
  宋朝的船只造价本人查了很多书籍,《宋会要》、《宋会要辑稿》、《武经总要》之类的书籍都翻了。都没有特别详细的记载,有的是说拨钱多少多少贯,去造多少多少艘船,但没说船多大,所以无法衡量宋朝的船只单价。最终只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一中查到了一点记载: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朝廷命平江府(苏州)船厂建造四撸海鹘船,长五丈,单艘造价三百二十七贯。多桨战船两艘,长八丈三尺、阔两丈,载重八百料。单价一千六百零七贯七百文。
  推算一下的话,鲑鱼级长近十丈,排水量七千多料,还有整套横帆帆具。卖四千贯一点不为过吧?我觉得五千贯都值,因为高科技在什么时候都是要有高利润的。
  那这些南宋海商舍得花三四倍的高价去购买载重量同样的海船吗?答案是南宋海商一点都不傻,他们不光要买,还要抢着买。因为这次洪涛让罗有德传话了,今年的远航船队不带任何南宋商船,不是逼着大家买船。而是南宋海船航速太慢、适航性太差,跟不上护航舰队的速度,是个拖累!
  这个道理要是和别的海商讲,他们肯定会嗤之以鼻,但上次和洪涛一起出航过的海商都点头称是,就是慢、还危险!尤其是横渡印度洋的时候,如果不是赶上好天气,大家还能不能回来都是问题。虽然挣钱要紧,但是当大家兜里有钱了之后,就该琢磨如何安稳的挣钱了。搏命只是为了获得启动资金,谁没事天天搏命、次次搏命去啊,那不是商人,那是疯子!
  船只价格贵,不要紧,不管多贵,只要能挣回来,就是好东西。不管多便宜,买了就没用,也是浪费!商人们是最会算这个帐的了,船只贵但性能好,更主要的是买了船你就获得了远航暴利的门票,不买船人家根本不带你玩。说白了吧,人家买的不全是船,而是买对洪涛的这份信心。
  罗有德也没客气,他按照大宋商人的惯例,把这两艘船进行了扑买,还全是暗标出价,每个海商只能出一次,而且只有海峡公司的董事才有出价权利,别人想买还没这个权利呢。这叫啥?这叫特权消费,就和去高级会所一样,人家不卖门票,也不设最低消费,人家要会员卡。你说我兜里有的是钱,对不起,还是不让你进。想进不?赶紧去买会员卡,白交一年会费,然后你才有进去继续消费的资格。
  最终这两艘鲑鱼级商船都以近五千贯的价格成交,乐得罗有德嘴都合不上了,也就是洪涛坚持不肯进入珠江口,如果洪涛在场的话,他甚至想怂恿洪涛把明年的六艘船提前卖出去。空手套白狼,拿着别人的预订款白用一年,这是啥滋味?
  不过洪涛还是很仁义的,没买到船、也没和买到船的纲首搭上伙的海商,只要是海峡公司的董事,就可以带着一位新海商加入这次远航贸易船队。他们的货物可以装到金河号上去,目前这个大家伙就停在珠江口外,一艘船的载货量就顶五六艘鲑鱼级的,其它的护航舰船也可以少部分装载一些货物。总之,对海峡公司有贡献的海商,组织上是不会忘记你们滴!一起发财大大滴!
  “吴兄,敢问这是哪个作的海船,上面的作旗好奇怪,居然是一枚铜钱,这倒是符合身份,不过也有点太招摇了吧!”罗有德和海峡公司的海商们在码头上这通折腾,不可能谁也看不见。这两艘怪船就已经很扎眼了,又搞了这么一出热闹的拍卖会,想不引人注目都不成,很快就有其他海商开始互相打听了。
  海商这个群体并不是太紧密的组织,宋朝是个非常非常宽松的社会,民间会弄出无数个行会,几个人斗个蛐蛐都会弄出个促织会啥的。洪涛在广州城和临安城里就见过无数个行会,多得他都数不过来。如果你看到有个招牌上写着碾玉作、金银打作、漆作、钉铰作、油作、木作之类的,那这家店就是入了行会的,宋朝人把行会就叫作。其实招牌上没有行会标记的买卖家很少,基本全都会加入某个行会。罗有德曾经和他介绍过,临安城里有行会六百多个,细分出来的行业有四百一十四行,每个行业都有不止一个行会组织。还有一种前面带着义字招牌的行会组织,它不叫作,因为它是公益性质的,不赚钱,有点像后世的义工之类的组织。
  这些行会组织并不像后世的工会那样是听政府的,政府不管它们,它们对政府也没义务。它们会发布自己的行业标准,利用这些标准向消费者展示他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也算是一种竞争手段。谁的行业标准既能让顾客满意,又能让加入的商户满意,谁的行会会员就多,同时在本行业内的话语权也就多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行会的约束,市场上才能减少各种恶性竞争、制假卖假、不讲信誉的行为。因为还没等你骗人呢,行会就先把你除名了,没有了行会的集体行为,你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根本生存不下去,消费者也不会买你帐。
  罗有德最开始售卖鲸油时,之所以不敢在广州城里大肆低价贩卖,就因为他是个外来户,初来乍到的还没有加入任何一家行会。如果他的行为太过嚣张,就会引起同行业行会的共同抵制,这些行会不光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还能从你的供货商、销售商那里下手,让你成为孤家寡人,任何一个做买卖的人都不可能独立生存。所以尽管罗有德不担心货源,照样不敢过份刺激那些行会组织。
第九十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
  “哦,是高兄,难怪高兄不知道,他们原本是一群小商户,去年跟着这个海峡公司据说是去了一趟大食国,回来就个个都暴富了起来,这不今年又要去了。”这位被称作吴兄的海商就是广州本地一家最大的海商行会、入云作的作头,也就是行会会长。
  他几天前就听到风声了,说是今天要在码头这里卖新船,本来也想过来看看,如果船只质量不错,掏钱买过来正好用上。可惜来了之后才知道,人家卖船还要先入会。其实就算不要求入会他也不会买,倒不是这两艘船不入他的法眼,而是他手下的船工们都玩不转这种船,光是看着三根桅杆上那些蜘蛛网似的索具,就已经晕了。
  海峡公司的事情他也早就知道了,都在一个城市里混,谁家发了财、谁家倒了霉想不清楚都难。虽然不是一个行会的人,但平时去酒楼、茶楼里喝酒、喝茶的时候碰面也会聊一聊买卖经。这个公司是个啥玩意他至今也没搞明白,反正就知道是和行会差不多的这么一个组织。公司的作头是谁,他也没听说过。洪涛?是谁啊?不过他对海峡公司能够远赴大食国的事情是非常感兴趣。谁不知道跑得越远获利越大的道理啊,可惜的是远航太危险了,就算找到熟知那边航线的船工,没有搏命的本事,一般也没人敢去。野人族、食人番和大风暴不是闹着玩的,每个海商心里都有一本帐,哪种风险自己有本钱冒、哪种风险自己没本事冒。
  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海峡公司居然就安安稳稳的跑回来了,还带着一群原本都排不上号的小海商着着实实的赚了一笔。可真是一笔不小的利润啊,那些货物的数量和品种放在他这个身家百万贯的大海商头子眼里,也馋得直吸溜口水。可他又放不下身段去和那些小海商一样巴结海峡公司的作头。问题是想巴结都找不到正主儿,那个洪涛洪作主据说不是大宋人,平时也不在广州。有什么事情都要去找琼州罗家的庶子罗有德商量,甚至连罗有德你都见不到。常在广州城里出现的只有他的管家罗大财。
  罗家是个外来户,原本在广州就不受待见,只是由于他家也是官宦出身,这才没太被排挤,老老实实的经营一些竞争不太激烈、利润不太丰厚的海货买卖。罗家商会在广州年头也不少了,也算是个小有名号的商会吧,手下聚集着那么几个同样来自琼州的小商户,自己玩自己的。挺踏实。不过在吴作头眼里,他们根本就没资格和自己谈论买卖,现在让自己低三下四的去上门请教,那是肯定不成的。
  “吴兄,我可不是不知道这个海峡公司,泉州城里不少蒲家人都和他们有仇。据说这位作头是吃海上饭的,下手还非常狠毒,前年一下子就把蒲家整支船队给灭了。那些蒲家人不用我说,吴兄也知道他们的底细吧,哪个是好相与的?可这个事情就怪了。蒲家人只折腾了不到半年,自打今年夏天开始,就很少见到他们的海船来泉州。小弟我是专门做珠宝生意的。他们不来,这个宝石来路就断了一大半。这不我听说广州有人手里有不少存货,就想过来看看行情,没想到还真遇上这个海峡公司了,吴兄知道我进港的时候看到什么了吗?”姓高的这位合算不是广州本地的海商,或者说他根本不是海商,而是海商的下家儿。但他对海峡公司知道的比这位吴作头还清楚,而消息来源正是泉州的蒲家人,也就是那些阿拉伯商人。
  “嘶……蒲家!我想起来了!让高兄这么一说。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儿。今年夏天广州这边蒲家人的船只也明显少了许多。我还以为他们留恋此地繁华,不想回家继续贩货了呢。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如此说来,这个海峡公司难道把去大食的航线给……高兄可是看到了海峡公司的护航船队?”吴作头是个老海商了。只听了只言片语,就大概判断出来一个概况,然后直吸凉气。因为他清楚,独霸一条航线是个什么样的利润,大得算不过来啊!同时他也更清楚,独霸一条航线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算蒲家最鼎盛的时候,也不敢说独霸这个词儿,但是现在这个海峡公司居然就这么干出来了。
  “然也!他们就停在珠江口外,一共五艘!”那位来自泉州的珠宝商也是个喜欢开玩笑的性格,一句话他偏不说完,非得留着个扣子等着别人来解。其实他的心情没有吴作头这么焦虑,他不用下海,只要有商人能把宝石贩回来,他才不管对方姓什么呢。换个供货商对他来说并不是坏事儿,说不定品质和价格上还有便宜可占。
  “只有五艘……算上这两艘也只有七艘船,并不多啊?”吴作头倒不是没见过金河湾的船只,它们也不是第一次来珠江口了,只是之前并没太重视。据他的记忆,那些船个头一般般,除了帆多一些之外,并没看出有什么过人之处。
  “吴兄还是自己出去看看吧,小弟正好有车船在此,不如一同前往?”高老板还不打算解开这个扣,非要给吴作头一个惊讶。
  “……高兄,为兄我家里还有些事情,不如先回航如何?”有了车船,不多时就来到了珠江口,当吴作头一眼看到了金河号之后,脸色瞬间就变得铁青,抿着嘴表情严肃。车船远远的围着金河号转了半圈,和他们一起转圈的还有不少当地的船只,大家可能都没见过如此大的巨舟,尤其是三根高耸入云的桅杆,就好像已经插进了天空。
  “吴兄,这艘大船可有万料?”高老板估计和这位吴作头也没什么太深的交情,明明看到对方脸色不好看,依旧在一边唠唠叨叨不肯消停。
  “万料不止,为兄我十六岁上船,至今已五十有四,从未见过如此大船,这个海峡公司恐怕来者不善啊!”吴作头忍不住又回头看了看金河号,眼睛里闪现出来的光芒非常复杂,看不懂他是个什么心情。
  和吴作头同样心情的人恐怕还不少,参加了上次远航和后来申请加入海峡公司的海商在广州海商中算起来,连个零头都不够。虽然他们上次大赚了一笔,但比起那些靠大海发家的百年大家族来讲,还是不值一提。码头上的拍卖会搞得挺热闹,除了有少部分见风使舵的小海商凑上去指望能搭个顺风船之外,大部分有行会的海商都是冷眼旁观,还有一部分行会则是咬牙切齿了,比如蒲家。
  按照大宋的通商法,这些人拿海峡公司的船队没有丝毫办法。大宋商人还需要去市舶司领牌照才能出海进行外贸买卖,但是对外国海商,大宋朝廷给予的优惠制度非常宽松,只要商船来了,按照规定纳税,不问来源和出处,一概准许!不光如此,朝廷每年还专门派出官员,去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港口招商引资,宣传大宋各个港口的优惠制度,号召各国海商多去大宋港口贸易。
  在这一点上洪涛知道得非常清楚,因为他身边就有一个专家,文南。他就是南宋外交部的人员,而且他的工作也正是去各国招商引资,有点像后世国家组织的贸易代表团。所以洪涛不怕南宋朝廷会为难自己,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制度,就算看出来什么不对了,想改也要很久,这个年代的交通就制约了政策的制定速度。
  对于这个问题洪涛研究过好久了,他不认为这些海商有对付自己的能力,至少暂时没有。以后呢?应该也没有,因为加入海峡公司的海商会越来越多,档次也会越来越高,不再是底层海商愿意跟着自己一起出海做买卖,有一些中等规模的海商也改换了门庭,退出原来的行会组织,加入到了海峡公司里来。还是那句话,在商业层面上,洪涛谁也不怕,利益这个玩意总是商人最先追求的,谁手里有利益,他们就会跟着谁走。
  当然了,最终总会碰到和自己竞争的对手,那些大海商和蒲家就是潜在的敌人,这一点洪涛也看得很清楚。海峡公司的闯入,破坏了南宋海港城市的固有商业格局,原本由某些人控制的利益现在有化为乌有的危险。商人除了敢于追求利益这一点之外,他们还敢于破坏规则,谁威胁到他们的利益,谁就是他们的死敌,必须除掉才能后快。而且商人们一旦动了狠心,比任何一个阶级都狠,无所不用其极。你想得到、想不到的招数他们都会使出来,别和他们聊什么道理、底限,根本没有。
  在这方面洪涛更不怕了,只要南宋朝廷不插手,他能把东南沿海的贸易港口全都捋一遍,谁不服就让谁人亡家破,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有时候比战争还残酷。在这场战争中,自己处于绝对主动的地位上,有了保安公司的舰队和沿途的补给点,连南宋朝廷都敢硬撼,这些海商就算都联合在一起,照样不是对手,分分钟灭了他们。
第九十一章
带头犯规
  不过目前洪涛还不想挑起太激烈的冲突,因为这次远航不光是要去做生意,他只是捎带手领着这群海商跑一趟,等到了卡巴兰港之后,就要带着舰队继续向西,去探索非洲东海岸了,这是他必须做的,最终的目的地就是好望角。只要在好望角占住了一个合适的补给点,那去往欧洲的大门就被自己控制了,下一次远航可以用好望角当始发站,沿着非洲西海岸一口气跑进地中海去。
  “先生,是不是明年我就能回家了?”卡尔是洪涛第一个告诉真相的人,他跟着自己的时间最长,也最能理解自己的很多想法。洪涛不忍心把他一直扣在身边,而且当初就说好了,过五年就送他回去,他这几年里确实也尽心尽力帮自己,做人不能太贪心。
  “如果这次顺利的话,后年春天,你就能回到神圣罗马帝国了,如果它还在的话。”洪涛就压根不会说好听的,前面半截话很鼓舞人,最后一句,又让卡尔眼中多了几分忧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