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去哪了(校对)第2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7/561

  元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太子已经由躲在幕后而转向了走上前台,他已经急不可耐了。也是,谁遇到这么一个败家的“父皇”,都会心急,没人愿意自己将要继承的家产,被自己老爹败光。同时也说明,太子的势力日益增长,他已经有了很强的实力,可以和天子掰一掰手腕了。
  于是顾佐问:“陈玄礼被太子说服了?龙武军愿意支持太子了?”
  元载怔了半天,这才如同从梦中惊醒,苦笑道:“虽然知道长史能掐会算,但竟然一至于斯,若非亲见,真真是令人无法置信。那么,先生会支持太子吗?我记得您以前说过,太子将身登大宝。”
  顾佐沉默片刻,道:“我当然愿意支持太子,但我更希望,太子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一些,不要坐等安禄山竖起反旗,杀入长安。生灵涂炭、白骨千里,这样的场景,我不忍目睹,大唐的盛世繁华,将因此而落幕。”
  元载动容道:“先生慈悲之心,我必告之太子。”旋即又叹道:“只是,难啊……”
  顾佐道:“我当然知道此事极难,但事在人为,我当再上终南山,劝说崇玄署,不要坐视安禄山祸乱天下。”
  元载道:“不瞒先生,太子也曾求拜崇玄署,可惜那些道长并不理会。”
  顾佐道:“若是当真不理,我会联络各宗一起出兵。范阳加上白云宗,不就是三个炼虚么?咱们不怕!眼前的问题,还得着落在太子身上,恕顾某直言,今上昏聩,所行已非人君之像,天下盼太子久矣,只需太子正位,诏令一下,各宗必群起响应。”
  元载也放开了,道:“若是太子兵谏,只恐天下不服,这是太子最大的顾虑,如何能群起响应?”
  顾佐道:“至少西南之地、雄兵数万,可为太子倚仗。”
  元载又道:“河西封常清、潼关高仙芝、关内哥舒翰,皆忠于陛下,如何处之?”
  顾佐道:“封、高均在关外,至于哥舒翰,需调离京城,或可出镇洛阳,政事堂中,韦见素不是太子的人么?让他想办法。”
  元载叹道:“还有什么能瞒得过先生的法眼?我立刻回京,力劝太子……”
  院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师爷慌慌张张冲了进来,甚至没有敲门。他进来的时候,绊了一跤,好悬没跌倒。
  只见师爷手中扬着一份公文,脸色煞白,向顾佐喊道:“安禄山反了!”
第六十九章
奉诏讨逆
  无数旌旗在河北大地上展开,枪戟如林、战马如云,安禄山站在丈许宽的大车上,扶着栏杆,四下检视行进中的大军。
  他在军中威望素著,注目之处,便引来如雷般的欢呼声,见此军威,更是不时哈哈大笑。
  谋士严庄恭维道:“朝政败坏,唐军不堪一击,此番必势如破竹。郡王深得军心,臣冒死进谏,王爷当登大宝,如此则更名正言顺。”
  安禄山挺着肥大的肚子,挤得大车围栏嘎吱吱作响,口中笑道:“不不不,还不是时候,且看看再说。我奉天子密诏,诛除朝中奸相,这名目已然很好了,至少比顾佐清君侧好,高尚的主意还是不错的。衣带诏,哈哈……”
  一骑快马飞报而来:“大帅,独孤掌门和平长老于魏郡城外亲迎!”
  安禄山笑得更欢了。
  魏郡城外,自太守以降,百官跪迎,安禄山一脚将那刺史踢翻在地,斥道:“你个首鼠两端的东西,非得大兵临城,才知道怕了?还是说,独孤掌门不进城,你便要抗拒大军?”
  那刺史梗着脖子抗声道:“独孤掌门说了,大军入城不屠!”
  安禄山道:“老子当然不屠城,但可没答应不屠你全家!”吩咐道:“来人,将这狗官砍了,阖府诛戮,人头悬城!”
  白云宗掌门独孤问俗皱眉道:“首恶既诛,何必累及家眷,郡王手下留情。”
  安禄山点头:“既然独孤掌门求情,那就免了家眷之罪,男子入辎重营,女子入女营。”
  独孤问俗看不惯,正要再行出声,却被安禄山笑呵呵制止:“行了行了,独孤,咱们可是一头的。修行上的事,你说了算,行军用兵,还是听我的。”又眨了眨眼,低声道:“这可是亚父说的。”
  独孤问俗摇了摇头,向后面吩咐一声,长老平冽挥手,自城内整队而出数百修士,自炼气期至筑基期不等。
  平冽拱手:“郡王,这些是魏州本地修士,都愿意从军。”
  安禄山喜道:“好啊,和之前一样,统统编入曳落河,为我亲军壮士!”
  自幽州至魏州,这一路千里,大军途径莫州、瀛洲、冀州、贝州而至魏州,这已经是白云宗搜罗的第九批加入大军的修士了。至此,曳落河的总数已经由原来的三千急速膨胀至八千人,皆为修士。
  实际上,招募修士从军并不困难,自三年前开始,灵石价格一路暴涨,至今已至八贯,甚至有钱都难以买到。只要愿意支付灵石,这河北大地上,随随便便就可以拉起一支修士大军来,很多小宗小派甚至愿意自带军粮。
  幽州从多年前就开始储备灵石,库中灵石总数超过五十万,而为了这次讨逆,白云宗也一口气拿出了积储多年的三十万灵石,总计八十万块,供应一支万人规模的修士大军至少一年不成问题。
  如今这天下,只要大旗一举,说一声发给灵石,必然应者云集!
  河北大地都是平原,道路平坦开阔,范阳、平卢两军又多骑兵,一个月便过了相州,抵达黄河岸边。沿黄河西进,与兵马使史思明率领的河东军汇合,至此,“讨逆”大军总兵力超过十五万,军中修士突破了一万五千。
  十二月中,大军渡过黄河,进入陈留,遇到了第一支敢于坚守的唐军,河南节度府下的三千镇兵。
  此时的河南节度使张介然正在王屋山上苦苦哀求:“叛军已至陈留,若陈留失守,东都危矣!龙长老,发兵助战吧!”
  龙道人沉默良久,轻声道:“我倒是想助你,奈何……张节度弃城吧,为将来留待有用之身。”
  张介然大哭着离开了王屋山,选择了返回陈留,与太守郭纳一起坚守城池。
  龙道人转回后山,与众长老相见,众长老默然无语,人群中却有白云宗长老李史鱼拱手道:“多承王屋派厚情,诸位放心,我家独孤宗主说了,大军绝不进犯贵派山门,诸位只需在山上坐守不出便是,用不了多久,半年而已。”
  龙道人向李史鱼敷衍一礼:“李道友请回吧。”
  李史鱼又问:“可否拜见掌门?”
  龙道人摇头:“李道友就不要为难我师兄了,此时此刻,我师兄不便见你。”
  李史鱼也不生气,笑吟吟的辞别王屋山,赶往华山。
  李史鱼走后,龙道人一巴掌拍在书案上,怒吼道:“掌门师兄呢?你们到底谁见掌门师兄了?他到底去哪儿了?”
  一干长老们各自低头,没人能够回答。掌门不在,对方又有独孤问俗、安禄山和史思明三大炼虚,王屋派就算想要出头,也着实没这个实力。
  陈留连一天都没守住,半个时辰便为曳落河攻破。陈留郡的法阵几十年没有修缮过,根本发挥不了功效,十几名曳落河中的金丹飞临城头,法器四下一扫,再由几百名修士蜂拥登城,守军顿时作鸟兽散。
  节度使张介然奋力抵抗,被当场剁为肉泥,陈留太守郭纳只得弃剑请降。
  陈留一下,东都大门洞开,封常清四处调兵增援洛阳,奈何唐军不堪战事,连行军都艰难,遑论援助。大将荔非守瑜领兵接战,刚刚抵达范阳军驻地泥水罂子谷,回身看时,身后的两千军兵一哄而散,跑没影了。
  荔非守瑜倒也勇武,他修为金丹后期,擅长的法器是张大弓,当即立于山顶,向着范阳军大营发箭,箭无虚发,每矢必中。接连射死近百敌军后,才被围上来的崔乾佑和尹子奇斩杀。
  正月十五,范阳军兵锋直抵河阳桥,距洛阳不到三十里。
  长安大内,天子终于从太液池中的蓬莱仙山下来了,面对高力士的再次禀告,他喃喃道:“胡儿不会负我,他不会……他不是讨伐我,他是讨伐杨国忠……”
  高力士看不下去了,重重道了声:“大家!”
  天子道:“再等等,你们派个人去,问问胡儿,他如果真不喜欢杨国忠,可以跟我说……对了,再告诉他,先把今年的钱给我……先给五亿也行……”
第七十章
飞升?那是什么?
  天子的表现,令高力士无比失望,见这个过去几十年曾经让自己无比敬佩的皇帝,转身又飞回了太液池上的蓬莱仙山,心里最后一丝幻想终于破灭了。
  高力士怔怔片刻,将鱼朝恩招来:“在这里守好,不论宫中有何异动,都速速派人报知于我。”
  鱼朝恩答应了,问:“还是修德坊?”
  高力士点头离去。
  修德坊位于北宫门外,是禁军三衙的所在。
  羽林军在王承业的统领下,早就废了,被一群京中纨绔占据了大大小小的要职,不仅吃着一半空饷,剩下的一半兵额也被贩夫走卒花钱买下,只为了不被南衙兵马司那帮巡卒欺负——南衙各军也早在很多年前便没有了阵战之力,早就沦落为看守城门、巡哨里坊、抓捕乞丐的巡卒。
  千牛卫一个个倒是精壮,但只有六百余人,而且这支兵在岐王手中管着,真到了关键时刻,是绝对靠不住的。
  偌大长安,真正靠得住的只有一支兵,陈玄礼的龙武军,高力士来的,就是陈玄礼的府邸。
  将天子的话向陈玄礼讲述一遍,高力士叹道:“当年大家领着咱们诛韦后、除太平,是何等的英明神武,如今大家老了……”
  不等他说完,陈玄礼果断道:“大将军,该下决心了。”
  高力士点了点头问:“你属意何人?”
  陈玄礼反问:“还能有谁?莫非大将军还想着寿王?”
  当年天子杀故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后,朝廷拟重立太子,李林甫想立寿王,天子却立了今太子忠王,和李林甫在背后斗法的正是高力士。因此,高力士对太子有拥立之功,他是绝不可能去扶立寿王的。
  见陈玄礼和自己意见相同,高力士松了一口气,有了这番共识,才有之后商议的基础,两人议论许久,都觉得最棘手的是两个人,一个当然是杨国忠,他和太子之间势同水火,很难调和,要扶太子登位,必要除杨国忠才行。
  而另外一个,就是大宗正岐王。岐王在皇族之中资历和辈分都很高,影响力极大,最关键的是,他还是帝室中唯一的炼虚大修士,无人可与匹敌。且岐王掌着朱雀大阵和千牛卫,若由龙武军出手,在长安城内根本没有可能杀得了岐王,只有放到城外野地中,凭借军阵围杀,方有一线希望。
  况且就算杀了岐王,还有谁能迎战叛军三大炼虚呢?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说服岐王,但此间风险极大,令人委实难以决断。
  想来想去,两人不约而同问:“可接到顾佐书信?”
  自从去年十一月安禄山举旗之后,顾佐便一直和高力士、陈玄礼保持着书信往来,并且多次表示,要组织一支勤王军应援长安,只是至今未到。
  这种时候,正是最需要外力之际,于是两人决定,再次向南吴州发信,催促顾佐即刻进京。在崇玄署放手的日子里,他们也只能指望顾佐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7/5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