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去哪了(校对)第2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9/561

  顾佐问:“听说你们今天又去宫里练习歌舞了?”
  李十二道:“陛下和娘娘对霓裳羽衣舞做了很多改动,乐谱、舞姿、队形都变了,改动的力度很大,还多了不少玄音,李乐师说是崇玄署的曲谱,从东山隐园中找到的。我来长安那么多年了,还头一回听说有个隐园,回头倒要去看看。”
  顾佐道:“那是崇玄署存放藏书的一处所在,打理隐园的人法号叫御城散人,李泌的一个师弟。”
  李十二点了点头,接着道:“娘娘这几日一直在催促大家习练新舞,整个教坊司的女伎和乐师都进宫了,近千人,规制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顾佐皱眉:“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在练舞?安禄山都打到洛阳了!”
  李十二道:“不是还有潼关么?他们都说潼关天险,安禄山打不过来的,战事也就是这样了,下一步就看怎么谈。”
  说着,李十二又笑了:“都说安禄山在学你,想要免去两赋,就看怎么谈了,多半最后也和南诏一样,不了了之。”
  “这……”顾佐很无语,大战临近,长安百姓歌照唱、舞照跳、逑照踢、马照跑,背后的原因居然和自己有关,看来是自己带了坏头啊,没把朝廷打疼,反而令很多人松懈了。
  他向李十二道:“种师妹在南吴州建的雄妙台很不错,分馆也立起来了,我划了很大一片地方给你们。这次你要让长安剩下的人做好准备,若事机不偕,随时撤往南吴州。这不是心疼和可惜的时候,明天就开始收拾行囊!”
  李十二看着顾佐怔怔道:“真到了这等地步?”
  顾佐道:“时局比你想的还要凶险,目前已知的是,白云宗已经彻底卷入,连同范阳、平卢、河东军一道,有三大炼虚、十二元婴,金丹数百。安禄山自幽州起兵,一路南下,投奔他的修士上万,总兵力很可能已经突破十五万!搞那么大的动静,能和我南吴州小打小闹一样么?南吴州和范阳是有仇的,等他打进长安,西河道馆能好得了?”
  “你们和范阳有什么仇?”
  “这仇结的稀里糊涂,一言难尽,总之南吴州杀了他们至少六、七个金丹。”
  “这……安禄山真能打进长安?”
  “我当然不希望他打进长安,不愿意眼前的繁华大城毁于兵火,这次进京,就是看看有没有办法改变时局,把安禄山阻在潼关之外。但凡事要向最坏的结果去准备,不是么?”
  李十二终于道:“明白了,明日就让侍女们收拾行囊。”
  终于说动李十二,让顾佐非常欣慰,这是他入京的几个主要目标之一。
  天亮之后,李十二带着林素弦、何小扇等人去了芙蓉园,今日娘娘要亲自下场,霓裳羽衣舞的规模会非常大,她们几个天性爱舞的,对此都很期待,至于安禄山,且演完这支舞再说。
  顾佐也没法怪几位师妹掉以轻心,除了极少数有心人,整个长安都是这个风气,又能怪得谁来?好在西河道馆的丫鬟侍女们都按照吩咐开始收拾物件了,这就够了,就让西河道馆的师妹们做她们喜欢的事情吧,烦恼的事情交给自己解决就好。
  一时间,顾佐豪气干云,这可都是顾某的亲人和家眷啊!
  唐十三在西河道馆悄然住下,隐匿行迹,唐红玉和张富贵继续追查唐淞元的下落。
  顾佐乔装改扮,用了一天时间查看长安城防,又用了一天时间顺着朱雀大街和宫城来回转了几圈,这才前往北宫门外的修德坊和陈玄礼会面。
  见顾佐终于进京,陈玄礼大喜,顿时踏实了许多,顾佐有地盘有财力有军队,又有胜仗经验,对陈玄礼来说,南吴州就是当前最大的外援。
  “怀仙稍待,我已遣人知会大将军,他即刻就来。”
  “大将军白天出宫,而且还是来陈将军府上会客,这么做能行吗?”
  “如今不比往日了,别说大将军,连太子都开始在府中接见群臣,咱们这位陛下,只关心两桩事:要钱,排演歌舞。而今唯一要避过的,只有杨国忠。陛下委之全权,杨国忠这些时日着实杀了些人,他已经急了,不过也没太大关碍,毕竟资历太浅,又是幸进之辈,长安他说了不算。”
  其实顾佐很是遗憾,如果杨国忠、高力士和太子能够联合起来对抗安禄山,再加上自己,说不定还真有希望成功,可惜大家注定了坐不到一起来。
  在陈玄礼府中等了半个时辰,高力士便赶到了,进门就握住了顾佐的双手:“我等盼怀仙前来,如久旱之盼甘露啊!”
  顾佐道:“恭贺大将军金丹大进,将入后期。”
  高力士转修搜灵诀后,压抑了数十年的修为厚积而薄发,进度极快,已经前期满溢,顾佐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
  寒暄已毕,三人对坐,顾佐先问:“大将军,陈将军,二位是否下定了决心?”
  高力士和陈玄礼对视一眼,这个决心,他们其实已经下定了,但真正要开口,还是相当艰难的。他们两位都是今上旧人,辅佐天子一路坐上龙椅,成就了君臣佳话。如今却要把这几十年君臣之情亲手埋葬,换谁都难以抉择。
  但在天下大势面前,再难也得抉择,两人点了点头,一起表态:“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第七十三章
都听先生的
  天子当退,这是大家共谋的基础,否则就没什么可谈的了。
  意见达成一致,接下来就是具体谋划了,龙武军是京中唯一能战之兵,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宫变毕竟不同于战阵,宫中有千牛卫值守,外城还有南衙十二卫,真要打起来,在里坊巷陌中厮杀,死伤必大,搞不好还会让天子跑出去,到时候麻烦就大了,安禄山的“衣带诏”之说就弄假成真,说不定摇身一变反而成了真正的勤王军。
  南衙十二卫受政事堂辖制,虽说早已荒废,但近月以来,杨国忠以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统带南衙诸卫,整军备战,裁汰了大量贩夫走卒、老弱病残,将总兵力由六万减为两万,已经有了很大起色。因此,这支兵还是需要重视的。
  除了南衙禁军外,最受高力士和陈玄礼重视的,无疑便是执掌大内宿卫的千牛卫。千牛卫兵少,但均为修士,野战不行,据城而守就没问题了,再配以朱雀大阵,龙武军想攻入大内是绝对不容易的。
  能够指挥得动千牛卫的,便是大宗正岐王,掌控朱雀大阵的,同样也是岐王。
  杨国忠倚仗贵妃,贵妃仰仗天子,让天子退位就是挖杨国忠的根,双方没什么可谈的。顾佐便将主意打到了哥舒翰、郭子仪和李光弼身上:“大将军探过这三位的口风么?”
  高力士道:“未敢轻举妄动。”
  哥舒翰、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外镇大将,被杨国忠调入长安的,说白了,高力士、陈玄礼和他们三个不熟,没什么交情。
  此事按下先不提,另外一个关键人物,便是岐王。
  高力士道:“岐王此人,忠于陛下,同样难以下手。”
  陈玄礼道:“我和大将军的打算是,请南吴军入城,震慑南衙诸卫,我自领龙武军由北宫门而入,强攻大内。”
  顾佐皱眉:“岐王怎么办?他是炼虚,你们刚才也说了,朱雀大阵由其掌控,强攻大内,能拿得下?”
  高力士道:“发动之时,太子负责缠住岐王。”
  陈玄礼道:“动手之际,还需馆主带人围住岐王宅,若岐王当真不愿,就只能仰赖馆主了,不知馆主能带来多少元婴或者炼虚?若是有唐听风一人在,事情就稳了。”
  顾佐道:“听风前辈没有请到,但援手不少,匹敌岐王当无疑问。”
  这就算定下了初步计划,但具体动手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商榷,三个人都同意,最晚不迟于二月上旬。
  见了高力士和陈玄礼,顾佐还要见太子,太子是很重要的一环,有些事情必须当面问清楚。
  现在顾佐用不着自己再去想方设法求见这个、拜会那个了,刚从修德坊出来没多远,就被元载截住。
  “听闻顾先生入京,李宅使很是振奋,敢请先生往十王宅一叙。”
  “你们倒是消息灵通,也好,头前引路。”顾佐笑答。
  来到十王宅,李辅国在宅门处亲迎,刚入正堂,堂内一人霍然转身,拱手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终于得见当面,孤有礼了。”
  顾佐灵域探测范围已扩至四十丈,早就感知这堂屋中有位金丹圆满境的修士,此刻不用再介绍,当即回礼:“见过太子千岁。”
  太子执礼甚恭,亲自引着顾佐入座,自己才于对面相陪,李辅国和元载立于他身后站定。
  香茗斟上,太子倾身道:“今国事崩坏,安逆兵进洛阳,河北、河东、河南大部沦丧,孤夙日忧叹、惶惑不宁,还望先生主持大计。”
  顾佐也不客气了,局势已经崩坏如此,他没那份工夫推让,当下道:“主持大计实不敢当,只望与太子千岁推心置腹,共谋时艰。适才已见过大将军和陈将军,大将军言道,陛下犹自心存幻念,以为安逆可以安抚而定。殊不知大军既起,旌旗高竖,哪有三言两语便可平息之理?安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起兵,四处攻城略地,此造反无疑。当务之急,朝廷要有应手,如今连讨贼的诏书都没有,让天下臣民怎么想?”
  太子道:“父皇年岁大了,为奸相蒙蔽,诸臣工都无计可施。”
  顾佐道:“陛下年迈是一,感念旧情是二,但此时此刻,不是谈情分的时候,既然如此,只好请陛下荣养了,换一个明君登位,以保河山。”
  这是头一次有人当着太子的面光明正大提出让天子退位,太子极为振奋,撇了一眼李辅国和元载,心道还得是顾先生来啊!
  李辅国问:“顾先生说的明君……”
  顾佐上下打量太子一番,看得太子心头砰砰直跳,虽然早知顾佐算过“太子将登大宝”,但此刻依旧忍不住紧张到无法呼吸。
  打量片刻,顾佐道:“太子器宇轩昂,气量恢弘,身后有宝气冲天、龙首相隐,此为明君之相!”
  李辅国和元载都赶忙看向太子,看了多时,似乎看出一些门道来,齐声道:“果然如此!”
  太子谦卑道:“愧不敢当!”又悲戚道:“只是,孤不愿为不孝之子……”
  顾佐断然问道:“何为孝?何为不孝?孝一人为小孝,孝天下为大孝,吾不知谁孝?”
  太子头更低了:“此言虽为至理,但孤心中不忍……”
  顾佐“啪”的一声拍在桌子上,手指太子,厉声斥道:“心中不忍?只为尽小孝而弃大孝,罔顾天下百姓,以至河山沦丧、黎庶遭难,太子忍乎?太子而为太子,乃天下人之太子,非一家一姓之太子,若不明此理,何足论事?告辞!”
  斥罢,起身欲去。
  元载都看呆了,连忙去拦顾佐,好言相劝,连说太子绝不是那种人。
  李辅国更是心中震惊,暗道这就是传言中的“斥君之非”么?虽知当不得真,但……当真好煞气好威风啊!下意识学着顾佐的模样往面前的桌案上轻拍了一记,忽然惊醒,也赶忙去劝太子。
  太子起身,向顾佐深施一礼,毕恭毕敬将顾佐请回席间就坐:“孤错了!孤悔悟!幸有先生教诲,孤不至酿成大过,一切都凭先生吩咐。”
第七十四章
约期
  见太子诚恳认错,顾佐这才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太子有此胸怀,我必助你。岐王一事,太子有何成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9/5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