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校对)第1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477

  “嘿嘿嘿……全凭大人运筹帷幄,二郎有幸追随。”其实蒋二郎挺内秀的,不仅学习新技能有热情有能力,在拍马屁的技术上也有明显进步,都知道先把功劳给领导了。
  “当弟弟都立了功,大郎怎么能无所作为。本官把这座城交给大郎守卫,你说他能否胜任?”洪涛自然不会被马屁拍晕,他想得更长远。既然城保住了,就得利用上,不能让自己的努力和战士的血白流。
  “……大郎不善攻却善守,可算人尽其用。不过此地无法补给,该如何守卫还望大人明示。”蒋二郎自然想为哥哥谋个更好的差事,守卫一座城寨最少也是都头的级别,确实算高升。
  目前他哥哥和施铜依旧跟着花掌柜负责商队,钱不少拿却没个立功的机会。只是守卫这座马尾城并不容易,一旦后勤跟不上还会非常危险。
  “补给问题由本官来解决,保证不让你哥哥饿肚子就是……怎么,不信?成吧,本官就先让你放心,然后再去和大郎讲清楚,也省了本官和他磨嘴皮子。你这个哥哥一肚子花花肠子,谁的话都不信。”
  后勤补给确实是个大问题,如果马尾城得不到有效补给,别说西夏人来攻打,光是低温和风雪就能要了守军的命,人越多死的越快。
  不过这件事儿在山顶上造雪崩的时候洪涛就已经想出解决办法了,其实古人已经有了很近似的工具,只是还没充分利用起来,自己干脆也替他们完善一下吧。
  “木马?!大人还知道回鹘的木马?”是什么工具呢?不得不说洪涛的知识面真广,他连生活在阿尔泰山附近回鹘人在冬天里打猎的独门绝技都知道。但这可不是博览群书得到的,全凭他那张破嘴逮着谁和谁聊,道听途说来的。
  特种部队里有很多蕃人,不仅是吐蕃蕃人,还有回鹘、党项和拔野族。这些民族都生活在北方,靠游牧和狩猎为生。
  俗话讲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有些部落已经在使用很原始的滑雪板了。北方的宋人没这种需求,但也见过蕃人踩着这种东西在雪地上飞奔,故而称作木马,因为这种板子是由木头削制的。
  “本官乃七星同宫,天下之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能吹的时候洪涛绝对不谦让,七星同宫这个流言现在已经快成事实了,连他自己都是张嘴就来。
  “光凭木马无法运送货物,它只在下坡时好用,上坡依旧要靠人力。”蒋二郎常年在北方草原上出没,自然也知道木马这种东西,而且比别人知道的还得清楚,连如何使用都明白。
  “仅凭木马自然不成,你可知金明池中有一种冰嬉叫做凌床?”蒋二郎说的很对,光有木马解决不了大雪封山时的后勤运输问题,但洪涛后面还有话没说呢。
  碎嘴子就是这点不好,说话喜欢留半截儿,非让别人去猜,然后看着人家猜不出来的表情,心里那叫一个美啊。
  “不曾见过……何为凌床?”这下蒋二郎傻眼了,他对北方草原的了解比开封城多多了,这也是他退役之后为什么活得憋屈的主要原因,在城里他就和个傻子似的啥都不懂。
  “谅你也不懂,此乃皇家的娱乐项目。何为凌床呢?就是在冰面上放个一丈见方的木板,板下有两三根木条,板上铺设毛皮软垫。由人拉动,陛下和嫔妃们坐于板上滑动取乐。”
  说起凌床洪涛是满脸的鄙视,什么破玩意啊,还没自己小时候玩的冰车好呢,但皇帝和嫔妃们玩得还挺高兴。
  自己在金明池时遇到过这种场景,对大舅哥的恩赐一次也没赏过脸,打死不愿意去那个破木板子上和皇帝对饮下棋啥的,太傻。
  “官家嬉戏之物与大郎何关?”也不知道蒋二郎是不是听明白了洪涛的描述,眨巴着两只眼还在纠结后勤运输。
  “假如本官把凌床下面装上木马,再由橐驼、蕃狗于前面拖动,是不是就能在雪地上通行了?”看到蒋二郎这么不上道,洪涛只能把答案说出来,这种感觉远没有让对方恍然大悟来的过瘾。
  什么木马、凌床都是启发,洪涛真正要弄的是雪橇,在中国叫爬犁。这种能在雪地中长途旅行并运载货物的工具目前还没有,弄出来之后不仅可以在冬季当做后勤箱车使用,还可以配备到特种部队中。有了它之后,特种部队的活动半径至少大一倍。
  至于说雪橇犬……没有,但蕃人放牧时大多会饲养高原的一种巨犬,和后世的藏獒有点像。估计训练训练也能当雪橇犬用,不光要当雪橇犬,还得当追踪犬、追捕犬。特种部队加上一群凶勐的猎犬,战斗力又能增加不少。
  只是在短期内还训练不出来,那也没关系,吐蕃人的高原马不怕冷,可以在积雪中行进。再不成就换骆驼,那玩意不仅仅是沙漠之舟,也是雪原之舟,比马匹好用多了。
  “……末将以为在箱车下面装上木马岂不是更佳?”蒋二郎这次是真听明白了,马上就茅塞顿开,不仅认可了这个办法,还自行发挥了一下,准备弄个载重量更大的雪橇。
  “你自回去与彭大商量,本官只要可以用的雪橇,什么样子不管。反正需要补给的是你哥哥,你弄不好将来饿死的就是他!”
  箱车下面换上滑雪板能不能当雪橇用洪涛还真拿不准,但他不用说成与不成,只需提出一个想法,然后让别人去实施。
  成功了算自己高瞻远瞩、神笔点睛,失败了就是别人太笨。功劳跑不掉、错误不沾边,这就是当领导的基本功。
第278章
捷报
  这次奔袭计划到此还不算完美收官,雪崩能害死夏人,对宋人照样有用。所以特种部队还得返回湟州城,再带些霹雳弹回到马尾城,继续到城南的大山上去,把山峰北侧已经被震裂的积雪接着炸松。让它们一小批一小批的滑落,去掉后顾之忧。
  只是这个工作不用洪涛再亲自指挥了,在如何炸松积雪的技术上,蕃人们更拿手,他们用肉眼就能分辨何处的积雪最容易滑落。
  洪涛现在的任务就是回湟州城和莲儿、周一日埋头于书案,争取把这次的行动渲染得辉煌、伟大一些,然后变成文字,再加上那位夏国倒霉皇亲的物证一起呈送给皇帝看。
  事情干得再漂亮,不如汇报写得天花乱坠,这个道理洪涛早就明白。他倒不是打算谎报军情,但能用几个字就为自己获得利益的事情干一干也无妨。
  现在马尾城的命运还没定呢,必须要给皇帝足够的理由和信心把马尾城留下,别被那些不思进取的口贩子几句话又给说没了。
  元丰四年,对北宋神宗皇帝而言是登基以来过的最顺心的一年。从年初开始,以巩固皇权为目标的改革就进行的很顺利。
  借着种凯的事情,先是把一大堆闲散官职裁撤了,顺势还在官制上小小的动了动。别看只是小改动,要是放在以前这也会被朝臣们喷得体无完肤。
  刚进入夏天,妹夫就和自己心有灵犀一般,又把武将杀得人头滚滚,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弹劾之声不绝于耳。
  可是自打苏轼从湟州回来,呈上了他在湟州的所见所闻之后,大家都傻眼了。苏轼在奏章里没写驸马什么好儿,基本都是错,但是听在皇帝和众臣耳中却得三思一下了。
  表面上看这些错误很严重,无一不是对祖宗章法的蔑视。可实际效果呢,只要是个深谙政务的官员就能得出很不错的结论。
  这就是苏轼的弱点,他太自我了,也太不善于政事,说白了吧,就是不称职。做为一个大文人,他做得非常够格,但做为一个官员真不怎么合格,尤其是中央官员。
  凡事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和环境。这也是他既不受旧党欢迎,又不招新党待见,还不被皇帝青睐的根本原因。
  目前朝堂中是啥气候?改革啊,即便是旧党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说皇帝改革是错误的,只能在改革的细节上挑毛病。
  这就叫大趋势,顺着趋势走就顺利,逆流而上不是不成,但你得有极大的力量才能逆潮流而动,否则就会像山洪面前的一棵小树,瞬间就被连根拔起。
  他这份奏章就是逆流而动,口口声声全是驸马如何违背了祖宗法制,对取得的成就视而不见。你要是真想视而不见那干脆就别写上,他还非不,一笔一划记载得挺周祥,以此彰显自己的品格。
  可是这种东西看在皇帝和大臣们眼里,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了。不仅不能给驸马治罪,还得算驸马治理有方。
  因为啥呢?因为经略安抚使就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去地方整军备战的,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又没有什么造反谋逆的大罪,其它细节都是旁支。
  以前光有枢密院和皇城司的密报,大臣们还能说有失公允。现在好了,苏轼这么一位朝野有挺有名的正人君子去亲眼看了,结果写了这么一份东西出来。
  想攻击驸马的官员们立马就闭嘴了,然后用狐疑的眼光看着苏轼,心里不住的问:你孙子到底跟谁一头的!
  神宗皇帝看着新旧两党的表现笑的肚子都快疼了,正琢磨着是不是该给妹夫再往上升一升。九月份永兴军路又传来的捷报,鄘延副总管种鄂在米脂城大破夏军,斩首三千!
  虽然是听了妹夫的建议,神宗皇帝和王安石没有忙着去征讨内乱的西夏,但这两位也没闲着,他们在永兴军路派驻了重兵,不时的试探夏军的反应,种鄂就是其中一路。
  自己的安排获得了胜利,神宗皇帝在朝臣面前又有话题可吹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改革是成功的。
  但朝臣们并不这么认为,根据边关的情报,西夏也正在往韦州一代集结重兵,看样子是想把东边的损失从西边补回来。战争的阴云正在秦凤路上空汇集,最终是输是赢还说不定。
  就在这时又有一封捷报由皇城司传来,驸马王诜在古骨龙城大破夏军,毁其城,斩夏军卓啰和南军司副统领、西夏梁太后的侄子梁道初于阵前,另斩首五千余。
  皇帝和王安石、司马光看到这份密奏时当时就全傻眼了。他们一致认为皇城司的密探被驸马买通了,否则仅凭王诜手里那点兵将怎么可能获得如此大捷?
  还阵斩对方军司副将、梁太后的侄子,这不是瞎扯淡嘛。要说王诜打飞鹰能赢过西夏、辽国所有大将很可信,但要说他会带兵打仗皇帝打死也不信。
  派妹夫去湟州,说是让他去对付夏人筑城,其实压根就没指望驸马能出兵。傻啊,总共就二千多禁军,守住边关就够了。
  这不过是皇帝和王安石他们玩的疑兵之计,就是说给夏人听的,为的就是分散夏人的注意力。毕竟王诜是蜀国长公主的夫婿,夏人也非常清楚这位长公主深得皇帝喜爱,所以没有大事,是不会派这位驸马去边关的。
  另外皇帝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王诜去搅浑水,吸引朝臣的注意力,这样他才能在朝中施展手段抓权利。
  之前王诜把任务完成的很不错,皇帝本打算等年底的时候就把妹夫调回来。长公主已经在夏天产下了一女,王诜有女儿了,任务也完成了,该回家享福了。
  可是没想到这个小子没理解自己的苦心,居然买通了皇城司的探子发假军报。这条罪名太大了,皇帝也盖不住,看来调回来之后还得贬官,否则无法和朝中大臣交待。
  还没等皇帝拟好申斥的圣旨,湟州方面的情报就如雪片一般飞进了大内。这次不仅有苗魁、黄蜂之流的单独呈报、皇城司的正式密奏,还有湟州马步军总管直接发往枢密院的明文军报。
  内容嘛,和之前皇城司的密奏差不多,只是在斩首人数上打了一个七折,没有五千,只有三千左右。
  但梁太后的侄子肯定死了,随着军报来的还有他的官凭、往来文书等等一系列物证。另外王诜在奏章里还说了,抓到了几名夏军步跋子活口,已经派王冠的水虎翼押送,不日就将抵京。
  这下皇帝真不淡定了,如果说之前的密奏有可能是王诜买通了湟州的探子作假,那后面这些奏报就不可能全是假的。
  这么大规模的造假别说王诜玩不利落,就算让王安石去弄一时半会也摆不平。这是N多个部门啊,假如都被驸马收买,那这个国家干脆就给他算了,还要皇帝毛用。
  “这是真的!王诜他……他胆子也太大了吧!”看着御案上的那些奏章和物证,神宗皇帝都晕了,难道说自己这个妹夫还是军中悍将,文武双全?可他连刀剑都舞不全,骑马就和骑驴差不多,怎么上阵呢?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得此智将。吾以为诸葛呼风唤雨乃是草民评话演绎尔,不承想王诜真有此本领。看来七星同宫之言也不全是民间传闻,此子确与众不同。”
  王安石和皇帝一样,正拿着几张奏报观看,一边看一边摇头叹气。听到皇帝的问询之后,这才把手里的奏章递了上去。
第279章
敌我
  这份是王诜以湟州马步军总管呈送枢密院的战报,上面的字体肯定不是王诜,但行文必须是,别人说不出这么奇怪的话。
  “炸塌积雪把夏军全埋了!这、这何以使得?”神宗皇帝接过奏章只看了几眼就在揉太阳穴。这个妹夫啥都好,就是讲话太怪,每次看他的奏章都特别费脑子。
  “臣也未曾见过如此战法,司马相公意下如何?”对于皇帝的这个问题王安石也是一头雾水,根本回答不上来,只能求助于司马光。
  “王相都不知晓,吾更无从晓得……不过臣以为有一人可答。”司马光的脸都快钻进奏章里了,他也从未听说过这种打仗的方式。
  三二百人爬到山顶埋放霹雳弹,然后轰隆一声几千敌兵敌将就从世间消失了,连尸首都找不到,这尼玛不是神话嘛!
  “谁?”这是王安石的问题,他想知道谁还有如此本事。
  “在何处!”这是皇帝的问题,他想知道这个人在不在朝中,不在就赶紧去请。
  “枢密副使王韶,老将军在秦凤路征战多年,应该知道一二……”司马光也是猜,这种太专业的问题还是问比较专业的人合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4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