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校对)第2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1/477

  有居住在河北、山东一带的读者可能会说了,还应该有一条路,就是再往东的沧州,顺着沿海平原地区直插山东,不是照样能南下嘛。
  这个办法明清以后可以,放在宋代真不成。不是辽国人傻,有平原不走非去强攻大名府,而是此时的沧州到处都是河流和沼泽地。北宋朝廷还嫌不够,又挖了好多人工池塘,几乎都连成片了,别说是骑兵,步兵都很难通行。
  所以说根本没有东边沿海的通道,在泰山以北的地区,想带领大部队南下只有上面说的两条路。
  难道说北宋朝廷重视了半天,连两条仅有的战略公路都修不好吗?洪涛最初也是这么想的,富姬给出的答案让他立刻有点哭笑不得。
  不是修不好,而是故意不修,目的只有一个,增加辽国骑兵南下的难度。为了这个目的,北宋君臣们可算挖空了心思,想出来的办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都绝了。
  在宋辽对抗的白沟河(后世拒马河)第一线,北宋禁军依靠坚固的寨堡进行防御。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寨堡连成了串,一旦辽人小股部队来犯,相邻的几个寨堡就一同出兵,依靠数量优势对抗。
  要是辽国大部队来了就依靠寨堡固守不出,辽军不善攻城,若绕道而过就伺机以骑兵骚扰其后路。
  辽军冲破了第一道防线之后,碰上的不是第二线驻军,而是连绵不绝的人工林和池塘,这时才是宋军真正战斗的开始。
  骑兵大部队没法顺利通过这种地形,只能下马先派人砍树填土,或者用重兵攻击把守着有数几条道路的城池。前者挺费劲的,树林太密池塘也太多,没有土方作业训练的契丹牧人干这种活儿效率不高。
  后者也不轻省,北宋军队据城坚守以逸待劳,前后左右都有友军遥相呼应,辽人又不善攻坚,时不时还会遭到当地乡兵弓手的偷袭。
  这时辽军已经失去了机动能力,比步兵强不到哪儿去,就算能突破这百十里的障碍带也是强弩之末。
  勉强冲到大名府以北,根本没力量再打一场大规模攻坚战,后勤也没法保证,只能劫掠一圈赶紧趁着宋朝禁军没有调动到位撤退,跑晚了就会有大损失。
  听上去这种防御方式很笨、很蠢,一点主动权都没有,但以北宋军队目前的作战能力,想在平原地区挡住大规模骑兵攻击也只能这么干,且做的非常成功。
  既然大的战略方针就是用战略纵深一点点消耗敌人的锐气,河北路所有的建设也必须服这个战略,道路就是这么变烂的。
  从大名府往北一直到雄州边境七百里左右,到河间府这四百里路的驿道还算勉强可以通车,过了河间府之后到雄州的二百多里路就惨了。
  不下雨时坑坑洼洼,几乎没有一尺是平的,只要一下雨立马就变泥坑。这些泥还不像湟州的土路是沙土成分居多的稀泥,而是又粘又滑的胶泥。多牛逼的车皆不可行,估计就算把后世的四驱越野车开来,换上泥地胎,也是趴窝的命。
  如果富姬说路不好走,肯定就是不好走。她的驼队这几年快把北部边境走遍了,对路况非常有发言权。幸亏驼队里白驼比较多,可以代替车辆背负货物,否则她在春末、夏季、初秋这段时间也无法顺利通行。
  把路弄的这么烂确实能给南下的辽国骑兵增加困难,可这么一来向前线运送补给也会很麻烦。
  没错,就是很麻烦,每年为了这件事儿当地官府会雇佣大量民夫,采用肩挑手抬的方式通过这片防御带,把补给品运到前线。
  北宋朝廷也是被逼急了,干脆玩起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和辽国拼人力资源。
  你马多我没辙,但咱人多,用这个办法抵消掉你马匹的优势,双方基本就处于均势了。你南下不了我也北上不了,就这么耗着吧。
  这种策略用在战略防御时无可否非,换成洪涛指挥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但现在神宗皇帝要北伐,再这么玩就不合适了。
  没有畅通的道路,辽国是无法快速南下,可自己的新军也没法顺利北上,所以修路就被正式提上了日程。隔离带以北的道路可以先缓一缓,但从大名府到河间府南这四百多里宋辽驿道必须先动工。
第543章
屠刀又举了起来
  “沿途缺少石料,全部由土夯造,雨季到来之后恐还会变得坑洼不平。”王七去年腊月就接到了这个任务,先带人去沿途各州县转了一圈,做完了基础测量工作才回来复命。
  这条路对他而言比天堂之路简单多了,既不用开山又不用凿石,可也不是没难度,坚固程度就是个大问题。
  “不用考虑使用年限,五年之内可以通行箱车就可。本官会把石舟的建造停下来,所有石灰全部调由你使用,配上碎石和河沙,在夯实的路面上铺设一层应该就差不多了吧。具体厚度你来掌握,石灰不够用的话就在沿途寻找合适的地方建窑烧造。人手本官派给你,一万不够两万、两万不够五万,年底之前必须完工。”
  洪涛觉得王七也有点走彭大和王大头的路子了,造点什么都先惦记着百年工程。这种习惯很好,但非常之时得学会变通,只要能把燕山山脉抢回来,全用大理石铺路自己都没意见。但现在只能凑合,一切为战争服务。
  “年底!那恐怕不止三五万人可为之,如此多的民夫会耗费海量钱粮。”
  王七没想到修路的工期这么紧,就算不用石料,想十个月就修完四百多里路,也得分成好几段同时开工,这样一来耗费的人力就会成倍增加。
  “嘿嘿嘿,朝廷拨下来的新军军俸下来了,二十万贯。粮食更不用担心,此处乃河北粮仓,又有江南稻米相助,不会缺了吃喝。你只管修,越快越好,不计代价明白了吗?沿途需要征用谁家土地就以钱赎买,拖着不卖的告诉蒋家叔叔,他会带五百新军助你一臂之力。”
  王七担心的成本问题反倒是洪涛最不担心的,今年的河北路徭役会比往年少,有了上万工程兵,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少了三万多厢役,花费则会随之降低。
  另外大名府路不是还有武卫军、振武军、宣毅军、勇捷军两万多禁军步卒嘛,七千新军完全可以接替他们的防御任务。所以对不起了,在本官的一亩三分地里谁也不能白吃饭不干活,你们也去修路吧。
  不去?我看看是那张嘴说出来的。有一个说的就砍一个,十个说的砍五双,一百个说的就砍一都,看看是你们的脖子硬还是本官的刀硬。
  当然了,硬气也不能不讲策略,能避免的麻烦还得避免。怎么避免呢?洪涛这个人真是乏味透了,打仗翻来覆去就两三招,治理地方左右也逃不出三板斧。犯坏都懒得想新办法,又把裁撤厢役的老套路祭出来了。
  正月刚过,禁军就接到了帅司府的通知,召集大家来府城参加新军操演。这倒是北宋禁军的惯例,每年开春都会有演习,向当地最高军事长官汇报训练成果。
  谁也没多想乖乖的就带着部曲来了,也没发现什么异常。当晚帅司大人还在府衙设宴招待各军指挥使以上的将官,好像也没传说中的那么不可理喻。
  这个念头刚涌上来,主菜还没上桌呢,在座的所有人就知道上当了。可惜明白的有点晚,院子四周出现了上百名黑衣人,全端着造型奇特的武器,怎么看怎么是劲弩。
  “帅司大人这是何意,我等若有得罪之处还请明言!”武将确实比文官胆子大,面对一圈致命武器心里害怕是肯定的,但面露惧色的几乎没有。四军的都指挥使齐刷刷的站起来抱拳问话,还挺客气。
  “诸位都是大宋的忠贞之士,为国戍边何罪之有?也丝毫没有得罪过本官,但本官今天要得罪得罪各位。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非本官所愿,却又非得做不可。”洪涛身前也站上了特种兵,只有这样他才敢近距离和这么多武将侃侃而谈。
  “帅司大人所言末将不太明白……”四位都指挥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啥叫不情不愿,难道还有人能逼着你……莫不是要造反!
  “陛下把本官从湟州调到此地,诸位可知为何?无它,本官全歼了西夏两个精锐军司,又克肃州、甘州,打得西夏军将听见本官的名字腿就打哆嗦。这些事诸位可能都听说过,现在本官得更正一下,什么坑敌十万、二十万都是瞎扯淡,两个军司满打满算六万多人。”
  看到在座的军将们比较有理智,没有赤手空拳直面弓弩的意思,洪涛终于敢坐下说话。但他说的事儿和目前的状况好像也没啥联系,谁要听你自己给自己辟谣啊。
  “本官是用什么办法克敌制胜的呢?其实特别简单,就是他们和外面的新军。当时本官手里有三千多新军,几百名黑衣军,也就是说本官新军的战斗力应该是西夏军队十倍。西夏军队和北朝军队也打过几次,互有胜负,战斗力在伯仲之间。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新军的战斗力是北朝军队的好几倍,本官为何还需要这么多禁军在此防御呢?完完全全是浪费,那该怎么办呢?”人是坐下来了,可话说得比站着时还气人。
  “大人此言差矣,若是没有禁军在此驻守,恐怕等不到大人来就已经是北朝牧马之地了!”若是没有四周的弓弩威慑,这些军将很可能会冲上来把大言不惭的破开国侯揍一顿。
  “没错,本官刚才不是说了嘛,诸位对大宋是有功的。但时过境迁,现在该轮到本官代替诸位镇守这里。可本官手里的钱粮有限,既要练新军又得修路,捉襟见肘。所以想请诸位帮个忙,能不能先屈尊去工地协助修路。别忙着骂人,先听本官把话说完。诸位都是国家的功臣,肯定不甘心去做修路这种事儿。怎么办呢?就得上书弹劾本官,这样一来枢密院和侍卫司会用非常快的速度把诸位以及部曲调离大名府路,咱们之间就不用发生矛盾了。本官这么做只是想逼着朝廷尽早下令,又不想和有功之臣发生冲突,诸位可曾听明白了?”
  对于这些禁军洪涛真是抱着感激之情的,他们也不容易,靠两条腿去和辽国的战马比赛,成年累月在这里担惊受怕,真打起来的伤亡肯定比敌人多。先别说杀敌立过功,只要能来此服役就不愧对国家。
  但有时候真没法动感情,他们百分百融入不到自己的体系中,总在身边趴着不光没帮助,还会让自己惴惴不安,万一谁被说动了起兵造反咋办?
  想把这些禁军调走又不是自己能办到的,和朝廷打文书战打到新中国成立也不会有结果,那些官员绝对不会允许自己在大名府独领兵权。
  怎么办呢?还是老办法,你们不是不同意嘛,那我就先斩后奏。既成事实了,你们是留着我还是留着他们,反正事情已经闹成这样,再想放一起合作绝无可能。
  就算自己乐意朝廷也不会放心的,万一哪天新军和禁军打起来咋办?这可是开封的北大门,战乱一起谁敢保证不冲动?一冲动直接掉头冲进开封那不成大笑话了。
  这么做很危险,万一神宗皇帝顶不住朝臣的压力,被调走的就是自己,调回去还没好果子吃。
  但自打出任京兆府坑冶铸钱司以来每一步都是冒险,已经快成日常了。想打破陈规四平八稳是没前途的,尤其是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必须铤而走险,没有第二条路。
  帅司大人的话在座的军将们都听明白了,人家是嫌自己碍事了,又无法说服朝廷下调令,这才逼着大家去修路,然后逼着大家一起弹劾,最终让朝廷不得不做出选择,还得快,慢了都不成。
  “我等若是不从呢!”怎么说呢,这位帅司大人确实如传闻中讲的一般不可理喻,且无法无天。军将们都不是怂人,当场就有人不太乐意了。你爱干啥干啥,凭什么用我们当枪使。
  “你不乐意?本官可是好话说了一箩筐,不想和各位撕破脸伤了和气。但本官可是得过疯病的,你想试试嘛!”洪涛眼睛一瞪,双手撑着桌子站起来,直勾勾的盯着那位带头反对的都虞候。
  “……试试又何妨,难不成你还敢……啊……噗通……”这位来自宣毅军的都虞候还挺硬气,也站起来瞪着眼打算叫叫板。
  可惜话还没说完就一头栽倒在地,抽搐几下不动了,喉咙上插着一根黑乎乎的弩箭。射他的黑衣人正面无表情的拉动弩弦,又放上一支弩箭,端起来准备看谁还不服。
  “……”碰上这么一位杀人不眨眼、且大权在握的上司,众军将只能敢怒不敢言,眼睁睁看着同僚的尸身被人像拖死狗一般拖了出去,地上留下了一道血痕。
  “把尸首交还他的家人,再按照新军指挥使给予抚恤,就说是剿灭匪盗时不慎中箭。”
  是不是心服口服洪涛控制不了,只要没人当面顶撞就可以。这位都虞候自己都没见过,更不知道姓名,但杀了也就杀了,没什么值得同情的,干这种工作多了人就会变麻木。
第544章
来了两个明白人
  “诸位没意见本官就当同意了,从即日起诸位的部曲交由本官统领,大家就留在府内好好休息几天,不能随便出去走动,但可以给朝廷上书。顺便说一句,如果不想平白无故让属下丧命,最好不要轻易去鼓动他们做傻事。忍个把月朝廷的正式调令就会下达,我们好合好散,留着有用之躯去别处为国效力,何必非要惩一时之勇呢。”
  事已至此洪涛就不想再争取什么了,说服一个人太难,说服这么多人基本没可能。只要他们不做无畏的反抗就算达到了目的,自己都把人家软禁了,还能指望对自己有啥好脸色吗?
  就这样兵不血刃,不对,还是死了一个,以后可能还得死。然后这二万多禁军步卒就算临时变成了工程兵,被派往大名府北面的工地,拿刀枪的手抡起了铁锹和锄头。
  反抗?不用担心,这些本来驻扎在不同州县的禁军又被以都为单位打散分配到不同的工段,兵甲利器全部收缴,除了当逃兵之外翻不起大浪花。
  而且蒋二郎在对待反抗者的手段上和洪涛如出一辙,有过几次不成功的尝试之后,只要能保证吃喝供应、不打骂虐待、工作量合理,禁军们也就不急于反抗了,左右也是一两个月的事儿,忍忍吧。
  对于帅司这次明显违反大宋律法的行径,宪司和漕司不干预也不配合。这很符合三人之间的君子协定,合法的人家就配合,不合法的就不配合,是不是上书弹劾那是人家的权利。
  真没用一个月朝廷就有反应了,但来的不是御史也不是枢密院的调令,而是一老一中两个人。老的是枢密副使、领参谋部参谋王韶,中的是原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
  跟着他们俩前来的还有两份任命,王韶领大名府路都钤辖一职,沈括领河北两路仓司一职,代替了曾布。
  一武一文,把洪涛手里的权利分了,这应该就是神宗皇帝在朝堂上替妹夫争取到的最优厚条件,想独揽边关最重要的府路大权,没门!
  但在禁军的问题上洪涛如意了,四个军步卒全部调走,只把两个军的骑兵留下,并归王韶辖制。除此之外,朝廷还会从京西北路和京西南路调来两万厢役听用。
  这件事儿朝堂到没太大争议,本来厢役就是个大包袱,疯驸马乐意背就背吧。别说两万,再要五万都能给。
  “王侯莫要得意,这些厢役到来之后恐怕就该气恼了。”王韶打算给驸马泼点冷水,这次的事情在朝堂里都快吵翻天了,已经有人联名上奏要严惩开国侯飞扬跋扈的行为,枢密院里更是意见不一。
  若不是章惇和苏轼一伙人据理力争,神宗皇帝也不好明目张胆的袒护妹夫。捅这么大篓子的人却若无其事一般,天理何在啊。
  “老大人还是不要叫本官王侯了,怎么听怎么像在叫王厚兄,不知他在甘凉路可否顺心?”对于王韶给自己当副手并加以钳制,洪涛的抵触不是很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1/4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