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校对)第3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0/477

  “浅予找了个好夫婿,在外能建功立业、在家还能卿卿我我……再陪吾打一盘,不过这次要让一让本宫才好,不然的话吾就去和浅予告发妹婿偷吃嫂嫂的口水,嘻嘻嘻……”
  答案还是没给,皇后不想说总不能逼问。不光不能问,还得陪她继续打球。心里一有事儿,眼瘾都过不痛快了,好不容易把运动服湿透大半的皇后糊弄走,洪涛一头就钻进了书房,从书柜里抱出一口牛皮箱子。
  这口箱子从湟州就跟在身边,里面装着半箱纸张,上面有文字有图画。它们是近十年来自己总记忆碎片中提取的精华,只要想起一种大概能在当下使用、制造、借鉴的后世科技,就会赶紧写下来保存。
  不用担心被别人发现,上面的文字大部分是英文、少部分德文,就算拿到此时的欧洲去也没人能看懂。儿童团的孩子们倒是有点英文基础,但大部分单词对她们而言依旧是天书。
  庞皇后既然亲自来和自己交底了,修河制置使的差事儿就不会太虚。不管她能不能替自己争取到这个职位,都要先做点准备工作。
  如何修筑河堤不是自己的长项,但这玩意难不住王七,自己只需再为他提供点便利即可。另外还得去找工部和都水监索要淮河流域的历史水文资料记载,看看到底是什么地方最容易决口。
  不管皇帝和皇后打的什么主意,既然当了修河制置使就不能尸位素餐,多少也得干出点成绩来。
  这份累还不是白受,在古代治理河流非常非常容易提高声望,民间也最喜欢传颂这种官员,尤其是能做出成绩的。
  和战乱相比,自然灾害对百姓的伤害更频繁,还无法躲避。肥沃的土地往往就在大河流域,想多出粮食离不开河流,谁能让大家摆脱水患祸害谁就是百姓的大救星。
  放着这么好的事儿洪涛岂能不利用利用,自己目前不缺钱也不缺地位,缺的就是权利。可这玩意皇帝不打算给自己,咋办呢?
  其实声望有时候也能当权利用,以前自己没想到这一点,庞皇后的建议正好提了一个醒。干嘛非去朝堂里和别人争,还被别人防狼一样防着。咱不和你们玩了,去走另一条路,几年之后看看谁玩的好!
  凉王病愈了!随着迎春花的绽放,开封城里也开了一朵很特别的花,父子花!
  隔三差五开封百姓就会看到一个瘦弱的小孩戴着满头花,骑在一个也不太强壮同样插了一脖子花的中年和尚肩上,施施然的走过西御街拐进工部衙门。
  见到这一小一大的搭配,除了感觉好笑之外,大部分还会远远的施礼,不管路上多堵都会让出一条通道。要是有幸能接待这父子俩一次,无论店铺还是商贩都会欣喜若狂,买啥都给最好的,还不收钱。
  可惜一个得逞的商户都没有,和尚头的中年男人大方的很,不仅不欠账还不要找零。铜钱难道还用找零吗?谁说花的是铜钱了,他花的是湟州新币。
  人家说了,不是故意捣乱,而是铜钱携带实在不便。做为大宋最富凉王,身上不带几十贯钱好意思出门?可是几十贯钱多重啊,比肩头的儿子还重,真背不动,只能使用湟州新币。
  收了湟州新币的商户也不用担忧花不出去,可以去飞鹰社兑换铜钱。但真去兑换的人并不多,大家都把这种做工精美的新币当收藏品,尤其是金币,又出自凉王之手,很有收藏价值!
  只是这么一来忙坏了开封府尹蔡京,凉王父子出行也不带护卫,就这么大摇大摆的在街面上乱窜,万一有个闪失他还不被人骂死,更别指望早日入中枢。
  咋办呢?没辙,只能派人整天在驸马府门口盯着,只要这父子俩一出门立刻跟上,啥时候送回驸马府了才算把心放到肚子里。
  洪涛这是干嘛呢?啥也不为,就是闲的蛋疼。
  庞皇后隔了没几天又来了一次,这次没再缠着洪涛陪她打球,换成了长公主。但打完球没走,又蹭了一顿驸马府独有的凉州羊肉才告诉洪涛,两淮修河制置使已经获得了皇帝的准许,廷议之后就会下旨。
  洪涛没想到这么快,很多准备工作还没做完,干脆就带着儿子一起去查资料。之所以不坐车、不骑马、不要护卫,完全就是为了折磨蔡京。
  这个贪官目前自己是没能力收拾了,但也不能让他过得太舒服,没事儿得找点事儿。其实就算开封府不派人保护,洪涛和儿子也不会有危险,府中的特种兵早就化妆成沿途百姓了,指不定还有多少山川督查院的督察也在街上。
  而且此时不管辽国还是西夏都不会冒险刺杀大宋凉王,那样很可能让战火重燃,即便大宋朝廷不想打也得做做样子。
  两国目前都处于修生养息的阶段,开战是最坏结果。估计他们比大宋朝廷还盼着凉王别出事儿,要死也自己去山沟里死,别给大家找麻烦。
  另一方面洪涛也是想让大家看看自己病好了,能驮着儿子走几里路,外放做官肯定没问题,到时候少拿身体的事儿找借口推诿。
  带着儿子则是为了防止长公主和莲儿作弊,自己一走一天,有时候中午都不回去,这两个女人再加上王嬷嬷,在家指不定怎么补偿王飞羽小朋友的委屈呢。
  这种自己打一巴掌,转身她们又给吃颗糖豆的教育方式最害人不过,不光互相抵消,还会让孩子萌生出阴奉阳违、两面三刀的性格。
  别以为小孩子不懂这些道道,儿童最善于模仿,尤其喜欢模仿身边的大人,比如父母。以身作则说的就是这个事儿,幼儿教育不需要讲大道理,也不需要太多知识灌输,更不用学什么才艺。
  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自己,父母什么样儿孩子就是什么基础。而且学好难学坏容易,你身上有一万个优点孩子可能都学不会,但只要有一个大缺点孩子百分百会学走。
  洪涛也没刻意装,他就是带着儿子在街市上闲逛,通过日常生活让孩子有机会观察自己、观察别人、观察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儿子能看到啥无所谓,自己就这个德性,好坏都得认不是。
第649章
两淮修河制置使
  清和元年四月底,皇帝下旨,察淮水常年水患害民扰民,屡治不疏,故派驸马都尉、凉王王诜专职治理,判两淮修河制置使、治扬州。
  大概意思就是说皇帝知道淮水年年害人,可是折腾了好多年也不见成效,这才派更牛逼的凉王出马,官职是两淮修河制置使,总揽修河的一切事物,制置司衙门在扬州。
  为啥在扬州呢,这地方繁华倒是繁华,可是距离淮水并不近,干嘛不就近弄个制置司衙门,比如淮水沿途的寿州、濠州、钟离、盱眙、泗水、楚州。
  洪涛接旨时也是这么问的,让前来传旨的章惇和李公麟好一顿耻笑。两淮修河制置使虽然是个临时指派的职务,但职责一直都很明确,除了要治理淮水之外还有一项任务,保障邗沟渠和通济渠在淮南东路段的畅通,让江南漕粮顺利进入开封。
  扬州是邗沟的最南端,再往南归两浙路管,是漕粮进入淮南东路的起始点。很多和漕粮运输相关的部门都设在这里,本着方便工作的初衷,两淮修河制置使的衙门向来都设在扬州。
  自打朝廷公布任命之后,一向门口罗雀的驸马府突然热闹了起来,时不时就会有朝中同僚登门拜访,连带着生意一落千丈的飞鹰社都跟着受益。
  难道说两淮制置使这么好用?绝对不是,这个变化的原因很简单,皇帝重新启用驸马为官,说明站队完毕,王诜不再是臭狗屎沾不得了。
  官职大小、权利多少只是一时表象,谁也不敢肯定五年后、十年后这位大宋爵位第一的臣子就不会一飞冲天。
  这也是混官场的潜规则,除非有很大的利益或者立场冲突,一般来讲当官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少得罪、多结交同僚。古人云,谁知道天上那片云彩有雨?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嘛。
  以前洪涛之所以混的人嫌狗不待见,就是因为他做事太淡薄人情,为了达到目的寸步不让。现在他是没有权利了,但没完全失势,还有爵位有声望,只要能重新获得皇帝的信任,保不齐哪天就又扶摇直上了呢。
  被任命为两淮制置使不就是死孩子放屁有缓了嘛,最让朝臣们意外的就是凉王回京时的表现。本以为他会依仗盖世战功和新皇帝打擂台,结果完全相反,这位素以羁傲不逊著称的疯驸马居然懂得服软了,玩的比平时善于此道的官员还高明。
  那句吾皇万岁、大宋万岁一喊出来,再加上万民附和,很多比较了解新皇帝为人的臣子心里就多了个想法:疯驸马未来可期!
  更让一众老臣大跌眼镜的事情还在后面,疯驸马居然把三十多座皇庄全都归还给皇帝了。这事儿能瞒一时瞒不了一世,确切的说是一个月都没瞒过去就弄的满朝皆知。
  “太不要脸了!太没有风骨!卑躬屈膝,丢尽了士人的脸!”这是朝臣们私下里的表述。
  “太识时务、太奸诈、太会做官了,假以时日必在朝中成为一股新势力!”这是朝臣们心里想的。
  有了想法就得付诸行动,趁着凉王还没起飞赶紧联络联络感情,总比人家飞起来之后再巴结容易的多,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嘛。
  面对这些同僚,洪涛也不去费心猜测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谁完全中立。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阿庆嫂的经营之道用在此时就很恰当,干嘛还要去琢磨别的方式呢。不就是多摆几桌酒席、多说几遍废话、多展示一下自己的脸皮厚度嘛。
  在这些同僚当中有几位比较特殊,章惇、苏轼、李公麟每次来都被更热情的招待,疯驸马甚至亲自下厨做饭。
  外人眼中他们是新皇帝登基之后重用的臣子,正得势,疯驸马多巴结巴结太正常了。事实上洪涛不仅没巴结,而是对他们提出的改革方案给予了诚恳且逆耳的建议。
  说起来特别令人费解,原本玩了命要改革的王安石突然变成了保守派,反对再把改革加深加快,而是和司马光的旧党站到了同一战壕里。
  以前部分支持新政、原则上反对新政、对新政持无所谓态度的章惇、苏轼和李公麟倒成了新崛起的改革急先锋。而他们的后台还是个原则上不支持新政的皇帝,逻辑上都讲不通。
  不是逻辑上讲不通,而是政治这玩意有时候不能光考虑普通逻辑,必须把各方的利益参数算进去等式才会成立。
  王安石现在是功成名就,成就已经做完了,下一步该做的是如何保护胜利果实,也就是保护他自己的政治资本。新政就是他、他就是新政,同生共存。谁脱离他的掌控继续搞新政谁就是要砸他的场子,真不能忍。
  这种做法有错吗?洪涛觉得一点都没有,太符合人性了。啥叫既得利益者?这就是,让人扔掉既得利益去无限拔高觉悟才是反人性的。
  正常的就不应该反对吗?洪涛觉得太应该反对了。如果光依靠人性治理国家,还分什么能臣和庸才。之所以叫官员、之所以享受比普通人多的国家福利,就得用更高的标准要求才对,权利和义务要对等嘛。
  现在章惇、苏轼和李公麟就是王安石的敌人,洪涛的立场自然也是王安石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逻辑怎么算都没错。
  不过朋友之间也是允许有分歧的,洪涛就不太同意他们三个的改革方案,原因只有一点,太激进了。一上来就打算拿冗官开刀,还要裁撤军镇。在洪涛看来这是在嘬死的路上高速狂奔,都有超速的迹象了。
  那章惇、苏轼和李公麟是不是也为了博取政治资本呢?洪涛觉得必须是啊,但也不乏对民族国家的热情。
  其实没人会完全只为公义奋斗终生,自私是对的,没有自私就没有社会,只要能在公私之间找到个平衡点就可以。
  目前洪涛觉得他们三个在公私问题上就控制的不错,所以能帮一把还是要帮一把。或者说觉得他们是自己的天生盟友,假如真能从上至下的改革成功,比自己由下自上的改革方法会容易的多。殊途同归,这就是洪涛的态度。
  但是吧,理想这个玩意比任何独品都强烈,一旦上瘾就很难戒除,还愈演愈烈。章惇、苏轼、李公麟的理想就很热烈,烧得他们不能忍受徐徐渐进。
  说起来还是洪涛的错,谁让他伙同神宗皇帝这些年把新政弄得如火如荼呢,确实也起到了富国强民的效果。有了这么好的先例,你再说让别人慢慢来,谁会信啊。
  “晋卿不要以为修河制置使是美差,朝廷确实不会以河堤修建数量降罪,可河堤一但溃决还是要追究的。且修理河堤的费用大部分要从各州路筹措,朝廷负担不超过一半,还多以民夫、粮秣给予,仅此一项就能让晋卿终年奔走无功而返。”
  没劝住别人,洪涛反被章惇给劝了。他对修河制置使这个职务有另一种解释,且更贴近实情。这一点恐怕庞皇后和皇帝也不清楚,并不是他们故意要骗自己。
  “呵呵呵,章相有所不知,本官在大名府路除了训练新军备战之外还干了一件事儿,就是修桥铺路,且一文钱也没向朝廷伸手。有些事放到别人眼中是极难的,比如筹措钱粮,但在本官这里却易如反掌。不过有些事正好相反,本官不太习惯官场的交往方式,如遇到过不去的坎儿,还望章兄、苏兄、李兄能在朝堂上伸手相助。不管是新党、旧党,也无论缓缓为之还是雷厉风行,毕竟我等都在为大宋操劳,如能守望相助必事半功倍!”
  不管他们听不听自己的劝告,洪涛都不想再和改革派成为敌人了。假如在朝堂上一个朋友都没有,皇帝再不是特别靠谱,自己干啥都会阻力重重、束手束脚。
  算是自己利用他们,或者说自己在忽悠他们,反正只要大方向差不多就可以暂时求同存异。百花齐放才是春嘛,也没准人家的办法更好呢,走着瞧!
  “晋卿此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不如作画一副留于小丫揣摩。”
  双方谁也说不服谁,苏轼不是第一次见识过疯驸马的嘴皮子,知道再说下去恐怕又会不欢而散,干脆不谈政事。
  凉王出京赴任、长公主跟随,驸马府除了留下王嬷嬷和几个下人之外可算是举家搬迁。但王诜说了,王小丫不走,依旧留在苏轼府上求学。
  这么做的动机苏轼能猜到,王诜是怕伴君如伴虎,万一哪天又犯了忌,有自己这位老师护着,总不至于全家都倒霉。这种做法也不是王诜发明的,大家族皆如此行事。
  但一想到父女生离、朋友远隔,苏轼就忍不住有点动情。这就是文人出身的特点,同时也是弱点。他们太爱动感情,迷人且烦人。
第650章
丑奴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0/4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