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校对)第3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5/477


第657章
马保长
  小村子不大,只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路,几十户人家分布在路两旁,路的尽头就是邗沟,还有个木制小码头。此时正值黄昏时分,袅袅炊烟升起,配上远处绿油油的田地,就像一副田园派画作。
  突然一阵犬吠、鸡鸣、马蹄和刺耳的铜哨声打破了宁静平和的画面,特种兵出于安全考量先一步冲进了村落,从都到尾巡视了好几遍,确定没有异常之后才吹响铜哨示意王三安全。
  这些特种兵多是番人,常年出入敌后,脑子里就没有平时和战时的概念。他们仗着马性纯熟,即便街上有人也不减速闪避,刹那间就把村子里弄得鸡飞狗跳,大人惊孩子哭,家家关门闭户。
  “老三,让他们都收敛点。”
  洪涛看到这个场面也没法埋怨,王三刚从甘凉路回来没多久,还保持着随时应战的状态,在船上每天都要在衣服里套一层链甲。领导都这个德性,带的兵肯定也好不到哪儿去。
  “全都下马,莫要吓到咱家佃户……靠,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下马威吧!”
  光特种兵收敛还不够,这个年代骑着高头大马进村,就和后世开着奔驰大G一样,还一来一串,必须挺吓人的。但老天爷再次证明了好人不好当的理论,洪涛下马之后觉得脚下一滑,定睛一看,踩到狗屎上了!
  “官爷、官爷,小老儿是这里的保长,见过官爷……”就在洪涛坐在地上用木棍和土蹭去鞋底的狗屎时,街中一户的院门开了,犹犹豫豫、畏畏缩缩走过来三个人,一老、一大、一小。
  “马保长,还不过来见过王爷,你们村里的狗都该杀!”
  朱八斤很郁闷,王爷要到村子里看看没什么,但喜儿还没找到就踩了一脚狗屎,让他这个向导很没面子,说起话来立马也变得凶巴巴的。
  “狗没长眼,不知道王爷的脚往哪儿放,是该杀!”可能是听出了朱八斤话里的不悦,老头赶紧作揖赔罪,可回话的不是他,而是后面站着的半大小子。
  “嘿……这是谁拐着弯的骂我呢!让我看看,你咋就这么大胆子呢!”踩了一脚狗屎,洪涛只是有点恶心,并没打算怪谁。但听了这个回答立马不乐意了,怎么着,骂两句狗你们还有意见了!
  “官爷息怒、官爷息怒,孩子不懂事……啪……跪下,给官爷赔罪!”凉王是谁老头真不知道,疯驸马的大名更没听说过,但他明白这些人自己惹不起。
  别人可以不认识,大光头必须认识。他拿着房契田契来核对人户时,是镇上的都保长陪同。在他面前都保长比三孙子还顺服,看现在的样子,大光头又是凉王的手下。
  自己孙子这句话说得太多余,为了不让孙子吃亏,老头只能抡圆了一巴掌抽上去,自己打总比让别人打放心点。
  “哎,怎说着说着就动手了!赔罪就算了吧,狗不懂事本王懂事,你是这里的保长?”一看老头动手打了小伙子,洪涛又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也别追究到底是狗的责任还是人的责任了,聊点别的吧。
  “小老儿马三网,见过……官爷……”见到凉王不打算追究自家小孙子的言语无状,老头松了一口气,又抱拳作揖重新自我介绍了一番。
  “本王乃官家指派的修河制置使王诜……凉王……呃,还是当今官家的妹夫!”
  “原来是驸马爷……蠢材,还不跪下给驸马爷磕头!”
  一连报了三个名号,前两个都没啥反应,反倒是驸马最受看重。老头又往身后中年汉子脑袋上拍了一巴掌,三个人跪在地上就磕头。
  “老人家,西边的大院子连同这边的地都被本王买了,以后那里就是制置使衙门,有关河道、河堤的事儿可以去衙门里找我。今天本王第一次到这里,听说村子里很多人家都是租种的佃户,特意过来看看。”
  洪涛也没去拦着不让跪,来不及,倒是趁着他们跪拜的机会先把手里的鞋给穿上了,顺口把来意介绍了介绍。
  “……”但没啥反响,老头一脸迷茫外加不理解的陪着笑脸,他身后的儿子和孙子也是瞪着两双眼直眨巴。
  洪涛明白了,他们听不懂自己来干嘛,这个年代不太流行官员下乡嘘寒问暖、老百姓沿街欢迎的戏码,这位村干部也不懂设宴款待啥的。
  不光是这里如此,甘凉路与大名府也一样。自己最初到牧民、农户家里巡视,他们也从来不主动请吃饭。到不是抠门,而是地位悬殊太大不敢张嘴,也拿不出相应的食物。
  你请朝廷一品大员吃水煮野菜就小米饭,别说油水,盐都没有,这不是客气是找揍呢。万一吃坏了肚子是算你的还是算谁的?索性就别张嘴。
  “马保长,带我去你家里看看!”对于这种场面洪涛有经验,硬邦邦的直接下命令比啥客套话都管用,这时的百姓也不在意被官员呼来唤去,反倒更习惯。
  马保长的家就在街北面,院子也不小,前后两排半瓦半草的房子有十多间。但和他家的人口比起来这院子又不显得大了,祖孙四代同堂,七个儿子、六个儿媳妇、五个孙子、三个孙女,外加三个孙媳妇和四个重孙子孙女,除了出嫁的孙女,还有老老小小二十五口,真是个大家庭。
  “呦,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马保长,加双筷子不介意吧?”
  前院堂屋里摆着一高一矮两张桌子,已经放上了几盘菜,看样子人家正打算吃饭。洪涛看了看,居然有肉有鱼,自家的佃户生活条件不错,他这个当地主的也跟着高兴,不打算走了。
  “……粗茶淡饭如何使得……”马保长没敢真信,哭丧着脸扭头望向大光头。
  “……”朱八斤做不了主,只能冲老头摇摇头示意他别拒绝,然后又向屋外挥了挥手,叫来一名特种兵耳语了几句。
  “王爷请上座……”马保长一看这顿饭躲不过去了,只好换上另一幅看着比较真诚的笑脸。
  “那本王就不……”别谦让,洪涛就算跪在地上磕头老头也不敢坐上座,麻利的赶紧就位。
  “今日是爷爷七十大寿,那是我家爷爷的座位!”可惜屁股还没沾到椅子面儿,刚才骂自己不如狗的小伙子又张嘴了。他很有自己的风范,别说话啥事儿没有,只要一张嘴肯定没好话。
  “呵……真是寸啊!马保长,过来赶紧坐下,免得您孙子冲我瞪眼!八斤,派人回去拿点贺礼来,总不能空着手给老寿星祝寿。”
  这些年跟着特种兵和新军训练确实有点成果,洪涛愣是在椅子上蹲了个马步,最终也没让屁股粘到椅面。
  朱八斤派人拿回来的贺礼全都特别实在,各种罐头,有荤有素、有干有稀。每桌上都放一圈儿,还给后院的女人孩子送去一些,可劲儿吃,不够还有。
  另外还有两瓶驸马酒,先不说酒的味道如何,光是装酒的玻璃瓶子就把马保长一家人吓得够呛。如此大而透明,隐隐约约还有花纹,拿到市面上保不齐能在城里换个院子呢。
  “来来来,别光看,动筷子动筷子!老人家,祝您长命百岁、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一起举杯啊,无论大小这一杯都要喝,不喝就是心不诚。”
  洪涛喝的酒市面上真没有,装酒的瓶子自然也没有,百分百是私酿。但没人敢抓,这是长公主酿的,还特意在驸马府里挖了酒窖储存,一年压一年,存够了年头再拿出来喝。
  重点不是酒和瓶子,而是他的祝酒词。这也太现代了,别说马保长一家,连周一日和朱八斤都听不太懂。
  但最后一句都明白意思,喝吧,谁少喝一口都逃不过洪涛的眼睛。包括另一桌上的两个半大小子,也被逼着干了一杯高度白酒,辣的又吐舌头又瞪眼。
  “马保长好福气,儿孙满堂,身子骨可还好?”两杯酒下肚,洪涛也不盯着别人的酒杯了。高度酒起作用很快,喝酒就是为了缓和气氛好聊天。
  马保长到现在脑子还是晕乎乎的,皇帝的妹夫能上村子里转一圈已经是百年不遇的新鲜事儿了,还能和自己坐在一起喝酒,说出去谁信啊。
  “托官家的福,这把老骨头还能下地抡锄头……”但让酒精一刺激,怕的感觉逐渐减弱,表情也自然了许多,说话都利落了不少。
  “您家租种了多少地?收成如何?”此时才进入了正题,洪涛想亲自打听打听这边的农业数据,和大名府一比就知道大概状况了。
  “小老儿不是佃户,祖上传下来百亩薄田,就在王爷您家的田地南边,挨着……”马保长这么半天了还是第一次直起腰来说话,这个话题太令他自豪了。
  “哦!本王以为自己才是地主,原来马保长也是同行,来来来,为了地主干一个!”
  洪涛表面上没露声色,心里却有点纳闷。家里有一百亩地,还不缺劳动力,按说日子应该过得更好才对,总不会是故意和自己装穷吧。
第658章
地主家也没余粮
  想搞明白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劝老头继续喝酒,没喝惯高度酒的人稍微喝急一点就容易醉,只要醉了就好旁敲侧击了。
  马保长觉得这位驸马人真是太好了,年纪不大、说话和气、待人也热情。虽然有些话根本听不懂啥意思,就冲能和百姓坐在一起喝酒聊天的做派,应该是个好官!
  心里一放松,酒精再一刺激,老头很快进入了话痨状态,让说的不说,不让说的也要说,谁不让说和谁急!
  “扶你爷爷回屋歇了吧,天不早了,我们也该走了,今日多有叨扰,改日让你爷爷带着一家人去本王府上做客,再继续喝过。”
  一边喝一边聊,老头讲的痛快洪涛听得认真。可苦了周一日,抱着小本子奋笔疾书,酒菜全顾不上了,直到马保长彻底醉倒,洪涛和马家人告辞时,才赶紧抱着肉罐头吃了几口。
  “放下吧,回去官人给你下热汤面,再窝上几个鸡蛋。”看到周一日大口大口吃肉的样子,洪涛一把抢过了罐头。这都是别人吃剩下的,不能太亏了自己媳妇。
  说是这么说,回到府里做饭的却是王三。别看女汉子是军伍出身,做起热汤面来有板有眼,利落无比。不过王三说了,她只会这么一道拿手菜,平日在军营饿了就自己弄着吃,其它的一概不会。
  “看你笨的,光会打打杀杀,将来如何嫁人?”不光不做,洪涛还是吃的主力,周一日一碗没吃完,他两碗都下肚了。
  在马保长家他也没吃饱,或者说根本就没怎么吃,光灌酒套话了。俗话讲放下筷子骂厨子,洪涛就这么没品,把王三说得一文不值。
  “大姐能嫁出去我也能……还不都是爹爹偏心,哼!”王大是表面憨厚心有沟壑,王三是真耿直。
  对于自己出嫁的问题不仅没有任何回避,还直白的表达了不满。把责任都推给了偏心眼的老爹,凭什么光给大姐找夫君,而没有自己的?
  “这也怪本官!”洪涛把碗往桌上一顿,面汤都不喝了,瞪着眼等着周一日说句公道话。
  “她们岁数也不小了,是该在这方面多操操心。”周一日也放下碗,笑吟吟的看着自己这位有时候聪明有时候傻的夫君,说出了公道话。
  “……此事还是交给夫人操办吧,本官可有的忙喽。睡觉睡觉,明天早起再陪我去田里转转。”
  周一日说的没错,王大今年二十二岁,王二和王三都二十一,除了十七和十八不够十五岁,其他孩子不管男女都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龄,有几位甚至都成了老姑娘,难怪王三怪自己偏心。
  这事儿洪涛不打算再大包大揽,通常而言给子女找媳妇选夫婿是做母亲的职责,自己都是凉王了,整天四处保媒拉纤有失身份。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让洪涛心绪不宁,自然少了做媒婆的兴趣。通过和马保长的这顿闲聊,他觉得好像并不太了解宋人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底层人民。
  自己是在甘凉路待过好几年,但那里不是传统的宋人生活区域,牧民和拓荒民也代表不了真正的农户。
  大名府附近倒是有不少农户,可是自己在当地没管理过民政,大面上的事儿知道,缺少对细节的了解。
  今天马保长算是给自己补上了一节课,虽然讲得也不是很全面,却非常细致,细致到一文钱、一斗米、一尺布。
  南宋农民的赋税比较重,这一点洪涛亲眼见过,还研究过。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战败退守秦淮以南,秦岭淮河一线成了战区,失去了大片平原耕地,需要用更少的土地供养同样多的官僚体系和军队。另一方面皇室南迁,重新修建皇城和前线的防御设施,工程量加大,需要更多国家投资。
  刚刚站住脚的南宋朝廷国库空虚,除了大力发展工商业之外,最短平快的恢复方式就是在两税之外增加了一些杂税,比如“经总制钱”、“折帛钱”、“板帐钱”、“月桩钱等等。
  但在北宋中前期是不存在这些问题的,农民的负担相对前朝要轻,也没那么多杂项,主要就是春秋的田赋、支移折变、丁赋、合籴合买、夫役五方面。
  田赋就是按照土地面积收税,每年两次,夏天收钱帛、秋天收粮食。夏税每亩几文钱到数十文不等,秋税则按照土地贫瘠分成上中下三等,北方和南方也不太一样,大致比例是十抽一,亩产二石粮食缴纳二斗税。
  支移折变有地区性质,比如边关地区、受灾地区需要粮食,朝廷就会让周边产粮区把秋税的粮食送到边关或者灾区去缴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5/4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