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校对)第3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1/477

  “这是大宝化妆品厂,里面造的全是女人们用的脂粉。高大人可以向大人索要一些带回去给夫人用,或者当礼物送人。这可不是普通脂粉,有当朝皇后赐名,据说在杭州那边要卖五贯钱一小瓶,想必开封也便宜不了。大人许久未见到高大人肯定高兴,不要白不要。”
  贡齐指了指门楣上的牌匾,一脸坏笑的给高翠峰出主意。在如何从自家大人身上占便宜的问题上,他们在甘凉路时就取得了共识,有机会下手坚决不能手软。这位大人挣钱太容易,再怎么下狠手也不会损害分毫。
  “嘶……原来风靡开封的大宝护肤霜就是出自这里,大人真是好算计!”瞥了一眼院门上的牌匾,高翠峰马上就信了,真是庞皇后的手笔。
  高翠峰见到洪涛时,他正在玻璃暖棚里指挥着两个丫鬟割韭菜呢,院子里除了两座暖棚还有几片菜地和果树,唯独见不到各色花卉。
  这也是洪涛的一贯做派,在开封是就这样,从来不摆弄没用的东西,一切以实用出发。别人家的花园水榭中养锦鲤和金鱼,这位专养螃蟹,因为螃蟹能吃他也爱吃。
  “老高啊,两年不见,你这肚子可以大了不少哦。嗯,还是穿这身长衫比较顺眼,很有点东宫属僚的做派了。”洪涛也看见了高翠峰,低头从暖棚走出来冲着旁边的亭子一指,率先走了过去。
  “大人一向安好!”高翠峰来的时候想过无数种见面说辞,可是一看见这张波澜不惊的脸就说不出来了,干脆还是像以前一样拱拱手简单问个好比较自然。
  “本王一向吃得饱睡得着,齐王和黄蜂怎么样,你孤身一人跑来可是遇到了难题?”
  当初把高翠峰和黄蜂交给赵佣就是让他们俩尽量辅佐保护,没大事儿别再和自己见面,万一被新皇帝知道会多想的。
  而且山川督查院暂时也顾不上赵佣,皇宫很难渗透。赵佣虽然出阁,却没被获准开衙建府,高太后说是想日日见到孙子,强行把他留在了皇宫内居住。
  只是在六尚东边靠近宫墙的位置单辟出来两座院子做为赵佣的府邸,也允许属僚每日觐见,说王府不是王府,说东宫也不像东宫。
  为什么会这样弄洪涛琢磨不透,他对古代皇室的各种规则习惯了解的更少。但长公主私下说过,高太后这么做很可能是为了保护孙子不受外界伤害。
  对于这个解释洪涛还是认同的,毕竟当时赵佣才十二岁,贸然闯进朝堂政治确实有点太嫩了。万一被人设计陷害,先不说太子之位能不能拿到,怕是齐王的身份都保不住,直接就被踢出局了。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高太后并不是因为不喜欢赵佣才转而支持赵颢继位,她也是出于对权利平稳更迭的考量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另外可能也是对大儿子和二女婿联手抢夺权利的一种抗议,老太太非常明白皇家的权利从哪儿来,光靠手段强硬不保险,一旦把士大夫们逼急了保不齐又得改朝换代。
  压制赵佣和王诜,改而由赵颢继位,也是做出一种愿意缓解矛盾的姿态给士大夫们看,但依旧想把皇位还给大儿子这一脉。
  不管高太后如何计划儿孙的继位次序,高翠峰突然出现在扬子镇肯定是有大事件发生,大到他和赵佣都无法拿主意。
  此时洪涛脸上没啥表现,可心里苦啊。我刚潜伏下来躲开朝堂大部分注意力想悄悄发展几年,你们就又来搅合,真是猪队友比敌人还麻烦!
第723章
国营和官僚
  “殿下安好,时时念起姑丈甚是想念。幸好有福州日报和真理报才能得悉大人动向,甚慰矣。在下与黄蜂也挺好的,承蒙殿下垂爱,三番五次向太后和官家进言,力保峰提点渭桥镇和大名府坑冶铸钱公事,峰拿不准该不该领命才特此来请大人指点一二。”高翠峰指了指桌上的信,表示详情都在里面写着。
  “……这是好事儿,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儿,当然该去。老高啊,不要有太多顾虑,不管王相、章相还是本王有何矛盾,骨子里终归都是大宋臣子。矿产冶炼一事乃国家骨架,没有足够的好钢就造不出强弓劲弩,总不能让前线将士拿着大刀长矛去对抗敌人骑兵。渭桥镇和大名府乃本王创建不假,可它们从小长到大都离不开老高你的付出,眼睁睁看着它们毁于一旦,对你我乃至齐王殿下也没有半分好处。”
  洪涛拿起信,也不薄,十多页纸,一看字体就是赵佣所写,既有毛笔字的洒脱又具硬笔字的凌厉。据说这孩子回到皇宫之内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把毛笔给换了,换成了沾着油墨书写的硬笔。
  写作风格也和王雄的日本游记差不多,除了开头一句话、结尾几句话是抒情之外,其余文字皆是叙述体,以说事儿和罗列数据为主。这也是受过儿童团教育的特点,谁敢在书信里叽叽歪歪无病呻吟,谁就会遭到最恶毒的惩罚。
  赵佣想说的大概就是两件事儿,互相关联的两件事儿。
  第一,王安石受到了章惇的诘责,还是当着皇帝面,且反驳的很无力,非常被动。
  问题就出在魏桥镇和大名府的工坊上,自打被朝廷赎买之后这两座工坊区的产量和质量就直线下降。都说一年上一个台阶,它们是三个月下一个台阶,黄鼠狼下耗子一天不如一天。
  到去年春天为止,大众车行的驸马车实际上已经停产了,因为悬挂系统供货不足。没有合适的弹簧钢板驸马车根本没法载货坐人,五里路能把午饭颠出来,包装得多好的货物也得颠散架。
  为此枢密院和不少边关将领已经在朝堂上直接发难了,他们花钱采购了几百辆驸马车,本指望能加强后勤运输能力。结果拿到手之后才发现修车的耗费就快比买车多了,这不是活活坑人嘛。
  工部尚书也没忍着,大众车行归工部管没错,可弹簧钢板不是大众车行生产的,它产自魏桥镇和大名府工坊,归兵部掌管。
  兵部尚书更是一脸无奈,话里话外矛头直指户部。当初一再强调要留住工匠,结果户部不肯给工匠太高工钱,结果不到半年大匠们就快跑光了。
  剩下一堆二把刀,普通的炼铁炼钢没问题,可弹簧钢不是谁都能炼出来的,大匠也不是人人会。现在别说供应大众车行,就连钢板弩也快停产了,炼不出弹簧钢能咋办?
  户部尚书一听,啥?怪我咯,凭什么啊!吏部不给相应的职务任命,户部自然不能随便发钱。国家的钱又不是户部尚书自己的,想怎么给怎么给,一切出入都要有相应的规则。
  吏部尚书叫范纯仁,乃范仲淹之子,一听脏水全扣到自己脑袋上了,立马也急眼了。原本他就是旧党里最看不上王安石的一派,肯定不愿意帮着王安石背黑锅。
  当下一推六二五,说不是吏部不愿意工坊的大匠升官,而是王安石不批。人家还不是光说,手里攥着王安石关于这些问题的批示。
  这事儿被章惇抓住了,直接告到了皇帝跟前。非说事关国防不可马虎,必须要王安出面解释一下好端端的两座工业基地,怎么才一年出头就被搞成了这幅样子。
  王安石能解释吗?真没法解释,他不懂冶炼铸造和机械技术。这玩意又不像种地有迹可循,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他自己还一脑门子官司呢。
  皇帝能因此责怪王安石吗,也不能,甚至还得安抚章惇这群借机打击政敌的朝臣。把各工坊的大匠都提拔起来当官员,这不是瞎扯淡嘛。别说王安石不同意,就算两位正相都批了,他这个皇帝也得驳回。
  自古以来当官都是士人的特权,要寒窗苦读很多年,还得过了科举考试这一关。谁听说打铁打得好也能步入仕途,哪怕给个小吏干干都不合适,这也太儿戏了。
  可问题是不给官职就没法定工资级别,工资不够高就没人愿意留下来。要怪就得怪驸马王诜,谁让他当初给那么高工资的,这不是给后面接手的人挖坑嘛。
  不能给官职,也不能给那么高工资,还得让渭桥镇和大名府的工坊恢复生产,这道题可算愁死王安石和皇帝了。
  一年以来换了四任主官屁用没有,第五任干脆不接受任命,宁可回家待着也不去上任。大家心里都明白去了也是挨骂的命,累死累活奔波好几个月一点好儿都落不下,搞不好还得成为背锅侠。
  这时苏轼又开始出馊主意了,他竟然说让朝廷出面把王诜请回来,接着负责两个工坊区的管理工作。此话一出连皇帝在内一屋子宰相、副宰相和枢密使都和看傻子一样看着他。
  估计心里都在问:你是王诜闺女的老师,不是王诜的老师,你说让人家回来人家就回来?王诜如果是这么好相与的人,还用等你出这个破主意?
  苏轼还不死心,他又提出可以仿照神宗皇帝的做法给王诜一部分特权,让他直接向皇帝负责。只要这一点做到了,凉王就不会在意其他小节,肯定会回来的。
  呸!刚才的建议是遭致了一片眼神,这次的建议直接引来的一片斩钉截铁的反对,就连皇帝都坐不住了,差点没把口水直接啐在苏轼脸上。
  想什么呢,当初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脸皮也不要了,差点没把裤子当了,才把王诜的权利收回来。现在再还回去,还白饶了个一字并肩王的爵位,那我这个皇帝在这儿瞎折腾什么呢,干脆让位多省心啊。
  为了这件事儿苏轼差点被撤职,就连章惇也没法帮忙说话,主要是这个主意出的太馊了,直接捅在了皇帝和王安石的软肋上,不急眼才怪。
  好在有人随后提出了一个让大家都比较能接受的建议,这才把注意力从严惩苏轼转移到了齐王和高翠峰身上。
  出主意的就是尚书左丞苏颂,他说王诜当年也没在魏桥镇和大名府多停留,负责管理这两个地方的另有其人,他叫高翠峰。
  乃人是已故丞相司马光的族人,现在则成了齐王的僚属。如果能让他出山复职,想必应该会有点作用,至少不会更差。
  至于说高翠峰和王诜是什么关系,好像也没啥太大瓜葛。跟着王诜混了个官身和御赐同进士出身,就是高翠峰鞍前马后、矜矜业业小十年的全部收获。当然了,钱也没少赚。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诜刚要失势,高翠峰就见风使舵拜在了齐王门下。这说明此人很有政治眼光,也懂得进退,只要朝廷肯重用,应该还有点利用价值。
  和高翠峰比起来,另一个跟随王诜小十年的部下苗魁就很不懂事了。朝廷本来想保留一部分新军老兵和低级军官,打散之后混编到禁军之中充当教官,以便提高禁军的作战能力。
  结果苗魁非但不感恩,还多次上书指责这种做法毫无益处,并建议把剩余的两千多新军重新集结,单独编制。禁军可以分拨分批跟随新进训练,这样才能真的提高禁军战斗力。
第724章
官复原职
  这个建议凡是懂军队的人都不敢说错,但光懂军队没用,想在禁军里做官还得懂点政治才成。
  新军本来就是朝廷的心腹大患,要不是战功太卓越,一个人也不会被保留。还想重整旗鼓、单独编制。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提出此建议者的出发点,难不成你还要为王诜留住东山再起的火种?
  既然你对王诜这么忠心,成吧,去幽州厢役里当个副指挥使。正好对当地熟悉,好好的修建寨堡吧。为大宋免除边患,不正是王诜一直强调的事儿嘛。
  同样都姓苏,待遇却完全不同,苏轼被同僚和皇帝骂了个狗血喷头,苏颂则被夸成了一朵花儿。这个主意出的太有水平了,对各方势力都没什么伤害,还帮皇帝解除了那么一点点忧虑。
  能把赵佣身边的人调开,是皇帝非常乐意见到的,最好就剩孤家寡人才好,这样就不会有人教孩子学坏了,也就别惦记什么皇位了,老老实实的当齐王吧。
  至于说高翠峰离开赵佣之后手里有了点权利,还会不会和齐王暗通曲款,赵颢觉得大可不必担心。
  一边是正值壮年的皇帝,另一边是个未成年的黄口小儿。即便有高太后护着,目前还是未来太子的最有力人选,可有点政治觉悟的人也知道该往那边站,高翠峰好像就很懂得取舍。
  “既然大人早有安排,那峰就应了这个差事,尽心尽力帮大人把工坊维持好。”得到了明确答复,高翠峰终于长舒一口气。
  回到工坊工作很符合他的口味,主要是干习惯了,也知道工坊到底有多大能力,并不觉得整日与工匠为伍有什么低人一等的。
  “我有个屁安排,没事儿不要瞎猜,臣不密则失身!”洪涛并不认为高翠峰是朝廷派来打探自己心思的叛徒,他没必要叛变。
  想改换门庭早就换了,当初在魏桥镇时引诱他变节的官职更大,何必非耗到现在。山川督查院也没有关于谁和高翠峰交往过密的报告,赵佣住在宫里难以监视,他可没这种待遇。
  “只是光下官一人去了魏桥镇也于事无补,炼钢之事还得大人出手相助。”高翠峰觉得是不该太放肆,有些事儿不该打听就别打听,确实容易惹祸,还是说点正事儿吧。
  “吉人自有天相,你只管去,回头我帮你烧柱香,佛祖定会知晓的。”
  以洪涛的脾气秉性,只要不能百分百确定一个人的可信度,就不会予人口实。高翠峰的要求很容易解决,写信通知胡家、武家,派过去几个目前没什么重要任务的大匠就够了。
  几个足矣,高翠峰只是去救火的,还不能人一到火就灭了,必须有个艰苦的救火过程,让朝廷看到他的努力才完美。
  渭桥镇和大名府工坊也没必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那就不是高翠峰在管理了,而是自己搭钱搭人帮着朝廷经营,但凡不是亲爹真不会这么帮忙。
  赵颢肯定不愿意叫自己爹,发现自己和工坊有太多接触还得骂娘,一文钱也落不到还得惹人不待见,何必去找这个不痛快呢。
  之所以答应帮忙有高翠峰和赵佣的情分,也有自己的对国家的义务。如果真弄的边军都没有钢板弩和箱车可用,对自己也没啥好处。
  一旦边关起了战事,禁军由于战力不足而吃败仗,自己说不定还得跟着倒霉。有时候帮着别人就是帮自己,眼光要放长远,不能太纠结眼前的得失。
  尤其是身处政界,根本就没有多少个人恩怨,基本全是政见不同或者集团利益之间的倾轧。今天他们压制你,保不齐明天就得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很难说清楚到底该和谁记仇。
  “有事儿就直说,把牙咬碎了本王也猜不出你的难处。能帮忙的自会帮,帮不了的也会告之原委。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提醒,看来在开封城里待久了会让人的脑子退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1/4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