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校对)第4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0/477

  怕新军南下是吧?洪涛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自己放弃新军返回扬子镇继续修河铺路,老老实实当人质,既不明着支持齐王也不给朝廷捣乱。
  孰是孰非,等个三五年再议。假如到时候齐王治下并无长足发展,那自己点兵去把齐王抓回来。假如新政真能让大宋富强,皇位也就顺理成章的还给人家孩子,叔侄和平过渡也是一桩美谈。
  这个建议受到了皇帝特使章桀和安焘的原则支持,宰相章惇和不少朝臣也持乐观态度。虽然依旧有很多朝臣反对,少数人还叫嚣着要讨伐齐王和凉王的不臣之举。
  但绝大部分朝臣和皇帝心中都明白,硬打是打不过新军的,战事一起别说三五年,保不齐连一年都坚持不下来,就得被新军攻破开封城。
  真到要那个时候皇位还姓不姓赵就真不好说了,所以不管心里乐意不乐意,情势逼人啊,捏着鼻子也得先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而且这次齐王和凉王很给朝廷和皇帝留面子,没再把这份东西放在报纸上公之于众,双方只是私下协商,即便朝廷吃亏,在民众眼中也是看不到这一层的。
  最让人心动的是凉王答应为朝廷训练禁军,只训练不指挥也不要军权,并可以为朝廷的禁军有偿提供与新军一样的武器。
第797章
风平浪静2
  就是在这些前提下,赵颢才最终下旨同意了齐王的建议。估计他也不是真乐意,只是迫于无奈,或者还抱着有朝一日禁军练成,再翻脸不认账的打算。
  不管他是怎么想的,洪涛在接到圣旨之后马上动身启程,同时还表示了一个大大的善意,撤走三千多新军。但这支新军是从哪儿而来、又去向何处始终是个秘密。
  这就是洪涛的狡猾之处,他不光要示好,同时也要警告某些人。别以为自己离开了应理城回到扬子镇就可以随意揉捏了,我这支强军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东来啊,你的文章可是越写越有味道了。怎么样,学生们的反应如何?”
  与朝廷的交易内幕没有公之于众,但洪涛还是挺在意学生们的看法。他们虽然不是系统内部的成员,却是将来国家的中坚力量,能得到认同和得不到认同区别很大。
  “大人为国操劳,赤胆忠肝,乃我辈之楷模,旁人岂能再有半分责难!”许东来也不是促进社成员,自然不知道内情,对于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双赢的结果自然很满意。
  前几个月有关齐王和凉王要割据一方的传言出来时他是最担忧的,生怕这座学院和真理报会因此而被朝廷关闭。现在事情圆满的不能再圆满了,所有谣言不攻自破,岂能不兴高采烈。
  “女儿以为爹爹不应以身犯险,这些日子学院和凉王府周遭发现了不少可疑之人。”王三并不觉得这是好事儿,养父为何回来促进社内部已经传达了,她做为凉王府和长江学院的保卫者顿感压力倍增。
  “无妨,短时间内朝廷还不敢拿为父怎样,我死了岂不是给新军开战理由。”王三的担心很正常,要是朝廷想致自己于死地,除非每天足不出户,否则想躲是躲不开的。
  凉王府紧靠着漕河,每日都有船只来来往往,扬子镇上又有浅予斋,慕名而来的病患更是络绎不绝,想准确甄别每个人的身份来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洪涛还真不太担心朝廷会派人来暗杀自己,至少在为朝廷训练出足数的禁军之前不会。现在怕打仗的不光是自己,还有皇帝和朝廷,没有足以抵御新军的力量时,他们只能先忍着。
  “爹爹真打算为朝廷训练新军?”王三听到回答,不仅没轻松反倒更紧张了。
  这些年养父之所以能让皇帝有所忌惮,凭借的就是手中军队的超凡战斗力,一旦双方力量对比不再那么悬殊,新军失去了震慑力,难免会有人起歹心。
  “那是自然,为父岂是言而无信的小人。走,先上船,回府吃完晚饭再说不迟。”
  这件事儿洪涛更不担心了,没错,自己是答应为朝廷训练禁军,还要提供相应的武器。但协议中有两个字很关键,有偿!也就是说火枪不是白送,得由朝廷花钱购买,价格嘛,自然也不会是成本价。
  火枪兵是比弓弩手厉害,但装备、使用、后期维护成本也高。这可是一大大大笔钱,目前朝廷就算砸锅卖铁一时半会儿也拿不出来。拿出来也没用,产量不够,只能慢慢等。
  另外自己只答应为朝廷训练禁军士兵,可没说要帮他们培训中下层军官。没有通晓新式作战操典的军官,不管怎么训练也还是一支拿着火枪的禁军。
  新式武器和老旧的作战理念有很多地方完全不同,非要把新旧两种方式往一起掺和,结果就像是一半油和一半水,永远没法融合。
  这还不算完呢,火枪兵和冷兵器军队的后勤保障系统更不一样,最次也得有人懂得如何保养、维护武器弹药吧。子弹和火枪可不像大刀长矛一般好伺候,比钢板弩和滑轮弩还麻烦,稍加不认真就得出现很多废品。
  以大宋禁军的后勤水平,他们能不让弹药库炸了就是很大进步,崭新的武器弹药放到他们手里,不出一年就得作废一半儿。这笔消耗同样要由朝廷负担,还没算上过程中的贪墨和浪费额度呢。
  洪涛觉得吧,大宋朝廷提出来的五万禁军,最终能练成二万就是万幸。练着练着他们自己就得叫停,没有收益光支出,真消耗不起。
  按照古代皇帝的尿性,百分百会把最好的军队放在身边,就算练出五万火枪禁军,百分之八十全得藏在开封城内外,不到万不得已真舍不得拿出去打仗。军队不打仗光训练,其作战水平可想而知。
  除了这些考量之外,洪涛还有个杀手锏,那就是质量。火枪、火炮朝廷里无人能懂,制造的时候稍加改动就能让性能参数下降一大截儿。
  他们只知道新军的火枪、火炮厉害,可到底厉害到何种程度一无所知!自己想怎么蒙他们就怎么蒙,甚至可能把残次品、简装版以高价卖给他们充数,只要能打响,看上去比弓弩厉害就没任何问题。
  这么做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堂而皇之的扩建各地的生产作坊。没办法啊,你们要的急,数量又大,不扩大工坊、不采购更多原材料拿什么交货?
  由此一来,朝廷还就没办法完全阻隔特区与外界的商业往来。你只要出台这方面的政令,咱就不给你们提供枪支弹药,来回来去扯皮着玩呗,谁急谁心里知道。
  “娘子,辛苦啦……”离家小一年,再次见到长公主洪涛感慨万分。
  她衰老了好多,这一年时间简直就是煎熬,丈夫生死未知,儿女远在天边,时不时还有各种传言,保不齐哪天就会抄家……即便是个意志坚定的男人整天活在这种情绪里也会万分憔悴,何况一个柔弱无助的女人乎。
  “闻得夫君与官家消除了隔阂,妾身高兴还来不及,辛苦的该是夫君才是。”
  长公主确实面带笑容,还不是强装的,是真高兴。自己的丈夫和二哥和解比什么都好,她既不想丈夫把二哥赶下台,也不希望二哥把丈夫砍了头。
  “为夫都习惯了,有机会定要带娘子去北地看一看那边的冬日,别有一番韵味。对了,还有孩子们,我们一家人同去。”
  善意的谎言很多时候比实话让人舒服,长公主既影响不了赵颢也影响不了自己,让她知道太多内情,除了徒增烦恼之外毫无益处。
  “那孩子们……”危险解除了,长公主立刻又想起了除了丈夫之外的另几个人。
  “过几天就能见到,二郎会亲自送他们回来。”既然是当人质,就得像样子一点,光自己和长公主待在扬子镇不专业,孩子们也回来的话能让皇帝更放心。
  可惜皇帝的心还没放下呢,洪涛的心又快乱套了。王小丫回来没几天就在学院里听到了这段时间发生在齐王、凉王和皇帝之间的事情,各种版本都有,然后就回家和洪涛大吵了一顿。
  虽然没说出口,可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确。她认为父亲愧对皇恩、有违圣人教化,现在幡然悔悟还来得及,执迷不悟的话前面就是万丈深渊。
  “既然你觉得苏轼的话都是对的,不如去把他请来与为父当面辩论!”洪涛对这种争论没啥兴趣,因为他明白,王小丫同学和王大她们一样都被洗脑了,区别只是洗干净之后灌输的的内容不同。
  如果王小丫那么好说服,王大她们一样会被别人说服。但也不是永远没办法说服,解铃还须系铃人,关键在苏轼身上。
第798章
家有小女初长成
  “老师回了眉州,怕是不会来。”王小丫对父亲这个建议嗤之以鼻,眉州远在几千里之外,老师又不是工坊里的小伙计,怎能呼来唤去!
  “为父只需要一封信,你那位拐带别人女儿的缺德老师就会屁颠屁颠儿的滚过来!”苏轼辞官返乡的事儿洪涛早就知道,且非常赞同。
  本来就没有做官的天赋,干嘛非去大染缸里瞎扑腾,白白耗费好光阴。回家呼朋唤友、游山玩水,时不时再去风雪楼里喝喝花酒,喝高了之后提笔作诗赋词才是苏大文豪的生活。
  为此他还特意给周一日写了一封密信,让她安排眉州的手下关照关照赋闲在家的苏轼,不是照顾生活,而是护卫周全。
  说白了吧,洪涛是怕这位脾气不太好的老头,哪天因为阶级立场和那份清高做派与合作社、工坊里的人发生冲突。
  王十她们知道苏轼是王小丫的师傅,再不济也不会伤了他的性命。可当地的社员和督查员们就不知道了,尤其是朱八斤的黑涩会。
  一旦惹上了这些人,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小命不保。他们才不会管你当没当过宰相,诗词写得如何,谁阻碍了他们发展谁就是不死不休的敌人。
  说实话,要是没有王小丫的事儿,洪涛才不会去招惹这位老朋友,两个人根本说不到一起去。好几年不相见,面对面之后顶多忍半个小时,接下来必须得针锋相对,谁眼里都不揉沙子。
  洪涛之所以能忍住没派王十下黑手,并不是觉得文豪就该保护,而是清楚苏轼除了阶级立场和历史局限性之外,没做过什么坏事儿,总体上讲是个有坚持且正直的人。
  但为了不让女儿成为反对自己的人,不得不再装一次孙子。把苏轼弄到长江学院,王小丫就不会再想着去找他,思想转变不转变还是次要的,先把人留在身边才有影响的可能性。
  苏轼会这么听话吗?当然不会,但洪涛有办法。他真的给苏轼写了一封信,内容很简单,邀请苏轼来长江学院讲学。
  为了防止苏轼耍骨头不来,洪涛还用上了激将法。你不是以诗词著称吗,得嘞,咱就做首诗恶心你,你要是能忍住当活王八就算我输!
  洪涛还会作诗?他会个屁,好歹在古代生活了两辈子几十大年,愣是连诗词的韵脚也没搞清楚。不过他会抄袭,专找后世出名的诗词抄。
  浴血大夏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这次该轮到陆游倒霉了,谁让他也是宋代人呢,一首《病起书怀》写得这么应景儿,只需改四个字和名字,怎么看怎么像自己刚刚征夏归来,主张再次北伐消灭辽国,且不受朝廷待见的孤臣心声。
  “爹爹真会作诗!”陆游就是陆游,写出来的诗肯定精彩,王小丫同学见到之后,看父亲的眼神都变了。
  这种表情和苏轼简直就是一个德性,只要诗词歌赋、绘画弹琴出彩,他们就觉得你有大本事,愿意交往,哪怕此人都不会自己穿衣服,也能被解释为一种风骨。
  “你所吃的每一粒粮食、喝的每一口牛奶、穿的每一寸布帛、用的每一件物品,都不是用诗词和画画产出来的。党项人和契丹人也不会因为几首诗而不南侵,百姓更不能光念诗不吃饭,你怎么会觉得吟诗作画更重要呢?要是诗词歌赋真有这么大作用,那就没有你老师什么事儿了!”
  女儿喜欢画画、善于画画,洪涛从来没说过不对。物质、精神都是人所必须的,但不能太偏向一方,纯物质论不对,纯精神论也很荒谬。
  “……”可惜女儿每次听到这种问题就撇着嘴一副不愿对牛弹琴的表情,就像是爱因斯坦碰上了席慕蓉,无法深入交流。
  “不信是吧?来,看着怀表数十下。古有曹植七步成诗,今有你爹十秒作词,不知道苏大官人能不能做到!”
  面对各种各样的敌人,洪涛最喜欢用实力打脸,碰到女儿的挑衅,用武动粗怕是不成,但真不能忍,必须狠狠的用诗句抽回去。
  “十!”王小丫也和苏轼一样清高,平日在学院里见到学生都把下巴抬起来走路。
  说实话,她在内心里确实有点看不起父亲,不管他打败了多少强敌、发明了多少东西,文化不够高就不值得敬佩。
  “有了,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北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不用十下,一下洪涛就能赋词,如果不是他脑子里的存货太少,一秒钟能做出N首。陆游是洪涛比较喜欢的诗人,连着一诗一词,风格还必须一致,只能让他老人家多受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0/4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