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中国远征军(校对)第5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8/638

  希特勒把目光投向隆美尔,隆美尔点了点头。
  虽然他还是不赞成防守意大利,但在这一点上他不得不认同。
  “多少?”希特勒问凯塞林:“你还需要多少部队?”
  凯塞林想了想,就回答道:“五个师!”
  “不,我只能给你两个师!”希特勒说。
  凯塞林有些无奈:“好吧,就两个师,但我希望这两个师是空降师,因为他们可以在机场待命,只要有需要,一小时之内可以空降到意大利的任何一个城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控制住如此多的城市和如此多的意大利军队!”
  希特勒盯着凯塞林的眼睛看了一会儿,然后就握着凯塞林的手说道:“如你所愿,将军,我被你说服了!”
  于是就有两个空降师被派往罗马附近的机场,之所以选择罗马附近,一方面是因为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当然也就是意大利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只要控制住罗马差不多就控制住半个意大利了。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罗马地处意大利中央,不管增援哪个城市都不会太远。
  这场在隆美尔与凯塞林之间的争论毫无疑问是以凯塞林的胜利告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凯塞林是对的,因为史上的他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事实上,完全可以说是超出预期,因为当所有人都以为凯塞林和他的A集团军要完蛋的时候,凯塞林却奇迹般的用他手里少得可怜的军队一边控制着意大利一边挡住了数十万盟军的进攻,最后盟军整整用了八个月才打到了罗马,解放意大利大部份领土打到阿尔卑斯山则又用了八个月。
  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所认为的那种“雪崩”式的胜利并不存在,如果存在的话,这个“雪崩”足足崩了一年零四个月。
  这不仅是战略上的错误同时也是战术上的错误。
  战略上就不用说了,盟军根本就不应该把部队投入到意大利这种多山、多河的国家里作战……不过英国在战略上却是胜利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想拖延时间避免过早的与德军主力碰撞。
  战术上……如果这场战让张弛来打的话,张弛根本就不会从萨勒诺登陆,从这里登陆就使英军要解放意大利几乎就要从南面打向北面贯穿整个意大利。
  但蒙哥马利这个被英国人称为“战争天才”的指挥官,他只会用这种一板一眼的平推方式作战。
  就像凯塞林对盟军指挥的评价:“联军的计划彻底表现出其高级指挥部的基本思想就是循规蹈矩,其结果是我几乎不用花多少心思就能够准确的预知对方次一步的战略、战术的行动……所以,也就能够在我所有的资源限度内来寻求适当的对策!”
  如果总是知道敌人的下一步棋会怎么走,就算手里的资源有限,也可以尽其所能的做到最好……这就是凯塞林在意大利取得成功的原因。
  但同时凯塞林也是失败的,因为随着凯塞林的防守取得巨大的成功,希特勒彻底的放弃了退出意大利的想法,进而把越来越多的部队投入意大利交到凯塞林手上,结果当盟军从诺曼底登陆时德军就因为兵力不足而崩溃。
  从这方面来说,隆美尔的观点还更有远见一些,只可惜希特勒还是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因为有了希特勒的支持,凯塞林的A集团军在南面前线的表现就不一样了……之前是因为急着撤走,所以只是沿途炸桥破路,甚至由于撤得匆忙连这些工作都没有做多少。
  但现在德军的目的却是要在意大利防守,或者也可以说是利用意大利的地形以空间换时间,于是德军就开始沿途驻防阻击美军。
  这是在美军往前推进的第三天,由于前两天推进的速度很快,以至于在美军军中也形成一种轻敌的思想,甚至还有些军官认为应该再加快速度,这样才能赶上逃跑的敌人给他们一个好看。
  美军有理由产生轻敌思想,因为他们在西西里岛战役中一路高歌猛进的攻城略地。
  但张弛却提醒巴顿:“将军,你应该提醒你的部队放缓速度了,德国人不会任由你们这样追赶的!”
  “说得对,少将!”巴顿回答:“我再去提醒下这些不听话的家伙!”
  巴顿的话里用上了“再”和“不听话”,于是张弛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巴顿作为一个战场老手,当然也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但奈何美国军队的传统就是有很多有个性的士兵同时也有很多有个性的军官,这些个性就表现在他们常常不服从命令自行其事。
  这些官兵很快就为他们的轻率付出了代价:
  德军在一座公路桥附近设下的一个埋伏,一个巧妙的埋伏。
  之所以说巧妙,是因为德军还是像往常一样把这座公路桥给炸了……如果不炸的话,傻瓜也知道其中有诈。
  于是美军一点都没有起疑心,还像人往常一样修桥修路。
  德军就埋伏在公路桥对面的两侧高地上,枪口对准那些修路的工兵,但没有射击,任凭美军用架桥设备将公路桥铺设好。
第八百七十二章
玄机
  美军想当然的就以为能够这么顺利的修桥,那么对面及附近就肯定没有敌人了,于是桥一修好早就等得不耐烦的后续部队开着坦克和汽车就“隆隆”的往前推进。
  德军还是没动,足足放过了一个营……如果不是有个美国大兵在方便时意外的发现了埋伏的德军的话,德军还会放更多的美军过去。
  德军有信心把放过去的美军全部吃掉,因为他们足足用了两个团的部队埋伏在这一带。
  一般情况下德军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美军手里有大量的坦克,尤其是前头追击的部队,那几乎就是一个班的步兵配上一辆“谢尔曼”,一旦遭遇敌人美军就会在“谢尔曼”的掩护下进攻或是撤退。
  另一方面德军手里却缺乏反坦克装备,坦克虽然有比“谢尔曼”更优秀的“虎式”,但它的远射程在山地里无法发挥,甚至还有被敌人靠近用火箭筒击毁风险。
  这也是美军敢于放手追击德军的原因之一。
  但重点是,那个被炸毁的公路桥还有玄机。
  玄机不是被炸毁的公路桥,而是桥基上还埋着炸药……美军只顾着修桥,却没有检查地下是否有什么异常。
  于是枪声一响,公路桥方向就“轰”的一声巨响,公路桥再次被炸断。
  所有美军都傻眼了……过去的一个营无法退回来,后续的美军又无法增援,甚至就连火力增援都无法做到,因为公路在前方拐了个弯,前方那个营已在视线之外了。
  接着就是一场大屠杀。
  美军死的死伤的伤,最后一个营能逃回来的只有一百余人……这些逃回来的人里都有几个被那惨景吓出病来了,不断的自言自语或是听到一点的动静就神经质的跳了起来。
  这不能说他们胆小,而是美军中有许多人没上过战场没打过仗,中间没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突然间就受到这么大的刺激,换谁都受不了。
  之后两军就以公路为界线展开了攻防战。
  这攻防战还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美军发现正面很难突破后,就派出一支军队从侧翼迂回。
  但德军不是傻瓜,他们当然会防着这一点,发现美军的动作后马上又往侧翼增兵挡住美军,接着美军再迂回,德军再挡上……彼此你来我往的,很快就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防线。
  山地作战是很容易形成这种情况的,因为坦克很难机动使敌我双方都无法迅速突破,随便几个人抱着挺机枪守住一个山头,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都很难攻下。
  于是盟军就在进攻意大利时首次出现张弛所说的“陷入泥潭”。
  这对美军来说可以是不幸也可以说是大幸。
  说是不幸,是因为他们遭到当头一棒第一时间就损失了将近一千人……这对于打仗通常是用炮弹堆伤亡一般不大的美军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损失了。
  说是大幸,则是因为它同时也意味着美国与英国之间的赌约已经胜出了,甚至比想像的还要早。
  巴顿对此保持了一个职业军人应有的冷静,他并没有关心赌约的事情,而是积极组织部队以及空中支援努力突防。
  艾森豪威尔那也没有声音,似乎所有人都忘了赌约的事了。
  直到当天晚上,张弛才接到艾森豪威尔的电话。
  但张弛一听到电话那头有气无力的声音,就知道事情并不乐观。
  果然,艾森豪威尔说道:“我把情况告诉英国人了,我想提醒他们我们预测的事情正在发生,可是你知道英国人是怎么回答的吗?”
  “我猜不到,但我肯定不是好话!”
  “是的!”艾森豪威尔说:“他们是这么说的:‘拜托,将军,这是美军被挡住而不是英军,如果是英军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上帝,他们以为英军就能改变这种局面吗?他们似乎忘了几天前的惨败了!”
  艾森豪威尔说的是对的,英、美军队更擅长的都是现代化装备的作战……说穿了其实就是用装备堆,而山地丘陵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现代装备的作用,比如坦克、战机、大炮等。
  那么如果美军被挡住,英军又凭什么能“不一样”?
  接着张弛突然想到一点,于是就对艾森豪威尔说道:“将军,英国人说的可能是对的!”
  “什么?”艾森豪威尔不由疑惑的问:“为什么?我不明白!”
  “原因很简单!”张弛回答:“他们可能已经跟意大利人接触过了!”
  艾森豪威尔不由“哦”了一声……接下来就是一阵沉默。
  张弛的解释虽不多,但其中信息量却很大。
  与意大利人接触过,那就代表英国和意大利很可能已经达成了谈判协议,所以……当英国人上来的时候,只要通知意大利一声,意大利军队就会应声而起从德军的后方发难,到时德军负背受敌而且补给线还被断,又凯有不败之理?!
  同时,英军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把美军给比下去。
  至于后来还会不会在阿尔卑斯山前被挡住……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在英军英明神武的指挥下,有如“雪崩”似的取得了重大胜利解放了意大利,谁又会去关心什么赌约呢?
  艾森豪威尔越想觉得越对,但却又无可奈何:“他们肯定是不会承认的,是吧!”
  “是的,将军!”
  “所以我甚至都无法去质问他们!”艾森豪威尔说:“如果我这么做的话,反而变成了一个胡乱猜测的小人,一个人破坏英、美联盟的不稳定的份子!”
  张弛不由有些同情起艾森豪威尔来,要说能力和素质,艾森豪威尔不会比那个徒有虚名的蒙哥马利逊色,更不会比那个“逃跑将军”亚历山大差,甚至可以说会比他们好很多。但比起政治手腕……艾森豪威尔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段时间与英国军官的接触及合作,才让艾森豪威尔学会了一些东西,之后才击败了对手当上美国总统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8/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