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1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609

  或许是出于对秦军的恨意,他们偷完粮后往往还会放上一把火将带不走的粮食烧了。
  于是运往三郡的粮食一时十分紧张。
  这些倒不关沈兵一行人的事,他们是不戴甲的砲师,剿匪护粮都轮不到他们。
  只不过……
  大批的兵士被调出城外要么护粮要么剿匪,而邯郸又有屯要田有城要守,王翦制下十余万军队居然出现兵员紧缺的情况。
  然后终于有一天,沈兵就收到命令:
  “砲师自今日起负责城防。”
  “同时修葺城墙。”
  ……
  这没毛病。
  此时基本不会有人来攻城。
  让工匠负责城防,守城的同时还可以修城,那是一点劳力都不浪费。
  沈兵一行人负责的是北门。
  这有些讽刺,当时沈兵等人攻的就是北门,现在那些被他们用投石机砸出的缺口又要由他们负责补上。
  但沈兵也无法抱怨什么,因为这相比起屯田来说已经好多了,至少不需受蚊虫、水蛭之苦。
  在沈兵等人在三郡忙碌时,燕国那边却有人敏锐的察觉到了危险。
  “报……”一名探子将一份情报送到燕国太子姬丹手中。
  姬丹将情报展开一看,当即就倒抽了一口凉气:
  “王翦当真将赵国所有耕地都屯了?”
  “他们如何能屯这许多田?”
  探子拱手回答:
  “千真万确。”
  “他们制出了水车、翻车治旱,据说是个叫沈兵的工师所制。”
  “这些水车、翻车可将大量河水引入沟渠用于灌溉。”
  “是以赵国三郡的旱情已不足为虑。”
  姬丹再吃一惊,心下就开始思量:
  大事不妙啊!
  秦灭赵后就与燕接壤。
  他原本还道赵国大旱秦军无法进攻。
  如今赵国大旱得治而王翦又将耕地尽数屯了……
  这分明就是为了明年北征。
  其实姬丹这么想有所误解。
  秦军再怎么也会先灭魏国。
  这一方面是魏国被包围更容易灭。
  另一方面则是魏国在秦的后方,若是不灭就有如芒刺在背。
  但姬丹当局者迷,想当然的以为下一个就是燕国。
  那么为今之计……
第九十四章
荆轲刺秦
  姬丹第一时间就找到了他的父亲燕王喜报告情况。
  这其中有炫耀和争功的意思,因为只有他派探子潜伏在邯郸观察秦军。
  见到燕王喜后,姬丹便有些得意的说道:
  “父王,儿臣事先在赵国各地设下探子。”
  “近日这些探子回报,秦军在赵地设下三郡大肆屯田。”
  “儿臣以为这并非好事。”
  燕王喜当然知道这不是好事。
  事实上这不用探,想也知道秦人会在赵国屯田,于是就反问了声:
  “是又能如何?”
  “他们或许是为进军魏国做准备,不必过份担忧。”
  燕王喜也只能这样自己骗自己了。
  姬丹却反驳道:
  “父王,秦军若为进军魏国做准备,又何须将耕地尽数屯完?”
  燕王喜一听觉得有道理。
  魏国就在赵国下方,又在韩国上方同时又在秦国右侧。
  如果只是进攻魏国只需正常屯田也就是耕一半休一半就可以做到。
  那现在把耕地全都屯了……那除了北上攻燕就没有其它解释了。
  有句话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这燕国就是这“燕雀”,他们哪会想到嬴政的目标是统一中原而不只是燕国。
  同时燕国这只“燕雀”还是惊弓之鸟,被一吓就失魂落魄不知所措了。
  想了想,燕王喜又问了句:
  “便是如此,又能如何?”
  也难怪燕王喜会如此没自信,燕国是屡次三番被赵国打败,甚至都到亡国的地步:
  第一回是长平之战后,燕王喜以为有机可乘便出兵赵国。
  燕王喜想的很简单,以为赵国年轻力壮的兵士都在长平被坑杀而孤儿还未成年,此时不攻更待何时?
  于是以五倍兵力大举攻赵。
  不想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派出廉颇乐乘轻松一击便打得燕军大败。
  甚至还反过来包围了燕国都城,最后逼得燕王喜不得不派人求和。
  第二回是赵国以庞煖为将。
  燕王喜哈哈大笑,赵国无人已到了要用庞煖的地步,此时不攻更待何时?
  于是再次兴兵攻赵。
  结果还是一样,庞煖大破燕军并俘虏两万。
  这燕王喜不会打仗不会用人也就罢了,战略眼光还不行……
  秦国和燕国之间隔着个赵国,有这个屏障那是百利而无一害。
  只要有点脑子的都知道不应该进攻赵国。
  且不仅不该进攻,秦国攻赵时还应给粮给装备让赵国撑久一点才对。
  这就是花点小钱让赵国为自己对抗秦国。
  而燕国便可乘着这时间广招贤才富国强兵……
  唇亡齿寒的道理懂不懂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