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2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4/609

  然而事实却证明沈兵是对的。
  王徨第一反应就是将兵力集中在城门来个瓮中捉鳖,把这些叛军镇压在陈城内。
  但转念一想沈兵又交待过“勿需赶尽杀绝,尽可放楚人出城”。
  于是当下就下令:
  “守住北、西、南三门,放开东门!”
  部将不解,问:
  “校尉,东门临河。”
  “而我军水军又在汝水,河道上尽是运粮船队。”
  “若放叛军由东门而出,只怕会沿河劫掠船只逃走……”
  王徨打断部将的话,道:
  “勿需多言,保住城内粮草要紧,任他们出逃。”
  部将不敢多说什么,应了声就去调兵谴将。
  昌平君也不是等闲之辈,他起军之后便让楚民到处放火。
  古时房屋都是木房且连成一片,若是不及时救火很快就会连成一片烧尽整座城邑。
  这还真让大梁军忙了一阵,尤其粮仓还遭火势波及……不过王徨早已按沈兵的命令将粮食转移到他处了,粮仓甚至还是王徨有意放纵其火势。
  昌平君等楚民自是不敢在城内逗留太久,乘着大梁军忙着救火时就从东门杀了出去。
  一切进行得十分顺利。
  大多楚民出城后就作鸟兽散了……这些楚民大多是老弱伤残,昌平君便是带着身边也没什么作用。
  只有三千余精壮跟昌平君在码头抢了一批运粮船然后沿河而下。
  古时消息不灵通,河道上运粮的秦军远远只见陈城一片黑烟,却不知道从他们身边顺流而下的那些船就是叛军,于是任由昌平君一路逃逸竟无人阻挡。
  消息几个时辰后才传到杨端和手里。
  是时杨端和正在前线巡视,一名信使匆匆赶来报道:
  “上将军,昌平君领楚民叛秦,陈城粮草大半被烧。”
  杨端和霎时就手脚冰凉:
  “什么?昌平君这厮……”
  接着一口气没缓过来差点就晕倒,两旁亲卫赶忙上前扶住。
  李岩赶上来说道:
  “上将军保重。”
  “我等可以从大梁紧急运粮,只需坚持到明年收成……”
  杨端和摇了摇头,道:
  “我军接连灭赵、魏两国,军粮大多来自燕国及大梁。”
  “原本虽可以支持到明年丰收却要大秦百姓节衣缩食。”
  “如今存在陈城的粮草却被烧了大半,无论如何也撑不到那时了。”
  李岩还不甘心:
  “我等或可从楚境百姓征集。”
  说是征集其实就是“抢”,也就是以战养战。
  虽说从百姓手里抢粮不是什么好办法,但极端情况下就是不得已。
  杨端和又摇了摇头:
  “项燕早已把大部粮草运至汝水以东了,哪还容我等征集。”
第二百二十五章
将计就计
  关于陈城粮草,只有沈兵一人知晓真实情况。
  谁让驻陈城的兵都是大梁军呢?
  至于是不是谎报军情……沈兵相信到时稍加解释,杨端和也能理解。
  其实站在杨端和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能攻破汝阴防线,其它的都只是小节。
  此时的杨端和以为粮草是真被烧了,只得下令全线撤军。
  另一面的项燕见秦军撤退还摸不着头脑。
  这秦军明明已经解决补给线问题并在城外构筑城寨,甚至连投石机都造好了,却突然撤军……
  项燕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秦军的陷阱,目的是诱使楚军出战。
  因此项燕一直按兵不动看着秦军撤退。
  其实项燕不敢出战还有另一个原因。
  大凡追击敌人要用战车和骑兵,因为只有这两兵种速度快能赶上敌军衔尾追杀。
  其中战车对道路要求较高,稍崎岖便不适合行驶。
  骑兵则可以在各种地形上纵横驰骋。
  问题是……有黑甲军在,骑兵战车又如何敢去追敌?
  一个不好,追敌不成自己反成了猎物,岂不闹出个笑话?
  再加上情况不明,于是谨慎的项燕便宁愿在城内守着。
  直到三个时辰后天色已入黑,才有人来飞报:
  “上将军,昭氏使人来报,昌平君于陈城举事烧毁秦军大批粮草。”
  “秦军因此退兵。”
  项燕腾的一下就从地上跳了起来,问:
  “此话当真?”
  信使回答:
  “千真万确,属下见过昌平君。”
  “随行的还有三千余一同举事的楚民,他们沿途抢了数十艘运粮船,顺流而下进了楚境!”
  项燕原本皱着的眉头霎时就舒展开了:
  “好个昌平君,举事正是时候。”
  “真乃天助我大楚,秦军命中该有此败。”
  “来人,传令下去,马上整兵追击!”
  楚军牛角号一吹便连夜展开追击。
  不过说是追击,却是小心翼翼的尾随着秦军一路收复城寨。
  尤其是白天,楚骑通常是确认主力已赶到时才敢上前……他们这是被黑甲军给打怕了。
  其实黑甲军只有三千余人,这条自汝阴到城父的防线却有两百余里,任黑甲军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兼顾。
  沈兵就在陶城等着。
  陶城是秦军补给上岸的地方,秦军要保证自己的补给自然也要像来时一样在沙河两侧退回。
  否则若是河道被切断那就不是撤退而是溃退了。
  等了三天沈兵才等到杨端和。
  这就是杨端和的稳重之处,撤退可不是像想像的那样一溜烟掉头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4/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