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3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0/609


第二百九十章
北地
  沈兵这边只需要等着,事情到了这一步已不需要他再做什么了。
  楚国贵族降或是不降,对秦军都没有太大的威胁……在楚王启的军队及秦军的夹击下,那些贵族的崩溃只是分分钟的事。
  不过沈兵还是希望楚国贵族投降,因为任何一场战争都不可能全身而退,即便秦军对楚军有强大的优势。
  不久沈兵就知道自己如愿了……
  是时沈兵正与扶苏商量着如何设置一个新城。
  来降的楚民太多以至于一个城邑都无法住下。
  这时帐蓬外突然传来一阵震天的欢呼,接着就有一名亲卫跑进帐蓬报道:
  “副将,楚军降了,楚军降了!”
  沈兵将手中的毛笔往桌上一丢,说道:
  “如此甚好,楚军若是降了便不用再设新城了。”
  扶苏则朝沈兵拱手道:
  “恭贺副将,又立一功。”
  “不,应说是又下一国。”
  沈兵回答:
  “同喜同喜,公子也居功至伟。”
  两人不由相视而笑。
  然后就是接收楚地的问题。
  这一点沈兵就尽数交给部下去完成了。
  虽然沈兵也很想骑着高头大马然后威风凛凛的跨进楚国城池并在城头插上大秦的旗帜。
  问题是沈兵怕死啊!
  谁知道楚军是不是面上装作投降实则却是要计杀他沈兵?
  又或者是不是有谁怀恨在心躲在暗处来枝暗箭?
  此时的沈兵可不敢妄自菲薄了,在发明出这许多东西甚至在生产力方面形成绝对优势之后,沈兵就明白在敌人眼里他一点都不比杨端和轻,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沈兵这个副将比杨端和这个主帅还重要。
  于是,他沈兵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在这形势还没稳定的时候去干这接收城池的事……那分明就是找死。
  秦军用了几天一直走到洞庭,这其间共接收了各贵族军队二十余万人。
  从洞庭往南就是楚王启的军队了。
  秦军依令停了下来,杨端和与楚王启只是简单的打了招呼,然后楚王启就带兵往东。
  他们会按嬴政的命令北上至金陵,并在那里与项氏军队会合驻防。
  于是七国中幅员最为辽阔的一国楚国就此谢幕。
  嬴政在邯郸听到秦军已顺利接收洞庭后不由乐得开怀大笑,接着就问李斯:
  “丞相,楚国已下,沈兵该取何功?”
  李斯看了看立于嬴政旁的赵高,然后就回答道:
  “回大王,沈兵该晋爵一级。”
  嬴政点了点头:
  “晋爵一级便是左庶长了,那也该是一军之将了。”
  李斯拱手道:
  “以沈兵之才,确可以为将。”
  嬴政见李斯面色有些不对,不由疑惑的问了声:
  “丞相以为不妥吗?”
  李斯面露惶恐之色,回道:
  “有些话,臣不知该讲不该讲……”
  嬴政说:
  “讲。”
  李斯回道:
  “大王,王翦军自破赵以来连灭数国。”
  “杨端和及沈兵虽各为上将军及副将,然终归是王翦旧部。”
  “如若继续以其伐燕灭齐,只怕……”
  嬴政不由“哦”了一声便微微点头表示同意。
  若从外人的眼光看,那就是“能者居之”谁有能力就谁上。
  但嬴政身为一名大王,从权术上来说却不能如此。
  比如王翦立了太大的功劳以至于他这个大王都感到害怕……有朝一日王翦要是揭竿而起说是要清君侧,嬴政可不敢保证会有多少旧部跟随王翦。
  因此嬴政才要削王翦的权。
  然而,杨端和及沈兵却是王翦旧部,他们掌权与王翦掌权并没有很大区别,依旧会对王权构成威胁。
  如果再让他们势力坐大……并不是什么好事。
  另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此时剩下的两国确切的说是三国,也就是代、燕、齐,已不值一提了。那也就没必要再倚仗杨端和、沈兵这样厉害的人物了。
  这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狡兔死走狗烹”。
  嬴政皱了皱眉,问:
  “为今之计……”
  李斯建议道:
  “大王,北地乃黄河上游事关重大。”
  “其虽有我军驻防,然不过只有区区数千人。”
  “此地以往一直由李牧驻防以阻匈奴。”
  “如今我军并无能阻匈奴之人,而沈兵那神武军……”
  于是嬴政就明白了,让杨端和驻守南方,而沈兵驻守北地。
  这一南一北分开,就不容易结党营私了。
  嬴政点了点头,问:
  “那么讨伐燕代该以谁为将?”
  李斯回答:
  “臣以为蒙武将军正合适!”
  嬴政恰好也想到蒙武……嬴政之前就有意栽培蒙武并以其对抗王翦,只是蒙武不争气而已。
  现在剩下的几个不起眼的国家,几乎就是送给他升级的,如果再打不下来嬴政也没办法了。
  于是嬴政想也不想就同意了李斯这方案。
  嬴政没想到的是……这其实是赵高与李斯两人串通好的。
  在沈兵被嬴政内定为扶苏的师傅之后,李斯和赵高两人就感觉到了威胁。
  沈兵是扶苏的师傅,那么有一天扶苏成为大王,是个人都知道谁会成为丞相。
  到时李斯肯定就要失势,而赵高……自然也就失宠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0/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