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3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6/609

  有一天赵高和李斯若是发觉异常,然后一打听,第一想法就会是……沈兵采涅石不过是为了满足做饭、取暖需求而已。
  这点十分正常,因为云中郡一带更多的就是沙漠和草原相间的地形,树木较少。
  如果树木要留着制作器械、城墙,那么生火、取暖自然就要用涅石了。
  于是云中郡上空立时就弥漫着浓重的烧煤味,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是如此……白天生火做饭,夜里取暖。
  没习惯这种味道的沈兵一时被熏得晕呼呼的,气都有些喘不过来了。
  不过为了将来的发展也只能忍上一忍。
  尤其此时匈奴已经有要动手的样子……
  沈兵这边一放弃后套及九原,匈奴马上跟进,接着一路将交界线压到云中郡。
  匈奴当然不攻城,匈奴不擅长攻城。
  别说战国了,就算是到了蒙古铁骑游牧民族的颠峰时期同样也不擅长攻城。
  蒙古人在大战略上玩的是利用其骑兵机动性在大纵深上的残破战术。
  简单的说就是每到粮食收成的时候越过敌军的城池劫掠,能带走的就带走,不能带走的就烧光,甚至还突进敌人防线内部以“以战养战”的方式绕一圈再满载而归。
  这样一次两次也许损失还能承受。
  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该处历年来的作物都是有种无收,且在城外耕种的百姓还处于无保护状态被敌骑烧杀劫掠,百姓又哪能承受?
  于是百姓为了活命只能不断迁出,没过几年城也就变成空城了。
  中后期蒙古却不需这样做,因为在占领大片宋地掌控着许多汉人之后,就可以用汉人组建奴隶军让他们攻城……标志着宋朝灭亡的崖山海战就是汉人张弘范打的。
  此时的匈奴在战略上与蒙古初期差不多。
  同样是以骑兵越过城池深入中原劫掠。
  这或许不能说是“战略”,而是游牧民族劫掠的天性……此时的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战略”为何物。
  幸运的是匈奴表现得十分谨慎,他们只是派小队骑兵越过劫掠然后迅速返回。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之前多次中了李牧的埋伏,于是担心再次因此中伏打败仗。
  另一方面则是此时还未到粮食收成的季节,便是大动干戈的南下劫掠也不会有多少收获。
  因此沈兵这边也有了些准备的时间。
  冶铁这事沈兵是交给弁和欠两人处理。
  弁是寿春的铁官,沈兵见其有些能耐于是就带在身边……以沈兵此时的身份想要几个人不算什么难事。
  弁和欠两人各有所长:弁更擅长冶铁而欠更擅长铸造,再加上弁又从寿春带了一批徒弟来,于是这铁器的冶炼和制作方面就不成问题。
  至于那铁矿石,沈兵就不用像涅石矿一样藏着揶着了,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向嬴政提出要求。
  比如北地缺乏农具需要冶铁发展农业。
  再比如为解云中郡守城之忧需要矿石……
  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就像项燕守汝水防线时也要求汝阴、城父两城能自行生产装备一样。
  这其中尤其是箭矢,其是守城利器同时又消耗巨大,上万守军一次齐射就要射出万枚箭矢,若只靠运输的话会成级数的加重后勤负担且很容易造成守城危急……
  一旦箭矢用完而后勤没运上来呢?
  又或是运输线被敌人截断或箭矢被敌人劫去呢?
  因此对沈兵这要求嬴政没理由不答应,当下就派人将铁、铜、锡等矿石源源不断的运往云中郡。
  较远的地区甚至运的不是矿石,而是炼好的铁、铜、锡……地理位置较远运输不便,运矿石就太浪费运力了。
第二百九十六章
高炉
  在准备这些的同时沈兵就在城内组织冶铁作坊。
  冶铁作坊被沈兵置于军营中。
  这十分罕见,因为此时各国包括秦国在内都不重视冶铁……技术没跟上,铁制品只能用于农制,所以当然不受重视。
  但到沈兵手里当然就不一样了。
  之所以要置于军营中当然是出于保密。
  为此沈兵还不得不将铁匠的家人一并带来并聚在一堆派兵士看住,这也就是别人所说的“人质”。
  沈兵不想这么做,但一则是为了保护铁匠家人的安全,另一则也有以其为质的意思。
  沈兵对铁匠是这么说的:
  “铁器冶炼非同小可。”
  “我等身处塞外与匈奴作战,一旦冶炼之术泄漏给敌方,中原便将有大难。”
  “是以沈兵不得不小心行事,望诸位见谅!”
  这话也说得通。
  也就是这么严格保密防的是敌人、是匈奴、是外族。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当然得死命的防,否则这技术要是泄漏,匈奴造好的兵器、装备就用于攻打中原残杀百姓了……
  中原各国内部虽是斗来斗去的,但对于抵御外族侵犯尤其是残暴的匈奴这一点是从来都没含糊过,百姓也都是一致认同。
  他们又哪里会想到,沈兵防的不只是匈奴,更是防赵高和李斯。
  弁和欠两人初时没觉得有什么,他们甚至以为沈兵有些过于谨慎了。
  因为匈奴大多逐水草而栖,既没有耕地的需求也没有铁矿,于是不会对冶铁技术有多大的兴趣……
  匈奴在兵器制作方面其实一直都依赖中原的铜、锡。
  也就是说他们自己不冶炼,原因是没有冶炼的技术储备同时也缺乏开矿的知识。
  他们通常是在边境用马匹、毛皮等与中原各国交换铜、锡,然后再以其为原料打制需要的兵器和装备。
  因此,汉代名士贾谊甚至建议汉文帝控制中原边境铜、锡流出以削弱匈奴战力。
  这想法是很好:没有铜和锡,匈奴就无法制作更多的武器,于是就能轻易将其击败。
  问题就在于它基本无法实现。
  原因是匈奴对铜、锡的需求摆在那,如果中原控制其流出的话,就会导致匈奴铜、锡的价格飞涨……原本一斤铜换一匹马,变成一斤铜换两匹马甚至更多。
  而这匈奴的高质量马匹又是中原所急需,运往内地就立时就能卖上高价。
  在这巨大利益的趋使下,中原不良奸商甚至百姓会疯了般不顾一切的往匈奴走私铜、锡。
  最终结果就是匈奴还是能得到其所需的原料,只不过多损失些马匹及毛皮而已。
  正如之前所言,这时期的铁器只能用于制作农具不能制作兵器,匈奴又不耕地,所以对铁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对铁没有兴趣,对冶铁技术当然也不会有兴趣。
  了解这些的弁和欠就以为沈兵这么对匈奴保密冶铁技术就有些小题大作。
  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
  沈兵第一时间就给弁递上了几张图纸,说道:
  “将高炉制成如是形状。”
  “整体为扁圆,鼓风口位于扁平两侧。”
  “且高炉下部的炉墙往外倾斜六十二度……”
  弁听着一脸懵:
  “将军,何为六十二度?”
  沈兵“呃”了一声,然后就拿出另一张图纸解释:
  “我等可将半圆切分为大小相等的一百八十份,则每份为一度。”
  “如此高炉各处向外的倾角便完全一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6/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