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4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6/609

  两军对垒其实还是射程和射速更重要。
  比如两支上万人的骑军相遇,是否射得准真的很重要吗?
  对面密密麻麻的全是人,而且骑军还随时变换位置。
  这时候要求的就是射得远、射得快。
  射得准只有在小队人马相遇时才有用。
  接着剺又话锋一转,有些担忧的说道:
  “只是……”
  沈兵问:
  “只是什么?”
  剺回答:
  “北地百姓大多不会骑马。”
  “属下打听过,会骑马的百姓大多被赵王嘉征用为骑军。”
  “不是战死就是被俘转为奴役了。”
  “这意味着我神武军很难扩大规模。”
  “若是此时才征骑军从骑马开始学起,只怕要数年之后才能有所成。”
  沈兵点了点头。
  其实这不是北地独有的现像,中原各国差不多都是如此。
  首先中原是农耕民族,人口虽多但会骑马的人却少,能骑马又会射箭的那就更是只有各国骑军了。
  其次是此时中原对骑军都不太重视。
  这就造成沈兵想要扩充骑兵十分困难……骑兵训练周期很长。
  汉武帝时期之所以能打败匈奴,一方面是铁器得到普遍运用战力倍增,另一方面则是汉武帝有意识的鼓励民间养马骑马。
  以至于荒郊野岭到处都是马匹,百姓出行甚至连读书人聚一起喝杯小酒都是骑着马去的。
  这就使骑兵的训练周期成级数的缩短,汉军可以短时间内征得大量优质骑兵。
  而此时的北地……却深陷这没有骑兵兵源的陷阱里。
  这也是沈兵一直以来想要与西域取得联系并从那征兵的原因之一。
第三百四十八章
驰道
  就在沈兵与剺讨论时,扶苏就神色紧张的跑了过来,说道:
  “将军,有一事相询。”
  说着就递上了一封信。
  这封信是嬴政写给扶苏的,除了关心几句之外还询问扶苏对秦国一统之后体制的选择。
  体制的选择?
  沈兵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姓资还是姓社。
  转念一想,这时期哪有什么资、社,所谓的体制该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吧?
  但这有得选吗?
  随后扶苏的话才让沈兵明白过来。
  扶苏说:
  “据闻左丞相王绾认为秦国该使用分封制,而右丞相李斯却以为应使用郡县制。”
  “两者之争已非近日才有,父王突然以此问我……”
  “只怕是要考我近日历练是否有所增进了!”
  沈兵闻言不由“哦”了一声。
  他明白了两点:
  其一,嬴政所说的体制指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两者倒的确可以选择。
  其二,嬴政的用心或许真像扶苏说的那样,想考考他是否有治国的能力和独道的见解。
  也难怪扶苏会紧张成这样。
  至于是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其实真是各有所长。
  分封制就是像之前一样把土地分成几块由各诸候管理,只不过这些诸候要听命于嬴政,同时嬴政还管理最大的一块。
  其缺点就是如果诸候国强大了,就不会把嬴政这中央政权当一回事。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就是这么来的。
  郡县制就没这方面的担心了,天下全归嬴政的,也就是全国分为多少郡,然后郡下还有县、乡,呈金字塔形分级管理。
  这制度在现代是不成问题的。
  因为现代交通高度发达有火车、有飞机、有轮船,从中央把军队派到国家另一边最多也就是几天的问题。
  但在古代这制度却存在“难以控制”的问题。
  其它的不说,楚国这小小的一片地方都因为地形复杂这客观原因而无法改革无法实施郡县制,何况是统一后的秦国!
  比如中央政权和军力在咸阳,蓟城或汝阴有叛乱而地方军无力镇压,该怎么解决?
  若是地方军本身叛乱又如何解决?
  中央出兵镇压?
  仅仅只是路上行军都要月余时间。
  此外还有运输补给及援兵的问题。
  所以这不是用哪个制度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交通问题。
  秦国之所以短短十几年就崩溃,除了嬴政统一之后的昏庸暴政之外,也有对边远地区控制不足的原因。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道:
  “当然是用郡县制。”
  扶苏问:
  “为何?”
  沈兵回答:
  “此前天下大乱各据一方,皆因有诸候存在。”
  “如今天下大定我王一统中原,若又实施分封制,岂非再将天下划分?”
  “这与培养战乱有何分别?是以分封制并非长治久安之策。”
  扶苏又问:
  “可左丞相所言又在理,燕、楚、齐等国距离咸阳太远。”
  “若是不分封自治,只怕鞭长莫及。”
  沈兵听了不由一愣“分封自治”,这说的怎么这么像北地?
  莫非……
  是赵高和李斯,亦或是嬴政在试探沈兵是否有“自治”独霸一方之心?
  想到这,沈兵就更是坚决支持郡县制了:
  “所谓鞭长莫及,不过是路远难行而已。”
  “如今天下大定,我王便可修筑驰道通向各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6/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