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4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8/609

  于是不用想,继续扩大蒲类骑兵的规模大量面向月氏招收新兵。
  这一招新兵影响就大了。
  沙州共有四十万人口,月氏统领征兵时,百姓是能躲就躲……他们在月氏置下是奴隶,当兵除了死伤之外几乎得不到任何东西。
  但秦军招兵就不一样了,有人身自由不说还有军功爵位,更重要的还是可以让家人入秦籍。
  这一点是必须的,如果家人不入秦籍,那么兵士立功晋爵后,又如何把封地和爵位给其家人?
  这么大的诱惑这么大的反差,那当然是加入秦军。
  于是不过短短十余日,剺置下的蒲类军已由五千余人增至万余。
  这其实也是沈兵有意为之……骑兵不能由蒲类一家独大,就算剺对沈兵忠心耿耿也不例外。
  大量招收月氏骑兵后就会形成蒲类、月氏两大势力。
  事实上应该说是三大势力……第三势力就是西域各国来投的散兵,他们若是实力太弱就必然会抱团取暖。
  这三大势力之间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竞争关系于是互相制衡。
  不过当然,在军中“拉帮结派”终究不是好事。
  在今后的战斗中,沈兵会将那些立功升迁的军官互调。
  也就是月氏兵升迁后调到蒲类,蒲类兵升迁后调至月氏,散兵同样操作。
  时日一久,这军中帮派自然而然就会被打散了。
  让沈兵意外的是月氏居然也有冶炼铜铁的技术。
  问了丘就却后才知道月氏的冶炼技术是从秦国那学来的。
  丘就却是这么回答沈兵的:
  “原本我等也不愿费事冶炼铜铁,只需使用牛马或毛皮与秦国交换即可。”
  “冶铁即费事耗时且质量不佳,倒不如多养些牛羊!”
  这一直都是装备和技术上的一个巨坑。
  现代有句话叫“造不如买”。
  简单的说,就是许多东西如果要自己造的话,比如生产坦克、飞机,这其中投入的研发费用及人才培养的时间和资本成本都是个无底洞。
  单从钱的角度来说的确是“造不如买”,因为造的费用会比买贵得多,有时甚至是投入几十倍的资金进去造出来的东西却比不上买来的。
  于是为什么不直接花点钱买呢?
  又便宜又省事,还更高大上。
  然而,一旦买了某种装备而放弃自己造的话,其结果就是军事被它国卡脖子注定要成为二流甚至三流国家。
  所以网上以某国拥有购买的先进装备说事……直接忽视就好,购买装备而不会自行生产,一旦开战那就是损失一个就少一个。
  反之,若是自行生产的装备再加上工业基础及生产能力,那就是损失一个可以生产两个,可以越打越多。
  简而言之,购买的装备基本可以说是花瓶,用于和平时期充充门面用的。
  月氏原本可以用以物易物从秦国买到金属,但若是被赶到沙州远离秦国……就不得自行生产了。
第四百零八章
据险而守
  史上的月氏其实是因祸得福,因为其从秦国学会冶铁,对其在西域成为强国乃至西迁至蓝氏城轻松立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此时的西域还处在青铜时期,而月氏到汉朝时冶铁技术也逐渐成熟。
  至于电视剧中说西域的冶铁技术比中原更先进,甚至匈奴从西域学习了冶铁技术于是装备比中原更先进……那纯粹是为了将敌人塑造强大,中原能击败它便越显中原的智慧。
  西域的冶铁技术其实是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后从中原带去的。
  另一个冶铁技术比较发达的地方是在中东,现今土耳其一带,出土铁器比中原还早一千年。
  虽然土耳其是亚洲国家,但因为与欧洲不过隔了一条海峡,于是在亚述帝国灭亡了赫梯古王国之后,就将赫梯古王国较为成熟的冶铁技术带往欧洲使原本落后的欧洲瞬间就进入了铁器时代。
  此时的中原则还处在春秋时期,过了几百年到战国末期中原铁器还没能广泛用于军事。
  不过沈兵的出现改变了这现状。
  此时的沈兵在考虑一个问题,西域也可以说是中原潜在的对手,那么他是否应该将新铁技术教会月氏以提高其生产力?
  若这新铁技术扩散到西域而另一面的中原却因人为限制……比如秦始皇因为担心百姓谋反而收尽天下金属制成铜人,使冶铁技术的发展陷于停滞,那么将来西域是否会反过来对中原形成技术优势?
  思虑再三,沈兵觉得还是应该在西域发展新铁。
  首先在西域发展新铁有个好处,那就是更安全、更容易保密……西域山高皇帝远不说,周围的百姓对冶铁技术大多没多少兴趣也没经验,甚至就连月氏的冶铁工人都是中原奴隶。
  其次,秦军所需的铁如果都要从中原运来,那运输成本就太大了,尤其军队对铁的需求可以说是永无止境。
  所以沈兵没多想,当下就一道命令让欠带着一个冶铁团队随商队从河套赶到西域。
  沈兵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在沙州建筑两个城寨并各布下五千军力驻守。
  这两个城寨的位置其实就是现代人们所熟知的“阳关”及“玉门关”。
  古诗句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及“春风不渡玉门关”。
  这其中的“阳关”和“玉门关”指的就是这两个关卡,它们几乎可以说是中原能完全控制的最远端,也是沙州对外最重要的两个交通枢纽。
  守住这两关用木栅按地形连接起几座山,再修筑起一些简易的工事和土堡,就大概的可以阻止匈奴进入河西走廊。
  之所以说“大概”,是因为汉朝时可是在这一带修建起长城才能彻底阻住匈奴。
  于是肃州那一万驻军也不需要了,只留下一千在原地,余者尽数调往沙州。
  沈兵也有想过在沙州修筑长城完善其防御。
  事实上沈兵认为这是有必要的,因为河西走廊的地形十分特殊,其两侧是山脉只有东西两个出口。
  西面出口是沙州,东面出口西套。
  若以历史走向发展,蒙恬在西套就修筑长城以阻匈奴进犯中原了。
  但既然沈兵已控制了西面的沙州自然就不需要在西套修建长城。
  于是在沙州修筑长城就是有必要的,因为其一旦完工,就可保沙州立于不败之地……游牧民族不擅攻城,不管是匈奴也好西域三十六国也罢,面对长城只能无可奈何。
  这就是兵法所说的“进可攻退可守”,到时沙州就可以放心的发展。
  难处就是秦军才刚在沙州站稳脚跟,补给、物资和兵力都不足,在这时劳民伤财修筑长城是否合适?
  若是从月氏征劳工,是否会引起月氏乃至西域各国的反感?
  想想沈兵觉得此事还是应再作打算,至少应等到秦军在沙州的统治地位无法撼动时再开始这工程,否则一个不好搞得天怒人怨造起反来,那就前功尽弃了。
  这时王贲匆匆走进帐篷向沈兵报告道:
  “大将军,大事不好,匈奴已攻占姑师和楼兰两国。”
  沈兵不由大感意外,反问了声:
  “攻占?你是说……匈奴占了两城并驻守?”
  王贲点头回答:
  “正是!”
  沈兵会感到意外,是因为匈奴从来都是劫掠而不会占据某座城并驻守,如今却一反常态占了两城,难道匈奴是要与秦军打攻防战?
  不过这似乎也不奇怪,因为在五原匈奴就有过据城而守的情况,现在不仅没有吸取教训似乎还想尝试。
  摊开地图看了看,沈兵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姑师与楼兰两国是通往西域各国的门户,一北一南的将沙州与西域分隔开。
  更重要的还是,从沙州出发到姑师和楼兰分别有一千里和一千五百里。
  而且这一千里和一千五百里不是沙漠就是无人戈壁……
  秦军要进攻这两国首先要通过这片无人区。
  正如之前所言,这片无人区即便是对本地沙州人而言都极为凶险,前往经商都要筑洞窟建佛像祈福,常常是一去就不复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8/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