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5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0/609

  一个是扶苏,另一个则是右贤王熏狁。
  扶苏是因为知道内情所以心下紧张。
  右贤王上回专程向沈兵道谢之后其实已返回燕然山大营了,但一听沈兵被秦皇召回又再次紧张起来。
  然后左想右想,便再次赶到龙城等消息。
  右贤王的一干部下都觉得这不是明智之举,但其实右贤王才是聪明人。
  他知道此时唯一的希望就是沈兵。
  既然如此,那么干脆就不躲也不避,死心塌地的将这条命交给沈兵便了。
  此时两人见沈兵安然回来,不由都松了一口气。
  沈兵先是与扶苏密谈,毕竟扶苏是公子,还是将来的秦皇,沈兵当然不敢怠慢。
  听了沈兵述说经过后,扶苏才彻底放下心来,道:
  “不想父皇如此糊涂,竟轻信术士服用丹药。”
  “父皇身体可安好?”
  言语间尽是关切之色。
  沈兵暗暗点头,在这时还不忘亲情,只怕也只有扶苏了。
  沈兵宽慰了扶苏一阵,接着就去见了右贤王:
  “右贤王放心,皇上已收回成命,由沈兵全权处理草原及西域一切事务了!”
  西域其实与右贤王无关,沈兵之所以要加上“西域”,便是要让右贤王明白谁才是西域和草原能说得上话的人。
  右贤王当然知道这一点,当下大喜道:
  “恭喜大将军深得皇上信任。”
  “大将军救命之恩,本王必铭记于心,从此只要大将军一声令下,本王置下数万骑军必鞍前马后听候调谴!”
  沈兵不确定右贤王这话有几句是真几句是假。
  因为这时代任何人任何时候许下的诺言都不敢轻信。
  更确切的说,此时右贤王许下诺言或许是真的,但有一天若沈兵失势了,这诺言就不一定是真的了。
  何况匈奴从来都不是信守诺言的民族,如野人一般的他们更讲究利益……谁对他们更有利他们就跟谁。
  不只是匈奴,西域其实也是如此。
  另外还有往利氏、拓跋氏……
  这是一种丛林法则,同时也是未开化民族不懂仁义更不知守信所决定的。
  但还是有例外。
  比如剺便讲信义,另外还有革庾。
  革庾的事是在十余日之后。
  沈兵与右贤王交谈之后,便按步就班的进行之前的迁移计划。
  按计划,秦军会将战马还给革庾便给他们粮食、水,甚至还有些骆驼,然后让这一万匈奴骑军到草原东部与右贤王汇合。
  但革庾却没有这么做。
  革庾退回了大部战马命大军原地待命,只留下数十匹带着几名亲卫从交河赶到龙城来见沈兵。
  一见到沈兵革庾便跪倒在地,说道:
  “革庾愿为大将军效劳,望大将军成全!”
  革庾会这么做沈兵其实也不意外,因为右贤王杀了革庾全家。
  虽然右贤王也是奉冒顿之命的无奈之举,但毕竟是右贤王下的令。
  后来沈兵才知道革庾并非这个原因……
  匈奴人对亲情看得很淡,他们没有什么“发肤受之父母”及“养育之恩”的那种强烈的家的概念……
  家的概念在农耕民族会更强,因为农耕民族往往是以家为单位从事生产的,比如老人做什么,青壮做什么,女人做什么等等。
  而游牧民族更多的是以群体以部落为单位。
  比如孩子堆在一起大家一起带,食物大家坐成一堆围着火一起吃。
  这么一来是不是父母就没那么重要感情也就不深了。
  革庾之所以要跟着沈兵,是因为他在交河时心里就在想着,这沈兵定是要以此来感化他让他投降,甚至还带着那一万兵士一起投降。
  因此革庾在交河享受得心安理得且始终保持立场。
  然后,最后听到的却是沈兵放他们一行前往草原东面投奔右贤王……那一刻革庾就愣住了。
  这时革庾才发现从始至终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于是就知道自己该跟着谁了。
第四百八十七章
草原丝路
  对于革庾的加入,沈兵自然是求之不得。
  先不说革庾此人有勇有谋是个将才,其置下的一万骑军也都是长于骑射的匈奴牧民,若是将其纳入帐下自然是如虎添翼。
  不过沈兵还是有所顾虑,他问革庾:
  “万夫长能有此心,沈兵自是求之不得。”
  “不过,万夫长置下一干部下……”
  革庾回道:
  “大将军放心,革庾置下大多是屠各旧部,他们一致同意追随大将军!”
  沈兵“哦”了一声。
  虽说沈兵不知道革庾这说的“屠各”是哪个部落,但匈奴原本就是草原各部落统一的结果,照想“屠各”便是其中之一。
  如此说来,革庾置下会跟他一起降了沈兵也就不意外了。
  沈兵没有犹豫,当下便同意了革庾了请求,并发放战马让革庾继续驻守交河。
  另一方面,沈兵又将此事与知会了右贤王。
  右贤王当然不敢有什么异议。
  这不只是因为沈兵对右贤王有救命之恩,更因为右贤王对革庾心中有愧……革庾在右贤王置下时忠心耿耿,可结果却是在战时被右贤王抛弃。
  不仅抛弃,还将姑师一战的罪责全推到革庾身上,甚至还斩杀其家人。
  因此,即便革庾愿重回右贤王帐下,右贤王也不知该如何面对革庾。
  此时听闻革庾及其置下要追随沈兵,心下倒是暗松了一口气。
  或许是出于内疚,又或许是对沈兵有所表示,右贤王甚至答应将革庾置下的家人也就是屠各一部约六万牧民交返革庾。
  沈兵不由大喜。
  因为这不仅可以使革庾一部放心在外征战,更可以使其有稳定的兵源……部队兵力总会有消耗,比如负伤、死亡、年老等等,但如果有牧民这个基数在,那就可以不断的补充,而且还能保持战斗力。
  由于交河一带已容不下六万牧民,同时也是为保持牧民的传统和生活习俗……
  草原牧民的生活习惯与西域牧民大不相同,且将这六万牧民强行迁至西域还可能会改变其骑射习俗。
  于是沈兵便在燕然山旁划了一片二十万顷的草原归这些牧民生活,并且允诺实施二十军功制分配土地,个人还将嬴政的赏赐分出一部份当作其福利。
  其实沈兵是有意这么做的。
  因为只要有屠各部这个先例,右贤王置下的牧民若是知道投往沈兵帐下能有如此好处,又哪里会甘心继续呆在右贤王那身为奴隶为牛为马?
  再加上牧民的生活又相对自由……这是由草原逐水草而栖的生活习性决定的,他们无法将牧民全都聚集在一起生活。
  因为聚在一起就意味着这片地的草很快就会被大量的牲畜吃完,就会造成过于频繁的迁移。
  无法聚在一起就意味着无法像中原及西域一样筑城将其控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0/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