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挖土党(校对)第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788

  大伊万点点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大胆猜一猜,那些失踪的红军士兵很可能就藏在这支游击队里。甚至再大胆一点,这支游击队很可能就是这些红军士兵为主力的武装队伍!”
  “确实值得去找一找...”
  石泉仔细盘算了一番之后,这才伸出右手从大伊万手里抽走了卷成卷的老地图,“明天一早我就去波尔皮诺村看看能不能沿着这条线索找下去。”
  虽然这条线索通过大伊万层层验证和猜测也许早已严重失真,但这也总比在家闲着要好的多。
  毕竟前天挖出的88毫米炮已经让石泉在斯摩棱斯克的挖土党圈子里出尽了风头。按照他的性格最近是绝对不会在家门口挖战争遗址了。可原本相中的叶利尼亚又被警察亮了红牌,既然如此索性就去布良斯克逛逛。
  不过,这次他打算把何天雷留在古董店,首先没有自己在,他和大伊万在一起学俄语的速度多少能快一点儿,当然,大伊万学汉语的进度势必也会加快。
  其次在车库里那台BA装甲车也需要翻新,如果只靠大伊万一个不知道要修到猴年马月去呢。
  最后一个因素则完全出于成本考虑,别的不说,从斯摩棱斯克赶到布良斯克单程两百多公里,单单油费一辆车就要3000多卢布,再没确定是否值得挖出来带回古董店之前何天雷跟着没有任何作用甚至反而还会妨碍自己使用地图视野。
  把自己明面的想法和兄弟俩说明白,两人都没有反对。
  大伊万巴不得有个人帮忙打下手,要知道自从石泉“发迹”了之后,他店里的很多工作可就都放下了,如今有个免费劳动力他实在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至于何天雷,虽然和石泉是大学同学,但如今毕竟是拿人钱打工的角色,再加上传承自华夏军人骨子里的服从性让他根本就没考虑过是不是和老板提提要求一起“出个差”。
  规划好了未来几天的工作方向,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石泉便驱车直奔布良斯克。两百多公里的路走了三个多小时,带着满身泥泞的太脱拉终于停在了波尔皮诺郊外。
  将昨天晚上从大伊万那得来的地图轻轻放在左手掌心,微不可察的红光闪过,地图视野里竟然跳出了整整五枚箭头!
  “这么多?!”
  石泉坐直身体,注意力全放在了地图视野上。
  这五枚箭头全部分布在波尔皮诺东北方向的森林里,最远的甚至到了距离波尔皮诺13公里外的列斯诺耶。
  另一方面,这五枚箭头里最扎眼的莫过于那两枚黑色箭头,同时这两枚黑色箭头也是距离波尔皮诺最近的。
  “这事儿变得可越来越有意思了。”
  石泉点上一颗烟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仔细琢磨了一番。
  按照之前定下的挖掘顺序,黑色箭头肯定放在最后,那么应该先从东北方向的列斯诺耶一路向西南方向的波尔皮诺推进,先把前三个挖掉,然后看情况再决定是否把何天雷叫过来帮忙处理最后那两枚黑色箭头。
  冷静了一颗烟的功夫,石泉再次发动车子挂档起步直奔列斯诺耶。
  这个小村子完全就是在森林里开辟出来的一片勉强能满足居民生活的空地,村子里唯一算得上带有官方性质的建筑只有那座位于村子边缘的生态观察站。
  这所谓的观察站作用类似华夏森林火警的观测台,但同时还兼顾了生物学的功能,一旦这片森林出现影响树木生长的传染病或者突然爆发的害虫或者火灾,这里便是第一个得到数据反馈并且及时给出建议的一线部门。
  石泉选中的第一枚绿色箭头恰恰位于距离这座观察站仅仅不到200米的红松林里,
  这倒是个意料之外的麻烦,一般来说,这种观察站对周围的森林是有一定管理权的,哪怕这里不是遗址保护区,但如果观察站的人不同意,石泉也根本动不了手,而挖土党和生态观察站的关系可一直都不怎么好。
  毕竟挖掘活动往往意味着破坏当地植被,而一旦某片森林传出挖到了宝贝的消息,大批的挖土党和黑心挖掘机绝对会蜂拥而至,这可是生态观察站最不愿意看到的。
  没急着下车,石泉窝在驾驶室里举着望远镜观察了足足一个多小时才稍稍放心。
  看来被发配到这里工作的员工似乎并不太尽职,至少那座20多米高的观测塔上根本没人值守。
  谨慎起见,石泉出发前先换上了一身德斑迷彩服,这东西是大伊万从华夏进口的仿品,一套下来折合人民币售价都不到50块钱,但在森林里的伪装效果却出奇的好。
  最后再给手机设置了15分钟倒计时的闹钟,石泉带上望远镜和必要的挖掘装备以及一个在驾驶室里放了好几个月都没用过的迷彩色帐篷钻进了茂密的红松林。
  绕着圈子赶到第一枚绿色箭头的挖掘点,石泉并没有急着行动,反而先把迷彩帐篷支在了挖掘点旁边。
  当迷彩色的天幕搭好,石泉举起望远镜看向了帐篷背后的观测塔。
第98章
森林游击队的地窨子
  确定观察站没人,重新调好15分钟倒计时的闹钟,石泉背对着观察站坐在了帐篷门口。
  绿色箭头就在他的两腿之间...往前不到半米,深度却足有一米五以上。
  透过地面残存的轻微凹陷,石泉对这次挖掘目标已经有了大概的猜测。这里绝对是个坍塌已久的地窨子!
  在不同的位置,地窨子有不同的功能,比如在石泉的老家石家屯,这种地窨子兼具了储藏室和天然大冰箱的作用。
  放在俄罗斯远东边疆区的冬季公路边上,它就是冬天跑长途的司机遭遇车辆抛锚等危险时拿来救命的庇护所。
  而这里的地窨子,放在半个多世纪前唯一的作用就是充当森林游击队隐藏自身的小型地堡以及物资补给点。
  沿着凹坑往下挖了半米多深,锋利的工兵铲戳在了锈烂的原木上,此时石泉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将挖出来的泥土朽木统统丢进身后的帐篷,石泉以每隔15分钟一次的频率观察着身后的观察站。
  当第三次完成对观察站的监视之后,帐篷前的地窨子也已经被他挖开了坍塌的出入口。
  戴上头灯,石泉半蹲着爬进了充斥着潮气和腐烂味道的地下空间。
  这里面的空间极其狭小,满打满算也就能放下一张单人床,不到一米高的空间里,脚下一个挨着一个的铺着长满了黑霉斑的木头箱子。
  随便打开一个木头箱子,里面全是带着绿色锈迹的子弹,看来这里果然是物资补给点。
  一个个木头箱子开下去,石泉却越来越失望,14个箱子里有6个装的都是各类子弹以及锈烂了的罐头,剩下的8个箱子里有五个装的是只能依稀看出轮廓的苏德双方的靴帽军服。
  倒是最里面的三个箱子,其中一个里面装了满满一箱子的M1895型纳甘转轮手枪。数了数竟然有整整22支。第二个箱子里装的是德军的P38手枪,数量仅仅只有19支,其中三支还全都锈成了铁疙瘩。
  最后一个木头箱子倒是也出了些能带走的东西,一支黄铜电石灯和一支被油泥包裹的煤油灯。不过这些东西虽然看着稀罕却根本卖不出什么大价钱。
  没敢在里面多待,石泉将所有的收获装进包里便赶紧爬出了阴暗潮湿的地窨子。
  这趟收获不算大,转轮手枪最多也就是三四百美金一把。P38稍微贵点,但也绝对超不过500,如果没长锈的话也许还能卖的更高,可这些手枪即便修复好了也就只值这个价,唯一的安慰也就是数量还算不少。
  打开多功能钳子上的刀刃,石泉围着帐篷底座割了一圈,先把帐篷残骸丢进地窨子,然后掀起地垫的两角将挖出来的土又重新倒进去,最后只收回仅存的天幕便赶紧离开了失去价值的挖掘点。
  赶回停在路边的房车,先把装满了收获的背包丢进后备箱角落的塑料箱子。如今这后备箱里还放着一支用保鲜膜层层包裹的别尔哥罗德大教堂十字架以及做了同样处理的圣像画。
  不过这俩既烫手又值钱的玩意儿他一直都没想好怎么处理,拿来换钱肯定血亏,而且一旦让大伊万知道这东西的存在,这货肯定天天惦记着给他卖了或者怂恿他去别尔哥罗德大教堂试试能不能换个大主教当当。
  石泉除非傻了才会这么做,没办法,索性眼不见心不烦继续让它们躺在帆布夹层里服刑。
  锁上后备箱,石泉一刻没敢耽误直奔第二个挖掘点。
  不知道是不是被传染了第一个挖掘点的霉运,这第二个箭头仍旧是个位于红松林深处,而且距离太脱拉能开到的位置超过了五公里。
  不过好在这次视线范围内没有观察站,倒是不用再玩一次潜行游戏。
  背上必要的挖掘工具,再把一直挂在墙上当装饰品的贝加尔湖牌老式平双猎枪取下来塞上子弹往肩上一甩这就锁车徒步进山。
  这个季节的棕熊正带着儿子女儿跟走地鸡似的漫山遍野瞎溜达呢,而棕熊也是每年春天造成挖土党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带一把枪绝对很有必要。
  不过毛子的脑回路确实独特,至少斯摩棱斯克本地的挖土党在春天挖掘战争遗址的时候都把遇到熊当作了好运的象征。当然,如果是其他季节也不错,毕竟那熊肉它不香咋的?
  小心翼翼的在杂木林里穿行了将近两个小时,石泉总算找到了第二枚绿色箭头的埋藏点。
  同样是地窨子,但这开口却在一片硅藻土矿床上,而且只用了一块包着铁皮的木板覆盖,木板之上抹着一层薄薄的硅藻土,要不是有箭头标识,想发现这里还真不容易。
  清除木板盖上覆盖的浮土,再用工兵铲尖轻轻一撬便露出了木板后面隐藏的洞口。
  虽然这洞口不大,但里面的空间倒是不小,甚至正中心还摆了一张粗制滥造的桌子和几个用原木切出来的小凳子,桌子的正上方还挂着一盏落满了灰尘的煤油灯。
  这里比上一个唯一好点儿的就是建造的地势够高,再加上这地窨子挖在了硅藻土矿床上,所以即便都隔了半个多世纪,地下空间里也根本看不到多少潮气凝结的水珠。
  地窨子里东西不多,桌子上摆着一支拆解状态的莫辛纳甘步枪和一些明显是手工磨制的维修工具。
  墙角的几个木头箱子里则分门别类的装着各种枪械零件。石泉猜测这个位于密林深处的地窨子也许是个为当地游击队服务的武器维修站。
  不管猜测的是否准确,这些零件可不值钱。不过好在收获不止这些。真正值钱的东西在桌子的另一侧,在那张用原木拼起来的简陋单人床上放着一支极为少见的AVS36半自动步枪!
  即便在整个前苏联境内,这也绝对算的上稀罕货色!因为从设计到投产,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半自动步枪总共也仅仅生产了65000多支,其中大部分因为设计相对复杂,加之毛子粗暴的使用习惯折损在了苏芬战争的战场上。
  打死石泉都没想到,这种少见的步枪竟然能在布良斯克战场上找到!别的都可以不要,这支步枪必须带走!
  最后检查了一遍地下空间确定没有遗漏之后,石泉轻轻拿起落满了灰尘的AVS36离开了地下空间。
  这把枪可就不能丢进后备箱了,石泉甚至都没有急着离开更没有心思吃午饭,一门心思全扑在了这支半自动步枪上。
  凭着自己那点儿半吊子经验小心翼翼的将这支老古董拆解成一桌子零件。石泉却不由得感叹斯大林果然才是真正了解毛子尿性的明白人。
  虽然一直有资料称1936年由西蒙诺夫设计的AVS36半自动步枪是因为斯大林个人对设计师的偏爱而败给了1938年由托卡列夫设计的SVT38式半自动步枪,最终未能大批量量产。
  但看着这一桌子零零碎碎他就知道,凭毛子那一根筋的莽撞性子还真不一定用的了设计的这么复杂的AVS36半自动步枪,当然,这里说的毛子是半个多世纪前仍在浴血奋战的那一代。
  别看二战时代的苏联在当时工业如何强大科技如何发达,这基层老百姓和当年的华夏真没太大区别,普遍的受教育程度不高。
  这可不是贬低那个时代的先辈,而是时代背景造成的无奈现实。这也不是靠单独某个人努努力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靠一代代的教育积累才能做到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7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