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0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9/1605


  第一千二百零四章传承
  相传苗训乃是陈抟的弟子,善天文占候之术,私与太祖友善。
  显德末,从太祖北征,苗训占视日上复有一日,久相摩荡,指谓楚昭辅曰:“此天命也。”
  次日陈桥兵变爆发,太祖受禅,擢苗训为翰林天文,寻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年七十余卒。子守信,少习父业,补司天历算。改司天台主簿。
  太平兴国中,制《乾元历》,颇为精密,皆优赐束帛。雍熙中,迁冬官正。端拱初,改太子洗马、判司天监。
  做过一些关于兵事,洪灾的预测,往往灵验。
  苗守信四十六岁死了,儿子苗舜卿明显没有继承到家学,做了国子博士,现在在司天监学习。
  而赵顼看了太祖的牌匾,然后又提到姓苗的,指的却是另一个苗家人,大宋第一任司天监鉴正苗昌裔。
  宋太祖赵匡胤不明不白驾崩,为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死后葬于河南巩县永昌陵。
  葬地相传是当时最为有名的风水大师呼延山卜择,为“九龙过江”地形。
  下葬后,时任司天监的苗昌裔带着大太监王继恩登上山顶,指点周边的地形后,对王继恩说:“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
  王继恩暗暗地把这句话记在心底,至道三年二月,赵光义病重眼见不起,王继恩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平民潘阆密谋,准备趁朝局动荡的时候,拥立太祖孙子赵惟吉为帝。
  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吕端早已经侦知王继恩、胡旦等人的阴谋,所以隐忍不发,是在等待最后摊牌的机会。
  赵光义一死,吕端就将王继恩骗到一个阁子内锁上,迎立真宗柩前即位。
  王继恩下狱,贬死均州。
  熙宁八年,大宋还爆出个大案——宗室赵世居“谋逆”。
  此事是苏油亲历,赵顼见到地方官上报案情中有“指斥之语、妄说休咎”八字,立即命“善于讯鞫,钩索微隐,皆用智得情”的酷吏蹇周辅重审此案。
  蹇周辅很快拿到了证据,在案情陈述以外,还加了一句似乎与案情无关的话:“世居酷肖太祖。”
  赵世居是太祖皇帝赵匡胤四世孙,此案结果就是之前负责此案的提举刑狱王庭筠畏罪自缢;赵世居赐死,其子孙除籍为民,终生监禁;谋划此事的李逢陵迟处死。
  还有个“妄说休咎”的妖道李士宁,王安石还企图给他开脱,被苏油引雷劈死在了钟山观象台上。
  苗家人这句预言,一直是太宗一系赵宋皇室异常警惕的魔咒。因此赵顼一问,明白皇权斗争残酷性的苏油和苏颂顿时就不好了。
  反倒是对这些不怎么上心的陈昭明,以坦然的姿态在赵顼那里得到了加分。
  好在进入司天监后,赵顼就被这里各种精巧新奇的仪器给吸引了注意力。
  漏壶、圭表、日晷、浑仪玑衡抚辰仪、纪限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地平经仪、赤道经纬仪、天体仪、象限仪。
  不少按道理说应该是后世才出现的,不过如今司天监的理论水平和观测技术突飞猛进,加上赵顼和苏油都无比的重视,因此相关的仪器都给鼓捣了出来,还多了很多。
  不过受理工学派精细纯三个字的影响,现在的仪器是真正的仪器,没有什么瑞兽祥龙之类的东西,只有刻度,标尺,轨道和控制机械。
  苏颂是能将辽国天文学家都能忽悠瘸了的人,有他一路,讲解各种仪器的功能作用,变迁发展,以及这些仪器上曾经发生的有趣的历史故事,别说赵顼了,就连苏油等人,都是听得津津有味。
  衍运楼,是司天监新建成的图书馆,陈昭明带着赵顼进了大楼,解释道:“这里存放的是历代关于天文和数学的著作:这一边是古今中外的历史原稿;这一边是我大宋用理工运算符号和方法,破译的先贤之道;这一边的藏书,是论述的我大宋在数算历法天文方面的最新突破。”
  赵顼看着大厅里几块巨大的黑板,以及上面那些符文一般的列式与符号:“那些是什么?”
  陈昭明说道:“哦,都是关于数学理论的验证推算,大家喜欢在这里集中讨论,今日是陛下视察,因此没人,不然平日里这里是最热闹的。”
  赵顼虽然不懂,但是也点头惊叹,还有些惴惴不安:“我这次来,影响到你们研究了,不应该。”
  陈昭明说道:“陛下万不能这样说,司天监如今能取得这样突飞猛进的成就,与陛下的关心是分不开的,陛下能亲自来司天监视察,上下同仁莫不感奋,心都静不下来,谈何研究?干脆给他们放了一天假。”
  苏颂和苏油对视了一眼,人家陈景润的马屁才叫真高级,看来之前是白担心了。
  果然赵顼大悦,笑道:“不过司天监要求中书拨款的奏章,我好像很久没看到了。”
  陈昭明说道:“此举乃是国公所创,司天监有数算的优势,因此和四通,商州胄案,两浙路海商,都有一些业务往来。”
  “每年印发的新历,司天监都要从各家印坊抽一笔抽成,从前年开始,司天监通过这样的方式,已经实现了研究项目经费的自筹自足,不再是朝廷的负担了。”
  苏油补充道:“启禀陛下,司天监的数理水平,乃天下之冠,每年各地理工学院,技术学院,四通商号,皇宋银行,都要输送人才来司天监进行培训,掌握最新的数理知识,这些,都是要缴纳束脩之费的。”
  “司天监负责的是前沿学科的研究,就跟四通的很多技术,如今还是技术储备一样;司天监的很多学问,乃是知识储备,说不定哪天就用到了实际的应用上。”
  赵顼点头:“天下耕作土地的增加,带来的岁入,无论如何都达不到一亿伍千万贯的数目,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从这里边来的。”
  说完用手指着那几块大黑板:“你们,很了不起。”
  陈昭明赶紧谦逊:“除了今人的努力,前人的成果也是重要原因。就我大宋来说,苗家和周家,无私地将家藏典籍贡献出来,也是功不可没。”
  赵顼笑了:“景润不用替他们打马虎眼,真有功劳,朝廷不吝奖掖。”
  陈昭明躬身道:“周克明之后周琮,苗训之后苗可,贡献了家传数术之书,由司天监整理发掘,如今建立起了完备的天文数学体系,功在千秋,利见当世,臣为二人请陛下褒奖。”
  赵顼问道:“周琮的历法,如今可算明白了?”
  陈昭明说道:“正是周琮贡献的家藏,才让我们考算的岁差得到了精准核验。解决了岁差问题,历法其实就解决了精准问题,周老的夙愿,也算是得偿了。”
  赵顼笑了:“如果他已经胜过父祖,那就算作荣官致仕吧。”
  陈昭明赶紧拱手:“臣代周老,谢陛下隆恩。”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小孩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小孩
  这里是一桩历法公案。
  周琮祖上是大宋太祖年间的另一个占星大家,第二任司天监正周克明。
  周克明可以说是司天监各种学问的全才,宋史记载“律历、天官、五行、谶纬、三式、风云、龟筮之书,靡不究其指要。”
  而且他“颇修词藻,喜藏书。景德初,尝献所著文十编,召试中书,赐同进士出身。”
  当时曾有大星出氐西,众莫能辨;或言国皇妖星,为兵凶之兆。
  周克明当时使出使岭表,回来后请对,指出根据《天文录》、《荆州占》的记载,这颗星的名字应该叫周伯,其色黄,其光煌煌然,所见之国大昌,乃是一颗德星。
  他在路上听说中外之人颇惑其事,明显是搞错了,要求将事实昭告群臣百姓,许文武称庆,以安天下心。
  太祖开心不已,即从其请。拜太子洗马、殿中丞,皆兼翰林天文,又权判监事。
  因为对资料掌握极为全面,当时修史只要是天文律历的部分,都必须参考他的意见。
  五代十国走马灯一样的换,正史都是一团糟,更别说天文历象了。
  周克明访耆旧,采碑志,参考诸纂录,孳孳著撰,记录了十数卷,书未成而卒。
  其后周琮继承祖志向,天圣初《崇天历》成的时候,他提出历成之后不经验真,未为完密,遂请较验。
  之后找出了不少问题,提出个别率数的修改数据。
  其后主持改铸黄道浑仪,改进漏刻制法,修订圭表尺寸。主持制定《明天历》,第一次引入了“义例”,也就是符号表示法这个理工概念。
  历成,迁官。
  皇佑年间,周琮又主持重测二十八星宿与周天恒星的工作,并根据这次测量的结果,编制了三百四十五个星官距星的入宿度与去极度,绘制了北宋自己的星表。
  然而到了熙宁三年,《明天历》出了个巨大的纰漏——当年发生的一次月食,与《明天历》不合!
  老头所迁官被夺,提前致仕。
  这个问题,就成了老头的心病。
  苏油判司天监后,亲自上门拜访,将天师府的更加精准的星表和精准太阳年测算数据交给老头,大家一起重新测算历法之后,老头贡献出了家中藏书,与卫朴一起,改造了《奉元历》。
  《奉元历》造好之后,老头又承担起校验工作,通过验算和查阅前代资料,证实了《奉元历》的可靠性。
  新版《奉元历》,彻底解决了历代历法经不起时间考验的问题,同时在历法理论上超过了曾经领先的辽国,一举奠定了大宋在天文学上的老大地位。
  这个事情苏油曾经跟赵顼奏报过,但是卫朴是瞎子,周琮因前科致仕,赵顼出于政治考虑,为了保证大宋历法的伟光正,将功劳扣在了苏油的头上,二人只列在了嘉奖随员的名单当中。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加上有了退休工资这个名目,陈昭明便要求给老头恢复名誉。
  赵顼今日兴致盎然,对于这种合理的小要求,随口就答应了下来。
  一路视察一路闲聊,众人陪伴着赵顼,来到了观星台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9/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