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1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5/1605

  梁永能趁此时机大败禹藏花麻,包围天都山,还遣手下猛将禹藏郢成四,仁多零丁,嵬名统军数次进剿,让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梁氏对自己恨之入骨,这次真的是下了狠手。
  这底下有猫腻,很大的猫腻。
  梁氏之所以这么痛恨自己,最大原因,就是秉常的衣带诏,落入了宋人的手中。
  明明禹藏花麻告诉过自己,亲眼看着李清在黄河边被家梁拦截,宋人和李清根本就没有来得及接触,可为何衣带诏依然神奇地出现在了大宋官家的手上?!
  西夏枢密院机密房给梁太后的解释,是秉常的衣带诏有两条,一明,一暗。
  明里让李清携带,而私底下,还通过李清的一个从人,背行间道,早就交到了自己的手上!
  然后被自己作为投宋的筹码!
  天可怜见,自己虽然一直高举着“扫肃朝堂,还政于君”的大旗,可……可那特么就是一个幌子呀!
  真实情况是,自己和秉常,从来就未有过任何接触!
  但是自己的《讨梁氏檄》太出名了,人设也太稳固了,稳固到任何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秉常将衣带诏交给自己,是天经地义一般。
  这尼玛上哪儿说理去……
  仆从端着一个白铜钵进来,里边盛着些薯蓣杂粮羹,以前价值五贯的白铜钵,现在只能用来盛装如此粗粝的饭食。
  没办法,禹藏花麻跑路去西面了,自己少了出货渠道,这东西砸手里都好几个月了。
  用精美的勺子舀起薯蓣放入嘴里,李文钊不禁皱起了眉头:“怎么忘了放盐?”
  仆从胆战心惊地看着自家主子:“盐……没了……”
  “盐都没了?!”
  宋夏贸易里,曾经最大宗的货物,李文钊手里经受过不知道多少万石,现在手下竟然告诉自己,天都山没盐了!
  “怎么可能?!”
  仆从吓得噗通一声跪倒地上:“大帅饶命,粮秣官说,年前大军入山匆忙,今年又一直没有收成,整个……整个山里都没盐了……”
  李文钊看着铜钵里的薯蓣:“是不是,粮食也快没了?”
  仆从哭道:“大帅你放心,就算我们去围猎,淘鼠洞,下山劫道,都饿不着大帅!”
  李文钊将勺子丢回到铜钵当中,抬头看着南牟宫高大而陈旧的房梁:“这日子,怕是没法过了……”
  “不至于此。”门口响起一声长笑:“值此大变之秋,真英雄乘势而起之时也!”
  “谁?!”
  门口一个男子将头上毡帽掀开:“侯爷岂可如此丧气?富贵临门了!”
  李文钊看着男子冷笑:“李郎君?如今入我营门,可是连通传都不用了啊。”
  李庸笑道:“都是自家兄弟,何必如此见外?叔啊,朝廷有桩大富贵要给你,我这不是内心欢喜,忙着进来告诉你,一不小心忘了礼数吗?”
  李文钊呵呵两声:“江山代有才人出,大宋今日可谓是人才济济。我们这一代人老了,今后的英雄,是你们啊……”
  李庸说道:“来之前国公特意与我交代,说所谓英雄,都是时势造出来的,不过是人在面临关键的时候,所做出的选择而已。”
  “国公说,当年侯爷能够孤身反抗暴政,今日能够首倡诛除君侧,不忘圣人教导,牢记大义所在,在一生中的两次关键时刻,都做出了正确选择,是西夏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英雄有很多,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其实如侬智高,李常杰,诃黎等,无一不是族中智勇绝伦之辈。”
  “但是这些人,却同样也是文明的阻碍,无论是对自己一族,还是对天下百姓,他们带来的,都是兵祸与灾难,是礼义文明、美好生活的的摧毁者,而不是建设者和捍卫者。”
  “所以他们不是英雄。”
  “而侯爷不一样,侯爷乃夏人英杰,嵬名族裔,圣贤师富平侯的外孙,孤忠靖节的贤人。”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文钊投诚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文钊投诚
  “老侯爷一生治学,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立纲常、明制度。夏人曾有歌曰:‘天上文星东方出,作字引导西方明;教诲弟子三千七,一一时英具重名。’”
  “侯爷,国公希望你不但能够继承祖上的名号,更要能继承祖志,成为先进文明的守护者,继承者,甚至开创者。”
  “历史已经证明,梁氏那一套,是倒行逆施,是行不通的。国公希望能够和你携手,一起为西夏二十二州的百姓,争取到更好的未来。”
  李文钊脸色变了数次:“如果我不愿意呢?”
  李庸笑道:“不愿意也没关系,国公说了,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的人,都是殉道者,一样能够得到他的尊重。无论如何,《西夏传》中,都会有侯爷的一篇别传。”
  “不过他实在是希望侯爷能够再做出一次英雄的选择,为夏人做出一个表率。也让天下人知道,奉华夏纲常为圭臬,在文明的蛮荒中燃亮火种的先行者,是华夏一族中,所有汉、蕃、夷、狄共同的英雄!”
  李文钊终于动容了,这人设,可以的!
  将李文钊有意,李庸才从袖中取出一个匣子,郑重打开,轻轻摊在李文钊的案前。
  李文钊低头一看,内心顿时砰砰乱跳。
  “朕闻言非礼义,斯谓自暴;身不居仁,斯谓自弃。
  夏蕃天都招讨使司都管李文钊,品流高裔,覃理化于西夏;鼎族轩缨,谨法度于岩丘。
  性尽忠纯,谠言莫匪乎体国;身捐草野,杖钺有志于经邦。
  有僭君罔上,则思灭折鼎之凶,凡黩利崇奸,未敢当钧衡之重。
  是匪弃暴于非罪,殊敢讨征其不臣。
  宗主有闻,命行恤励,尔宜继匡国本,咸化民人。
  可守富平侯加礼部侍郎,灵州招讨使,仍赐紫金,绢帛万缗。庶几旌褒忠节,俾佐遐藩。
  服示宽恩,咨尔所部,宜周朕意。”
  李文钊惊疑不定:“这……”
  李庸说道:“这是陛下的诏书,若侯爷愿意接受的话,那就不再是西夏的富平侯,而是我大宋的富平侯。”
  “至于说招讨使一职,那是因为灵州未下。等打下灵州,就该恭喜侯爷成为灵州节度留后了。”
  李文钊问道:“那天都山呢?”
  李庸心中暗笑,这个时候问天都山而不是问西夏,国公对李文钊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所谓的“孤忠荩诚”,真的不过是个人设而已。
  “国公说了,天都山就不是一个能够正常发展的地方,这些瓶瓶罐罐,侯爷守了十几年,是到了该砸的时候了。”
  “砸?”
  李庸看着曾经豪华的大殿:“西夏嵬名氏不过是受封公爵,连交趾李氏都不如,大筑这样的宫室,侯爷,这本身就是僭越啊……”
  “要我说,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僭越之君,下才有跋扈之臣,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侯爷的夙愿,不就是要让西夏拨乱反治吗?那就得从正纲纪,兴礼义开始。侯爷你说对不对?”
  “我朝中路大军即将出界,国公邀请侯爷一起出兵。等到灵州拿下,侯爷即可坐镇招讨,待到救出贵上……侯爷,你就是西夏砥柱天倾的大功臣啊。”
  “那……那大宋准备如何处置夏国?”
  “准确的说,是处置夏国宗室,外戚。”
  “夏国还是那个夏国,不过不再是梁氏的夏国,也不再是嵬名氏的夏国。”
  “听说秉常有个儿子,到时候国公会将他送到汴京学习,至于秉常,听说其精神状态不是太好,可能也需要诊治安养。”
  “因此秉常虽然依旧是夏国公,不过这个国公,只能是封号上的概念了。”
  “夏国二十二州,大宋会设流官代秉常管理,等到他的儿子长成,可能再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那之前,夏国便由流官、忠于嵬名的夏国旧臣、诛除梁氏时立下过大功的勋臣、以及懂华夏礼仪,有经国安邦之能的贤才共同治理。”
  “侯爷,你在其中,四占其三,非常被我大宋看好,今后的夏国,你还会是平衡嵬名一系的重要力量。”
  李庸的这番分析非常的直白,李文钊终于放心了。
  今后的大宋,绝对不会容忍西夏出现唯一的力量,在乾顺成长起来之前,制衡嵬名一系的任务,就在自己身上。
  这就叫可用价值,大宋必定会因此扶持自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5/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