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3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8/1605

  “既有乐好之意,则自进不已。”
  “这就是夫子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称赞陛下上圣,固与中人不同,然必欲进学,亦须自好乐中有所悟入。”
  “他说陛下之学,不在求名与求知,也不为章句科举。而是为了周知天下章疏,观其人文章事实,总理万机之政。”
  “因为非学无所折衷,这才是陛下读书之必要。”
  “子瞻讲学完毕来见我,告诉我陛下最近见程正叔则危襟正坐,然木然无所可;见他和明润,则有神情。”
  “他说陛下天性本来好学,那就应当好好启发陛下求索之心,引导陛下向道之意。准备将自汉至唐,择其君臣大节政事之要,为一书以备进读。”
  “虽然没有言正叔不是,但是明显对正叔直讲的方式,有些不赞同。”
  程颐是司马光和吕公著推荐给赵煦的,但是两人都不是教育家,忽略了赵煦的基础和接受程度。
  吕公著说道:“我也问过正叔,让他学学文公和明润,两人对陛下非常恭敬,时常鼓励,也让陛下觉得可亲。”
  司马光点头:“晦叔劝得不错。”
  吕公著叹了口气:“我曾问他,君之倨,视蜀潞二公如何?”
  “他却说:‘二公三朝大臣,事幼主不得不恭。颐以布衣为上师傅,其敢不自重!此颐与二公,所以不同也。’”
  司马光有些生气:“这是什么话!什么叫不得不恭?!太师与司徒,岂是谋私之人?!”
  “有件事君实还不知道吧?”吕公著又将程颐指责赵煦折柳一事跟司马光细细讲了,说道:“这事情多得明润事前事后,巧计缓颊,否则陛下当时就要下不来台,事后更要闹出不仁之谤。”
  司马光痛苦地闭上眼睛:“使人主不欲亲近儒生,正为此等人也。”
  吕公著说道:“程正叔乃你我所荐,以师道自居,侍讲色庄,言多讽谏,这本不是什么过错。”
  “错就错在,他没有考虑陛下的年岁。”
  司马光沉吟片刻:“明润事务不少,要不让子瞻也入内侍讲吧。”
  “苏家家学起自程夫人,你看二苏,明润,还有华容县君,土地庙诸子,还有他们的子弟,尽皆成才,我觉得挺好的。”
  听到这里吕公著不禁莞尔:“要这么论,老泉先生其实也算。”
  司马光虽在病中,也不免一笑,不过终是厚道,转移了话题:“呵呵,说说关于六部尚书的人选吧,还需要调整吗?”
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
科举改革
  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科举改革
  吕公著说道:“如今吏部范纯仁新进,工部苏颂不可更易,礼部暂时空缺,我觉得太皇太后有些属意大苏。”
  “如今李常去了户部,原户部尚书曾布就得调整,我的意思是,让他充任刑部?”
  司马光说道:“曾布没有做过提刑吧?”
  吕公著说道:“兵部就更不合适。”
  司马光说道:“既然如此,那不能外放?”
  吕公著叹了口气:“君实,曾布之前虽然以附从安石入朝,但是之后提举三司时因反对市易,与吕嘉问闹翻,便去了两浙,苏明润让他料理铜政,又在宁夏做了一路转运使。”
  “如今章惇守制,吕惠卿、蔡确、邢恕诸人已然不可起复。如无故再去曾布,太皇太后兼用人才之策就得落空,明润那边也不会同意。”
  “明润给我私下说过,曾布举刑部,总不会比李常举户部来得差,你觉得这话没有所指吗?”
  司马光皱眉道:“那让苏颂去礼部,曾布举工部呢?子瞻进拔太速,非驾驭人才之道。而且子瞻疏放,置于翰林已经是到顶,一部尚书,无论资历才干都有不足。”
  吕公著想了一下:“明润也提出过担忧,他说子瞻最好先在馆阁做一任,然后放到外路再干干。”
  “子瞻一年已经四迁,的确是过速了。”
  “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先举苏颂入礼部,曾布入工部,看看太皇太后的意思再说?”
  司马光道:“你把让子瞻入经筵的意思也跟太皇太后讲讲,馆阁清贵,可以兼顾。”
  吕公著点了点头:“君实,国事尚繁,你要好好将养啊。”
  司马光说道:“老朽残躯,阻后进之路,实在惭愧,然四患未除,终不瞑目。”
  ……
  乙卯,程颐上疏曰:“今讲读官共五人,四人皆兼要职,独臣不领别官,近差修国子监条例,是亦兼也,乃无一人专职辅导者。”
  “执政之意,盖惜人材,不欲使之闲尔,又以为虽兼它职,不妨讲读,此尤不思之甚也。”
  “今诸臣所兼皆要官,若未能遽罢,且乞免臣修国子监条例,俾臣夙夜精思竭诚,专在辅导。”
  这篇上书很有意思,程颐要求,负责皇帝教育的师长必须是专职。
  赵煦都吓坏了,又写信给苏油告状,这死老头要使坏,司徒怎么办?
  苏油觉得好笑,回信告诉赵煦:
  首先太皇太后对理工已经很重视,其次程夫子对理工一窍不通。
  因此这道奏章等于白写,陛下你别怕,相信很快就会有出头鸟怼他。
  结果等来的出头鸟让苏油好郁闷。
  不是别人,正是苏轼。
  苏轼已经入经筵,立刻上书反对,皇帝学习任务是通义理,明实务,体民生,又不是为了考状元。
  那么不好意思,如果只靠冬烘先生来负责皇帝的教育,就算将皇帝教育成精通章典义理的牛人,对国家就一定有益吗?
  别忘了王莽可也是学问精深,但是在国政上一塌糊涂;
  刘邦虽然不文,可是日日实务经手,最后也成了开创有汉数百年基业的君主。
  因此皇帝的师长恰恰不能全职,教导皇帝的教师,一方面要道德醇厚,另一方面也要精通实务,最好还文章义理皆通,最好还要数理史哲全会,甚至还要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这才是上上之选。
  某人要专职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别人兼职都能干得比某人专职还好,那么用这个理由剥夺人家的兼职,是不是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所以程颐所说的那种教师,是在实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要求最低的底线而已,不过我大宋如今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嗯……
  苏家人出手,逻辑分明辞不可夺。
  但是苏油好气哦,嗯你个头嗯,这跟点名有什么区别?
  手心手背都是肉,司马光看了程颐的奏章,又看了苏轼的奏章,觉得还是大苏的肉厚一些,说得又在理,便没有理会程颐的请求。
  甲寅,诏:“放免内外市易钱并坊场净利钱。”
  又诏:“已前积欠免役钱,与减放一半。”
  苏轼代表详定役法所上书:“乞下诸路,除衙前外,诸色役人只依见用人数定差。官户、僧道、寺观、单丁、女户,出钱助役指挥勿行。”
  役法虽然还没有完全定议,但是有些事情却不是不可以先做,苏轼的意思是立即实施宽免,将诸路免役钱里应该减免的那部分先行减掉,不用等着役法的最后出台。
  诏从之。
  壬戌,诏:“侍从、御史、国子司业各举经明行修可为学官者二人。”
  这是大宋元祐刷新的另一件大事儿——科举改革。
  司马光上书:“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文学为后;就文学之中,又当以经术为先,辞采为后。”
  “为今日计,莫若依先朝成法,合明经、进士为一科,立《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为九经,令天下学官依注疏讲说,学者博观诸家,自择短长,各从所好。”
  “《春秋》止用《左氏传》,其公羊、穀梁、陆淳等说,并为诸家。《孟子》止为诸子,更不试大义,应举者听自占。习三经以上,多少随意,皆须习《孝经》、《论语》。”
  范纯仁看望司马光的时候,司马光将奏稿给他看,范纯仁劝道:“《孟子》恐怕不可轻。且朝廷欲求众人之长,而元宰先之,似非明夷莅众之义。”
  “不若清心以俟众论,可者从之,不可者更俟诸贤议之,如此则逸而易成,有害亦可改矣。”
  意思是说做老大的就不应当事事先出头,应当让大家先发表意见,然后再召集讨论,这样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有不恰当的地方也有机会在讨论过程中及时改正。
  关于役法的大讨论正搞得如火如荼,从如今的舆意来看,大多数州县都认为,如果朝廷能够“罢宽剩”,免役法是完全可以推行的。
  就连河北两路都认为,如果朝廷能够主动承担起那些靠州县无法独立承担的差役,剩下的部分,地方上也可以解决。
  因此司马光也接受了教训,同意了范纯仁的建议,科举改革的问题,先讨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8/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