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3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1/1605

  制度就是制度,一切都应该按照制度来,打击需要精准,犯了错谁都逃不掉,还让他们谁都无法反驳,这才是御史行使权力的真正方式。
  不偏不倚,就事论事。
  戊申,高滔滔下了定论:“详览文意,是指今日百官有司监司守令言之,非是讥讽祖宗。”
  接下来就是台谏大换血。
  苏元贞进御史大夫,执掌乌台;孔文仲为左谏议大夫,执掌谏院;吕陶为左司谏,刘安世为右正言。
  傅尧俞出任九原转运副使,王岩叟出任京西转运副使,朱光庭贬恭州太守,贾易贬湖州通判。
  苏轼言语不谨,去职,罚铜八十斤,以翰林学士提举京师大学堂祭酒。
  程颐有结党的嫌疑,即日归河南,仍判西京国子监。
  ……
  汴京东城,樊楼。
  一群士人在楼上饮酒论事。
  张珏、舒成、李儇皆在其中。
  更搞笑的是,人群里也有苏轼欣赏拔掖的门生——陈师道、李廌。
  还有苏轼的侄儿辈,文同的儿子文潜。
  还有太学俊才刘焘,章惇的儿子章持和章援。
  其中张舒李三人乃当年乌台诗案后被贬南海的三个台谏官的子弟。
  刘焘出身太学,算是程颐的门生。
  陈李文三人,却又是苏轼的后辈门人。
  章持和章援,父亲则是苏轼和苏油的好友。
  而老章跟苏油苏轼,私下是好友,政见上却曾经是敌人,然而又曾在朝堂上的关键时刻,相互奥援对方,甚至不惜为对方狙击自己的同党。
  真要理论起来,简直就是一锅八宝粥。
  但是在这席间,这些人却又相互佩服对方文章才学,一场举事下来,竟然成了交情极好的朋友。
  宋代官场忌惮牵引门生师长,因此大家朝堂内外都是各论各,这种风气下到后辈交往之中,就时常发生师长是政敌,子弟是好友;或者师长是好友,子弟狗咬狗的情况。
  大家各自交各自的朋友,开明的师长,其实也不大管他们。
  当官是高风险职业,指不定哪天就得靠子弟的朋友们捞自己一把呢。
  张珏和陈师道是这些人里边年长的,三家去新宋其实算是因祸得福,当了头三个吃新宋螃蟹的家族。
  金银不敢碰,但是各家在那地广人稀之地占地千顷,毛呢牛奶糖樟脑鳄鱼皮卖到飞起,还开了铁冶,因而暴富。
  这里边离不开四通的支持,三家也知道苏油要拿他们做人样子,肯定会让他们在新宋洲活下去,但是李定几人是真没想到,苏油会让他们用那样的方式活下去。
  李定是比较骨鲠的性格,觉得苏油在诛他心,为了家族不得不接受朝廷玄鹄城太守的任命,所有人都欣喜若狂,可他的身体却立刻垮掉了。
  舒成、李儇是小辈,不明白这里边的瓜葛,张珏是他们叔叔,好歹算是当年事件的亲历者,因此对苏油其实并没什么怨气。
  有钱,脾气好,大家也都跟他相处融洽,连带两个侄儿都重新融入了大宋士子的大家庭。
  不过这次贡举的麻烦真是一波接一波,因为苏轼不但是馆阁试的出题人,还是举试的出题人和阅卷官,直接关系到他们这些考生的命运。
  自己三家人落到苏轼手里,苏轼抬不抬手都还两说,这个还没担心完呢,又闹出了弹劾事件,与乌台诗案开始的时候几乎如出一辙。
  苏元贞的弹章都点名了李定舒亶,几人担心大苏夫子会不会因此联想到过去的不愉快。
  还有贡举试题会不会受馆阁试题的牵累,做了的卷纸,还算不算?
  当时担心的可不止张珏、舒成和李儇,在座的里边,还有好些位都曾经心有鬼胎,忐忑不安。
  锁院之前,大苏曾经让仆人给李廌送去一封信,李廌当时不在,仆人就将信放在了几案上。
  正好章持章援来拜访他,见到了这封信,一看是苏轼写的,兄弟俩对视一眼,打开来看看!
  打开一看,却是苏轼新作的一篇文章——《扬雄优于刘向论》。
  二子欣喜若狂,拿着这封信就跑了,回家善加揣摩。
  这道题很难,因为研究两者文章的学子很多,但是研究他们生平细节的就不一定了,得从史书里找答案。
  这就好比如今的语文不考古文内容却考作者简介,说它偏吧它也不偏,说它不偏吧又有点偏,知识不全面的人也会抓瞎。
  两人花了不少心思做这篇文章,待到考试的时候,打开试卷,正是此题!
  李廌是苏轼门徒,模仿的是苏轼的文风,结果那次考试当中,好多篇都模仿的苏轼的文风。
  苏轼在判卷时倒是没有再作弊,将贴近自己风格的最好三篇都取中。
  最好的定为第一,第二好的定为第十,还有第三好的定在第二十。
  黄庭坚也在判卷之列,看到第二十的那一篇,都过来跟苏轼说:“可贺内翰得人,这一定是我当年在太和县当县令的时候,认识的一个学子所写。”
  那个学子指的就是李廌。
  结果等到弥封打开,大苏都傻了,贡举第一名是章援,第十名是章持,第二十名的,却是一个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士子,叫葛敏修。
  大苏以为必中的李廌,竟然下第了!
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翰苑群英
  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翰苑群英
  这一界科举克姓李的,在座除了李廌、李儇,其余的竟然全都取中,成了新科进士老爷。
  不过还没殿试,殿试得等到明年三月。
  章援拿了个第一,现在就是领袖,端起酒杯跟张珏敬酒:“我就说苏内翰是坦荡人,必不会计较,怎样?恭喜世叔得中了。”
  张珏赶紧还礼:“惭愧,还是贤侄兄弟家学渊源,章家人科举,便如我等喝酒拈菜一般,不得不服。”
  喝过之后,张珏又跟陈师道敬酒:“在座的都是少年高名,就我与陈兄可谓是蹉跎半生,我们俩得来一杯。”
  陈师道是苏轼的门人,大苏等人都赞过他的诗词文章,但是一直没有考中过。
  陈师道的家境比李廌还差,苏轼先找张方平照顾,后来又安排在徐州学宫当教谕,算是混碗饭吃。
  皇家慈善小学开立之后,待遇很好,苏轼又跑去拜托张敦礼,张敦礼也是久闻陈师道之名,安排个语文班主任简单得很。
  好巧教的是扁罐那班,苏油回京之后玩送孩子上学那一套,见到了陈师道,跟他说其实你的学问已经足够了,最好各地走走交交朋友,开广一下自己的阅历,不要老是窝在学校里。
  于是陈师道带了一届,拿够了盘缠,便开始游历天下,杭州河北陕西都去了,最远还跑到了敦煌。
  这次回来果然就不一样了,文章做得不错,取中第七。
  听陈师道一说,张珏不由得笑道:“那我比仁兄名次高点是有道理的,就算你去过敦煌,跑得也没我远。”
  章持对哥哥也不太服气:“现在的名次都不做算的,殿试才是真正定高下的时候。”
  说起这个大家也都说是。
  张珏又敬李廌、李儇:“这届试题的确难,二位万莫气馁,气馁的时候,就想想我跟陈兄。”
  众人都是大笑,李廌、李儇强笑着喝了,文潜开口:“力夫的文章我不太了解,但是方叔这次失手,可还真是匪夷所思。”
  方叔就是李廌,大苏心爱的弟子,手把手教出来,结果老师出题学生竟然落榜,的确是不可思议。
  李廌只好长叹一声:“都是命数,却也无法可讲。”
  张珏也摇头:“本来力夫这次也该取中的,可惜不该自作聪明,可惜了的……”
  说起来这又是此次科举的一个大瓜,很多人自作聪明,结果全栽倒在了上头。
  苏东坡出的经义题中,《书》的一题是“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这道题翻译出标准答案就算过关,本来是道送分题。
  结果这道题直接刷掉了三分之一的举子,甚至让大苏对于大宋的教育水平都产生了怀疑。
  因为这道题中的“难”是多音字,曾经有过两种解释。
  一种是公认的解释,读四声,刁难的难,任人就是小人佞人,答案是“驱除了小人,则蛮夷率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1/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