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4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4/1605

  每日就是听取汇报,考查进度,对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发出指示,之后就没啥了。
  河北官吏经过两次模拟一次实考,已经明白了如何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苏油还将《时务宜要》发放给了诸路县级以上官员,作为县令州官的参考书。
  有了这样的执政基础,最近的河北扩田扩户,就进行得非常顺利。
  河北是保守党大本营,历史原因上形成了与中央政策抗衡的传统。
  苏油到来之后,前后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将这样的传统纠转了过来。
  保守党的特点就是“爱民”,不生事儿,不扰民,但是毛病也不小,那就是——不管理。
  之前农田被黄河冲毁,地方账档损失,百姓四处流离就食随处安置,再加上官员们的不作为,结果就导致河北的隐户问题,是全天下最严重的。
  地方官员还有意无意地配合,这样可以少交丁税,隐瞒农税,截留在地方上,让自己这官当得舒服。
  但是在河北野蛮生长十几年后,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新的矛盾。
  人口的增长,注定了之前的管理方式过于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发展。
  苏油花了一年的时间,让懒散惯了的官员们先学会该如何做事,然后下手让他们做事。
  先取消丁税,去掉了老百姓头上的负担,同时也是去掉了地方政府的负担。
  然后新作物新耕作方式的样板,让各地官员和地主们看到了乐观的前景。
  水路打通之后,苏油组织四路官员、名宿、乡绅、大地主,轮番来吴家庄、邯郸、临漳、大名参观,然后定下政策,谁先把人口土地调查给我搞好,将鱼鳞户册给我建好,这些良种、先进耕作方式、农业机械,我就先在哪个州县推行。
  为了防止官员欺瞒士绅百姓,造成人为对立,苏油还在四路推行了一份报纸——《时政要览》,专门刊载朝廷与四路都转运司关于民生方面的政策,并予以详细解读。
  同时还刊载一些法律纠纷,判例,一些简单的理工学问,进行法律普及和科普教育。
  其中农事版块特别受欢迎,农事版块中,牲畜的饲养又特别受欢迎。
  这份报刊不光只对官员,而是面向全体百姓发行,任何人只需要花上五文钱,都能够在皇家邮驿局购买。
  因为制度宣讲到位,又有大利相诱,地方官府和民间都配合积极,仅仅一条完成人口田亩普查的州县,宝钞、玉黍和土豆都能够作为农税来缴纳,就已经让所有人都积极行动了起来。
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殿试
  第一千六百三十七六章殿试
  河北役务繁多,丁税免除之后,苏油还鼓励州县进行劳务输出,大量的河务、道路、城防、工矿,到处都要用人,这些人正好利用起来。
  同时还鼓励各州县搞五小工业,也能够吸纳和安置一部分。
  其实这样的政策,以前苏油在宁夏搞过,但是那一次只能算作是成功了一半。
  一来宁夏三路新纳入大宋,一张白纸方便描画,二来原夏国政府对农奴压迫过甚,欢迎新政,加上原有压迫在农奴们头上的夏国军人被干掉了大半,因此施行起来难度不大。
  但是在河北这大宋的腹地这样搞,那就要万分细致小心了,苏油没有给河北地主们找到利源,没有给广大中下层劳力找到出路之前,可不管乱动。
  治大国如烹小鲜,尤其进入深水区后,每一步都不能乱走。
  因此去年河北四路的财政状况,并没有出现什么翻天覆地的改善,苏油的精力主要放在梳理各方关系,寻找症结,打下基础上头。
  就连高滔滔拿到去年四路财政报告的时候都纳闷,点石成金苏明润难道不灵了吗?
  今年伊始河北的产能才开始渐渐爆出来,几个工业大基地的陆续产出,让朝廷都松了一口气,这还是那个苏明润嘛!
  诸事妥当之后,苏油再次开始了巡视,这一次的重点,放在了京东东路。
  线路是沿黄河到临清,转入运河进入梁山泊,经郓州、任城、进入微山湖,再过利国监抵达徐州。
  在徐州登上火车,一路视察沂州、密州、胶州湾北洋水师基地、莱州、登州,视察登州海军军事学院。
  之后乘坐军舰抵达济水入海口的青州,经淄州、齐州回到郓州,再沿运河返回大名。
  计划时间又是半年。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苏油没说,就是他内心深处,对漏勺的科举也有些紧张,对于苏家来说,考中进士只能算及格,最大的期望是进入二甲,也就是前十名。
  其实以苏油现在的地位,俩孩子如今的本事儿,这个玩意儿可有可无,当真如苏轼曾经说过的那样,既愚且鲁,照样可以“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是又有哪个家长,不愿意见到自家儿女出息呢?
  为了缓解这种紧张感,苏油决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元祐六年三月,苏油重新登上修缮调整一新的小火轮,踏上了巡视京东路的行程。
  京东路颇为繁华,也比较安全,这一次苏油只带了一个排,和幕府随员,五百护卫和补给都不用了。
  三月,庚申朔,御迩英阁,吕大防奏仁宗所书三十六事,请令图置坐隅,从之。
  癸亥,上《神宗实录》,史官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所修也。
  帝东向再拜,然后开编。吕大防于帘前披读。
  未久,帘中恸哭,止读,令进。
  壬午,礼部奏名进士入殿,给进士们定名次的最后一场考试——殿试,正式开始。
  这次科举,因为三个少年的参加,朝野瞩目。
  王彦弼是徐国长公主之子,陈梧是陈昭明和苏小妹之子,漏勺是苏油之子。
  三人都是早得恩荫,除了带着将作监、军器监的实务,还是高滔滔特旨奉陪官家的三个伴读。
  因此这次科举,不但事关三家,还干系到太皇太后的眼光问题。
  为了防止舞弊,这次试官的选举可把吕大防和刘挚为难死了。
  苏门学阀势力堪称恐怖,义理、文章、诗赋,理工,天下独步。几乎满大宋提得上名号的学者,都和苏门关系匪浅。
  偌大一个翰林院,竟然找不出跟苏家没有关系的学士来提举!
  最终定下的人选,乃是许将和刘奉世。
  刘奉世虽然和苏轼等人交情不错,但是他是经学和史学大家,与苏门学阀的学术交集最小,除了贡献出墨庄的书籍给可贞堂翻刻,与苏油也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许将资格也不错,是状元出身,对理工之学也不陌生,当年复原仪象台,还是苏油借人家收藏的仪器才破解关窍。
  不过那已经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但是高滔滔不太同意,将吕大防和刘挚召至殿中问道:“最近因为宁夏三路问题,许将被苏辙弹劾,且许将才从尚书右丞去职,这个合不合适啊?”
  吕大防只好说道:“臣等遍择翰林,唯使二人,方能平息众议。”
  刘挚也说道:“因为三位公子的举事,朝野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之前的开封府试,三人名次太高,士子们以为邓润甫出题过难,有些议论。”
  “之后礼部试,三位公子依旧高中,士子们又以为梁焘出题过易,依旧有议论。”
  高滔滔不禁失笑:“这却太没道理了吧?合着非要让仨孩子落榜,方才趁了他们的愿?”
  吕大防躬身道:“我朝科甲极重,臣等想来想去,唯有许将出马,方可止议。”
  高滔滔有些不悦:“你们只想着对士子们有交代,却没有想过对三个孩子公不公平?许将才被苏辙弹劾去职,能保他不挟私怨?”
  刘挚说道:“许将乃嘉佑八年状元,文武双全,廉洁奉公。苏辙弹劾他,是因新军调动一事,之前都省联席会议已然决意通过,许将在场,也表示了同意,事后却又以为不妥,奏请太皇太后缓行。”
  “如其当时不合,就不该同意,之后以为未妥,亦当先请两省,苏辙弹劾,并没有错。”
  “而许将后来反对的理由,是认为两军互调五千里,诸多难明,可能导致变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于今看来,其实是许将自己多虑了,故而上书自请解去省职。”
  “苏辙的弹劾,当时太皇太后是留中了的,故而许将也不是因苏辙弹劾而去。”
  “即便算作二人相争,也皆为国事制度。都是襟怀坦荡之人,臣保许将不会不公平。”
  见高滔滔还在犹豫,吕大防奏道:“其实以臣观之,邓润甫试题本非严,梁焘试题本非宽。实在是世人庸扰,见识愚钝,无事生非而已。”
  “在高尚之人眼里,其实不当一笑。”
  “臣以为徐国大长公主、陈学士、苏县君、司徒、仙卿、许将、苏左丞,皆高尚坦阔之人,定不会以此芥蒂。故此举所为者,徒塞众人纷乱之口而已。”
  高滔滔沉吟半晌,最终到底还是同意了。
  大殿之上,士子们在唰唰书写,赵煦摆着扑克脸端坐殿上,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在大腿上轻轻捏着一点袍子上的丝绸摩挲,说起来,这娃比下头三位埋头苦写的考生还紧张。
  理学已经成为显学,此次科举当中,不少考生都将理学的内容加入到试卷当中,希望能够被考官高看一眼。
  但是那些卷子里边的内容,有些实在是荒诞不经,在赵煦这个如今的理学内行眼里,一眼就能看出这些举子对理学根本就不精通,完全是临时割裂一些材料死记硬背,考试的时候又强行填入到自己的行卷当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4/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