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5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9/1605

  “如此一来,陛下的态度就是公允的。”
  “大宋从熙宁到元祐这段历史,是将一个衰弊沉冗的国家,生生扭转为一个辉煌强盛的国家的历史,这段历史当中,如果没有沉重的思索,痛苦的抉择,艰辛的努力,是不是反而太不真实了?”
  “这个过程中百姓们遭受过痛苦,但是百姓们的痛苦大家都看到了,然而另一些人——官吏、朝臣、司马相公、王相公、先帝与太皇太后,他们的痛苦,却又有多少人看到?”
  “父亲经常给我们讲那段时间里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先帝、太皇太后、朝臣、宰执们,包括父亲在内,要是没有经历过一点疑惑,痛苦,无力,虚弱,那我们今天的日子,是不是来得太轻易了些?”
  “陛下,将这段历史尽量全面的记录下来,保持公正的史笔,正视其过程的艰难,忠实记录中间的错谬、争议,决策,才能让后世为我们的父辈,感到更加的骄傲和自豪。”
  “他们也承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困惑,痛苦,无力和虚弱,然而他们最终战胜了所有困难,开创了一个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
  赵煦不禁动容,那这部《实录》,就是另一种修法了。
  是啊,以往的史书里,每当历史关头的重大抉择,往往都是历史伟人们一言而决,大手一挥,然后就拨开云雾见青天。
  似乎不如此不足以体现他们的伟光正一般。
  然而记录历史的人,却忽略了大人物们“一言而决”之前的痛苦与艰难。
  还有他们有过的弯路。
  司徒说过,朝庭事务,往往就是在几个烂方案里边,挑选一个相对不那么烂的来执行而已,哪怕圣人再世,也逃不开这种尴尬。
  差别不过多与少。
  把这种尴尬记录下来,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反而会告诉天下人当时的现实。
  会还天下人一个司徒口中,自己心中,那血肉丰满的,感情真实的神宗皇帝。
  赵煦对父亲的敬仰,就来自于这样的形象,将心比心,他觉得司徒起码比现在的史官们,把父亲塑造得要好。
  于是果断给漏勺点赞,附赠一条烤串:“舍人这是正经议论,当在朝堂上提出来……等等茂儿你怎么哭了?”
  漏勺接过肉串,谢恩,然后偷偷翻白眼。
  我什么时候不正经过?
  还有郡公为啥哭,多明白的事儿——
  馋哭了呗!
  ……
  丙戌,以之前的资料不够全面,召蔡卞、曾布、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补参《神宗实录》。
  同时将修订的意图明确传达群臣,如果遇到有争议之处,“尽采之,留示后人”。
  不做选择就没有针对,皇帝依旧秉持公正,矛盾依旧在朝臣之间。
  而且赵煦满足了双方喉舌表达的诉求,将“你死我活的斗争”转化为“并列展示任后人评说”,且要求论据必须充分详实可证,谁都不能胡说乱说,更不能借故攀扯打击,这些都是要记录的。
  反正《神宗实录》的本质并不是修正史,而是要通过此次参补,赋予神宗更多的“人性”。
  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卖惨”。
  而且不是假装出来的惨,因为那一段前期历史,大宋是真惨。
  看看那段时间的惨,再对比如今的昌盛,更能衬托出以赵顼为领袖的那代人的伟大,会更加珍惜现在的日子。
  这个弯弯绕相当的精妙,更是改革派和保守派双方都愿意接受的结果。
  而且与“和稀泥”还不一样,因为赵小童鞋有自己的明确立场,且是无可挑剔的,更加高明的立场。
  除此之外,求同存异,大家还得继续在妥协中拉扯着过。
  但是这个口子既然打开,就得好好控制。
  比如有御史就借此机会,旁敲侧击地非议苏颂和苏油。
  认为两人在高滔滔临制期间,态度暧昧,从不提还政之议,是为了贪图太皇太后对苏家的宠信,是不把小皇帝看在眼里。
  这种时候赵煦就要出手了:
  “方年幼时,诸臣纷更,颂常曰:‘待君长成,谁任其咎邪?’
  每大臣奏事,但取决于宣仁,朕有言,或无对者。
  惟颂奏宣仁,必再禀朕,有宣谕,必告诸臣以听朕语。
  开陈排击,尽出公议,朕皆记之。
  司徒奉召如京,首见首语,即为侧坐之议。
  章奏每以圣慈称宣仁、以陛下称朕。题头并列,非指一人。
  每以光献事谏朕祖孙,在朝在外,常言两宫一体,相爱共荣。
  敦言厚诫,发粹感诚。
  此皆有案实。
  如二公者,深知君臣之义,非汝辈可轻议也。”
  蔡京还不大相信,利用职务之便,偷偷翻阅了苏油在高滔滔临制之后的奏章。
  果然,所有朝臣里边,只有苏油的奏章,是将圣慈二字和陛下二字,并列摆放!
  细节,决定成败!
  蔡京不禁捶胸顿足地懊恼——这么简单个事情,就能让陛下念情一辈子!
  可我老蔡当时,怎么就偏偏想不到呢?!
第一千七百五十章
刘奉世
  第一千七百五十章刘奉世
  绍圣元年的九月,是一个大丰收。
  包括河北四路。
  除了遭遇灾害的漳河流域,哪怕是地震,对太原的影响都不大。
  不过也正因为漳河的这次灾害,彻底改变了大名府的农业结构,玉黍和土豆,成了这一带今年栽种最普遍的作物。
  李辛娘的吴家庄倒是不在此列,辛娘眼光老辣,她全部补种了高粱。
  然后通过酿酒产业,将粮食和钱赚回来。
  高粱对酿酒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高粱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其他粮食作物无法产生的一些芳香有机物,对酒的醇厚和芳香具有重要作用。
  和董非的烧刀子主要走外贸和卖给国内中下阶层不一样,吴家酒庄的美酒,市场主要在内地和中上阶层。
  因此高粱就非常重要了。
  除此之外,高粱秸秆含糖量也颇高,牲畜也喜欢吃。
  新任户部尚书刘正夫上奏朝廷,请许以玉黍、马铃薯加入国家粮税序列,只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地区必须建设有玉黍加工厂和淀粉加工厂。
  对地方上来说这是一项具有无尽好处的措施,对老百姓来说更是如此。
  明明是高产的好粮食,但是因为保质期问题朝廷就不收,自家又只能保存半年,这就导致想多种都受限制。
  除非养猪养鸡鸭。
  但是养猪养鸡鸭都满足之后,想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就不太可能了。
  一家人能伺候五头大肥猪就已经是极限。
  现在好了,加工问题国家帮助解决后,两种粮食的保管期就从半年变成一年,如果保管得当,极限甚至到三年都还能吃,这就达到了小麦和稻米的水平。
  国家商品粮库,今后会主要流通这一部分,口子就算是打开了。
  这将给国家农业税收带来一个可以预见的增长期,蔡京这机灵鬼立即上奏,表示支持刘正夫的办法,同时提出加强版,国家正式改革税制!
  深水区,这无疑是进入了真正的深水区。
  国税地税分离,不仅仅是曾经困扰过后世的大问题,也是从封建王朝成立开始就一直存在的大问题。
  问题的核心就是中央和地方怎么分税收这个大馍馍。
  另一时空的蔡京,因为怂恿宋徽宗搞“丰亨豫大”,抛弃国家预算制度,又搞“以新换旧”,将一百多年来一直坚挺的盐引制度搞坏,导致国家经济彻底崩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9/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