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3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0/1605

  “如果朝廷信赖,许其报效,既往不咎如周边熟蛮,相信狼狫兵们肯定会欢呼踊跃的。”
  “再加上泸州等诸蛮,合计精兵,可得万五。如今西南安定,无需这么多兵力,大可以用之于西北。”
  韩琦明显不信:“我看不出来他们为何会欢呼踊跃,他们不已经被你免罪了吗?”
  苏油躬身道:“如今西南夷中,夔州以上,皆欲归宋。希望成编户,效齐民。诸夷之心,自有历年公文可查。”
  “陛下,若朝廷许诺他们,以抽兵效力为交换,同意三部归流,则举手可得劲卒万五。”
  “这只是第一桩好处,还有夔州户籍,一日可从两千增致万户,加上二林,江阳,泸州周边,户数不啻六万,人口不下三十万,朝廷岁入,可年增百万贯有奇。这是第二桩好处。”
  “官家新极,西南就景附,如此必然声威大盛,震慑西北。这是第三桩好处。”
  “陕西得劲卒万五补充,可缓捉襟见肘之势。这是第四桩好处。”
  “二林精铁,兵器,从此可以直入汴梁,得充边军。这是第五桩好处。”
  “这样的万五精锐,比之陕西临时征召的二十万乡勇,谁更堪用,一眼可知。有了这支军力,乡勇之事即可暂缓,使人民得以休息。这是第六桩好处。”
  “西南军力,几乎皆是夷人,减少其地善战夷人的数量,所留者皆力耕之民。于西南稳定,大有裨益。这是第七桩好处。”
  “七利可图,而不见害,臣以其事可为。”
  “朝廷所付出的,只是精择几位清能干吏,外加……一纸宣励诏书而已。”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然而司马光又跳出来反对:“陛下!此举欠妥!”
  赵曙刚刚才觉得松了一口气,现在又气紧了,郁闷道:“却又是为何?”
  司马光说道:“囤安控鹤两军,俱为夷人,夷人难制,无军纪军规可言。能不扰民?此为其一。”
  “沿边各部,各有驻泊,新军移驻,防区如何划定?如何不与老军冲突?此为其二。”
  “两军在西南就食,粮秣充足,资财充裕,过惯了好日子。西边穷苦难当,一日供饷不及,就可能生变。此为其三。”
  “两军为西南土著,克服瘴气,翻山越岭,或许厉害。然用于西北,或者水土不服,或者战法不习。这万五千人,与骑兵交战过吗?臣以为胜负难料,此为其四。”
  “从西南至西北,转徙三千里,沿途扰动,四境不安,此所谓未战先乱,智者不取。”
  “兵以土著,习地势,明气候为上,此为其五。”
  “苏油虑事不周,徒知大言,而不道其害,其心可诛!”
  苏油拱手道:“大谏学问精深,非苏油所及,然或许并不了解西南。”
  “你所说的第一条,言道两军皆是夷人,这就不对。囤安军为夷人,然自与眉山十年来往,半已汉化;控鹤军乃全由汉人组成,非是夷人。”
  “大谏言两军没有军纪军规,殊不知两军军法,较大宋禁军尤为严格,条令细化到武器保养,身体清洁,甚至铺床叠被,都有制度。”
  “大谏所言驻泊问题,也正是我要说的。陛下,谅祚要战,已是箭在弦上。我们虽然不能揣测暴君的思路,然而能够引诱他选择大体的时间和地点。”
  富弼刚刚还觉得苏油有道理,这下子赶紧制止:“明润,就事论事,不要夸饰太过。”
  苏油躬身:“谢枢密关怀。我的意思是,请选一处靠近边境的地区,最好是曾经黍麦盈野,如今荒置无人之地,我觉得最好就是渭州地区,屯田,实施规模较大的屯田!”
  富弼说道:“这是何意?这不是送羊入虎口吗?”
  苏油说道:“枢密,即使是夏人,也要师出有名啊……只要能让夏人觉得有利可图,便能够将他们的劫掠时间和地点,大概率固定在秋熟时节的渭原!”
  “嘶——”这个脑洞,让所有人都直嘬牙花子。
  苏油拱手道:“囤安控鹤两军,西夏人不明战力,只知是义勇组成的驻泊厢军,以此两军屯守驻扎,可以慢其心而定其志。因此大谏所言第二条便不是问题了,防区范围,便是屯田范围,这片区域内,本来就没有其余驻军,因此也就无冲突一说。”
  “至于第三条,也有解决办法,只要陛下同意二林部改土归流,按宋律缴纳税赋,便可在宋境行商的话,两年之内,囤安控鹤二军,可以不劳朝廷粮秣,只由川峡四路转运司负责调配,由二林部和江阳城负责军需即可!”
  赵曙都有些不忍了:“这个,虽然目前还是羁縻州,但是毕竟也是我大宋子民,既服军役,还要负责转输,实在是……”
  苏油冷笑道:“要成为大宋编户,不付出点代价,不做出点贡献怎么行?”
  司马光摇头:“明润,太残苛了,只怕夷人会不忿的。”
  苏油躬身道:“官家,大谏,相公和枢密说得对,如今乃是救急,只需官家体恤他们的功劳和忠勤,予以相应的奖励就行了。”
  赵曙点头,终于下定决心:“如能不刺陕勇,解得此厄,朕何吝一道诏书!”
  苏油躬身道:“官家圣明,如此第五条劳动地方,也就不存在了。二林部与蜀中长期贸易,互利往来,相互间早已熟知,不致惊扰,二林部在眉山四通钱庄总部,有大量蜀钞储蓄,在眉山甚至益州采购军粮,今岁丰收,想来不难。”
  见赵曙点头,苏油才转身对司马光道:“大谏,如此就还剩下第四条,水土不服,或者不耐骑战。对吧?”
  司马光点头。
  苏油笑道:“之前我说过,这只是一次烈度相对较小的战役,二林部本身以骡马贸易起家,控鹤军和囤安军,均为骑马步兵,所以可与西夏骑军相抗。”
  “而且二军所赖者,经年习战,军备犀利,同样不弱与夏人。”
  “至于水土不服一说,北方干燥,南方湿热,一向只有北方人去南方不服,却少有南方人至北方不服的,只需要解决保暖问题就可以了,大谏你说是不是?”
  司马光终于不再反驳,转身对赵曙道:“陛下,经明润分析,臣也认可此议。”
  韩琦,富弼也对赵曙说道:“陛下,臣亦认可此议。”
  苏油慌了,赶紧躬身:“呃,陛下,臣才只说了一半……”
第三百四十四章
各怀心思
  第三百四十四章各怀心思
  赵曙如今怎么看苏油怎么开心:“明润只管道来。”
  苏油说道:“接下来,川峡四路都转运使的差遣,将非常重要,非熟知蜀务夷情的干臣不可。臣想先问问,何人可任?”
  赵曙问韩琦:“相公,你觉得呢?”
  与台谏达成妥协,韩琦也轻松了许多:“张安道,赵乐道,宋子京,治蜀皆有清声,臣以为三人皆足胜任,这个由陛下自决即可。”
  赵曙想了想:“明润,你是蜀人,三位皆与你有过交集,你认为,何人最好?”
  苏油望向张方平,却见张方平微微摆手,于是躬身道:“陛下,蜀人公议,张公善理财,赵公善治吏,宋公善抚民,三人治蜀,各有长能。”
  “然今日诸夷归流,实我大宋百年新举,择吏当是首要。”
  “为吏宽宏清简,夷汉一视同仁,则边民自安。但理春税秋赋,余皆减免,则民用自足。是取一公之能,而收三公之效。”
  “听闻赵公如今正任河北都转运使,去年欲按视大名府库,前宰相贾公知大名,遣其属告之:‘此前监司,从来没有按视贾公库藏的,难道转运使还信不过相爷吗?’赵公说:‘不查大名,则列郡不服。’”
  “于是贾公不悦。其后值中枢下文,纠察河北补义勇不足之事,查实官吏当坐徒二年者,多达八百余人。”
  “赵公又奏报中枢:‘前已查实,初受诏时,官已多罢,吏多死徙。今官吏多为新至,若皆治,则新至者被罪。请以年底为限,不足再行惩处。’朝廷许之,河北诸吏因此得免。贾公知道后,也自愧服。”
  “蜀地边蛮新附,正需要赵公这样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处置的能吏。因此,臣从蜀人和夷人的角度考虑,认为赵公转任川峡四路都转运使更加合适。”
  赵曙和韩琦富弼都点头。
  苏油却又转身对司马光说道:“司马大谏,请问还有问题吗?”
  司马光一时也想不出来不妥:“暂时没有了。”
  苏油说道:“嗯,那我有一个问题。”
  司马光说道:“是何问题?”
  苏油说道:“之前大谏说,去年建议官家备兵选将,而朝廷并无举措。我想问的是,如果有人能够整顿军制,行举将之法,大谏不会反对吧?”
  司马光说道:“那是自然。”
  苏油又说道:“要是此法得当,可以推行,但那人却是大谏厌弃之人,大谏如何处之?”
  司马光不悦道:“明润是轻视于我吗?”
  苏油说道:“不敢,那苏油换一个说法。如果此人诸举失当,独有一法可取,那这可取之一法,能保留得下来吗?”
  司马光义正言辞地说道:“如若老夫当政,自当保留。如若老夫不当政,也要向宰执建议留之!”
  “好!”苏油转头,停了一下,看了看周围诸人:“苏油初次参与朝议,之前见台谏一力反对宰执,还以为我大宋朝堂不和。如今知道台谏的本意,就不再担忧了。”
  “陛下,我朝官员迁转过速,人去政息,乃是大弊。张公在三司,则国用充足,张公去三司,则国用匮乏。是何缘故?”
  “国策施行,想要见效,或十年,或百年,前政未彰,而后任即废而行新举。一废再废,永无振作之时。”
  “眉山四通商号,行新式会计法,效率甚高,于今已十二年,簿册规范,会计制度,也已升级两次。而计司至今仍行老账簿,文案积压,有至七八年不得判议者,这要放在四通商号,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一国财政所系,都是如此,何况诸有司?张公于蜀中,转运司行新帐法,极有便利,其法本欲在计司施行,结果未举而去,竟然就能迁延至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0/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