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3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4/1605

  但是在不明觉厉的杨义贞眼里,这就无疑是仙家手段。
  好在苏油很客气,经过城门时还跟他拱手:“世兄,久仰大名,只恨今日方才得见风采。”
  杨义贞咽了口唾沫:“天使……义贞才是久仰探花郎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果然不凡。”
  大理人不懂接待使节的规矩,苏油也就懒得跟他们补课,早完事早好,正好留出时间规划生产。
  大理的王宫还是很有特色的,不过文武两班明显是临时拼凑,苏油也不以为意,收拾停当,捧着国书,手持节杖,从中门步入正殿:“皇宋礼信使苏油,奉赐国书,宣喻大理国主。”
  国主起身,从座位上下来,避到侧席:“领下邦大理国主段思廉,不辞庸顿,诚奉皇命。”
  诏书是张方平的手笔,从太祖时期说起,到擒侬智高成为两国关系转折点,再说到美好的远景,两国和平的重要性,叮嘱国主要守境安民,最后才是戏肉——同意大理五年朝贡一次。
  最后这条非常重要,如今的朝贡体系,其实是一种周边国家与大宋朝廷变相的贸易方式,而且大宋给予的回报,远比朝贡的货物值钱得多。
  但是也不是你想朝贡我就收,这相当于是非常厉害的奖励,必须经过大宋朝廷的允许,方许入朝进贡。
  小高侯爷和眉山生意做得飞起,早就看不上这点收益,不过从大理国主到杨家父子幕僚,人人都是一脸喜色。
  一通手续走完,苏油就算是完成了使命,国主对苏油调理大理两方冲突,避免刀兵,更是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苏油趁机提出了非战区的方案,建议在东西大理之间建立起一个缓冲地带,以便斡旋。
  不过铜矿之利,国主没有一文钱的好处。
  大理国两大军阀都同意的事情,傀儡就没有插嘴的余地了。
  接下来苏油前往弄栋府,鹊巢鸠占,在弄栋主持高杨两家的谈判工作。
  弄栋府城守一直是两家拉拢或者打击的对象,夹缝中求存,如今突然来了苏油这根大腿,立刻牢牢抱紧。
  这其实就是分赃预备大会,事情明摆着对谁都有好处,那就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高家将这件事情作为进军杨家传统势力范围,拉拢游移部族的好机会;
  杨家则将这件事情,当做打破高家在外交,交通,经济上垄断大理的良机,努力与苏油和苏油背后的大宋靠拢。
  用苏油的说法,我就是为四通商号代言的,大家做事要讲规矩。
  舞台给大家搭建起来了,只要保证商号的利益,在合作的大前提下,你们两家底下如何勾心斗角,那是你们大理的内政,我没有干涉的理由也没有干涉的必要。
  当然还是那句话,大佬们只管谈意向,具体后续细节,自有搞熟了境外矿藏开发的石家代表前来敲定。
  接下来苏油便领着石薇在大理两大经济发达地区游玩,直到十二月,弄栋府矿务司诸事草创,六百人保护勘探小组的护矿队抵达后,苏油才启程前往二林。
  原二林部大鬼主阿囤赤尊,如今的嶲州防御使苏赤尊,以最隆重的礼节,前出到安宁河口的冶金大镇渡口相迎。
  这里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大镇还在大理建昌府的南边,不过镇内几乎都是二林部的夷人,以及大量的宋人管事。
  这片地方,是宋人勘探,修建起来的,以前是不毛之地,如今自然深深的打上了大宋烙印。
  为了不刺激大理人,这地方也没有取名字,就叫渡口。
  其实后世的攀枝花市,之前就叫这个名字——渡口市。
  除了衣着打扮和肤色,苏油差点怀疑自己来到了美国西部时代的一个大镇。
  镇子上都是木楼和棚屋,镇子外围几乎都是高高的冶炉,苏油和石通从胄案偷来了大炉设计方案,这里万斤级别大炉,一眼望去不下五座。
  大炉外围是选矿区,大如广场,有简易铁轨铺设。
  骡马拉着一串串矿石车,在这里卸货。
  选矿区一般选在山坡,巨大的风车带动钢铁粉碎机,将矿石砸成小块。
  小块滚入振动筛,无数满脸尘灰,衣裳褴褛的夷人和汉人,在那里选矿,然后将矿石送往冶炼区堆放。
  矿区内还有无数高大的烟囱浓烟滚滚,那是炼焦炉。
  如今的土法龙窑炼焦,煤的消耗量颇大,也就导致矿区的烟尘和废气污染非常严重。
  一处大炉下面红光闪烁,那是一炉新钢出炉了。
  高温将精准配比的矿石融化成钢水,得益于二林盛产的耐火砖和石棉,炉温高到能将钢铁融化成液体的程度。
  钢水沿着长长的石墨导流槽流出,流到出口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可塑性。
第四百五十五章
乐于县
  第四百五十五章乐于县
  几个工人用长长的夹钳夹住半融化的钢条,送入滚轧机的轧轮之间。
  钢条通过不同轧轮之后,有的变成钢棒,有的变成钢片。
  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让苏油很满意。据四通商号统计,大宋如今全国钢铁产量不下五千万斤,其中川峡和陕西消耗量占三分之一,也就是一千五百万斤的规模,其中一千万斤,就出在这里!
  一个镇,产出大宋所需五分之一的铁料,说是钢铁之城,完全不为过。
  这里基本都是男人,很多人都有一个特点,除了头上裹着头巾,头发还在,手臂上,腿上的汗毛,脸上的胡须,眉毛,全都没有。
  一处处工坊里,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水力锻锤将尚处于红热状态的钢板打薄,切断,经过淬火,然后在砂轮上打磨,抛光,变成一柄柄刀条,剑条。
  一张张牛皮,被送入冲压机,冲成一个个椭圆形,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空洞。
  女工们熟练地将牛皮钱抹上滚烫的胶水,一枚枚穿在一起,送入压力机械压紧,变成筒状,放到一边用夹具夹着晾干。
  组装车间里也是女工为主,将刀条加上模具,敲上刀锷,护手,牛皮筒的握柄,金属柄头,钉上铆钉。
  打磨车间里,皮带轮呼呼转着,对刀具进行最后的加工,将刀柄打磨规整,抛光,一柄制式长刀或者长剑便制造成成品了。
  监工们在检查着产品质量,督促工人们将刀剑浸油,放入木匣,以干燥的稻草分隔开,然后打上生产日期,标记,送入库房。
  这里的管理方式,比大宋胄案更加严格,效率也更加高效,已经开始脱离半手工半机械化作坊模式,开始渐渐具备了一个个工厂的雏形。
  除了军器,还有农具,渭原上芟割牧草用的长柄大镰刀,就是这里的出产。
  二林刀剑的口碑,正在逐步传播开去。销路遍及大理,吐蕃,蜀中,西北……
  小高侯爷对这块实际控制权在宋人手里的飞地,态度上是明里不说暗中支持,因为钢铁产业他家也有不少的股份。
  这是一份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收益。
  更先进的技术,比如车床,铣床,仪器仪表的生产,苏油则放在了嶲州。
  这里毕竟是外国。
  苏赤尊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大军器豪商,一脸胡须变得雪白,不过脸色更加红润,见到苏油便一把拖入怀中,来了一个狠狠的拥抱:“哈哈哈,二林的大巫小孩终于长大了,怎么还是这么文弱?听说你在西北夷人那里,得了个智慧光明上师的称号?”
  苏油好不容易从老头袍子的猞猁皮毛里挣脱出来:“十年不见,大将军还是如此雄健威武。”
  苏元贞上前与老头见礼:“爷爷,我回来了。”
  苏赤尊大手扶着额头:“得,又多一个书生娃子,如今的二林娃子越来越不像二林娃子了,冬天里脸干净,夏天里手干净,这样的娃子还有什么娃子样儿?”
  苏油将石薇招呼过来:“伯伯,这是我刚娶的新妇,石薇。石薇,叫伯伯。”
  石薇对这粗豪的老人家印象很好,笑着打了招呼。
  苏赤尊看到石薇眼神一亮:“听阿弥来信说你武艺高强,险些将西夏国主都给剁了?好!这样的女娃是好女娃嘛!我二林部的女孩子,也是能盘马弯弓,舞刀弄剑的!”
  苏油更关心范先生:“伯父,范先生还好吧?”
  赤尊笑道:“还好,老范是越活越有仙气儿了,如今每日里调琴诵经,要不就监督娃子们进学,对了,等到了大祭殿,保准吓你一跳!”
  众人上了大船,一路沿着安宁河来到邛海,大理建昌府城守,如今也是二林部和江阳城重点笼络的对象,像宋国的官员更多过像大理的官员。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大理与大宋在这一带的疆域本来就划分不明,建昌府这城池肯定是属于大理的,不过如今却在二林,江阳,渡口三地包围之中,处境变得非常古怪。
  好在如今大家好得穿一条裤子,小高相爷早就给二林部发了行牌,任由商队出入,城守的日子不是一般的滋润,也都知道财神爷是谁。
  队伍在这里换了好马,开始上山。
  建昌府到嶲州的大路正在修建当中,还未全程贯通,要去嶲州,还是得先去二林。
  不过到二林部核心,也就是如今的乐于县,嶲州防御司所在地,大路早就修好了。
  赤尊骑在高头大马上:“这是阿弥从渭州搞来的,拿船兜了好大的圈子,骑着是威风,就是只能跑大路,翻山去雅州眉山那是没戏。”
  道路虽然宽敞,但是弯来弯去,没办法,这条路还要负责将二林的锰矿运往渡口,坡度不能太大。
  路上运输非常的繁忙,见到至尊和苏油的仪仗,所有人都停下车马,汉人躬身施礼,夷人匍匐跪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4/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