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5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7/1605

  故士大夫之家,莫不以所藏得登一隅为荣。
  遂成一学,而后从治者,君谟,东坡数公。
  士大夫亦多雅好之,此风遂一翻也。
  流尚至今,虽内室针匣,童龆玩器,得过二纪者,亦成赏玩。俗者追风至此。
  而可贞堂所藏周公盘,韩城鼎,吴王世系诸剑,汉诸丞相印,先秦至五代历朝度量式器,澹为国宝矣。”
  熙宁五年,对赵顼来说,真是一个好年。
  市易务赚钱赚大发了,短短半年多时间,一百万贯的内藏库,加京东路六十八万贯的本钱,吕嘉问赚回来了七百多万贯!
  这可比苏油厉害太多太多了,赵顼一边奖励市易务的官员们,一边给群臣大发福利。
  苏油对这个成绩嗤之以鼻,不用想都知道,半年时间赚回本金七倍的利润,吕嘉问又不是吕不韦,手里边又没有奇货,除了极尽搜刮之能事,底下黑漆麻污的烂事儿少不了。
  不过大过年的也不是进言的时候,苏油也只好老老实实在石府装乖。
  大宋官员薪水制度很搞笑,每个月你得打报告申请,叫“请支”,政府才给你发放。
  你要是不请呢,政府就帮你存着。
  很多大宋高级官员也不靠俸禄活着,或者说前头领的都用不完,所以到退休那天才请支,而且多数还要告诉朝廷不用全发,俸请到哪年哪月,米请到哪年哪月,就可以了。
  人性化倒是挺人性化的,除了麻烦户部一些,没毛病。
  直到皇宋银行成立,官员俸禄一体折成宝钞发放后,这种现象才得以解决。
  不过同样有很多官员从来不去银行登记存折,导致银行的七零零幺个人现金科目档案和官员们手上工资本本的数目不符,皇宋银行每年年底还要主动上门请出大佬们的工资本本,一笔笔给他们添上。
  不过放到如今,这就是扩大人脉的好机会,一般下头的业务员是捞不着这个资格的,都是高管们的福利。
  程文应和史洞修,俩老头常常在一起喝酒。
  人老了,一喝酒就喜欢回忆过去,世事怎么就如此离奇,大宋和自己,怎么就一步步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赵颢和赵宗谔,今上的亲弟和亲叔,当年在眉山的时候,这些都是梦里都高攀不上的人物,如今在董事会里,和自己平起平坐。
  总裁位置永远空着,位置后头的墙上,有一副画像,那是皇宋顶级大画家文同的手笔,程文应好不容易才运作出宫来的挂在这里。
  赵顼的半身像。
  画像是绢画,玻璃板压着,金灿灿的楠木画框,程文应每天来到总裁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扫,焚香,然后一本正经地拜见皇帝陛下。
  君君臣臣,他们从小就受的这个教育,早成了他们骨子里边的东西。
  稽核司打市易司成立第一天,就特别给市易司列了一个账本,如今京中的大笔资金往来,根本不可能绕得过皇宋银行。
  那个叫吕嘉问的年轻人,和那个首先提出市易法的魏继宗,为了高效管理,也不得不在皇宋银行开立对公账户。
  而他们所干的那些事情,在银行账务上都有蛛丝马迹可循。
  更多的证据,则是来自计司,来自王安石自己的堡垒内部。
  薛向,是如今的三司使,不过带着个“权”字,没办法,老头出身太低。
  可市易司有了成绩之后权势熏天,如今吕嘉问以新锐的姿态,凌驾于薛向之上,每每让老干部下不来台。
  老薛的理想是国家资本主义,跟吕嘉问这种只懂收刮的经济棒槌,根本尿不到一壶里边。
  加上明润在计司中下层的老根脉,四通商号在汴京商圈里边十年的经营,拿到市易司的那些东西,简直易如反掌。
  不过明润说得好,闷声做生意,合理止损就行,商人干商人该干的事情,不许干涉朝政。
  半年时间将一百多万贯变成七百多万贯,在程文应眼里,这不是大功,而是大罪!
  不过熙宁五年的财政,从账面上看,新党的成绩的确能亮瞎人眼。
  程文应如今对国家经济已经有了通盘的了解,四通商号的根基,已经延展到大宋的方方面面。
  熙宁五年,国家财政盈余两千多万贯,是英宗一朝五年总和的两倍。
  青唐,荆湖,拓地两千多里,招纳户口几十万户。
  方田均税法,加上几处开发,得隐田新田二十多万顷。
  朝廷裁西军正蕃义勇二十万,而战力不降反升。
  程文应有时都在嘀咕,是不是大家再勒紧裤腰带再熬几年,把皇上的封桩库熬满了,然后让明润带着大头兵们出击,把西夏这宵小给掐死,大宋这口气不是就缓过来了?
  老一辈儿多吃点苦,给下一辈儿打下好基业,华夏自三代之始,一代代人不就是这样过来的?
  但是明润说这种想法很危险,大宋正确的做法,是把应有的生产能力解放出来,让绝大多数人都能成为大宋的纳税人,而不是吞噬税收的巨大包袱,然后国库才会有钱,军力才会锐劲,才有保护自己和别人干仗的能力。
  前一种想法,是在拿国运豪赌,后一种办法,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治,国,之,道……世事如棋,当年在眉山甩着鼻涕教工坊匠作做尺子的小顽童,如今都在理论治国之道喽……
  门外响起一个声音:“程公新年好,我来补登存折了。”
第六百四十七章
开封府
  第六百四十七章开封府
  见过赵顼之后,苏油就在石府休养,除了调戏扁罐,就是等着赵顼点名,当陪衬打酱油。
  中间还有一次出门,就是拖着年货去宜秋门跟街坊们拜年,还在街角给老头支了两招棋。
  一个老头真信了探花郎无所不能,结果被对方老头杀得大败亏输,才知道探花郎少年时在宜秋门留下的尊老让棋的典故——特么是假的!
  这娃本来就是个臭棋篓子!
  当然也得了不少回礼,大相国寺的酱菜,点心;万货集的挂面,酱油;市民自己家笼养的鸡蛋;还有他们乡间亲戚送来的豆子,干菜,腌菜……
  好些本来就是郑州庄子那边出来的!
  要不就是出自各处皇庄磨坊!
  汴京城的冬天,菜蔬不太丰富,老百姓能够吃到的,无非就是韭菜,葱,白菜,大萝卜,芥菜头,还就是冬葵。
  高级官员们好点,郑州工业热水和温室大棚,能提供部分反季节蔬菜。
  瓜茄都能见到,不过很少。
  天师府那边送来了一丁点新鲜蘑菇,是完成试验,提取孢子后的试验废品。
  不香,能吃,没毒。
  这就不错了,还有就是豆芽和豆苗。
  这让苏油非常非常怀念眉山,冬日里的豌豆尖,那就是蜀中人的命啊……
  越到冬日,水果越是稀缺,所以每当一船水果罐头运到,码头上立刻热闹非凡。
  市易司的官员守着大船,收钱收到手软。
  商贾们一边陪笑,一边念叨抱怨两句,不过他们也不亏,反正这东西供不应求,最后有的是人买单。
  今年荆湖提供了两种高级罐头食品,可是以前的汴京人想吃都吃不上的东西——荇菜和莼菜。
  刘嗣在荆湖大搞开发,莼菜在那边不怎么值钱,荸荠就更不用说了。
  汴京人喜好新奇,莼菜可是书上才有的东西,当年张季鹰和陆机,还有无数诗人夸耀过的!
  荇菜更了不得,《诗经》开篇就是!
  所以年底的赐宴上,赵顼得意洋洋地显摆了一回。
  每位大臣的桌子上,多了一道从方知味偷学的莼菜鲈鱼丸子羹,一道冷拌荇菜,还要求群臣写马屁诗作贺。
  其实这种二次加工的东西,味道也就那样,所以刺激不起真正的产业创造者苏油同志的创作灵感。
  因诗才不敏,奉陪不力,被侍御史奏了一道,要求罚铜一斤。
  还是赵顼大度,挥挥手表示小苏学士这两年为陕西军民二政所困,刚到京师,让他慢慢恢复就好,这次嘛,就算了。
  正旦大朝会,王安石带着群臣,在紫宸殿恭贺,苏油的位置,排在三司使以下,枢密副使以上。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因为这是开封府大尹的固定位置。
  接下来继续陪着赵顼到处打酱油,寺里庙里烧香求国运,宣德门观灯,一直热闹到了元宵节关灯之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7/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