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6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9/1605

第七百七十八章
见老乡
  第七百七十八章见老乡
  张先此次出城相迎,具有重大意义,代表着两浙路对苏油最持怀疑的那帮人,都对苏油改变了观感。
  不过看不起武臣和内官的毛病还是难改,虽然苏油对狄咏和王中正颇为推许,张先却一样不会搭理两人。
  有点小尴尬,好在话题多的是,苏油换了个方向:“如今浙江《潮报》《新报》颇为活泼,也有了些影响力。先生你可是我两浙路文坛风标,有什么佳作,大可以刊载,给我们的报纸拉拉人气嘛。”
  这个还真不是瞎吹捧,如今的报纸和以后的不一样,如大苏之辈,人家同意你刊登他们的诗词,那是给你面子,而且给报社带来的发行量,那是不能忽略的。
  张先取出一首词作:“要不就登这个吧,算是还债。”
  苏油接过,却是一首《望江南》:“青楼宴,靓女荐瑶杯。一曲白云江月满,际天拖练夜潮来。人物误瑶台。醺醺酒,拂拂上双腮。媚脸已非朱淡粉,香红全胜雪笼梅。标格外尘埃。”
  这是标准的婉约派词作,蔡京笑道:“安陆先生来往苏杭,多为官妓作词,却独独漏掉了一名叫龙靓的美人儿。于是龙靓姑娘写了首诗寄给先生:‘天与群芳千样葩,独无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先生此举,还真是还债。”
  苏油抽了抽嘴角,果然是色中饿鬼的本色。听说去年老头那小妾给他添了个儿子,今年又怀上了,算起来,老头第一个儿子和如今这个,年龄上相差了一甲子!
  将词作交给秦观,命他刊载,又与钱和章惇等人叙完礼数,说道:“还有几日假期,今年列位都辛苦,大家就好好放个假,我还得接人去安和圩那边拜见蜀中长辈呢。”
  相约上元节返回杭州城,苏油匆匆赶往府衙,将被关过禁闭的张麒,石鍮叫上,顺便拉上蔡京和平正盛,众人骑上快马,朝湖州安和圩奔去。
  安和圩边上,就是苏油安排的蜀中移民聚居区,一共十个大圩,共计两万亩。
  按一户两丁,一丁四十亩计,这里就是两百三户人家。
  后世香港有一个说法,就是工作岗位,家庭收入来源,都是来自几个大家族,几个大家族给众人发工资,然后又通过吃喝玩乐将大家的工资收回。
  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夸张,但是用在四通商号之于蜀中,差不多算是恰如其分。
  因此第一批来自蜀地的移民,大多都是二十年间,跟随四通的成长殷实起来的户族庶支,也是蜀中最有眼光,有远见,具备资金实力和知识储备的家庭。
  当苏油将目光投向大海的时候,他们也将目光投向了苏湖,荆南。
  四通商号对占据苏湖继续发展相当重视,派出了苏油认识的人里,对土地最有执念的人——李老栓带队。
  让李老栓大为惊讶的是,苏油事先已经将十个大圩雇人开垦了出来,而且还统统种上了油菜,还给大圩划好了宅基地,造好了简易房屋,配备了简易的家具,农具,日常器用。
  每个溇港边,还有一家综合性水车坊。
  全部算下来,一户家庭,相当于得到了十贯的补贴。
  但是这并不是债务,因为这些钱,将由这些人家土地上的油菜冲抵。
  这些油料的价值,不但可以将四通商号前期所有投入全部捞回来,还能获取大量的利润!
  这份钱只能给四通商号来赚,因为就算到了现在,旁边安和圩的人都还不太相信,一季油菜能当五季稻米的收成。
  苏油也不能逼着他们种,油菜这玩意儿好种难收,辛苦着呢。
  永安圩,李老栓站在村口:“是今天吧?怎么还没见人?这初八的星星都看得到了。”
  初八占谷,顺星节。民间传说这一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
  安和圩的刘万春也在这里,蜀中移民初至的时候,人家这边可是没少帮忙。
  因此刘万春跟李老栓现在混得也很熟:“老爷子你放心吧,少保说带着大军回杭州城安顿好就来。”
  李老栓有些怅然:“过家门都不停一脚,非得来回倒……”
  刘万春说道:“将在外,君命都可以不受,带兵打战,那是有一大套规矩的。”
  “兵者凶器,将兵出外,就再不能顾家了。”
  “当年袁绍手下大将朱灵,征讨叛将季雍的时候,季雍把朱灵在城里居住的母亲和兄弟绑在了城墙上,逼其退兵。朱灵说‘大丈夫为人效力,如何能只顾家室呢?’”
  “不仅没有停止,反而下令全力攻城。最终虽然抓住了叛将季雍,但是他的家人却全部被杀了。”
  李老栓脸上肉抖了两抖,给了刘万春一下:“新年里说这个也不忌讳!”
  刘万春大喊冤枉:“少保行兵都不忌讳,我还以为你们蜀中人都不忌讳这个呢!诶?来了!怎么是骑马来的?”
  几匹马奔行了过来,一起甩鞍下马:“苏油,张麒,石鍮,拜见伯爷。”
  李老栓哈哈大笑:“可算是到了!赶紧的通知庄子上,开灯!”
  初八祭星,相应的仪式就是点灯。
  很快,庄子上星星点点的火光亮了起来,从安和圩永安圩开始,沿着溇港,星星点点的火光沿着太湖沿岸传了下去。
  巨大的弧形湖湾,每隔两里,就点起一处巨大的火堆,在一口大锅里燃了松柴,这个风俗叫“点钱粮盆”。
  李老栓拉着苏油,在火光下抓起一把地上的泥土:“油娃,这是夜潮土,你摸摸,又细又润。你给咱蜀中人找了块好地界,真是好地界啊!”
  好地界苏油当然知道,不过太专业的也有些不明白:“啥意思?什么叫夜潮土?”
  李老栓笑得眼里含泪:“这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好土!比汉中的地还要好!种出的萝卜青菜那叫一个好吃,还有油菜,一会儿你去看看那长势……”
  刘万春笑道:“李太爷这天都黑了,要看那也得明日赶早,先领少保庄里去吧,每次一说起地来那就没个完……”
  李老栓这才回过神来:“对对对,好在万春他们给咱匀了些肥猪,不然这年都过得不得劲。”
  刘万春说道:“这还是托了少保的福,蜀中过来的两头乌和狮子头长得就是快。不过要不是《西南农书》,真不知道养个猪这么多的道道,谁知道蜀中给猪还吃熟食!”
  李老栓说道:“是啊,所以还得特意给它们种菜,苜蓿,厚皮菜,得轮着来。”
  刘万春又有些懵:“厚皮菜是啥?”
  苏油笑道:“就是莙荙菜,这东西还是当年你们这边的商人带去蜀中的。蜀中人给另取了一个好叫的诨名。”
  刘万春也笑了:“嗐!这东西听说是回回们从海上带过来的。不过没想到你们蜀中人给种到了这么大!”
  来到庄子上,乡亲们都围了过来,乡音一上,别说平正盛,就连刘万春,蔡京都得懵逼。
第七百七十九章
大案
  第七百七十九章大案
  于是就在火光下开席,经典的川味九斗碗,腊味香肠,其中血皮菜炒猪肝,鸡汤冒豌豆尖,红嘴芋粉条,这几样独特的家乡农家菜,吃得苏油眼泪都快下来了。
  李老栓见苏油吃得不停嘴,非常开心:“粉条的做法,还是当年少爷传下的,还有红嘴芋跟血皮菜,那是蜀中人家常年累月种在院子周围的度荒菜粮,所以我们也带来了。对了还种上了高笋与百合。”
  高笋就是茭白,这玩意儿在太湖周围种那是高产,百合,就属于两浙路的传统作物了。
  李老栓继续说道:“跟万春他们都商量好了,今年要收油菜,稻秧就下得比他们晚点,收得也比他们晚点,到时候请他们过来帮帮忙,好家伙一人四十亩地,蜀中可没有这样的好事儿!”
  刘万春对李老栓拱手:“说起这个还得请教李太爷,往年两浙路春播,最担心的就是倒春寒,为何老丈却说不用担心?”
  李老栓笑道:“这个得靠地垄和地窗做出秧室来。”
  地窗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挤出成型的最新工艺,生产出来的较大面积的照明透光设备。
  玻璃如今成本有点高,不过硝棉工艺的成熟,让赛露络已经便宜了下来,这玩意儿一样透明。
  将目数很低的赛露络丝网,通过挤出机,就涂抹上了一层赛露络融化挤出料,再通过压光辊、冷却辊筒,由工人们在一边操作截取,就可以得到一片片面积较大的薄薄的透明板材。
  这套设备加工难度最高的就是那个压光辊,必须打磨到镜面级。
  生产出来的板子,当然不能与玻璃相比,最多只能用三五年,不过胜在产量大易加工,加上木框进行加固,可以用作透光的大窗户。
  苏油让四通搞出这个东西的目的,其实不是最初不是为了农业,而是用来保护家里边的字画的。
  家中如今的字画太多了,而且有些字画必须挂出来,既是面子也是里子。
  真正的晋人密本想都不用想,苏油只负责让程家书坊用双钩法制版,然后往宫里送,不留这份是非。
  但是比如仁宗皇帝赏赐的“克慎精勤”,那必须得是玻璃檀木框装裱了。
  次一等比如欧阳修亲书的《醉翁亭记》,司马光亲书的《布衾铭》,王安石亲书的《明妃曲二首》等,那也得是赛露络压面,加枣木,樱桃木做框。
  再次一等,比如大苏,黄庭坚,蔡京,还有赵顼奶妈的儿子,如今的含光县尉米芾,他们的书法和诗文苏油收集了很多,这些就只配用赛露络加松木,榆木的框子了。
  这东西现在已经渐渐流行起来,士大夫家中大堂,如今要是没有一副名家所作的赛露络紫檀框架的高雅楹联,都不好意思请文友来家坐坐。
  皇室的手笔当然更大,赵顼大手一挥,中牟汤泉庄子那一百亩菜地花圃,直接用这玩意儿搞成温室大棚!
  蜀中人比较实在,皇家那用法太奢侈了,俺们弄点小号的,能保住春秧就行。
  好歹比丝绢喷玻璃水便宜耐用多了好不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9/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