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6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3/1605

  “商贾通殖货利,交易有无,或春有之而夏已荡析,或秋贮之而冬即散亡。公家簿书,何由拘录,其势安得不犯!”
  “徒使嚚讼者趋赏报怨,畏怯者守死忍困而已。”
  请求停议手实法。
  什么叫翻覆小人,邓绾就是最佳样板,一年前就你鼓吹得最起劲,当时你咋不说呢?!
  赵顼见事态又要扩大,赶紧叫停。
  幸好彗星也及时消失了,于是大赦天下,罢停手实之议,算是蒙混过去。
  苏油的上书却显得相当古怪,简直可以说是皮里阳秋。
  陛下,如今大宋刚割了几百里地给大辽,这地上的国家,谁大谁小如今都不好说了呢,所以天象到底应在哪个国家,同样都还两说了呢。
  蜀中有句老话,“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所以咱就好好总结警惕就成,不必要过度惊惶嘛。
  赵顼都气笑了,明润我们能不能不要闹?
  苏油再次上表,那我们就好好论论。
  如今各地已经进入秋收时节,两浙路五年发展规划已经进入第二年,从各地统计数据上看,居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赋税涨了五成;其中农税两成,商税翻番。
  可耕面积扩大了五万顷,其中太湖周边三万顷,江宁府一万顷,太平州,广德军,宣州三处合计一万顷;
  金,银,铜产量翻番;
  粮食今年斗米降至五十文;总产量提高了三成;
  钱塘江以北的十个大盐场已经改造完毕,食盐产量翻番;
  杭州,明州两处市舶司,组织了大量货源海贸,第一批船只已经返回,利益有一多半还丢在琉球,麻留甲未运回来,已经让市舶司收入涨了两成。
  明年,两浙路太湖流域将继续开发三万顷以上;
  金属贵金属产量将继续提高两成以上;
  钱塘江以南盐场改造项目启动;
  道路交通建设将全面展开,以刺激经济流通;
  臣对与两浙路继续维持高度经济增长,是非常有信心的。
  所以,天变应对人事,不在一人,不在某些官员,也不在一两项制度。
  人事应对天变,同样如此,应该让全体大宋人共同努力起来。
  眼看还有两个月今年就过去了,各路预算造好了吗?三司统计数据做好了吗?明年发展纲要出台了吗?这些事情料理好了,相必天变也就能够应对了吧?
  赵顼一想对呀,凭什么锅就该老子一个人来背?这么多事情都没做你们还好意思说我?!
  下诏,各路点计出入以闻;
  中书,三司,枢密院计较明年各路大事以闻。
  点检军用,工役预支数目,检点一年来各路治政优劣以闻。
  九月之后,棉花就下来了。
  除了摘棉花是苦活外,如今宋人对棉纺加工也并不擅长,光脱棉籽就是一条拦路虎。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是轧棉机。
  轧棉机是非常简单的机械,就是一个带有锯齿的滚筒,和一块圆弧形带有齿沟的槽板。
  摇动滚筒,棉花被带到两者夹缝处,随着棉纤维被滚筒的锯齿勾走,棉花团会越变越小,最后只剩下一点点附着在种子上,通过滚筒和槽板之间的缝隙掉到底下的棉籽收集箱中。
  而大量的棉纤维会被另一头的一块档板挡住,从滚筒上被刮下来,由人定期收走。
  这个机械通过手摇便可以完成,不难。
  还有就是纺纱,将棉纤维制作成细致的棉线,也需要进行机械改良。
  不过现在有了水力缫丝机,织麻机,然后在它们的基础上,大宋西北,已经发展出了处理羊毛纤维的毛纱机。
  相较于前两种机械,处理羊毛纤维的机械,只多了一个牵伸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棉纺上同样需要,因此如今苏油采用的棉纺机,其实就是纺毛机的改版,更加精细精密而已。
  一个走锭纺纱机,一次能同时纺织三百根棉线。
  纺毛用的原机型,那是商州胄案搞出来的,名义上的发明者,是大宋使相高士林。
  高家因此成为大宋毛纺业的大户,高遵裕守着三十万蕃户不挪窝,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想到那个二不挂五对数理化一窍不通的高相爷,注定会成为华夏科技发展史上辉耀千古的人物,成为近代工业的奠基人,苏油就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气得肝儿疼。
  好气哟,这才真的是欺世盗名!不行我得给他记在小本本上。
  于是苏油将毛纺机的发明过程特意写到了《麈尘录》里,说明高相爷不懂数理化,他只有领导胄案之功,其实真正的功劳,应该属于……
  靠,属于谁来着?底下的小工匠们的名字谁记得住?
  回忆了半天都回忆不起来,苏油只好放弃,在后边郑重地加上四个大字——“劳动人民”。
第七百九十四章
天变应在辽国
  第七百九十四章天变应在辽国
  这些只是解决了线的生产效率问题,要变成布,还离不开另一项伟大的发明——飞梭。
  其实飞梭和梭子的区别不大,不过折刀和钟表的发展,带动了精密器件研究。
  石富将飞梭改造成了全封闭式金属器件,棉线缠绕在飞梭内部小棍状的线轴上,从尾部牵出,飞梭表面打磨成了镜面工艺,看上去就像一个又长又扁,光滑异常的小金属棒。
  随着摩擦力的极度减少,飞梭的行程就能够更长,苏家织造便能够织出面幅更宽的面料。
  面料宽度已经远远超出一个人双臂展开的长度,因此得在织机上添加打梭装置。
  虽然一台织机得用到两个人,但是生产效率远远高于以往的所有织机。
  如今的织布,卡在了开口,投梭,卷布三个自动化阶段和联动阶段。
  苏油让四通商号在《时报》《两浙新报》《潮报》上刊登悬赏启示,谁能在机械自动化上解决三个问题里的一个,将获得一千贯的奖赏。
  如果谁能解决联动问题,完成织机的整体自动化改造,商号将尊其为织造供奉,同时给予五千贯的奖励!
  如今开口和卷布的自动化工作已经解决了,这个不难,属于千金市马骨,目的在于打出广告效应。
  剩下的两个奖项,至今没有人能拿到。
  不管怎么说,现在大宋的棉纺技术,已经达到了近代工业前只差临门一脚前的水平,而这些机械需要集中起来统一利用,才能产生效率。
  因此需要一个地方来摆放管理。
  十月中旬,苏油在上海务船坞的旁边,划出了一片荒地,成立了四通商号松江织造厂。
  制造厂的主业就是利用棉纱织布,第一种布匹坚韧厚实,有铜钱那么厚,被称为“铜钱布”。
  按照苏油的意图,这东西主要的用处,是制作船帆。
  不过这个建议遭到了四通商会的强烈抵制,苏辐翻着白眼,小幺叔你别闹!铜钱布只是试验品!如今的棉花可不便宜,一两价值百钱,合一贯六百钱一斤!你准备用价值几百贯的帆?
  因此必须是细布,搞成丝光棉布,内衣,袜子,拿去赚土豪们的钱!
  苏油这才醒悟过来,我靠,那咱们这一亩地两百多斤,种出这么多棉花,不是发大了?
  苏辐说当然,不然我们种来干啥?这可比油菜还要值钱。
  棉花今年有一千多亩的收成,因为是四通提供的种子和种植技术,还保证统一收购,因此收购价算三十文一两。
  苏油瞠目结舌:“那不是安和圩一家两口户丁,八十亩地,一户收入多了近五百贯?加上其它产业,这特么两年就……奔小康了?”
  苏辐有些无语了,小幺叔这是钻了牛角尖,还不知道自己造下了多大的功德:“他们是第一等,昌国渔户第二等,浙北盐户第三等,这些人的收入,如今可是让外路眼红。”
  “不然小幺叔你以为安和圩上为什么见天接待外地来考察学习的,刘万春又靠什么支应?”
  “我的个去……”苏油赶紧抓住苏辐:“去告诉大石头他们,赶紧造砖瓦厂,瓷砖厂,水泥厂,砖瓦水泥今年绝对要大卖!”
  “刘万春他们指定不耐烦继续住泥房!这钱我们得赚回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3/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