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7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1/1605

  苏油忙外交的同时,李道成和黎文盛在忙内政。
  苏油并不担心刺客暗杀之类的事情,先不说石薇和平正盛两大保镖,就说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别说现在的交趾人了,就连大宋人都不是特别强。
  陕西西军里,大部分骑军都是吐蕃人,跟自己的同族西夏吐蕃和青唐吐蕃干仗的时候,照样狠。
  就算还有残余的反对势力和既得利益受损者,李道成和黎文盛也会料理干净。
  没有别的原因,那些人对他俩的仇恨,远比对苏油的仇恨来得强烈得多。
  名义上苏油是来挽救交趾人民的,不是参战一方,而且一直表现得非常克制和忍让。
  一切脏事,都是郭逵郭老贼干的。
  苏少保仁性天生,保住了交趾王室,解救了太后和小郡王,解救了被宋军围困的二十万军民,敢为了交趾人民和中官叫板,横搅蛮缠地将交趾的赔偿折价了一半……
  入城之后,严厉打击了占城和真腊军队,以及那些所谓“勤王军”气焰,制止了他们的抢掠,救升龙城百姓于水火,救治城中受难的居民,开仓放粮,并且命令诸州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在官府备案,人日给米豆各一升,小儿半之,三日一给。
  郡君心那就更好了,慈济院,举子仓,幼育院纷纷建立了起来。
  将升龙城里和周边的十岁以下的孤儿,全部收养,不但养活他们,还要教读书认字,锻炼体魄!要让他们以后能够自食其力!
  至于炮打升龙城这样的事情,那是因为要结束战争,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苏油当然知道舆论带节奏和面子工程的重要性,处理完外交事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修复被炮火炸毁的寺庙,宫殿,城墙。
  当然宫殿逾制的部分还是得拆除,正好,用拆除的那些补上炸毁的那些,刚刚好。
  然后就是修缮文庙,扩建学宫,搜罗士子,他要传道,授业,解惑!
  好吧其实就是洗脑。
  熙宁十年四月朔日,苏油带领着交趾郡各州县送来的士子们,来到新修缮完毕的文庙祭拜。
  升龙府文庙建立于宋熙宁三年,李朝神武二年八月,也就是说这根本不是苏油强制人家搞的,而是自发自愿,七年前就已经有了的东西。
  庙中塑孔子、周公像,并以颜回、曾参、孔伋、孟轲为陪祀,以及七十二贤等像。
  同时规定四季祭祀。
  不过儒家文化在交趾还是相当高大上的东西,也就是说,还没有普及,没有深入人心,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向心力。
  所以此次来到升龙府的士子,基本上都是各地官员们的子弟。
  如今的文庙经过扩建,和中土文庙格局相同,完全仿造大宋的规制,文庙,学宫,泮池,魁星阁等等等等,全都建造起来。
  为了推广和普及,苏油还增设了校书阁和书局,准备印刷书籍之用。
  苏油可以算是学宫里的超级老油条,整个童年基本上都在这样的地方度过,现在装起逼来,那简直堪称雅步风神,观行修整,法度尊严,仪范崇伟。
  就连堪称交趾持律之宗的李道成,都不由得既是感愧,又是激动。
  潜心儒学几十年,今日交趾,终于迎来了儒学正宗!
  听闻小苏太保自幼聪灵,其后师从西南大儒龙昌期,《春秋》名家唐淹,文豪苏洵。
  明心发慧,早取科名,又吸收了关学精髓,创制理学一门。
  修身,齐家,治国;立德,立功,立言,皆有建树。
  平日里与之相处,分明是温润君子,如子侄晚辈一般体贴,今日见到另一面,又如此的端凝稳重。
  听闻西夏重臣梁屹多埋,恨不能师从之;大理国小高相爷,称他忘年师友;青唐董毡之辈,都不敢直表其名,恭敬地称他“益西威舍”。
  这是一个让敌人都不由自主地尊敬的人。
第八百三十五章
杨曙
  第八百三十五章杨曙
  苏油给交趾学者带来了一份厚礼,是石膏倒模,水泥浇铸出来的复制品——后蜀成都学宫石室十三经翻版石碑!
  其中的《孟子》一经,是苏油增补的,王安石详注,苏轼抄录。
  能请得动这俩人合作,估计连赵顼都够呛有这面子,全大宋大概也就只有苏油一个人可以做到。
  大苏去年中秋一首《水调歌头》,彻底凝聚了神格,现在是当之无愧的大宋文豪,至于还能飞多高,只有云知道。
  所有经碑文字,近二十万言,每一句都有规范注释,书法秀美,堪称石刻杰作。
  当苏油亲手推开经室大门,让所有交趾学子,学者见到庄严矗立其中的一百九十多块整齐碑石的时候,李道成不由得老泪纵横,黎文盛激动得嘴唇颤抖。
  虽然是复制品,也足以让交趾儒生们惊喜若狂。
  这样的碑文,连大宋都只有三处,成都,洛阳,汴京。
  李道成带着交趾士子跪了下来,恭恭敬敬叩头膜拜:“交趾德牧王化,知礼明伦,盖自今日始。南海万民,叩谢皇宋圣恩!”
  苏油将他扶起:“李老,开启民智,你是先行者。高丽儒家,自号称‘海东孔子’的崔冲所起,至今其国繁华安定,人民儒雅尚义,有小中华之号。”
  “先生乃南海儒宗,之前受制于逆恶,难伸抱负,如今,正其时也。”
  李道成白须颤抖:“道成名节已污,岂敢比续先贤,惟竭力尽心,为一方百姓谋福尔。”
  苏油笑道:“有此一心,青史会给你公正评价的。”
  祭祀完毕,学子们移步明伦堂,李道成请苏油开讲第一堂课。
  鉴于交趾特殊的情况,苏油选择了《礼运·大同篇》。
  《礼运·大同篇》是论述礼之源,礼之实,以及礼之变的专论。
  以《礼运》为篇名,正表明它的中心内容,是在记录时代的礼乐因革。
  不过,《礼运篇》脍炙人口的,倒不在于它的主题和主要内容,而是由于冠于篇首的“大同小康”思想。
  它为世人描绘了一个华夏民族理想世界的蓝本,故后世有“礼运大同”之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文中其实是将大同置于小康之上,从表面上看,似乎也的确很有道理。
  而理学思潮,却第一次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同,真的可以在今世重现吗?
  苏油如今也算是思想家,在他的启发和带领下,如今的理学一宗认为,“大同”,是一个数学里“绝对”的概念,可以无限趋近,但永远不能达到。
  而使社会无限趋近“大同”的,是“小康”所论的制度和方法。
  是以“大同”为理念,制定出来的人类应当共同遵守的礼法和典章;
  是以“大同”为理念,从启蒙到成人的一套伦理教育过程;
  是以“大同”为理念,从乡野到朝堂,构建起来的一套社会结构模式。
  “大同”,其实就是“内圣”,是宗旨,是追求,是一个人对于自身品质修养的最高标准,是一个儒家思想继承者最高远的志向。
  “小康”,其实就是“外王”,是一个人对外与人相处,行为做事应当遵循的方式和方法,是一个儒家思想继承者,在实践中践行大同理念的体现。
  两者是一种内部的矛盾统一,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内圣者一样会用兵,立法,以外王为手段,去推行政治制度。
  原因就在于“大道既隐”,大同的产生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1/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