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7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0/1605

  被土人们用作肥料的硝矿,也被化工厂提炼了出来,制作出了第一批炸药。
  吉贝布就是木棉所织的,之中南半岛上最常见的东西,因此硝化棉的原材料一点都不缺。
  两万多战俘被转成了工人,开始修造下龙湾北面的新港口——锦普港,以及从先安到锦普的运煤通道。
  第一炉试验用钢已经在锦普港炼了出来,品质绝佳。
  这个月,张麒和晁补之,考察完了交趾各地一百一十二处金穴,统计出了一年的产量,三万三千六百两!
  银矿因为采炼技术落后,不如黄金那样可以搜集天然金块金沙,反而完全没有得到重视,其实与大宋广州两浙诸路银矿规模不相上下!
  因为大部分的金矿,同时也是银铜伴生矿床,交州上游的富良州,铜矿丰富,有大量的胆矾,孔雀石存在。
  考察回来的报告,以及精钢的炼成,惊动了王韶和李舜举。
  苏油与两人联合上书,交趾钢的精纯程度远超大宋如今各地钢材,金银铜储量丰富,要求朝廷重视这个地方。
  赵顼收到奏章大乐,不过还是没有给苏油一文钱,只给了他一项政策——不是说了三年行羁縻州制吗?明润你就自己管自己,可劲儿折腾吧。
  七月,考察报告越来越详细,先安煤矿大到没边,湿法炼铜方便快捷,铁矿精纯度达到了六成!
  李舜举收到回奏都傻眼了,陛下给苏明润大力放权,怕是压根不知道这边的产量吧?
  苏少保,怕是又要整出大政绩了!
  苏油可已经等不及了,冲压铸币机已经到位,时间不等人,那就赶紧开动!
  有了炸药之威,金银开采就简单多了。
  短短一季,交州城已经熔炼了八千两黄金,三万两白银,五万斤铜!
  苏油将它们全部压成了舶来钱。
  ……
  交州学宫,李道成眯着老眼就着阳光爱不释手地翻看着手里的金币,又郑重地摆放到都厅书桌上,起身对着金币恭敬地拜了三拜。
  三枚万国来朝紫宸殿神泉金币,是李道成这个月的俸禄,足值三十贯。
  苏油不禁乐了:“李公,阿堵物而已,何至于此啊?”
  高官必定厚禄,如今苏油的正任官品衔,已经远远高过差遣官。
  因此其转运使差遣俸禄,要在差遣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加六十贯。
  除了学士衔的每月两百贯外,还有少保的两百贯,转运使的一百四十贯,外加六十贯。
  此外还有每月三十石月粮,二十捆柴禾、四十捆干草。
  还有两千亩职田,在交趾大约一年也有六千石米。
  还有每月一百贯的添支钱,以及绫、绢、罗、绵等进项。
  交趾太热,冬天的木炭,实在是不好意思列进去了。
  这些全部换成钱,不贪污不受贿,苏油一个月的正常收入,都在四百来贯。
  换成金币,该是四十多个;换成银币,那是四百多个;换成铜币,算了……太沉了……
  李道成施完礼起身:“不知道有生之年,有没有机会能亲眼见到紫宸大殿,先这样拜拜,也是一样的。”
  李道成一生清廉简朴,不置外产,李朝的俸禄可没有宋朝这般滋润,加上舶来钱货币的购买力很强,每月三枚金币对李道成来说,真的是一笔相当丰厚的收入。
  苏油一边向金币伸手,一边笑道:“这个就是给你看看而已,拿出去怕是买不了柴米油盐,到时候你家夫人还得怨我,不如给你你换成铜钱……”
  李道成扑到了桌上,将金币死死护住:“反正我都在学宫吃饭,家中也还有些积储,下个月再说!这三枚金币我要收藏起来,传给子孙!”
  将金币小心翼翼地收好,李道成才说道:“我看重它,不是喜欢铜臭,而是它能改变我交趾人的懒惰习气……”
第八百四十五章
南宋
  第八百四十五章南宋
  交趾民间,如今还多是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商品交换,铜钱主要在上层流通。
  新币出来之后,各地从官吏,军士,工役民夫开始发放使用之后,苏油才暗暗松了一口气。
  原来不是交趾人懒,而是缺乏流通交换。
  要打破自给自足模式,一来需要有足够的商品,二来须得有足量的货币。
  交趾的人口其实并不少,但是除了粗米果腹,竹墙遮雨之外,知道还有另一种活法的人口,那就比较少了。
  能活成现在这个样子人家都已经觉得很满足了,而他们的满足,在苏油看来,就成了懒惰。
  要从最根本上解决,那就只有让他们不满足于生活现状。
  从有了充足货币之后的第一次交州城蚕市交易额来看,苏油觉得,自己可能误会这些本地人了。
  西军征讨,留下了很多带不回去的东西,比如军粮,药品,还有些火柴水壶皮带皮包锅碗瓢盆炉子铲子之类的后勤军品物资。
  苏油也让黎文盛在蚕市开了个铺子,负责处理这些物资,然后引发了抢购风潮。
  抢购得最厉害的,就是军人家属和俘虏家属,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这些东西,实在是太好用了。
  于是苏油就放心了,还真当你们没有上进之心呢,原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人嘛,愿意努力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那才是常态,是绝大多数。
  七月还迎来了一件大事儿,邵伯温的科考船,终于在苏油的担惊受怕,盼星星盼月亮中,平安归来!
  邵伯温在回到麻留甲后,得知苏油已经成了交趾转运使,便赶来交州与他相见。
  苏油赶到宁海港相迎,见到他第一句话就是:“算着你们两月前就该到这里的,这是怎么回事儿?!”
  看到邵伯温,苏油就想到一本书——《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同样是不到二十岁的帆船船长。
  船上的人只回来了一半,见苏油一脸担心的神色,邵伯温笑道:“老师放心,还有一半的人留守在驻地,由林遂在那里带队。”
  “之所以晚回来两个月,是因为这趟跑得有些远了……”
  这次科考船带了不少的动植物标本和资料回来,还有海图,洋流,风向的记录。
  苏油将所有人接到岸上,给他们庆功。
  科考船的船员都是理工骨干,苏油算是他们师祖,这次的远航,更加证明了理工地球理论的正确性,现在看到一直崇拜的伟大导师,都如同后世追星族见到偶像一般。
  经过交谈苏油才知道,邵伯温这一把,真的跑得远了。
  离开麻留甲之后,邵伯温驾船沿着群岛向西南方前进,熙宁九年二月,考察船在三佛齐跨过了赤道,经过了渤泥,科里沙,最后在科里沙向导的带领下,一路向更加西南的未知海域前行。
  沿途经过了无数的小国,小岛,岛民们还处于华夏上古三代之前的文明时期,多赤身裸体,以泥画鸟羽为装饰,以草棚为屋,燧石为武器,捕捉鸟兽鱼虫为食。
  粮食主要是芋头,棕榈心,芭蕉心,凉薯,山药。
  不过水果丰富,科考船跟当地人交换了不少。
  搞笑的是有些岛上民俗彪悍,明明都不是对手,还要上来挑战。
  原来其国风俗,如果有船只通过不与之贸易,就是看不起他们。
  邵伯温不是张散那种一言不合就开干的海商豪强的性子,最后只好用一些帆布,换了些牛羊,一路倒是不缺新鲜肉食。
  那一带风平浪静,船速很慢,邵伯温以稳为主,沿着小岛进行蛙跳式探索,磨磨蹭蹭地在熙宁九年六月,方才抵达了东经二十五度二十五分,南纬一十三度五十八分的一个岛屿。
  这里的经度是以汴京为本初子午线确定的经度,其实就是后世的格鲁特岛。
  在那个岛上,邵伯温发现了一群野人,其人身体黝黑,身材高大,性格友好温顺。
  这群人也有类似上三代的酋长之制,不过人数不多,只有一两千,靠采集打猎为生。
  科考船的到来让这群人大感惊讶,将邵伯温一行当做了神灵一样膜拜。
  在一处他们崇拜的山洞里,类似土著们神庙的地方,邵伯温发现了这些人的祖先留下的上古岩画。
  岩画上,有一艘来时路上见过的旺佳锡岛上的那种小船。
  那艘船看起来像汉字里的“庸”字被压扁了一般,于是邵伯温将这群人称为庸古人。
  这个地方民风淳朴,于是科考团决定将观测站建立在这里的山顶之上。
  经过一年的时间,在当地土著的帮助下,他们建立起了一个据点,也教会了当地人造木头房子,耕作,放牧,烧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0/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