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9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8/1605

  大苏也是麻鞋斗笠,袍子挽在腰带上,背上已经湿了一片:“伤风了?回去记得自己熬点姜汤喝。我那里有巢谷传下来的圣散子方。”
  陈慥白了大苏一眼:“没事儿,这几天老打喷嚏,应该是惦记我的人越来越多了,还有,不要强调‘自己’两个字,我家娘子很贤淑的。”
  “啊?”见陈慥又开始瞪眼,大苏赶紧说道:“是是是……我看你这样子要生病,还养生呢,当真如害脚禅师鹦鹉禅,五通气球黄门妾!”
  害脚就是蹩脚,蹩脚禅师,业务不精,只知道像鹦鹉那样人云亦云;五通气球,处处漏气;中官的小妾,只能看不能用。苏轼以此取笑陈慥修的乃是无用禅。
  “你管我!”陈慥对大苏一脸的鄙视:“你还不是不能做佛经?”
  大苏歪着脑袋:“你怎么知道我不能够?”
  陈慥说道:“佛经乃是三昧流出,你的文字都是经过思虑说得,所以你不会做佛经。”
  大苏笑道:“这你就不知道了,我已经可以不经思虑,脱口而出。不信你随便再指一样东西,我脱口而出给您看。”
  陈慥转身就走:“我不上你这当!还想再来?!你不是三昧流出,你是什么都写过!”
  之前两人闲得无聊,成日里不干正事儿,效仿晋人谈玄伦佛。
  大苏对陈慥这种鹦鹉禅不以为然,认为那是“不救本心,便作形相,此犹不立,彼复何依。”
  于是便逗弄他,说自己近日颇悟佛理,已经能够指物明心了。
  陈慥不信,大苏便让他随便指一样东西,他能张口就来文章。
  陈慥便指着自己头上的鱼枕冠:“那你做这个。”
  大苏笑道:“我来说,你来写。”
  结果大苏不但真脱口而出,还洋洋洒洒一直不停,快得陈慥蘸墨都来不及,真的以为大苏悟到了禅机,惊为天人崇拜有加。
  还几天才反应过来,大苏在溜憨包娃子呢!
  直到苏油的信件过来,两人才开始了正事儿,少了很多胡闹。
  回程的路上,陈慥对大苏说道:“还是你的法子好,以新换旧,将陈粮发往陕西,比发新粮便宜两成,足足多出五十万石。”
  大苏说道:“事情还多着呢,仓储可算是腾出来了,还得加紧修缮,马上新粮又得入仓!”
  ……
  兴洛仓,沈括终于接到了今年的第一批漕粮。
  兴洛仓的旧址,曾经埋没在荒野之中,沈括查阅地方府志,咨询故老,找到了唐时的黑石关渡口。
  史料记录,其对岸,便是兴洛仓。
  虽然经过唐末战乱,兴洛仓早已经毁于兵火,但是那些大型的仓坑,竟然还能用!
  整个仓城,东西长达一千米,南北宽达三百五十米,仓库是窑式,上层建筑已经完全消失,只留下了外径十七米,内径十米,深达十米的巨大仓坑!
  一个这样的仓坑,能够存储五十万斤的粮食,而这样的仓坑东西成行,南北成列,多达七百座。
  能够修复后投入使用的,尚有五百!
  而且仓城的西侧和南侧,还有隋唐时期开掘的漕渠,修复之后,漕船可以直接运送到这里。
  这功夫省大发了,沈括立即上书赵顼,请求修复兴洛仓漕渠,修复仓库,一个仓库能装五千石,整个仓城能够装下两千五百万石粮草!
  对于这种大半在地下的仓库如何保持干燥,沈括也研究了古人的方法,大坑挖好之后,先用火在底部烧烤,然后在避免涂抹青膏泥,之后铺设木板,钉上木梁,铺设木板,加上草席,然后存放粮食。
  窑口用了特殊的夯土加固,上面会盖上泥墙瓦顶,周围开出水沟走水。
  不过那是唐代的办法,如今大宋有了魔芋胶,地丁胶,水泥,防潮走水的措施肯定比隋唐好上无数倍。
  经过招标,这个单被四通工程司拿下,如今第一批五个仓库刚刚修建完毕,第一批漕粮就到了。
  蒸汽机轰隆隆地响了起来,带动了长长的皮带滚子,守仓的库丁们将船上的粮食装入麻袋,然后丢到皮带上,粮包就被皮袋带着向坡上自动行去,看得漕丁指挥瞠目结舌。
  老子……老子这还想去洛阳呆几天,好好安抚几个小娘子,吃吃羊羹泡馍的……
  这尼玛,看来半日就能将漕粮卸完!
  沈括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在锅炉的黑烟和水蒸气里边,手里边摇着鹅毛扇子,一副得道妖人的做派:“诸葛孔明木牛流马,能过此否?”
  边上仓大使是个右班出生的军头,马屁滔滔不绝:“学士智计高绝,我看就不输那诸葛亮一头!不过……洛口那边炸出的那些窑洞怎么办?”
  沈括表情僵了一下:“那边冬暖夏凉,就辟作军器修缮的工坊,堆放军器军资!”
  军头笑道:“那也不错,既然冬暖夏凉,我就给学士也置办一区,作为歇息之所。”
  沈括吓得鹅毛扇子都差点掉了,冬暖夏凉那是为了妥善保管炸药和猛火油,你安排我住在火药桶的旁边?
  “此议休提!本官清正廉洁,岂可贪图安乐?既然陛下命我提举兴洛仓,衙署当然必须安置在仓城当中!”
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死牛
  第一千零九十八章死牛
  中牟,官渡。
  扁罐和王彦弼跑了过来:“爹爹,姨父,我们发现了一大窝的蘑菇!”
  苏油将鱼竿一丢:“对哟!昨夜暴雨,现在林子里的蘑菇应该很多呀,钓鱼是个错误的选择,应该跟你们去捡蘑菇啊!”
  张敦礼问道:“那这桶鱼怎么办?倒掉?”
  苏油说道:“交给军士打理,烤鱼滋味也挺美的。”
  来到林子边,苏油还是给自己换袜子,换皮鞋,然后取了一根小木棍,在俩娃肩膀上压了一下:“相互检查装备。规矩还是要讲的,遇到过山风,妈都救不了你们。”
  看了一下俩娃身上还算齐整,苏油取过一个背篓:“走,采蘑菇去喽!”
  现在的生态可不是后世能比,只要是原生林,基本都是蘑菇遍地。
  但是这东西敢吃的人不多,除了几种脆硬的蘑菇,其余如见手青,牛肝菌那些,一般农家孩子还真不敢乱捡。
  这就便宜了这一家子,刚进林子不久苏油就大呼小叫:“这里这里,哎哟好大一窝,扁罐彦弼,这里有一窝鸡油菌……”
  就听扁罐在远处喊:“爹爹你自己摘吧,我们在挖三把菇呢!”
  不到半个时辰,一大两小的篮子就全都装满了。
  苏油不禁叹气:“一两天过后,这一林子的蘑菇就会全烂了,真可惜……”
  苏家人料理蘑菇很厉害,不过现在处理来不及,苏油就将三把菇之类脆嫩的蘑菇挑出来,其余的招呼军士们洗刷干净,给大家烤着吃,其余撕成小条,切片,下锅炸了一锅蘑菇油。
  烤鱼用了香料和水边采来的香茅,用锡箔折成一个扁盘子,淋上茶油,放入三把菇和野葱段翻炒,什么都不用放,就加一点盐就很香了。
  两道菜滋味很足,将公主府带来的冷食全都比下去了,女眷们那边都忍不住打发侍女们过来多要了几盘。
  韩嘉彦是第一次参与苏家这样的野餐会,对苏油打鱼摸虾采蘑菇的能力大为惊讶,夫子少也贱,故多能,原来少保也不差!
  苏油递给他一条烧烤鲫鱼:“刺多,吃的时候小心点,叫你出来便是放松放松,天天拘在可贞堂刻版,背都会驼的!”
  大家一起玩到了申初,这才收拾起来,重新上路。
  车队离开了官渡后,便拐上了另一条路,沿着另一条清清的河水,转向西南。
  一路行来,苏油不忘给两个孩子普及知识。
  历史上这里乃是郑汴的分野,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时期的鲁宣公在此会盟伐郑。
  战国时秦国七次进攻魏国,五次都选择从这个地方突破。
  秦末汉初,楚汉又在此河上游隔河对垒,那时候这河称为鸿沟。
  到了三国建安五年,这里更是发生了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在此大战袁绍。
  几个孩子听得津津有味,韩嘉彦更是心痒难熬,历史是这娃的爱好,这么多著名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不好好考察一番怎么行?
  剩下还有三十里,到了黄昏时分,一行人总算是抵达了中牟夏庄。
  夏庄坐落于伏牛山余麓的北面,蔡河的河畔。
  这里也是重要的漕运中转站,汉代和唐代都经过大规模的整治,是淮河漕运入洛阳的重要水运通道,现在也是东京四大漕渠的重要一支。
  天然部分叫蔡河,人工的那一部分,则叫惠民渠。
  庄子依山傍水,道路两旁树木高大,一到这里,众人都感觉暑热一下子变得清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8/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