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帝国无双(校对)第1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705

  陆宁微微一怔,随之笑了笑,对这折德愿,倒多了几分好感,而且,折家,看来是真心和自己联姻无疑,至少,折德愿是真心的。
  琢磨了下,笑道:“如此,我自己遣派使者吧,折团练,你便留下多玩几天。”
  折德愿拱手:“是!”心说自己这便赶紧去镇州,请郭老令公出面,劝说齐王殿下打消这疯子般的念头。
  陆宁正要起身,内殿角门,匆匆进来一名排风婢,单膝跪倒,双手奉上一封贴着“第一等飞马快报”的红皮信笺,“主父,有东海八百里加急!”
  现今府中对陆宁的称呼,已经等级森严,都是尤五娘没事儿琢磨出来的东西,夫人等,称呼陆宁自然随意,“殿下”“主君”“主人”“主父”不等;大小蜜桃,是最高等级女官,称呼陆宁“殿下”“主人”“主父”,却不能称呼陆宁“主君”,当然,大小蜜桃很多时候,都是称呼陆宁为“主人”;而其余女官婢女排风婢等,就只能称呼陆宁为“主父”以显敬畏之意。
  对称呼之类的,陆宁也不太理会,拿起急报,拆开看。
  齐鲁及河北境内,最先恢复的便是驿报系统。
  陆宁身子突然一震,便是折赛花都看出异样,有些诧异的看过来。
  八百里急报,短短一句话,却是说,唐主突然病逝。
  那老人,果然,前次一别,真的是最后一面。
  心里,突然有些伤感。
  怔忡了一会儿,陆宁长长叹口气,“唐国生变,我这便回兖州,会盟之事,暂且作罢,我修一封书信,还请折团练带给汉主,以示友好。”
  人算不如天算,原本一些谋划,只能暂时搁置。
  折德愿倒是大大松口气,连声说:“好,好。”
  犹豫了下,又道:“殿下,我有几句话,想说与殿下,能不能让赛花回避一二……”
  折赛花站起身,对陆宁微微躬身抱拳:“殿下,妾身告退!”
  折德愿长长吐出口气,自己这侄女,总算没用“本将”“小将”之类的自称。
  折赛花出黄幔,大步走出殿堂,折德愿却是欲言又止,西宫娘娘还在,有些话不得说。
  “主君这次南归,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和折家妹妹的亲事可不能再拖了,就今日成婚如何?主君也可带折家妹妹,去见识江南万里风光。”黄幔里,娇滴滴的声音。
  折德愿一呆,这正是他想说的,唐国生变,只怕齐王要深度介入,怕是三五年内,再不能北来,从他和齐王接触来看,如果齐王不发疯,这次唐国生变应该是齐王地盘扩张的一个契机,而齐王势力越大后,再成亲结亲,就远不如现今正式结亲了。
  西宫娘娘,却是把他踌躇之言都说了出来。
  站起躬身道:“殿下,赛花看似粗鲁,实则自幼便得唐礼教化,殿下说孤身去太原,赛花便要陪同,可不是气话,她自知道出嫁从夫的道理,所以,便是和汉郭皇后姐妹相称,却还是以殿下为大!”
  陆宁其实也感觉到了,折赛花纵算心里有千般不满,但这大节上显然深受中原礼法影响。
  不过此刻,唐主病逝的噩耗,令心情有些复杂,也懒得多想,点点头:“好吧,就如你们所言。”
  说完才一怔,这,这,自己刚才答应了什么?
  真的,要,要娶那佘老太君?……
  心里,突然就有些发虚,想找借口再推脱,可是,显然木已成舟。
第四十章
巨变,昏王
  虽然齐王娶的是北尚宫夫人,但毕竟属于侧室,所以婚礼极为简单,只是到场宾客,有郭崇老令公这种重量级人物,也有河北文臣武将,又令这场简单的婚礼变得很隆重。
  折德愿,对此自然极为满意,他当然不会知道,当晚,新婚之夜,陆宁又是独宿。
  第二天,齐王及两位尚宫夫人便启程南归。
  婚礼深夜时分,第二封八百里加急送到,皇太弟李景遂在金陵继皇兄位,改号“天元”。
  折赛花显然以为昨天一晚陆宁都在等紧急军情以及如何应对南方的巨变,对陆宁好似稍有改观,至少,早晨见到陆宁时,清澈目光中,少了一些看疯子似的鄙夷。
  南归兖州的路途上,又接到第三封八百里加急,燕王李弘翼与吴越和议,罢兵回到苏州。
  刚刚到兖州,第四封八百里加急不出所料,李弘翼在苏州称帝,
  不过,李弘翼军中好似出了问题,部分禁军和全部水军倒戈西归,预想中的大战并没有爆发。
  显然,为这一天,李景遂准备已久。
  历史上的李景遂,被周军杀的大败特败,手里掌握的军队精锐尽没,更丢了江北根基,所以没了任何心气,这才一定要辞去皇太弟这个继承人身份回封国养老。
  但现今显然不同,只怕暗中一直在谋划唐主身后事,唐主刚刚去世,就迅速掌控局面。
  李弘翼性子暴烈,本来就不太得人心,现今无奈下,和吴越结盟,互为犄角。
  李景遂倒也没有征讨李弘翼,想来也是因为刚刚登基,要安抚人心,甚至下诏给李弘翼,立李弘翼为太子,诏来京城参议政事。
  一副等你幡然悔悟,我随时原谅你的架势。
  这个世界,显然已经因为自己蝴蝶的翅膀完全跑偏,再不是昔日模样。
  对此,陆宁也只能心中叹息。
  李景遂迅速的暂时稳住了阵脚,现今已经不是南征良机,毕竟,自己刚刚闪电战一般得到齐鲁及河北南部之地,根基并不稳,要倾国之力攻打南唐,只怕环伺的饿狼们马上就会扑过来。
  想想,现今天下之势倒好似战国七雄的末期。
  不过,秦国被分为赵匡胤、李重进及后蜀、北汉四家。
  自己则是齐国、楚国南部小片地域、赵国南部。
  李景遂和李弘翼的两个唐国占据楚国吴国部分地区,此外江南还有吴越、南汉等小国。
  当然,那时候江南还没怎么开发,远不如现今的幅员及人口。
  荆州,又有个小小的高平国。
  还有统治云南部分地区、缅甸部分地区、泰国部分地区、柬埔寨部分地区的大理国。
  此外,按唐疆土算,又有占据越南北部的南晋王吴昌文、独立王国似的西夏前身定难军、河西军、以及甘州回鹘,失去控制的西域等地。
  吐蕃亡国后,已经没有统一政权,以部落形式散落在西部的吐蕃诸部。
  当然,还有北方燕国境最强大的敌人契丹,当然,契丹领土比燕国辽阔的多也强大的多,契丹人大概只有一百五十万人,但人人上马就是可征战之卒,如果出现明主励精图治,立时便会成为中原的心腹之患。
  现今,已经没有五代,而是十几国割据。
  几天后,又传来讯息,唐主李景遂封李煜为吴王,以尚书令参与政事,看起来,甚至有将他视为储君的亲厚,不过,这也代表,将李煜从外藩召回了京城。
  得到这个消息时,陆宁正在青州,这里可是有他最在意的一些宝贝。
  陆宁是不相信李景遂有如此好心的,而且,李煜真参与政事的话,李景遂又不是真心栽培,李煜那参与政事的能力,只怕其地位在群臣心目中反而越来越低。
  不过暂时,看起来李煜没什么危险,毕竟,李景遂刚刚得位,李弘翼又不奉召在外自立,他自然要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又过了几天,南唐两个新帝一先一后派使者来了兖州,却都不是以宗主国身份来宣旨,而是送来国书,李景遂送来的国书中,对齐王以“弟”称之,更说唐国和“齐国”,永为兄弟之邦,显然,李景遂现今力求稳定,不想对外生事。
  李弘翼之国书,则要和齐王结盟,加之吴越,形成一个小联盟,夹击“伪主”李景遂。
  不过陆宁都虚与委蛇的回了信,实际上就是都不加理会。
  本来准备一波流在北汉生些事端,但现今既然已经回转,唐国局势发展又不似自己所想,接下来,自然是休养生息。
  赵匡胤和李重进的战事,使得河南难民纷纷迁来齐鲁,陆宁自然大开方便之门,更有序的安排他们进入胶东半岛,这片土地,开发很早,只是因为战乱,现今荒芜田地很多,足可以容纳下数百万人口。
  而赵匡胤和李重进,拉锯战后,谁也鲸吞不了谁,渐渐的,都有所疲惫,随之罢战,入冬之时,赵匡胤在京兆府,被封为秦王。
  李重进则在汴京,被群下上为宋王。
  显然,后周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前四个朝代一样,都是流星一般一闪即逝,渐渐成为历史,便是原来的周境内,军民们也都很平静的接受了这个事实,毕竟,周和前四个朝代一样,都是短短十几年,周甚至还不到十年,除了受过周太祖恩惠的臣子,对于普通军民来说,这个朝代,也根本没什么可眷恋的。
  倒是齐国,新政新貌,人人有饭吃,无田不纳粮,种种类似儿歌被四处传唱,渐渐成了农庶们口口相传的天堂之地。
  不过文人骚客,却多写诗词讥讽齐国及齐王。
  齐王暴虐,齐鲁及河北之地,查抄了许多大户,田产充公成为公田,宅院别苑有修的好的,很多便成为了齐王的行宫,听闻现今各州各府,都有齐王行宫,如此小小地盘,怕行宫的数目都要超过那隋炀帝了。
  更不可容忍的是,齐王下诏,读书人、匠人、农人、商人视为一体,无高低贵贱,服饰布料、颜色,都可随意。
  而且,齐王轻视书经,齐国学馆,偏重算术、格物等等学问,繁复的古文,除了宣扬忠孝仁义等德化之儒经还被学童们必修且品德一项更是做官必须考察的重中之重外,多数古篇,都被舍弃,成为参考读物。
  又开哲学课,诸子百家都有选篇,十岁后学童若有兴趣,可以选修。
  读书人分四等,由童生进秀才,秀才进举人,举人进进士。
  考中举人,才有资格被选拔做吏,至于官员,除了进士直接授官外,也会从经验丰富的吏员中提拔。
  读书人,也不再是什么终生职业,如果二十五岁还考不中举人者,就再无参加科举的资格,改行就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7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