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帝国无双(校对)第1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705

  陆宁就知道,这肯定是前礼部侍郎窦仪了。
  对天雄军重要人物,陆宁自然都有了一些了解。
  这窦仪,本是周礼部侍郎,很得周太祖信任,但三年前父亲亡故,是以归家守孝,却不想,守制期满,天下却是发生了巨变,而莫说赵匡胤和李重进,便是郭荣他都未曾效力过,他守丁忧前,天子还是永宁之父周太祖。
  是以,他只能暂时栖身在天雄军。
  不过这窦仪,显然对陆宁意见不是一般的大,是属于陆宁得罪的那拨读书人。
  微微拱手,窦仪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之中,齐王殿下最重格物,且又偏偏是假借格物之名,齐王治下学馆中,以格物为明目,高等学堂中,却多教授什么算学、法学、吏学所谓专业知识,听闻第一批教员却是齐王殿下亲自传授,教材是齐王编纂,却是要天下读书人,都做齐王的徒子徒孙,齐王可是自比孔圣人?!”
  显然,作为陆宁的对立面,窦仪对齐境新政的了解,不可谓不深入。
第五十三章
邺都三约
(下)
  陆宁笑笑:“孔圣人也是人,而且,还是千年前的古人,历经千年,如我等学问不能更进一步,反而今不如昔,学问越来越是退步,还要时时从千年前圣人言语中琢磨那么一鳞半爪解释其意,那么,我倒觉得,是不是我们钻研学问的方向已经错了呢?孔圣人若在,必然痛骂我们这些不肖子孙!”
  “千年时间,沧海变桑田,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你等还仅仅在如何探究天下之理上吵个不休,这天下之理,可曾比千年前古人更懂了一些?”
  陆宁说着话起身,拿起桌上一个桃子,撒手,桃子落地,“物往下坠,水往低流,你可知何理?”
  指了指远远,终于挣扎起身的范延召,“如这范大胆,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何理?!”
  窦仪一时瞠目结舌,
  陆宁笑笑道:“此在我学堂中,都可找到答案,这才是格物之正理。”力学,陆宁在教材里用这个世界能理解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重力则用大地有引力来解释,尤其是人不能自举,正是初步理解力学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陆宁在教材里,也仅仅对力这个概念做了个阐述,暂时做个启蒙,仅此而已,算是埋下些现代科学的种子,任由其发展就是。
  陆宁相信国人聪明智慧,只要读书人不再轻视而开始正八经研究这种学问,那也就没有别人什么事儿了。
  “知晓这些,又有何用?!”窦仪冷声道:“心即理,治国便要心良,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养而反戕贼放失之耳……”
  “闭嘴吧!又不说人话!”陆宁冷哼一声。
  陆宁还在东海公时期,很多和他亲密接触的人都知道东海公一向不爱说人话,到得陆宁成为齐王,便是陆宁的胡说八道,也往往成为大道之理。
  但不管怎么说,陆宁这时理直气壮训斥别人不说人话,还是破天荒第一遭。
  心中,甚是畅快。
  符彦卿直翻白眼。
  旁观众人心里也都是说不出的滋味,这,到底谁不说人话?
  “心明就知万物之理对吧?”陆宁冷笑,“那我问你,靠你修心养性,几时能心明到,令天下农田,亩产多出个十斤八斤?”
  “这,这是何意?!”窦仪被陆宁训斥的面红耳赤,更觉得陆宁的话莫名其妙。
  陆宁笑笑:“我所知的格物,便是踏踏实实探究这个世界之理,如何令农田多产,也是格物之一,慢慢探索下去,莫说亩产加个十斤八斤,便是增个百斤二百斤,又有何难?仅仅一个施肥之法,东海同种粮米,亩产高出多少,你可知?”
  “令粮谷丰盈,又如何不是治国之理?”陆宁冷冷看着窦仪。
  窦仪还待再说,符彦卿已经笑道:“够了,窦侍郎,且退下吧!”
  天雄军诸人,又哪里还看不出,这窦仪,根本不是齐王的对手,而且,两个人,在思想认知上,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窦仪的言语,高深不高深的没人知道,但很虚,而齐王所言,虽然有些言语略显粗鄙,但却是很实在的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令人心中都在思索,难不成,格物之理,真该就是如此?
  这齐王,还真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甚至,看样子,对后世来说,怕是要取代孔夫子的角色?
  “齐王殿下,齐鲁书院之书经下官多有涉猎,今日听齐王言语,更觉茅塞顿开!”从文臣中走出一个中年美男子,深深躬身。
  却是后汉时进士李昉,后周的翰林学士,李重进称宋王后,借故离开,来到了大名府。
  众人都是一呆,谁也没想到,这李昉看来,怕本就是准备从大名府绕道去齐王的地盘投靠。
  符彦卿此时已经起身,缓步走到陆宁身旁,躬身,额手,“齐王殿下,老夫符彦卿愿从此追随殿下,匡扶周室!”
  天雄军文臣武官,错愕之下,忙也纷纷起身,不管心中怎么想,但见魏王如此,他们也只能都跟在符彦卿身后,排了一溜,跟着符彦卿一起躬身见礼。
  折赛花退到一旁,默默看着这一幕,清澈眼眸,微微闪动。
  ……
  大名府,繁华无比,巍峨城墙连绵延伸,城围号称一百六十里,城内更是商铺市肆林立,行人熙熙攘攘,实乃现今北方第一大城,城市人口便号称有十余万户,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毫无疑问,现今陆宁治下,这大名府是第一大城。
  大名府内,成为邺都陪都时,本来就有皇城,现今则成了齐王行宫。
  魏王符彦卿在西娘湖之会的第二天,便向陆宁请辞,要致仕养老,陆宁当即允之。
  陆宁自领大名府尹,却一时令人无话可说,这个位子,显然现今不管用什么人,都会引发种种问题,还就齐王自领比较合宜。
  同时,高怀德率在东城县驻扎的一万禁军抵达大名府,以此为基础,组建三万人的河西大营,又有一万天雄军军卒及家属,北上补充进河北大营。
  实则,在符彦卿告老的当天晚上,便有媒人登门,也就是牙将刘思遇,为符彦卿二女说亲。
  本以为是水到渠成之事,是魏王告老后的一种妥协,一种默契,谁知道齐王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却是婉拒。
  天雄军文臣武将,此刻怕都是满脑袋问号,满心的懵圈。
  ??????
  这齐王,到底是神经大条,真不明白这种不用言说的默契,还是就喜欢穿上裤子不认账?
  当夜,魏王府随员进进出出,气氛好似变得极为紧张。
  但第二天,齐王又下诏,进符彦卿二子符昭愿为蓬莱县侯,食百户,此为从三品,第六等爵位,以符昭愿年纪,可说极大的荣宠了。
  虽说齐王明显将爵位的食邑户大大降低,但此时这些东西,好像已经不是什么重点。
  而且这是齐国授予的第一个爵位,也昭示着齐王开始以国主位,行天子事。
  齐王对符昭愿甚好,进进出出都要他相陪,对符家却又偏偏不愿联姻。
  信号也很清晰,旧的门阀,已经是过去式,新朝新气象,齐王喜欢万象更新。
  对符昭愿的恩宠,则是新时代的开始。
第五十四章
新朝新气象
  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
  三十多年前,李存勖在大名府筑坛祭天,登位称帝,国号为唐(后唐)。
  七年前,身为邺都留守的周太祖郭威,同样是在这大名府兴兵伐汉。
  大名府皇宫,始自百年前的唐节度使乐彦祯,割据自立,其将府城扩建为皇城、罗城、大城三层。皇城设有四门,内有武德殿、文思殿、画殿、寝殿等;罗城设有五门,周长八十里、大城设有八门。
  尔后又一系列扩建,到后晋天福二年,也就是正好三十年前,大名府改名为广晋府。同时改宣武门为朱凤门、武德殿为视政殿、文思殿为崇德殿、画殿为天清殿、寝殿为乾福殿。
  到周时,大名府曾作为陪都,称为邺都,皇宫的殿名没有更改。
  现今,这座皇宫成了大名府齐王行宫。
  此时视政殿中,陆宁正笑着品茶,软榻前,略矮软墩上坐着三人,大名府少尹李昉,大名府巡检司巡检使、蓬莱县侯符昭愿,河西大营鹤翼第一营营指挥使田钦祚。
  这三个人,可以说,现今掌管着大名府之稳定。
  少尹李昉,实则就是行府尹事。
  齐王统治下只有山东、真定、大名三府设巡检司,类似于这三座大城市的警察总署,管理城内执刀衙役,捕凶辑盗,维持秩序。
  齐境内大量裁撤冗员,如州,最基本的官员配置便是州刺史一员,副史一员,六曹参军各一员,御史一员,如此既有副手和长官平衡,又有御史监督,有前朝实在无法安置的官员暂时也有以长史、司马职务当个闲差的,但并不常设,而且数目极少,想来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职务也会渐渐消失。
  山东、真定和大名三府,官员便多一些,府尹、少尹,通判、御史、诸曹参军等等,因为巨城人口众多,又专门有巡检司管理所有执刀差役,城中划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有巡检房一所,有捕快五人,夜间巡检收领公事。
  这倒也不是陆宁初创,只是以往巨城中巡逻及驻勤军铺的,多是军卒,现在用了差役代之。
  实则各府巡检使品级并不高,仅仅为正六品上,大名府巡检使却由符昭愿这个蓬莱县侯担任,自是为了维持城内稳定。
  而且,河西大营禁军专门拨出一营,可以随时支援巡检司平乱,这一营精选的河北禁军千人,千人营,是齐国禁军中,营这种编制的最大人数了,齐国侍卫亲军、禁军等,以军种、兵种不同,各营从一百人到一千人不等,千人营并不多。
  而现今这千人营的营指挥使田钦祚,便是原来的东城县令,天雄军第一个献城归降的官员。
  对这个人,陆宁却是暂时委以了重任,后世网络上很多吹嘘这个人的文章,三千破契丹六万,夸大也好,怎么都好,从短短时间相处,发现这个人也确实是个很有心机的人才,所以陆宁暂时给他了个支援巡检司,维持大名府秩序的差事,也算看一看他的才具。
  不过史料记载中这家伙比较阴,又贪财,陆宁言语中自也要敲打他,能用的人才,一定要用,如果发现这家伙死性不改,拿下他也不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7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