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帝国无双(校对)第1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7/705

  十余日后,便传来那文招抚,领着潜伏士卒里应外合,攻破了洪州的消息。
  北朝水军,也出现在了江州城下。
  甚至镇江王李弘翼也在征集民船,好似是准备接应齐国江东军从镇江登陆。
  李煜等人,终于等来了李景遂的书信,书信里言道,可以答应泉州割让给齐国,但前提是齐军需撤出洪州,而且,信里的意思,这是最后的底线,开始自然不能轻易答应。
  比起本来就太过偏南,且当初是被齐帝平定和唐国本就不算亲近的泉州,当然中枢屏障之地洪州对现今唐国更重要。
  而且,泉州这个出海口,对现今的唐国来说,已经实在意义不大。
  割让了泉州,也就等于答应了那齐国皇室商人被谋害一案,由齐国审理。
  接下来的谈判,却是在洪州进行,李煜等从江州南下,在洪州府衙和那位文教授展开了第二轮的唇枪舌剑。
  当然,大多数时候,只是文教授和保宁公之间的争吵。
  保宁公又多次奏报唐主,甚至,回了金陵一次。
  最终,经过两个多月近三个月的拉锯,双方终于议定。
  上邦军撤出洪州、撤围江州,唐王献出泉州、漳州给上邦,在江州、洪州、抚州、汀州四州,上邦设上使院,四州如出现上邦商人和本地纠纷,衙门审理时需上使院的上使在场协助审理。
  此外,还有个小的附加条款,没有在正式公文中,就是李煜妻妾子女及周宗阖族,迁居江州,居于江州上使院。
  是以,江州上使院,也比其他三个上使院大上许多。
  迁居江州而不去齐地,应该是大周后最后的矜持,好似也说动了父亲,是以,他们才来了江州,既受到齐国庇护,又在江南之地。
  陆宁鼓捣出的四个上使院,当然不是想在中国大地上享受什么领事裁判权,更不会令齐商在这几个州横行霸道。
  而是通过这四个上使院,便可以慢慢影响这四州的官吏军民。
  能不起刀兵而和平解决,陆宁便不想用武,毕竟从陆宁心理,本就都是同胞。
  不然,以现今李景遂的颓势,攻破其领土,应该不会费九牛二虎之力,甚至只需要江东军、江西军和神武军三军,加之镇江王和吴越王相助,应该便可以灭唐。
  只是,怕要费些时日,说不准几个月,甚至年余时间也说不定,毕竟面对灭国战,李景遂会无所不用其极。
  而战事一起,最可怜的便是江南百姓,不管如何约束军纪,实则现今的战争,对平民带来的残酷都不可避免,更别说镇江军和吴越军自己根本约束不到。
  至于对江南经济的破坏,就更不用说。
  令其军民渐渐离心离德,渐渐失去斗志,才是最佳的选择。
  所以,陆宁对此次谈判结果,很是满意。
  ……
  奉天二年十月,齐帝驾临泉漳地,在二州驻跸数日,召见旧部,更下诏免泉漳一年钱粮,泉漳官吏军民,激动莫名,每日前往齐帝驻跸处遥遥跪拜的军民千计万计,闻听齐帝北返,更是万人空巷,虽不知道圣天子在哪里,也看不到圣天子车銮,可能圣天子早就走了,到了江北都说不定,但军民们都远远送出了数十里,这才纷纷回转。
  虽然闻听齐帝车銮或船驾从境内经过,但唐军自没人生出别的心思。
  十一月,齐帝驾临江陵府,一时,荆襄楚三地震动。
  李重进遂降。
  马楚各部,纷纷上表称臣。
  甚至因为江陵府逆流而上便是蜀地,蜀地各路关卡,一时草木皆兵,成都粮价暴涨,很多粮商囤积居奇狠狠赚了一笔。
  齐帝率百名扈从赴楚地,斩杀桀骜不驯之郎州大都督张文表。
  盘踞长沙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本就病重,惊吓之下而亡,年方十八的长子周保权继位,立时向齐帝请辞。
  齐帝麾盖所经之地,威势难言。
  十二月,齐帝回汴京。
  翌年三月,一直陪王伴驾的荆襄楚招抚使文阿大文教授,听闻还做了今年开科取士时会试的考官。
  四月,文教授回到了武汉府,同行的还有今年新科状元。
  当然,四条猛虎,是他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的。
  自去年文教授离开便被任命为副使一直代行招抚事的王寒时,终于转正,不过招抚司衙门迁往长沙。
  楚地虽然归顺,但实则还是各自为政的一个个小独立王国。
  觉得没有什么凶险,反而是比较费心神的事,陆宁便将之交给了王寒时,这家伙跟了自己四年,甚至现今是第五个年头,如果现今楚地这点事还摩挲不平,那也没什么涨进了,毕竟最强大的两个军阀已经被自己剪除,后方又有绝对的优势军马压境作为后盾,还不能理顺楚地关系,将这些小诸侯收编么?
  陆宁,或者说文教授的新差事是江南四上院总使、领南洋通商事,新科状元为江州上使院上使。
  概因这四上院,虽然礼部多次有公文杜绝欺压下邦的情形,但齐商在这四州横行霸道的事很是出了一些,反而东海百行最是规规矩矩。
  这种自己鼓捣出来的新鲜事物,陆宁只能亲力亲为,看怎么找到一个平衡点。
  领南洋通商事,总院司衙设在泉州,如此,便有时间和东海百行前往南洋的贸易商们见面,看一看他们遇到的问题。
第一百一十七章
群熟荟萃
  泉州州衙厅堂,陆宁坐在正首,左右又坐着几名文官武将。
  武将有,赤虎军统领王大眼、副统领魏璘,赤虎军长杆营指挥使米珠,一个黑胖黑胖的蛮妇,显得和其他人格格不入。
  文官则有,泉州刺史官原、副使林沣,漳州刺史杨迁、副使程知能。
  原本相互之间并不隶属,但因为文总院带了圣上谕旨,因为泉漳地为孤悬之地,军政事,暂时由总院代理。
  这里的官员自然也明白,总院有四州上使馆渠道,上传下达极为方便,是以总院暂时领泉漳事,实属正常。
  宣读之后,文总院自然暂时成了泉漳之地文官武将的临时首领。
  说起来,文教授这个四上院总使,领南洋通商事,是中枢新设司衙,是以,文总院又被加龙图阁待制,明确了从四品的官阶。
  官原和杨迁虽然都是正四品刺史,但短时间内,却要被文总院节制。
  今日这里全是文总院的熟人,当然,有的知,有的不知。
  知道和文总院是熟人的有,漳州刺史杨迁、泉州副使林沣、赤虎军统领王大眼、赤虎军副统领魏璘,此外还有泉州刺史秘书房的吏员焦赞,负责给众人端茶倒水。
  州秘书房的吏员通常主事一名,吏员两到三人,直接服务于州刺史和副使。
  杨迁、林沣、焦赞三人都来自颖州,和文总院也都曾经有所交集。
  杨迁看着坐在主位的文总院,心中百感交集,两年前,作为本朝首科进士,甚至可能是隐形的状元,他直接被任命为颖州刺史,也是进士中第一人,而现今,进士便是被授官,也是从九品做起,而且,也是其中的凤毛麟角了,又哪里还有昔年他这种起点?
  但两年之后,他却被迁来漳州,任漳州刺史,实则,这也是一种贬谪了。
  泉州刺史还好,这漳州刺史,和淮南颖州刺史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这文总院,自己初见他时,小小八品学倌令,自己还屡次训斥他,却不想,人家是天子近臣,火箭一般蹿升,虽然品阶还稍差一等,但自己却要坐在下首,以后和这文总院之间的差距,怕是只会越来越大。
  林沣则是目光闪烁,他本是颖州副使,被调任来泉州做副使,实则可以看作一种升迁,但是,他是颖州豪族,家业、人脉等等都在淮南,却被迁来极南之地,总觉得,有些蹊跷。
  或许,就是这文阿大搞的鬼,当年在颖州,自己那弟弟,可是险些令这文阿大身败名裂。
  焦赞,则有些惭愧,当年本来是有机会拜文教授为师的,自己却错过了,虽然自己也算争气,去年道试,中了举,但比起那自己曾经不太看得起的高老蔫,那境遇就是天上地下了,高老蔫已经是江陵府监察使,自己却是个打杂的最初等小吏。
  武将中,知道和文总院认识的是赤虎军统领王大眼和副统领魏璘。
  能再度听命于文总院,王大眼自然是满心高兴,而魏璘从在江陵府接到调令的那刻起,心中就惊疑不定,甚至曾经想过弃官而走。
  因为这文阿大离开武汉府后,眼见这文阿大对女色并不爱好,魏璘立时又色心大起,开始逼迫孙家,孙家两个儿子,瞒着其父,答应了自己,听闻其儿媳更在家中对潘莺莺多做刁难,要赶潘莺莺出家门,直到潘莺莺不知所踪。
  哪里又想到,自己和这文阿大竟然是一段孽缘?
  只希望,他不知道武汉之事吧。
  魏璘心中,惴惴不安的想。
  离开荆州地,离开旧部,现今他就好似没牙的老虎,很多事情,辗转腾挪的余地就小了太多。
  陆宁打量着在场文官武将。
  是自己旧识但却不知道的,是泉州刺史官原、漳州副使程知能,以及米珠。
  官原自不必说,泉漳世家出身,也是自己在泉漳时的一大助力,此外,还有他的表弟宋侗兴。
  其实自己本来是准备令宋侗兴任漳州刺史,但后来想想,表兄弟一个泉州刺史,一个漳州刺史,虽说两人关系一向不怎么好,但也有些不妥,是以将宋侗兴调去了淮南任刺史,又将杨迁从淮南调了过来。
  杨迁虽然表现令自己有些失望,但并不是什么无药可救,只是需要多历练,此时好似贬谪一般的调令,来到这极南之地,对他也是一种磨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7/7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