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帝国无双(校对)第5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2/705

  陆宁当然不是御驾亲征,最多是作为旁观者,也不能说是看热闹,韬光养晦二十年,爱好和平的大齐帝国终于被邻居激怒的第一战,陆宁准备旁观,查缺补漏。
  毕竟,年纪也到了,在民众眼中,估计已经是花白胡子的老祖宗,该当为这亲手打出来的万世基业享受生活了,还御驾亲征,大齐无人么?子民们也不答应啊。
  陆宁来此的身份,是浩浩荡荡随军商人中的一位。
  大齐商团可以随军,从一定程度,解决部分辎重问题,同时在新征服之地,可能会获得极大的利益,这种冒险完全值得。
  当然,冒险是冒险,但商团肯定要远离战火,是以,大多停留在了杜尚别,在杜尚别附近,驻扎有第五旅的一个大禁军团,在这个战略位置进行警卫,防备粮道之类的被截断。
  现今大齐军制,各大营兵马总司、旅、团、营、都、班制。
  大禁卫团,二十多年前许多兵马司便已经出现,学习殿前大侍卫团,三千余人一团,少量骑兵、炮兵,主要便是长枪兵及火枪兵。
  四个大禁军团为一旅,旅帅为从三品武勋,同时每旅,又有旅司直辖的重骑兵营、轻骑兵营和炮兵营,以旅为级别作战,便是骑兵及步炮协同的大规模战事了。
  驻扎杜尚别镇为第五旅第三禁卫团。
  第五旅旅帅为康保裔,二十年前曾经随陆宁征南域,为当时守护陆宁的飞隼团团佐,现今已然是从三品大员。
  西征总帅,为折皇后,当然,只是挂名,为精神领袖。
  折皇后曾经在天山坐镇二十多年,甚受民众爱戴,更早已经被神化,许多地方都有庙宇供奉生祠,尊为天山圣母碧霞元君在人间的化身。
  西征军真正的统帅为副帅王正匡,也就是王大眼,刚刚从军时便作为士卒跟随陆宁作战,也曾经随陆宁征东瀛,现今为天山兵马总司司令,又挂副枢密使,为正二品尊位,西征前,被授冠军大将军,五名正号大将军之一,也就是,在军中已经是前五位的大佬。
  陆宁西来,并未见他,但想来,这位大眼公,不可能不知道圣天子在商队之中。
  毕竟,商团分为两大部分,陆宁是其中一部分走南线的南路商团的首领,另外的走北线的商团,则是东海百行的一位襄理为首。
  商团里大商人,本身便会雇佣武装,陆宁带了烈炎营,货物也多,和几名大商人结盟,又有数十个小商人依附,报团行动。
  陆宁的烈炎营之士卒有部分老兵,火枪队,四五十岁的老兵,战斗力不可小觑,不过,大部分还是身强力壮的新卒,还是共三百名火枪手,只是,已经全部是后装线膛枪,实际上,西征的大齐火枪兵,在几年前,就已经全部换装了这种装弹速度、射程、精准度都有较大提高的新式火器。
  二十年前,这种枪械,还只有陆宁最亲近的十名近卫才得以配备。
  商团其余几名大商人,加之雇了一两名保镖的小商人,加一起,也有二百多火枪手武装,当然,其枪械就良莠不齐了,是以,南路商团,陆宁自然而然成了首领。
  外人看来,这位神秘年轻巨贾,随行武装如此势大,自然身份非同一般,可能是管理皇庄的新晋显贵,也可能是皇族外戚,到底什么身份,就众说纷纭了。
  其实陆宁这几年,算是比较轻松了,已经立长子陆珣为太子,离京之时,太子监国,折皇后听政。
  而且,去年之时,陆宁正式将大内迁去了南京江都府,嫔妃们都随行,从此定居南京,概因其气候宜人,其实比汴京更加宜居。
  其实陆宁本来便想叫珣儿住进汴京皇宫就好,但终究还是不能太惊世骇俗,珣儿在汴京有太子府,自己要令皇宫直接赐给他,与大礼不合,要说自己退位享受生活吧,这念头仅仅跟赛花提了提,自己准备退位做太上皇,却把这戎马数十年的爱妃险些吓到。
  珣儿是她亲生,立为太子后,赛花却更加小心谨慎。
  这些年,皇族还算兴旺,陆宁群妃,又诞下了三名皇子六名皇女,且都健康成长。
  唯一的大遗憾,就是十年前,母亲亡故不久,永宁和花蕊也相继病逝,令陆宁悲苦了很长时间,才从至亲亡故的打击中走出来。
  现今陆宁只希望,贵儿、五娘、赛花、小周后、懿懿几名自己看作至亲的爱妃能平平安安,能多陪自己一些时日,是以,这些年,一直都陪在她们身边,并没有再去四边巡游。
  此外还有小小遗憾,就是自己六个皇子,资质都有些平庸,普遍缺乏自信没有锐气,便是珣儿,如果没有母亲帮助,也根本不是监国之才,如果再遇到内阁有野心家的话,分分钟,都可能被内阁文臣集团架空,可能是生活在自己阴影下的必然结果吧。
  当然,内阁之权重,是自己造成的,也是自己乐于见到的。
  但大齐来说,就算自己病逝,至少几百年内,便是再大的野心家,自也需要得到皇族名义上的支持才能握有权柄,这点是无可置疑的,除非遇到个疯子,才会对皇族不敬,那么,分分钟就天下大乱,被各路诸侯讨伐了。
  而且,自己多活一日,皇族的声望,都越发隆望,自己看来,现今还远未到巅峰,不说自己的功绩,便是自己去世前,将东海百行化为国有,皇室仅保留部分皇庄之举,便可令后世子孙,世世代代得到最大的尊敬而不会有人敢诋毁冒犯了,哪怕几百年后,出现各种立场激烈的政治派系,乃至革命党等等,若想得到民众拥戴得到合法的执政权力,没有皇室的支持,那也根本不可能。
  琢磨着,就算百年千年后,自己后代不得不成了吉祥物,但做到如后世泰王一般还是挺好的,只希望子孙后代,莫如泰王那样胡作非为,再不济,也该当比英国王室在民众中威望更高。
  不过,每每思及这些,陆宁便觉得自己老了,所思所想,却已经是准备为后世千百年后的子孙,为陆氏皇族的万古长存,造福荫,铺康庄大道。
  看着桌上舆图,陆宁实则看的是北线丝绸之路。
  北线四周之路,在中华历史上时断时续,不过地位一直不高,通常只有在西域及中东极为混乱时期才会有商人走这条商道。
  现在来说,这条商路,便是从大齐北域草原或者天山北道出发,经基马克诸部领地,前往基辅罗斯公国、保加利亚帝国。
  其实在大齐对北方草原部落控制力度达到中原王朝从来未曾达到的力度,这条北线,如果是武装大商队,不惧怕野兽和基马克盗匪,路途倒是畅通,只是太过遥远,且一路要经过许多无人区,不似走中路,从中亚七河流域到波斯、中东,人口都很密集,而且罗斯公国也好,保加利亚帝国也好,现今都没有中东、拜占庭富裕,是以北路收益,远远不如中路。
  但现今基马克诸部经过大齐二十年渗透影响,盗贼部落另当别论,大的部落,通常对齐人都很友好,很多部落信奉天道教,一些大的部落,有齐人卫道士开设的道堂、医馆、学校等等。
  而在撒麻尔干大齐彻底击溃默罕默德东部教派后,陆宁便想走北线看一看,这条线路,未必不能作为海路的小小补充,对单个商队来说,说不定收益更大。
  尤其是现今拜占庭和阿拉伯人冲突频频,中线商路,已经很难进入欧洲区域,倒是北路是不错的选择。
  而且大齐虽然在非洲东海岸建立了一些殖民点,但绕非洲前去地中海欧洲还是太过遥远风险极高的畏途,大齐商品流入欧洲的主要通道除了陆路丝绸之路通过阿拉伯人中转,便是通过海路,经印度洋进入红海,销售给绿衣大食,也就是埃及开罗的商人,再有绿衣大食作为二道贩子卖去欧洲。
  说到底,大齐和欧洲商人现今很少能有直接的交易。
  当然,要说富裕开化,现今的西欧北欧,恐怕还不及中东阿拉伯人,毕竟几百年前,他们在罗马人眼里还是蛮族,法兰克、日耳曼等蛮族入侵灭亡了西罗马帝国,都城位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得以幸免延续至今。
  陆宁正琢磨之际,外间一名便装斥候匆匆而入,躬身道:“小令公,有急报!”躬着身走上几步,双手奉上一封火漆密信。
  陆宁拆开微微点头,“看来,康居城之战,要开始了。”
  窦神宝和刘大方,神色都是一肃,虽说大齐兵强马壮、军械精良,但毕竟此役,面对的是西方强敌,更关乎大齐国运,而大齐,仅仅动用的西北方面军,虽然说西北军的兵力战力,在诸大营中,该当排在榜首。
  陆宁却是看着退出去的烈炎营士卒,揉了揉鼻子。
  此次出行,陆宁伪作商人,但也有官方身份,封自己为“尚书左仆射”,实则是本朝已经废弃的官位,但在齐律官格中还存在,为从二品官,类似中书令,可称为令公。
  现今陆宁授自己官职之类,简直随心所欲,便是自己加封自己个亲王,被臣子知道,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哪里还有人敢过问圣天子之事?
  烈炎营士卒,伪作民间武装,自然也都被通报保护的乃是朝中一位身负特殊使命的“令公”,但虽然自己脸上做了伪装,但毕竟看起来只是青年,是以士卒们可能以讹传讹,以为自己是哪位令公的公子,得圣天子喜爱,或者,是太子曾经的伴读,被派出来公干,是以,都私下称呼自己小令公。
  窦神宝巡营听闻,本来可以喝止,但奏报上来后,自己琢磨着,小令公也不错,如此便是传出去,自己身份也就不太引人注目,总比当朝二品大员,带着商队在边境晃悠少了许多未知的变数或者危险。
  开始听还有些别扭,现在倒是习惯了。
  陆宁想着,无奈摇摇头。
第二章
撒麻尔干之战
(下)
  撒麻尔干城总督府是半圆形穹顶建筑,四根柱塔耸立在这座默罕默德官邸四角,和中原建筑相比,有着另一种瑰美的魅力。
  官邸会客大厅闹哄哄一片。
  主位坐的是喀喇汗阿里.木萨和亲自领兵来援的伽色尼苏丹马赫穆德。
  马赫穆德刚刚承袭大业,今年刚刚二十七岁,但从少年时代,他便随父亲南征北战,在父亲自立为苏丹不再受哈里发节制之时,他率兵击败了来自波斯以巴格达哈里发名义来干涉的白益王国的大军,由此名声大噪,在整个默罕默德世界,这颗闪耀升起的将星的威名,也渐渐被吟游诗人传颂。
  陆宁对他,也熟悉的很,历史上,正是马赫穆德在位期间,伽色尼苏丹国达到了全盛,征服印北,侵吞整个波斯,令巴格达哈里发成为手里的傀儡,不得不赐给他国之右臂的头衔。
  而且,不仅仅是武功,马赫穆德还在创办了第一所默罕默德大学,建立图书馆和天文台,使伽兹尼城成为中亚的伊斯兰文化和学术中心。
  而此时,马赫穆德坐在阿里木萨身畔,冷冷看着长桌两旁闹哄哄甚至在争吵的各路总督、方面军指挥官以及自愿前来撒麻尔干抗齐的圣战团的团长们。
  阿里木萨胖的和肉球一样,在位二十多年的他已经五十多岁,身体也越发虚弱,东部节节败退的战事更令他心力交瘁,齐军逼近,听闻已经有合拢之势,心情更是沮丧到了极点,根本话都不想说,有时看一眼坐在旁侧锐气满身的马赫穆德,这个年轻人,此刻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东方的异教徒,没什么可怕的。”马赫穆德冷冷的话语,立时令厅内安静了下来。
  “真神在上,异教徒的命运已经注定!”
  马赫穆德眸里跳动着怒火,眼前的这一幕,一些指挥官隐隐的畏惧,令他想起了少年时代,每次父亲谈起东方帝国,那掩饰不住的忌惮,他知道,二十多年前,在德里,现今齐人的南域地区,父亲和爷爷相继被齐人击溃,而且是精锐大部分被杀被俘的惨败,使得父亲不得不停止了扩张的脚步,蛰伏十几年,甚至波斯的白益王国趁机崛起,降伏了许多原本听命父亲的大小埃米尔(地区总督),甚至几年前更来讨伐伽色尼城。
  不过,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齐人的火器虽然犀利,但缺点也很明显,这些年,一些火器,还是传到了默罕默德世界,有工匠进行仿造,正因为如此,才令人发现火器远不是想象的那么可怕,而且,捻制火药更是很危险,伽色尼城就曾经发生大爆炸,使得自己打消了进行火器仿制的念头,大齐应该就是中国谚语中的纸老虎,看起来庞大,实则很虚弱,他们的火药场,如果要制造供应远征军的充足火药,可不知道,会炸死多少人,而且,也根本不可能供应的上,这也是齐国二十多年,除了将麻域一带降伏之外,实则并不越雷池一步,并不敢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事的主要原因。
  相信,这一次,自己就要揭开这个伪装做很强大的帝国的真面目。
  马赫穆德张嘴,正要再说话之际,外间,突然传来喧闹声,甚至隐隐有哭喊。
  有一名侍卫官匆匆推门进来,快步到了阿里木萨旁侧,低声在他耳边低语。
  阿里木萨胖胖的身子一颤,脸急剧惨白,看了马赫穆德一眼,侧头颤声道:“尼萨来的圣战团,三千多教徒,在博斯特达被中国人伏击全军覆灭,仅仅逃回来了几十人……”
  博斯特达在撒麻尔干城西五十多里外,是撒麻尔干通往西部各域的战略要地,中国人悄无声息出现在博斯特达,显然是为了截断撒麻尔干城聚集的联军退路,这也代表着,中国人在分散兵力合拢围城,显然对这场战事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马赫穆德却是一喜,他立时敏锐的意识到,这是击中优势兵力对中国军队进行包围歼灭的好机会。
  “这就派出斥候,东西南北,各探五十里!搞清楚,中国人的主要集结地。”
  马赫穆德猛地站起来,大声命令着各个指挥官,他能叫出每一个指挥官的名字,命令更是井井有条,令厅内的嘈杂渐渐消失,那些本来脸上有着狂热色彩的默罕默德指挥官,更是激动,就好像,已经看到了自己的马刀,如何砍掉一个又一个中国军人的头颅。
  ……
  撒麻尔干战役的第一场战事,首先在博斯特达爆发。
  在博斯特达,看似中国人仅仅部署了一个大禁卫团三千多兵力,撒麻尔干联军,马赫穆德最亲信的阿赫马德领着五千马尔瓦兹重装步兵,又辅以各种奴隶兵、雇佣兵加各地圣战徒,却根本冲不破中国人的阵线,或者说,根本难以冲到中国人最前排的长枪阵之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2/7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