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1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913

  
至于推官徐让呢?从六。
  
沂州知州章惇基本上也是这样的情况。
  
金鱼袋,紫袍,这也是大宋最高级的官员才有的排场。徐让连大红袍子都没有混上的小官,只能捏着鼻子听苏轼指挥。
  
更让他糟心的是,明明自己把知州所有的工作都做了,但功劳是苏轼的,苦劳是自己,错了板子也要落在自己身上。谁让他不过是个从六品的小官呢?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苏轼和徐让,不仅仅是一级的差距,而是五六级。
  
自从苏轼上任以来,徐让一直被压的死死的。
  
任劳任怨,从来不抱怨工作的辛劳。
  
可是这一次,事发突然,他发现自己有点兜不住。也不知道该不该说,瞒着又怕自己担干系,只好派人将苏轼请过来了:“学士,下官无能让学士受累了,只是治下有一桩麻烦事,需要学士定夺。”
  
说完,让书办将卷宗,账本等送到苏轼的案头,低声下气道:“学士,出事了!”
  
“要民变?”
  
苏轼听完,勃然变色,这么多案宗,难道是他修大堤动用民力太多,导致百姓怨怼,开始对他,对朝廷不满起来?
  
要是百姓过不下去了,要造反,能力出众者可以将百姓的怨气在短时间内就消解,但能力着急的官员就不好过了。
  
弄不好,会成为朝廷平息民怨的替罪羊。
  
苏轼已经做过一次替罪羊,再也不想干了。
  
徐让也被苏轼的反应镇住了,随后苦笑道:“学士误会了,不是民变,是义仓出事了。”
  
“义仓有什么问题?”苏轼这才把提着的心放在了肚子里,心说:吓死本官了。尤其是对徐让说话说一半的举动非常讨厌,嫌弃道:“宝叔,把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别总说一半。”
  
徐让道:“学士,下官也是无奈之举,自从学士来颖州之后,体察民情,治理水患,为国操劳夙夜不敢懈怠。真要是些许小事,下官也不敢叨扰学士的大事。只是前些日子,春雨连绵,响水河河水暴涨,冲毁了一处义仓。损失大小粮垛二十余个,粮一万五千多石。”
  
“这么多?”苏轼也开始头痛起来,疏浚河道清理淤泥,就需要大量的徭役,不给钱,但食物总该安排一些。
  
颖州虽说也是产粮地,但一下子损失这么多的粮食,岂不是会影响下半年入冬之后的疏浚工程,可是没有粮食,总不能上书朝廷要求别的地方调集吧?
  
徐让凑近道:“损失粮食也就罢了,可是下官担心我颖州的义仓亏空严重,甚至仓内粮食,是虚数字。水灾之后,下官第一时就去了案发地,发现粮食都是陈米,且多有腐败,不是水泡的迹象。用盘查损失查封了账本和控制了管仓差役,就立刻向学士禀报。”
  
苏轼愣住了,这事他似乎不太擅长啊!
  
没办法,只能让高俅抱着账本等上了马车,唉声叹气的回到了家中。
  
看到儿子在等他,立刻招呼儿子苏过到跟前问:“过儿,你最近可是在货栈帮忙?”
  
苏轼不喜欢经商,但对儿子帮忙的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也是听说儿子在帮忙记账,也不知道水平如何,指着一大堆的账本对苏过道:“为父有一道题目考考你。”
第136章
死局
  苏过瞄了一眼账本,和高俅确认过了眼神,顿时心知肚明。
  
可他能说啥?
  
自己在李逵的货栈里帮忙记账,也就是充数而已,真不当大用。看着堆积起来一大摞的账本,脑子隐隐作痛。
  
对于查账,苏轼一点兴趣都没有。
  
一开始,他见儿子愁眉苦脸的样子,还有心帮忙。可是目光落在了账本之上,又头痛起来。账房记录好的账本,本就是让人查的,想要从中找到问题,真不容易。
  
听着算盘噼里啪啦的声音,苏轼发现自己有点倦意。
  
小心翼翼的离开了书房,在回廊下暗暗埋怨徐让,为什么不查明了之后禀告自己?
  
非要出问题了,就让他定夺。让他萌生中被陷害了的感觉。
  
想一想,都觉得脑壳疼。
  
“哎——”
  
苏过打了一夜的算盘,也查了一夜的账目,毫无头绪。
  
苏轼大清早就起来,想要看儿子有没有找到结果。随后却发现,儿子正对着账本怔怔发呆,苏轼咳嗽一声,走进了书房之后。
  
苏过这才警醒过来,抬头对苏轼道:“父亲,孩儿让父亲失望了。”
  
“算了,这不是你的长处。”苏轼要是章惇那样的性格,早就骂上去了,章惇是见不得儿子是个无能之辈的心高气傲之人。但苏轼心态一直很好,好到,他这时候已经开始安慰儿子,并且还偷偷安慰了自己一把。
  
辛亏不是民变。
  
真要是民变,他更抓瞎。
  
别看苏轼曾经写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之类豪放到让人欣然神往的诗词。可真要让他平叛民乱,恐怕一点办法都没有。很可能最后他只能表决心上奏朝廷,人在城在,城亡人亡,仅此而已。
  
好在苏轼运气不差,没遇到让他无所适从的大难。
  
仅仅是一个义仓出现问题而已,就算是查不出来……
  
苏轼捋着胡须惆怅不已,要是真的没办法找出问题,岂不是说明自己是个糊涂官?
  
下定决心,苏轼决定鼓励一下儿子苏过:“过儿,再耗费些精力,你我父子荣辱就在此间。”
  
把一生荣辱都赌了上去,苏过顿时压力倍增,可是查账是技术活,他一个毫无经验的生手,怎么可能在账房先生做出来的账本中找出纰漏?
  
苏过苦着脸无奈道:“父亲,非是孩儿不肯出力,只是这事……唉,对了,李逵或许有办法。他能经营货栈,说不定对账目有多研习。”
  
在此之前,苏轼听说李逵会查账,肯定恼了,此乃雕虫小技,不足以称道。读书人,自然要以诗文为主业,研究查账技巧,岂不是舍本逐末?
  
可如今的苏轼也不顾上这些了,急匆匆的起身去找李逵。
  
苏过忙拉住苏轼道:“父亲,他们不在家里,要去码头找。不如让高俅去把人寻来,再做打算。真要是办不成,也只能将此时掩盖下去了。”
  
义仓出现问题,这是动摇地区保障的最大不安定因素,苏轼是想要做好官的王命之臣,怎么可能就此算了?
  
把希望从儿子身上落到了李逵身上之后,自信再一次回来了,就见苏轼挑眉道:“莫说丧气话,此事不查个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李逵被高俅急匆匆的从码头找来,当苏轼父子将一大堆账目推到了他的面前之后,顿时愣住了。他一路上还在背书呢?
  
没想到是来核对账本。
  
哀怨地瞪了一眼高俅,也不说清楚。
  
“师祖,李逵来了。”
  
“来得好,赶巧义仓的账目需要核对,听过儿说你经营有道,善于记账。不过经商毕竟是贱业,你将来是要准备出仕的,政务才是本分之术。有道是,天下大道,万变不离其宗。既然你有经营之能,师祖就考考你的才学。”
  
苏轼老脸一红,他总不至于在徒孙面前说自己不会查账吧?
  
这要说出去,岂不丢脸?
  
李逵这才松了一口气,心知肚明,恐怕颖州的府库里出现了问题,而他的师祖老人家摆不平。看苏过顶着连个黑眼圈,恐怕一夜没睡,也被这账本给难住了。李逵倒是不在乎,查账他还真的会,但是他会的查账办法和大宋的有点出入。他虽然是文科生,但学的可是金融,会计算是本业之一。
  
但不要紧,现代会计肯定要比宋朝的先进的多。
  
查账之前,总该问清楚缘由:“师祖,这账本是义仓的吧?”李逵翻看了一本账本,记录的要么是菽,要么的黍,要么是稻。显然是官府控制的粮仓。而官府控制的粮仓,除了军粮的粮仓之外,就只有义仓了。
  
苏轼闻听一喜,看来李逵真的懂,终于找到能办事的人了。
  
颔首道:“不错,正是义仓。”
  
“不知师祖可否让我去义仓查封粮仓,现场盘点总数?”李逵说的自然是正规的查账手续,盘点仓储,然后再核对账目。
  
这也是正常的盘点办法。
  
也是正当的要求。
  
苏轼也知道李逵的要求很正当,但是义仓已经被冲毁了,粮食泡水之后,要么发芽,要么不能使用,只能当肥料。徐让之所以将这个难题告诉苏轼,因为他发现了义仓的粮食竟然都是不能食用的腐败霉变之粮,粮食霉变之后就成有毒之物,连牲口都不能吃。
  
这种粮食,连管理义仓的仓监都不敢发出去,要吃死人的。
  
这才将问题捅到了苏轼这里。如果苏轼也没办法,估计只能和徐让商量着捂盖子了。
  
或许下一任会有办法治这些蠹虫,但对他们来说,为官一任,只要不出大乱子,就是天下太平。
  
这也是官场的规矩。
  
面对李逵的正当要求,苏轼为难不已,只能实话实说:“李逵,这确实是义仓的粮食,但是前几日发生水患,粮仓内的粮食都已经泡水,不少粮仓已经倒塌。粮食确实有不少,只不过经过勘验大部分都霉变了,不合常理。”
  
“这天气,发霉可不容易。”李逵认真的听着苏轼的描述,深怕落下一个字。他从中也听出了问题,义仓的粮食数量可能没有出大错,但是无法核对总数。等于是毁尸灭迹,属于无头案。
  
而仓监恐怕也有恃无恐,不怕苏轼和徐让查验。
  
粮食有不少,但坏掉了,还让水灾给祸害了,这就是一笔糊涂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