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2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2/913

  说完,将一大锭银子拍在柜台上,引得掌柜的贪婪不已。
  不一会儿功夫,掌柜小心的端着个托盘,托盘上还铺上了红绸,更加称托起黄金的夺目,将制作好的成品放在了李逵的面前。李逵左掂掂,右摸摸,总是觉得有点太轻了,不压手。不满道:“就没有重点的,分量太轻,不压手?”
  棒槌啊!
  掌柜的心中无比鄙夷李逵,金子首饰不看做工和成色,反而专注于重量,谁给你的勇气?
  可李逵近乎于横冲直撞的语气,让他将自家货物美轮美奂的溢美之词,都堵在了喉咙口,一句也说不出口。
  可是黄金饰品,分量都不重。
  将近一两重的金钗和金镯子,已经是最大的黄金饰品了。
  掌柜的琢磨了一阵,主要是琢磨边上的刘清芫,他觉得这单买卖很可能要黄。
  可付钱的看着像是李逵,掌柜的最终还是咬牙道:“有一只金碗,二爷可要看看?”
  “速速拿来。”
  刘清芫在边上暗暗焦急,手中的帕子都让她快拧成一根绳了。她觉得金簪子,手镯都很好。她可不想要什么金碗。”
  可是李逵已经开口了,她也无能为力。
  最终,李逵还是选择了金碗,分量足够重,足足有八两。虽然还很薄,但这已经是店里最压手的金器了。
  而送完了礼物,李逵还不忘将礼物的寓意说了一遍:“你身体太瘦了,又不爱吃饭,给你买个金饭碗,让你每顿多次一点。”
  回去的路上,刘清芫低头,耷拉着脑袋。她说什么也想不到,李逵竟然给她买了一个碗。
  这碗虽然是金的,但是她一点也喜欢不起来,她可能是大宋第一个将一只碗当成定情信物的奇女子。
  身边的史文恭,也是低着头,耷拉着脑袋。
  人生第一次和异性交朋友,以失败告终。
  按照套路,皇城司的人对太监肯定是怨气满满,如同奴才一样被差遣,好事轮不上,坏事去背锅,皇城司番子面对太监都是一肚子怨言。于是史文恭自作聪明,怒骂太监不是人,他满以为,可以用共同的敌人来拉紧双方彼此的距离。然后……桑红叶脸色阴沉的对史文恭说了一句:“我义父就是宦官!”
  这句话一说出口,史文恭就没有然后了。他很荣幸的被记录在桑红叶的黑名单之中,这辈子都不太可能有翻身的希望。
  回去的路上,史文恭沮丧的想到,还不如李云说爷们腰好呢?
  至少还是个优点。
  总好过他一上去就骂老丈人不是人来的好的多。
  这才后知后觉的想起自家小姐的大事,他知道刘清芫准备将自己做了很久的香囊送给李逵,对于情窦初开的少女来说,这是定情信物啊!
  要是李逵开眼的话,也该很有眼力见的送刘清芫一件像样的礼物。
  史文恭偷偷问:“小姐,礼物送出去了?”
  “嗯!”
  刘清芫有些心不在焉的点头应道:“送出去了。”
  “他有没有送你礼物?”
  史文恭发现刘清芫情绪不高,但是他离开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刘清芫手里有一个锦盒。等他臊眉耷眼的回来,自家小姐手里可是捧着一个精美的锦盒。显然,李逵也送了礼物。如今这个锦盒可是自己拿着,掂量着似乎有点分量,礼物不轻。
  刘清芫有气无力地点点头,道:“自己去看!”
  大开锦盒的一霎那,一道金光晃的史文恭有点眼晕,定睛一瞧,原来是一只金灿灿的碗,他脑子木木的想到,这算不算是定情信物?
  史文恭偷偷的将锦盒盖上,缩了缩脑袋,他发现今日不是他们主仆的幸运日。
  七日之后,刘清芫在史文恭的护送下,登上了颍州码头的官船,临别之际,她盯着李逵气恼道:“李逵,以后你不要再气我了好不好?”
  李逵点头道:“以后见不到面,自然气不到你。不过你要多吃饭,才能长个……”
  刘清芫一撅脑袋,气地冷哼大步跑上了官船,对史文恭大喊道:“开船!”
第234章
一年之后
  一年后,扬州。
  说起来也很奇怪,章惇一跃从沂州知州的位子上顺利入京,拿回属于自己的所有政治资本。从知州变宰相,在他这里,仅仅只需要一道诏书。
  得亏是苏轼对章惇认怂了。
  看看原先的旧党,贬去梓州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都是大宋最为偏僻的山高水远之地,路途遥远不说,还有瘴气之毒,简直要人命的地方。还变着方的折腾人,往往还没有上任,朝廷的诏书就又下来,换地方了。之前欺负的章惇没脾气的旧党大员们,已经在路上跑了大半年了,一个都没有安顿下来。年老体衰的还死了几个。
  章惇也是把旧党用在他身上的手段,一件不落的用到了曾经施展软暴力的对手身上。
  朝堂上,曾经有学士官职的旧党之人,已经被清空了。
  唯一还留下来的就是苏轼。
  当然苏轼也没有去京城,他似乎被章惇给遗忘了,在扬州已经待了快一年,也没有人告诉他要让他挪地方的风声。
  其实苏轼也被吓傻了,他倒不是害怕丢官,而是被章惇的手段给吓没底气了。别人当官,多少能有点余财。像吕大防等人,更是关中豪门,几千里的路费不会要他们的命,这笔钱拿出来,眼睛不带眨一下的轻松。但苏轼就不一样了,他的存款从来就没有超过一百贯,这是个忧伤的数字。
  贬谪虽然薪俸照发,但也要到了任上才能拿。路上是没钱可以领取薪俸的,加上雇人雇船雇车马,哪样不要花钱?
  苏轼发现自己的存款在最节省的状况下只够被贬谪三个月的路费,就有告罄的危险。
  路上没钱的日子怎么过?
  骗吃骗喝。
  苏轼当年在常州就是这样,没钱了,只能写奏章告诉朝廷,路费没有了,让我筹备些好上路。当时他在常州就住了小半年。如今,那些被贬谪的官员已经在路上辗转了大半年,这得多少钱填补这个大窟窿?
  想起这可怕的结果,他心有余悸。
  于是苏家人对李逵多了一份感激,要不是当初李逵劝苏轼认怂,说不定,庞大的贬谪大军之中,就有他苏轼的一个位子。连带着扬州通判晁补之对李逵这个师侄有着莫名的感激。托老师苏轼的福,他似乎也被章惇遗忘了。
  当初,他发现老师在京城不受待见,愤然离京,不愿意在京城做官,请求外调。才有了扬州通判的官职。虽说,他当初上奏的理由是京官钱太少,想要个钱多的官职。这才从秘书省出来,来到了扬州。其实这点钱对他来说无所谓。
  晁家是世代官宦,北宋初年就有高官,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地方豪门,在地方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乡绅大户,根本就不在乎这点俸禄。
  主要是在京城做官不开心,想换个心情。
  要是苏轼被章惇惦记上的话,他这个弟子恐怕也逃不掉。不仅他要倒霉,连带着在京城的黄庭坚也要倒霉。
  如今大家都好好的,虽然没有升官,但至少没有被章惇折腾的死去活来。都是快五十岁的老头子了,受不了旅途的折磨。真要是他在路上被贬谪一年半载,估计也不会荣归故里了,直接是棺材到家算了。
  有了这份恩情,晁补之对李逵也是另眼相看。
  李逵和李云也安心在扬州住下来了,安心读书。扬州辖连通江淮的运河,地理位置重要,商业繁荣,颍州真比不上。尤其是扬州因为有大量的驻军,地方上宵小几乎绝迹。这让李逵想要出门折腾一番的可能也被堵死了。
  这日,李逵匆匆来到衙门远远看到了师伯晁补之,追问:“师伯,最近有京城来的信吗?”
  晁补之虽觉得李逵是个可造之材,属于爱屋及乌的原因。但是却对李逵的做法有点摸不着头脑,李逵似乎热衷于和他大师兄黄庭坚写信。
  一开始,他也纳闷。
  李逵完全和黄庭坚聊不起来啊!
  黄庭坚的才学虽比不上苏轼,也不差多少。在苏门之中,也是弟子之中最为出彩的一杆大旗。甚至还有人尊称苏轼和黄庭坚为‘苏黄’,显然这对亦师亦友的师徒的才华,是被世人广泛认可的。
  就李逵的水平,根本和黄庭坚说不上话。
  可奇怪的是,大师兄和李逵往来的信还挺多,甚至有时候会有包裹。
  好奇心作祟之下,晁补之偷偷趁着李逵看信的时候瞄上两眼,看多了,就觉察出味来了。这帮小子似乎不务正业。
  为什么黄庭坚送来的都是仁宗和神宗时期的科举策论?
  难不成?
  心里有了这么个猜测之后,晁补之也被自己的猜测吓出了一声冷汗。
  早就知道李逵这小子看是忠厚老实……也不对,耿直吧!这个词多少沾边。但实际上是一肚子花花肠子,鬼灵鬼灵的。
  科举是朝廷论才大典,容不得一丝的偷奸耍滑。
  可李逵……
  晁补之四十多岁的人了,却如同十多岁的孩子般,贼头贼脑的在衙门里左右查看。随即拉着李逵去了他的官舍,嘱咐身边亲近之人:“今日谁也不见,一干人等都老爷我拦着。”
  “师伯,衙门里都是我们的人,怕什么?天塌下来还有师祖顶着,至于这样小心谨慎吗?”
  李逵觉得晁补之有些和往常不一样,甚至给人一种神头神脑的样子。可问题是,没有章惇找麻烦的苏门,就是大宋朝廷里最大的一群咸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2/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