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2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2/913

  他们两人吃喝,自然会引起旁人不满。而且吃相颇为豪放,连筷子都不用,直接上手。这时候,谭敏也交卷封存了起来,他家境贫寒,就指望着能够科举扬名之后,混个一官半职,让家境殷实起来。相比旁人,他甚至更穷。
  几个麦饼,一块酱菜,是他考试的干粮。
  看到李逵和李云大快朵颐的样子,气地咬牙不已。更让他生气的是,自己和他们考场临近,竟然也没有让一让的举动,光顾着自己吃。
  勉强吃了两口干饼子之后,实在难以下咽,气地将饼子往案板上一拍,气急败坏道:“有辱斯文。”
  李云茫然的抬起头,看向了谭敏,他觉得自己很无辜:“我吃自家的饭菜,碍着你什么事了?”
  李逵也被谭敏的反应吸引了过来,不过李逵什么人啊!张嘴就直接让谭敏脸色苍白:“甭理他,穷措大。”
  谭敏气地腾的站起来,指着李逵道:“你骂人!”
  穷措大,这三个字笃定不是好词啊!就算是谭敏不明白出处,也知道李逵是骂人了。
  可是李逵却咧嘴一笑道:“我是用唐人夏侯谯公的话勉励你,何来骂人之说?要是连夏侯谯公都不知,还请兄台去看看《唐摭言》这部书,书中皆是金玉良言也。”
  一时间,谭敏被说的面红耳赤。可问题是,李逵会好心用古人的典故来勉励素未蒙面的谭敏吗?尤其是谭敏无理在前,李逵说话在后。加上李逵之前对衙役的蛮横劲,也不像是个讲理的人。谭敏百口莫辩。却暗暗记住了一部书。
  《唐摭言》这本书他没有看过,要和李逵理论起来,自然气势要弱不少。可古往今来,和穷字沾边的词语,都不是好词,这一点他还是分得清的。
  心中暗恨不已,准备回去好好找一本《唐摭言》来看看,到底说的是什么。
  李逵和谭敏的这一交锋,顿时让周围的士子大为惊叹,本以为李逵这样的士子,应该走蒙山书院的路数,炼体为本,才学为辅。没想到开口就说了一个典故,而且这个典故大家都没听说过。
  《唐摭言》这本书本来就很偏,所有学子都没有听说过。
  说明什么问题?
  李逵的学问和他的长相可能没有什么关系。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李逵看过他们没有看过的书,说明李逵家中藏书很丰富,家学渊源。这属于阶层碾压,不服也得服。
  等到县试结束之后,在解试之前,谭敏真的千方百计的找到了《唐摭言》这本书,终于看到了穷措大三个字的出处,细细品味之后,气地一病不起。
  这个词有一个比较长的解释:又穷又酸的卑贱之人,简称——贱人。
第243章
要丢人了
  在历史之中,骂战胜利者很多,最有名的或许是诸葛亮骂死王朗。
  可那毕竟是东汉末年三国初的旧事了,对大宋人来说,比较遥远。在本朝,也有一位高能,善于骂战。
  没错。
  就是苏轼。
  苏轼从小就顽皮,打小就有点激灵过头的样子,大人经常恼羞成怒的指着苏轼训斥:“我要不是看你聪明,非打死你不可!”
  “我要不是看你长的好看,非打死你不可!”
  这些记忆并没有给苏轼带来太多的警醒,反而长大后变本加厉起来。骂皇帝,骂宰相,骂大臣,反正他似乎总有看不惯的人在他眼前碍眼,让他忍不住说上两句。而他骂人的文章也好,诗词也罢,都非常有深度。
  据说,当年御史台为了收罗他的罪名,专门补了不少功课。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骂盐政。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骂青苗法。
  ……
  有些还是千古名句,都是苏轼用来嘲讽人的游戏之作。
  而且,他还经常让皇帝的日子过不舒坦,大宋最重要的节日,不外乎两个,一个是中秋,另外一个是上元。有老话说得好,‘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这大概是一年中最煞风景的事了。可是苏轼却会在这么重要的节日里,给皇帝上眼药,熙宁四年苏轼就干了其他朝臣都不敢干的事,给皇帝上眼药,时间定格在上月灯会筹备之前。
  《谏买浙灯状》让神宗皇帝气地眼冒金星,不得不衰减灯会预算,苏轼顿时大喜过望,以至感泣。心中老大的安慰,皇帝也是可以被教育的想法,自从在他心里冒出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在上元灯会之后,他又写了一封奏折,《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还是怼了皇帝一通,大宋的皇帝涵养都不错,神宗皇帝也是如此,可是他完全受不了,明明自己已经虚心接受了,为什么这个苏轼还不依不饶?
  原本想要调他入京的打算,顿时凉了。
  有这么一尊大神坐镇,李逵要是连一个乡下的士子都怼不过,这叫什么——有辱师门。
  骂战的最高境界的就是,骂了对方,对方一脸懵逼,但是已经发现不是好话,然后假惺惺的告诉对方,那本书上有记载,这本书你要多看,对你受益良多。
  按照读书人的礼貌,必然要感谢一番。
  可惜,谭敏并没有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让李逵颇觉扫兴。
  经义考完之后,就是等待一天之后的放榜。
  要是成绩过了,就可以开始接下来的考试。可以说,经义不过是朝廷对读书人的最低要求,是学识的底线。要是连这一道坎都没过去,在读书人之中,也会被鄙夷。
  李逵交卷之后,李云也跟着跑了出来。一边跑,一边嚷嚷:“二哥,我们对一对题。有几道题我有些担心。”
  李逵最反感考试之后对答案。这很影响考试之后到发榜之前这段时间的心情。但只是一天的话,他也不在乎,对题之前还忍不住嘲讽了李云一把:“有疑惑,多半是做错了。你小子的县试悬了。”
  这话真不假,经义题目在科考大县,要是做错了一道题,成绩必然不高。要是错两题,多半要回家继续发奋苦读三年了。李云闻听,顿时如丧考妣,他担忧的看看左右,好在李清不在附近,要不然,他可就惨了。
  “二哥,你都做对了?”
  李云一直以来都知道自己读书不如李逵,反正一直都差,被李逵比下去,也没有什么丢人的地方。
  要是以前,李逵肯定挺着胸告诉李云,这都不是事,小菜一碟。可问题是,李逵有一道题心中不笃定,正准备回去找书看看。
  “二哥!”
  “嗯……失败了,也不要紧,关键是积累科举的经验。”李逵一反常态的宽慰让李云非常不适应,他饱受李逵的打击,什么时候李逵这厮会好心到宽解自己的过错?
  突然,李云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对李逵嚷道:“二哥,你也有做不出来的吗?我就说,这题目太难,我都错了好几道题。”
  看到李云这么雀跃,李逵心头就别扭,一言不合就对不远处的李清喊道:“清叔,我们在这儿呢?”
  李清问讯疾步跑来,还没有站定,就对李云急切道:“我儿考的如何?”
  “我……”
  李云偷偷的瞄了一眼老神在在的李逵,心头如同长满了荒草的院子,就差虫子乱叫一通了。他已经不是两年前的那个李云,动不动就把自己夸的如同沂水县中无对手的强大。当然,这些都是谎言,而谎言被戳穿之后,结果必然非常凶险。
  他琢磨了一阵,只好硬着头皮对李清道:“爹爹,孩儿正准备考下一场,还得去二哥的庄子里苦读。”
  李清愕然,有种不好的感觉涌上心头,儿子这一幕反应,对他来说太熟悉,以至于结果呼之欲出。好在他也知道在外头,儿子也已经是十六岁的小伙子了,真要是闹将起来,儿子丢脸,自己更丢脸。只好沉着脸对李云道:“也好,反正明日放榜。”
  李云闻听,顿觉旦夕之间的大恐怖距离他越来越近。
  等到李清走后,李云才不满的对李逵埋怨道:“二哥,你也太阴险了。”
  李逵不答话,他还在为自己的首场担忧不已。不同于其他学子,他满打满算融入到这个时代读书人身份才两年左右。哪里比得过其他士子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苦读成果?
  按照他们在扬州学习时候,师伯李廌说过的话,第一场,错一题可能就要三年后的结论来看,自己已经站到悬崖边上了。
  至于李云,李逵没好气的对他道:“你还是准备好如何对清叔说,自己连县试第一场都考不过的事实吧?”
  同时,李逵也担忧起来,苏门下场四人。要是县试第一场就折损一半,这绝对会成为士大夫们今年最大的笑柄。
  还有高俅这厮的成绩,还不如他。
  一旦县试第一场,苏门就要十去其八,四人下场折损三人的惨烈结果,简直无法想象,好脾气的苏轼会怎么办?远在扬州的苏轼会不会因为这个噩耗,被提前气死。
  当晚,阅卷房,县令周元,县学教授邹选正在阅卷。
  流程是邹选看过卷子之后,通过就画个圈,然后周元复查之后,要是还是通过,就再画个圈,反之则划个叉。一百多分卷子,有些卷子刚拿到手里,一多半题目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空着,两个偌大的叉叉明晃晃的落在卷首。
  至于誊卷之类的,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么多的人手可用。
  周元才批了不到一个时辰,竟然已经快完成了一多半,顿时有点心惊胆战。心中暗暗叫苦不迭:“这沂水县的文治也太让人绝望了吧?一半的卷子,竟然看一眼就能扔了的有二三十份。原本还指望在科举上加点分,好让自己年后的吏部考评能得个上下。”
  “恐怕这科之后,连中上都悬了。如果考评中下,恐怕下一任连沂水县县令这等穷乡僻壤都要成奢望了。”
  周元悠悠的长叹一口气,顿时感觉到当官不易。随即抬头对邹选问道:“老弟,你那里有没有读书的好苗子?”
  邹选哪里不懂周元的意思,相比之下,周元还可以靠着政绩刷一些存在感。可是他是教授,文教本来就是他的主业。要是沂水县的县试真的不堪入目,他铁定又要去当教授了。都是进士出身,谁也不想在一个九品芝麻官的位子上,一直上不去。
  邹选刚想要叹气,突然精神了起来:“县尊你看,这卷子似乎不错。”
  周元急忙起身走到了邹选身边,拿起卷子看起来。一看字,他就认出来了,是弟子李逵的,还算不错。
  对了。
  对了。
  对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2/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