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2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9/913

  “不是,是小厮。”李逵看向了阮小二,后者给予坚定的信心回应,似乎没他成不了的事。
  “贤弟宅心仁厚,要不这位领回家去吧?”
  李逵抬头看了一眼房梁上的腊肉,似乎比早晨送来的时候少了一块,顿时笑了起来:“兄台,吃了腊肉,这学恐怕不好退吧?”
  范冲捶胸哀叹道:“原以为一只羊是放,两只羊也是放。可没曾想到,羊和羊也有所不同。”随后对阮小二道:“小二,过来。”
  “好哒。老师。”
  说完阮小二恭敬地跑到了范冲面前,等待老师吩咐。范冲在地上写了三个字,后两个是‘小二’,只是前一个字不是‘阮’。这是蒙学老师经常会做的考校学生的手段,当然,也是刚入私塾的时候有用。等到学生认的字多了起来,就难不住人了。
  却指着阮小二道:“念。”
  “阮小二。”
  阮小二挺胸自信的嚷嚷道。
  随后范冲对李逵道:“贤弟,你也看到了。你这小厮也不是读书的种子,何必让兄台做这恶人呢?”
  阮小二懵懂的看着地面上的字,嘟哝起来:“不就是读阮小二吗?”
  李逵瞥了一眼阮小二,心说:你小子哪来的自信?这个字念陈,是陈小二好不好?
  不过见识了阮小二感人的读书天赋之后,李逵怎么可能会接手这等少见的‘人才’,决定会范冲道:“要加束脩可以商量。”
  范冲气结,他的意思是为了钱吗?
  当然,他现在很穷,但不意味着自己可以为了钱而不择手段。再说了,他要是考虑不周,有一个李全就够他受得了,多一个阮小二,他还怎么活?
  更要命的是,他需要温习学业,省试就在眼前了,两个对月一眨眼就过去了。
  科举也就是两个多月的时间了,根本就耽搁不起。
  突然,他似乎想起来了爹爹临走时候说的一个人名字,试探的问李逵:“贤弟是李人杰?”
  李逵心头咯噔一声,退钱不成,难道想要攀附交情?
  不过,李逵似乎也想起来了这位的身份,不能说是范冲的身份,而是范冲的父亲,范祖禹,曾经被苏轼调侃过多次。被苏轼说成是司马牛门下,第一走狗。
  当时苏轼在京城和司马光斗的不可开交,直言司马光为司马牛。
  而范祖禹……嘿嘿,中进士后鄙视做官,追随司马光十五年修《资治通鉴》,在司马光上台自后,立刻炮制了一份《神宗实录》,说神宗因为受到了王安石的蛊惑,才被骗变法的,所有的错误都是王安石的私心作祟。开启了旧党对变法派领袖王安石的批判污蔑之路。
  反正当时弄得京城沸沸扬扬,很多人都因为这本《神宗实录》而认识到了范祖禹,这位中了进士之后,却拒绝当官,给司马光鞍前马后当副手的神奇门徒。
  如今……范祖禹应该被发配了。
  李逵摸着小巴,撇了一眼坐立不安的范冲,心说:“原来是对头。”
第316章
御拳馆
  “完了,这非我本意啊!”
  范冲在门外,手里攥着一把交子,大概有六七贯的样子。这点钱足够他用到省试之后。可以说,李逵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原先他说要退束脩,是想着去父亲的一些旧交哪里打打秋风,借些钱来度过这场饥荒。
  要是实在不成的话,干脆借印子钱。
  反正他豁出去了。
  可没想到,却被李逵误解成了要坐地起价。李逵甚至没有给范冲攀交情的机会,反正俩家也没有什么来往。
  要是李逵是个大嘴巴,说不定几天之后,京城就对他范冲有了新的解读——坐地起价,范元长。
  元长是范冲的字。
  也不知道他爹是这么的,范冲的字没取几年,大宋官场睡不知道蔡京的字就是元长。难不成这两个字还有说道不成?
  反正范祖禹这等奇怪的读书人,普通人说什么也理解不了。真要是为了恶趣味,叫蔡卞的哥哥蔡京的字,然后等着儿子范冲回一声——爹。
  也奈何不了这位。
  范祖禹是司马光的拥趸,自从司马光主政之后,他出任尚书省校书正,说起来还是黄庭坚的上司。黄庭坚是九品的校书郎,而范祖禹是七品的校书正。别以为这官不高,但是清贵。晁补之也做过校书郎,之后不想在京城待了,主动请辞之后,被任命为六品的扬州通判。
  尚书省就是这样,皇帝跟前的人,外放的话,连升三级是正常操作。说来也奇怪,按照他和司马光的关系,加上元祐初年,他就上窜下跳的给司马光当急先锋,按理说,旧党怎么着也改升范祖禹的官职,总不至于让这位一直在校书正的官职上耗着吧?可他真奇怪了,这校书正一做就是七八年。
  虽说官很清贵,但是钱真的很少。比县令的官俸都要少。这就让老范家根本就没有多少余钱。加上范祖禹因为将王安石说的一钱不值,惹恼了王安石的女婿蔡卞。成为旧党之中第一个被发配的官员。
  悲哀的是,他的离去,旧党似乎都没有动静。仿佛旧党之中,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人。
  免不了让人觉得,旧党似乎把这位先锋给忘了。
  其实,不是忘了。是范祖禹对做官根本就没有什么大兴趣。
  他是个单纯的读书人,要不然也不会中了进士之后,不去做官,反而跟着司马光去洛阳修《资治通鉴》。而且这一去就是十五年。人生有几个十五年经得起蹉跎。要是做官的话,他已经走过了进士之后的低级官僚生涯,飞黄腾达不敢说,但是做到四品京官并不是大问题。
  范祖禹平日里生活在同僚的视线之外,毫无存在感。人生中唯一做的一件离谱的事,就是造谣王安石。
  也因为这件事,他成了蔡卞的眼中钉,肉中刺。
  说起来,他要是真想要当官,善于经营的话。根本就不需要攀附司马光。他叔叔范镇仁宗时期就知谏院,执掌御史台。在朝堂之上也是一方势力的旗帜。并且是坚定的反王派。就是因为范镇在变法时期,给神宗皇帝写奏章,直言王安石的变法是祸国殃民的残民之术。
  王安石看了范镇的奏章,差点气挂了。
  宰相亲自下台,写了驳斥之语。于是范镇的仕途走到了尽头。
  范镇虽然职官致仕,但在旧党之中的声望很高。元祐时期,高太皇太后甚至想要启用范镇为端明殿大学士,却被范镇推辞了。要知道这个官职虽是荣誉,但进一步就是宰相。至少,在朝堂上,三朝元老的范镇要比司马光的影响力更大一些。
  可以说,范祖禹诋毁王安石,是两代人的怨气和书生意气。
  但说起来,华阳范氏,真没有什么大恶。唯独让新党耿耿于怀的就是范祖禹的《神宗实录》,至于范镇?新党变法之初,反对者多了去了,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说起来,范氏三代人,加上一个范冲,在历史上流传过一段美名,三代修史。
  对于读书人来说,如果想要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修史无疑是最高的荣誉。而范家三代人,都参与过修史。可见范家家学有多么深厚了。
  李逵走在回去的路上,琢磨着范冲考取进士应该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能够拖住他一些,也算是给自己减少了个直接的竞争对手。
  虽说,手段不高明。
  但只要好用,管他高不高明。
  这天,高俅从客栈里醒来,原以为李逵和李云将他丢在客栈之中,有和自己脱离关系的反应。这让他颇为打击。
  可是当小儿送来一封李逵临走的信之后,顿时烟消云散。
  李逵信中就写了个地址,没有一句废话。
  高俅在客栈里悉数一新,去街头买了糕点礼物,大包小包提着就去拜访。
  一句“伯母!”将张氏喊的心惊胆战的,宋人结婚早,生孩子自然也早。张氏看着高俅少不了她几岁,却已沧桑起来的脸,腆着脸称呼她为伯母,忍不住多想,难道自己老了?
  真的老了?
  还不到四十岁啊?
  好在这天李全要去御拳馆学棍棒,高俅这才免了尴尬,跟着李逵等人一起朝着内城而去。
  一路上,高俅兴奋不已,自顾自的说着:“人杰,这御拳馆内是我大宋一等一的高手坐镇,天下第一的关中大侠周侗为首,其下有棍棒无双,王进,王师傅;霸刀,刘胜,刘师傅诸位高手……虽说李全兄弟拜在王师傅门下,也是一等一的际遇,非寻常人不能由此幸运。”
  “王进王师傅很强?”
  进了东京城,李逵和李云都是长见闻来了,至少十天半个月之内,新鲜事务层出不穷,让他们应接不暇。
  京城人士吹嘘的本事,这两天真让他颇为感触。什么东西,都敢说天下第一。买炊糕的这么喊,卖豆腐也这么喊,难不成大宋除了京城人士,都是不堪入目的傻子不成?在他看来,名声是打出来的,而京城很多名声都是吹出来的。
  在东京生活了两天,李云就对东京汴梁人动不动就吹嘘的本事有所了解,有没有本事先不说,气场要上来,先说个第一的名头总没错。
  说高明吧?
  有时候真的是稀疏平常。
  反正,李云也无法衡量,东京汴梁人口中的真假。
  但高俅作为土著,自然有属于自己的骄傲。对李云认真道:“我是去不成,功夫太差,恐怕御拳馆的几位师傅看不上,就不去丢这人了。倒是你和人杰可以去试一试,只要在几位师傅手中走过几招,就有入馆学习棍棒的机会。”
  “你还别嫌弃师傅们的身份,这几位都是禁军之中的教头,殿前司中都有身份的存在。虽然比不将军金贵,但也差不了多少。”
  “怎么厉害?”
  “可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9/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