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3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7/913

  而高俅像是圆社的头牌教头,站在场边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频频颔首。
  童贯根本就不敢打扰皇帝的雅兴,只能靠近球场边上静静侯着。反倒是皇帝停了下来,从宫女手中接过了汗巾,擦了一把热汗,朝着李逵他们走来。
  一边走,一边对身边的郝随道:“摆膳!”
  不久之后,在李逵吃惊的目光下,赵煦兴高采烈的连吃了两碗干饭,这才缓过劲来。对李逵得意道:“朕最近发福了!”
  李逵左右端详了皇帝,赵煦原本的身材不算高,也不算矮,用后世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大概在一米七五左右,一百斤不到的样子。脸颊上的肉都是深陷的,一副痨病鬼的凄惨相。如今大概涨了六七斤,堪堪过百斤,这哪里是发福?
  最多是大病初愈好不好!
  可要说出这话,这情商要低成什么样?
  李逵急忙躬身大喜道:“恭喜陛下,炼体小成!”
  大宋的皇帝,自从真宗以后没有一个不信奉道家的。迷恋各种道家的说词,炼体两字出口,顿时让小皇帝有点得意忘形起来。
  “哈哈……都赖爱卿之功。”最近两个月,多了运动,饮食也开始能够接收一些油腻的食物,感觉身体大好的赵煦才有了少年天子的张扬:“朕还要砥砺前行,争取练到大成!”
第356章
朕会罩着你们的
  “爱卿,出去走走!”
  李逵抹了把嘴,站起来躬身道:“臣遵旨!”
  他也可以和范冲一样,对赵煦称呼自己是‘臣’了,这算是莫大的进步。得意之余,对范冲扬起眉毛挑动了一番。
  范冲根本就不在意,仿佛没有看到似的也站起来直呼臣。
  “伴驾!”
  小黄门一通忙乱,看似慌乱,做事却有条不紊,实乃宫廷中小人物的智慧。可以让上位者看到他们忙碌的背影,万一被皇帝贵人记住了,说不定会飞黄腾达。
  用膳之后,赵煦站起来,还是有点羡慕的看向了倒在李逵边上的饭桶。
  他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够有李逵这样的饭量,要是再有李逵这样的身板,就好了。
  好在,他也是明白一个道理,过犹不及。
  李逵给他的好处已经足够多了,让他看到了身体康健的希望。事实上,除了最初的几天,赵煦有点生不如死的痛楚之外。随着锻炼时间的加长,他的身体渐渐的被唤醒了活力。毕竟年轻,他的身体最多是亚健康,加上食欲不振。只要吃饭正常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老赵家这些年一直流年不利。
  尤其是关乎大宋气运的龙体,都有种早衰的迹象。赵煦的皇爷爷英宗赵曙活到三十四岁驾崩;赵煦的父皇赵顼,活了三十七岁;轮到赵煦,他琢磨着三十就是道坎。
  得亏这话李逵不知道,要是他知道,肯定会在心里嘀咕:“陛下,您高看自己了,二十对您来说就是道坎。”
  相比赵煦的父皇和皇爷爷,赵煦的身体要差劲得多。
  连赵煦自己都接受了病秧子的现实。当皇帝,明知道自己活不长的情况下,只有一件事最重要——
  生皇子,不仅仅是嫔妃要努力,当皇帝的更有累死的风险。
  之前的赵煦,在这条不归路上越陷越深。
  可即便这样,他不是没儿子,只是儿子很小就死了。很多人以为,造成赵煦油灯枯竭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他唯一的皇子早夭。这是压垮他的最大原因。
  真正接触了皇帝,李逵才明白,赵煦的身体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差劲到了不得不依靠药膳调理的地步。这要能长寿,打死李逵都不信。但运动真的很神奇,在李逵之前,宦官们根本就不敢蛊惑皇帝玩乐,朝臣们巴不得皇帝半死不活的躲在一边就好。
  毕竟是十七八岁的年纪,即便先天不足,还是能够通过后天的锻炼增强体质。
  赵煦就是尝到了锻炼的好处,才对李逵的亲近感更甚。而且老赵家都迷信,他们坚信天下总有个尽诚竭节的臣子来辅佐自己。
  真宗有寇准。
  仁宗有范仲淹。
  神宗皇帝有王安石。
  轮到赵煦,环顾朝堂,却没有发现这么个人的存在。直到李逵出现,他才明白,他的股肱之臣来了。
  李逵退后皇帝一步,这是最起码的礼仪,真要是不知轻重和皇帝肩并肩,早晚会被咔嚓了。李逵虽然不怎么喜欢遵循礼数,但遇到要杀头的事,还是稍微能够收敛些的。且尽量倾听皇帝的金口玉言,姿态放到比面对三叔公更低些,就差不多了。
  “朕决意不日就将举办殿试,不知爱卿有没有把握?”
  赵煦在院子里走了两圈,渐渐的饭后的倦怠气色一扫而光。给人一种神采奕奕的感觉。这样的皇帝,在此之前是绝对没有出现过的。
  李逵愕然,什么叫有把握?是什么把握?
  进士身份,还是同进士身份?
  他也知道自己的本事,殿试的话,恐怕黄师伯真的帮不上忙了。
  皇帝,他老人家也不熟。
  别看黄庭坚在秘书省任职,但他一年之中能够见到皇帝的日子也是能掰着手指头算出来的,这还包括郊外祭祀,还有远远的看到皇帝路过之类的。
  真要是面对面的说上一句话,恐怕一年也赶不上一次。
  赵煦等着李逵的回话呢?一扭头,却发现李逵瞪着眼睛,双眼无神的样子,笑道:“爱卿不用慌张,朕会照应你们的。”
  李逵只敢打包票的是,同进士出身无忧。没有师伯的帮忙,在殿试上也发挥不出洪荒之力。进士出身呢?
  要是李清臣不闹妖的话,大概率也能得到。
  但他听皇帝的话,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啊!
  李逵将脑袋埋的更低了一些,万般无奈道:“臣尽力而为。”
  皇帝赵煦开心的笑道:“尽力就好,尽力就好。朕听范相、章相等都说起过你,说你有急智,是治世之才。今科虽是贡士了,殿试更要慎重,要不然重用你会让人诋毁,对你日后的仕途不利。当然,要是你是状元的话,就不一样了。”
  “臣……”
  李逵也想答应下来,可状元实在办不到啊!不过,他脸皮厚,腆着脸问:“陛下,是否将殿试考题……”
  “绝无可能!”
  赵煦脸都黑了,他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他父皇一样的君主,开疆扩土,内修德政。至于变法是否是德政,这不是他关心的问题了。
  反正他父皇也不知道百姓到底过得如何。但神宗时期,朝廷府库充盈,对外战事又屡建功勋。要不是李信辜负了神宗皇帝的期待,一场大败将皇帝彻底打击到蔫了的程度,神宗的皇帝生涯将是完美的不留瑕疵。
  立志要成为千古一帝的赵煦怎么可能为了一个亲信,让自己的皇帝生涯在刚刚开始亲政的时候,就留下污点?
  李逵也没办法,要是知道考题,他或许还能求着黄师伯写一篇锦绣文章。可让他自己去写,真的千难万难。
  不得已,李逵只能向皇帝推荐范冲:“陛下,臣恐辜负皇恩,不过范冲可以做到。”
  范冲惊恐的看着李逵,他从知道了父亲的‘秘密’之后,心思就只有一个,离开京城。找个没人关注的偏僻州县做官。好让他爹的仇人忘记了他之后,再琢磨着仕途升迁的大事。状元,多半会被留在京城,会被他爹的仇人当成靶子,欺负到生不如死。他觉得李逵在坑害他,吓得脸都白了。
  “陛下,臣……”
  皇帝赵煦没等范冲解释,就摆手道:“朕知道尔父的过往,朕不会因此而对你有所芥蒂。”
  “臣谢主隆恩!”范冲还能说啥,只能和李逵一样装傻道:“定将尽力为之。”
  至于李云,也被赵煦照顾到了,指着李云道:“李云,朕也给你安排好了,去太学读个六年书,你是学士的徒孙,你老师如今也是新科贡士,六年中进士应该也差不多了。”
  李云脸都绿了,他压根就没想过要去太学啊!他参加完解试就不想读书了,认识了皇帝,却要做自己不愿意的事,他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才能遇到这等倒霉事?
  还读书六年。
  最终不赐个同进士出身也就罢了,还让自己去下场搏杀参加省试。
  这等傻事,自己怎么可能答应?
  更要命的是,如果自己真进入太学,学问且不说,他爹和爷爷会真的以为李云有高中进士的实力。到时候中不了,会被打死的好不好?
  李云眼珠子转悠了一圈,觉得李逵指望不上了,这货都蔫了。范冲更是不堪造就,想要活命,自能自救。
  硬着头皮对皇帝请命道:“陛下,臣好武,不好文。臣已经报名了武举,获得武进士颇有信心。臣想着要是能够获得武进士,还请陛下开恩,让臣去西北立功,为陛下排忧解难。”
  赵煦闻听,眉头都蹙起来,章楶都快把西夏给打残了。
  元祐七年也就是两年前,龙图阁直学士章楶就在木波镇一役中,挫败了西夏的锐气。
  而去年,西夏又有进犯。年初的时候打过一场,西军大获全胜。虽然西夏没有退兵的迹象,但是赵煦相信,用不了多久,西夏再也不是大宋的威胁。
  这时候李云还想着去西北,哪还有功可立?
  不过,皇帝是需要尊严的,赵煦总不能求着李云去太学读书吧?
  再说了,相比李逵,李云在赵煦的心目中也不是太重要。皇帝颔首道:“准了,你要是中了武状元,朕赐你个副指挥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7/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