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3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9/913

  “他来走门路选官。”章授真不想和李逵多纠缠,这家伙吧,自来熟,又是忙里忙外的,连带着还帮忙修了章家漏雨的厢房,眼里有活,就是这么轻快,普通的探花郎绝对做不出李逵这等事来。
  就连被章惇熏陶地不近人情的章授都不得已留他吃饭不可,要不然心里实在过不去。再说了,对于厨艺,李逵绝对练出来了,跟着在苏轼门下这两年,除了读书,就研究怎么吃了。
  章惇家的厨房,也成了李逵展露才华的场所。庖厨们对李逵展现出来的手段颇为折服。主要是,庖厨这个行当是讲绝活的吃饭,李逵一出手就露了手绝活,还不避讳众人。对地位地下的厨娘等人来说,绝对是如同再生父母般的恩师,普通学艺,想要看师傅做菜,三年奴仆,不然连看师傅掌勺的机会都没有。而李逵呢?啥也不要,有问必答。章家后厨的奴仆恨不得趴在地上磕两个头,以示感激。
  章惇古怪道:“他不是得了官吗?难不成直秘阁还不能让他满意?”
  “他不想做直密阁,却眼巴巴的想要当县令。这《安平策》就是他的进身之阶,他还跟孩儿说,祥符县就很不错。”章授也是没办法了,李逵这厮赶又赶不走,打又不怕疼。如同一帖老膏药似的,让他难受无比。
  章惇觉得李逵这家伙是无理取闹,甩袖道:“他要是想磨,老夫就和他耗着,看谁先忍不住。难不成他还能吃我家大米不成?”
  章授担忧的紧跟着父亲,低声道:“父亲,他真吃我家大米了,还把二哥从老家送来的大米都吃光了!”
  章惇这才大惊失色,怒道:“你们怎么不拦着?”
第376章
谁还没点黑历史?
  堂堂大宋宰相,还会在乎一些大米吗?
  可章惇真的在乎,他倒霉就倒霉在了是个南方人。到也不是吃不惯北方的食物,而是对南方的食物会有一种特俗的情感在里头。
  当然,汴梁什么买不到,不就是大米吗?
  淮南路的大米不香?
  两浙路的大米就不是大米了吗?
  高丽,安南的大米就做不出米饭了吗?
  ……
  可这些大米有比得上老家村子里出产的大米吗?
  别以为章惇矫情,做官的读书人,他从做官那一天起,回老家机会基本上都是数得着的日子。路过不算,只有丁忧的时候才会回到老家。除此之外,他自从考中进士之后,很可能此生都不会回到老家,有些官员长寿,活到了善终的年纪,乞骸骨,告老还乡,才会回到老家。
  可那时候,已经是物是人非。贺知章就写过几首做官告老回乡的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故土,物是人非。
  就像是苏轼,他出川之后,考上进士之后没几年,父母相继过世,在家丁忧了六年时间,但除此之外,他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苏轼在外,虽说是个乐天派,但他最高兴的时候,还是收到老家来的信,还有送来的土产。这是一份乡愁的记忆,在外的游子,对其尤为珍重。
  所以官员会因为接到来自家乡的特产会欣喜,甚至说夸张点,是可以解他们乡愁的最好办法。
  做梦都梦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还有故乡的市井和烟火气。
  章惇二儿子送来的大米,一来他是南方人,喜欢熬米粥吃,小米粥不稠,也没有大米粥的香味浓郁。二来,他吃的不是大米,而是那份来自于故乡的乡愁。
  章惇家的大米没有了,也就是说,宰相他老人家回忆寻根的道具被没收了。
  正好李逵端着个砂锅进来穿堂过来,看到章惇的时候,明显愣了一下,随即笑着对章惇道:“叔爷,您老来了!正好赶上了,您家的风鸡够味,我还带来了点腊肉,切了牛肉,做了锅仔饭。这饭要热着吃,正好您回来了,要不然我得给您送去。”
  章惇怒气冲冲的指着李逵,随即徒劳地垂下手臂。李逵一点也不见外,可架不住这家伙说话太客气了。
  客气到章惇都没办法反驳。
  可看李逵的架势,根本就不是要给宰相送饭的意思,而是吃完了,还要往家里带一点……李逵刚才说的,都是客气话。
  客气话不能当补药吃,章惇却连生气的心思都没有。
  堂堂宰相只能对儿子呵斥:“哪有让客人帮忙,还忙里忙外的道理,你们也不拦着些?”
  章授这才放映过来,伸手从李逵手里想要将砂锅接过来。可是他试了几次,都被李逵躲开了。他也看出来了,这砂锅里的恐怕是李逵的宵夜。
  章授咬着牙低声威胁道:“撒手!”
  可惜,李逵在章惇府邸硬气不起来。他坚持了一会儿,还是在章惇如炬的目光下,败下阵来。臊眉耷眼的给章惇解释起来:“叔爷,这饭有讲究,叫煲仔饭,菜饭一起做,米饭吸收了菜的香味,变得风味十足。可惜,你家酱油差点意思。叔公我不是说你家的酱油不好,可你家厨房的酱油太不配你的身份了。”
  章惇心说,你家的酱油好,但要是这锅米饭去了你家,我这一两个月就吃不上家乡的米饭了。
  说话间,他才将端在食案上的砂锅盖子打开,蒸腾的热气,如同火焰般窜起,热气带出来的食物浓郁的香味,环绕着他散开,仅仅着香味,一下子将人的食欲激发了起来。章惇贪婪的猛吸着面前的热气,长长呼出一口,抬起眼皮对李逵赞扬道:“不错,你这水平可以去宫里当御厨了。”
  要是不听这话,李逵还能忍受,可是听了章惇的话,不管有没有调侃和奚落的意思,但李逵却不乐意了。
  他这直秘阁已经够惨了,要是差遣官的身份是御厨,他还活不活了?
  直秘阁不是宦官,他不能进入宫城。宫城就是皇帝和后宫生活的地方,俗称后宫。还有大臣们办公的地方,成为皇城。合在一起,就是皇宫。
  李逵的官职,只能在皇城里侯着,他不能去宫城。除非皇帝召见。但要是他成了御厨,他可以在大宋皇宫里横着走了。这绝逼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叔爷,你说吏部是不是弄错了给我的官职。我只有贴职的官职直秘阁,却没有差遣,朝廷总不能这么养着我吧?”李逵不满道。
  他还真猜到了,章惇心说:“放你去哪里都不放心,还不就是养着你吗?”
  其实李逵这话也在理,直秘阁虽然是个官职,且有品有级,但真要说做事,啥也不归他管。
  即便去御马监管皇帝家的御马,也好过这直秘阁的闲散。
  章惇根本就没有开口的心思,指了指锅仔饭道:“怎么吃?”
  “用调羹扒拉菜,先露出米饭,然后舀一勺酱油,不要太多,然后你看一眼着锅巴……”
  “闻一闻。”
  “米饭的那种焦香味融合在了腊味的独特风味之中。吃煲仔饭,就先吃米饭,还要大口吃。”
  一口下去。就一个感觉,烫。
  烫过之后,却是种完全与众不同的享受。滚烫的米饭被味蕾包裹着,香气在舌尖弥漫开,章惇享受地闭上了双眼,仿佛置身在老家八月的稻田里,那种风吹拂过稻田的沙沙声,让人近乎陶醉。
  突然,他心头一紧,要是老夫以后吃不到这等美食,岂不是让人难受?
  章惇问儿子章授:“厨房会做这样的菜品吗?”
  “学了些,也不知道能学到人杰的几成?”
  其实章惇的稻米可不是李逵一个人吃掉的,而是章家不少人都享用了。至于为什么要将锅扣在李逵的背上,谁让他饭量大?
  章惇这才正儿八经的看了一眼李逵,气定神闲的问:“李逵,你就这么想要当差遣官?”
  “不是想要当官,可当官总不能啥事也做吧?我还如何为朝廷效力?”
  李逵双手一摊,颇为无奈。三观忒正,都说到了为朝廷效力,连章惇也不好反驳。李逵就是个闲不住的人,要不是开封府连个山贼的寨子都没有,他都琢磨着和御拳馆的一群学员去剿匪了。
  东京城虽然繁华,但李逵能被繁华迷住双眼?
  好吧,见识过也就这样了。
  大宋的都城拥有这个时代最为疯狂的服务业,只能用疯狂来形容,毕竟西方的城市还生活在如同城中村一般的险恶之中,而汴梁却已经衍生出了无数专业的服务业。只要有钱,在东京城,几乎可以无所不能。
  章惇面对李逵也有点头痛,和李逵这样的家伙打交道,他真没有太多的经验。这时候,他都想去给苏轼写信问一问,到底该如何面对李逵。这厮要是天天来,他家岂不是要和苏轼一样,无缘无故的养着李逵,然后眼巴巴的盼着李逵出京。
  章惇想到这里,觉得这事不能等,沉吟道:“好吧,你想要什么,只要不过分……”
  “老夫……要是你要求合理,可以考虑。”这算是走后门成功了。
  铁面无私章惇,能够做到这样,显然已经败下阵来了。李逵这厮连章家漏雨的屋顶都能帮忙修了,明日说不定来修下水道,过几天……他们很有可能变成一家人了。李逵这家伙简直就是一贴老膏药,贴上去热乎乎的舒坦,撕下来,连皮带肉。
  李逵终于等到这一步,眉开眼笑道:“叔爷,给个县令就成。”
  “县令?”章惇酒足饭饱之后,捧着一杯热茶,微微颔首道:“这不难。直秘阁虽说是贴职,差遣给你也说不出什么来。想要你要做哪里的县令了吗?不过你要清楚,陛下对你另眼相看,想要出京城不太容易。”
  “祥符县成吗?衙门也近,还能在城里办公。”
  李逵刚说完,章惇的脸都黑了。
  祥符县?
  这小子还真会选,大宋一千多个县,二百多个州,近五十个府,要说开封府肯定是排名天下第一的府城,那么天下第一县就肯定是开封府的首县,祥符县了。要是在西汉,祥符县就相比是长安县,县令就是长安令;东汉的话,洛阳令。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能给一个啥做官经验都没有的官场新人?
  章惇怒道;“你小子倒是会选,祥符县不能给你。”
  “要不让我去老家吧?”
  “大宋官员只能异地为官,这个道理都不懂?”
  “找个山贼多的,我好这一口。”
  李逵砸吧了一阵嘴巴,却让章惇犯难了。李逵不能离开京城,因为皇帝会不高兴。大臣即便权力很大,但哄皇帝还是不能落下的技术。章惇虽然天分不足,但好在架子大,皇帝对他又敬又怕,但平日里该哄的时候,还是得哄,谁让赵煦是皇帝呢?
  章惇冷哼一声,脸色阴沉道:“你好这一口,但是满朝文武谁会好这一口?开封府周围都有山贼了,我这宰相是否要以死谢罪?”
  说完,他语气缓和了一些,对李逵道:“人杰,天下很大,开封府很繁华,你为何不多去走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9/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