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913

  
刘葆晟说到这里,唏嘘的仰头看着房梁,想死的心都有。良久,才开口道;“我要是让女婿送钱给向家,会被扔出来的啊!”
  
三万贯啊!
  
他想送钱都没人要,还有没有天理了!
  
翁婿三人都是一脸呆滞,面如考妣。遇到这等糟心事,他们也没辙。外戚,很多时候都是出身一般的家族,突然间身份陡然转变,贪婪起来绝对让人惊愕。什么钱都敢收,别人怕收钱,他们却不怕。有外戚这身份保护,谁也奈何不了他们。
  
再说,外戚也不当官,多半是皇帝赠一个显贵的身份,比如赐太尉官阶,封公爵,仪同三司而已。
  
更多的时候,他们连在朝堂上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一群文官虎视眈眈的盯着他们,就等着弹劾这帮卑贱的生灵。
  
可万万没想到,如今的官家,摊上个身份显赫的祖母也就算了,嫡母家族更加显赫,以至于刘葆晟一家人只能出昏招。给还没有封太后的孟氏送礼。
  
这些官职和神号,对于三叔公来说信息量太大,听地是云里雾里。他就一介山民,就算曾经祖上有过辉煌,也是前朝。老头偷偷用胳膊顶了顶李逵,偷偷问:“逵娃子,那个中书啥……事……的,是个什么官?”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咱们百姓说起来就是宰相。”李逵无奈道,他也为刘家的遭遇哀叹,怎么就这么寸?听闻是宰相,连三叔公都倒吸一口冷气,看刘葆晟的眼神多有同情。大宋重文抑武,武将地位本来就低。别说是五品的刘葆晟了,就是当年的狄青官封枢密使,小小的御史都敢指着他的鼻子骂:“狗生角,且数有光怪。”
  
卑贱的武官,给宰相门庭送钱,不被丢在脸上,已经是天大的面子了。
  
不过李逵并不认为一点办法都没有,反而给刘葆晟倒了一杯酒之后,问:“刘将军……”
  
喝下一杯酒,刘葆晟的眼神这才有了点生气,长叹道:“什么将军,贤侄要是不嫌弃刘某一事无成,叫声叔叔可好。”
  
李逵还能怎么办?只能腆着脸道:“叔,我想听一听……妹子入宫的前后缘由。”
  
刘葆晟倒是不在乎,低头自斟自饮了一杯,回忆道:“官家登基时尚年幼,太皇太后下令国朝官宦人家选女官充斥后宫,其实是太皇太后有从这些女官中给官家选后的打算。刘某蹉跎一生,整日被同僚排挤,受气之下,不免想到了另辟蹊径。”
  
“女官名额百人,都是十岁以下的女童。不怪贤侄笑话,家中夫人最为反对。但刘某以为这是个机会,成功就一步登天,失败……苦了女儿一个。”
  
刘葆晟这些日子受到的煎熬,不啻于当初决定将女儿送入宫中时候的纠结。
  
就连李逵都能感受到刘葆晟内心的歉意,还有失落。
  
站在刘葆晟的立场上,他是对的。机会太难得了,不是选秀,而是选后。一百人之中选出一个皇后,这样的机会要是错过了,几辈子都轮不上,概率已经不低了,甚至说很高。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李逵提醒道:“那么说孟氏封后不是官家的意思?”
  
“是太皇太后,官家没有决定权。小女正因为得到了消息,才惶恐不已。”刘葆晟如实道。
  
李逵沉默着琢磨起来,他总觉得有机会,当然不是封后的机会,而是在后宫之中获得权势的机会。刘氏在宫中受到皇帝的宠幸,太后,太皇太后对她的态度已经不重要了。甚至孟氏对她的态度也不重要,她只不过失去了成为皇后的机会。
  
但不要忘记了,在后宫中活地好,不一定要当皇后。
  
妃子,尤其是皇帝的宠妃,一样能够得到想象不到的权势。
  
而后宫中除了女人,还有数量庞大的太监。
  
对了,太监。
  
他怎么把这茬给忘了,李逵眼前一辆,似乎拨云见日般的清醒:“刘叔,小子最近读史,发现了一桩有趣的事。”
  
读屎?
  
这有什么可读的?
  
随后刘葆晟才醒悟,李逵应该要说的是读史。只见李逵开始了表演,故弄玄虚道:“以史明鉴可以知兴衰,以史明鉴可以悟古今。小子从史书之中看到了一个任何时候都能用的道理。”
  
“贤侄高才。”刘葆晟期待的抬起眼皮,他快要被女儿的事愁死了,突然发现了救命稻草就在眼前,他能不抓住吗?
  
可是韩大虎听到李逵的这些话,气地只能干瞪眼,说什么胡话呢?
  
你才刚入蒙学,还敢说什么——以史明鉴可以知兴衰,以史明鉴可以悟古今。你丫欺负在座的没有读书人,骗鬼呢?
  
韩大虎有种智商被侮辱了的怒火,却反驳不了李逵。
  
谁让他有个出身进士的老师呢?
  
李逵也不搭理韩大虎异样的目光,自顾自说起来:“刘叔是想要保小妹在宫中的安危吗?”
  
“没错,就是这个打算。”刘葆晟狠狠的拍打着大腿,他总算是遇到明白人了。孟氏封后谁也左右不了,这是太皇太后的决定。只要保住刘氏在宫中的安危,对他来说已经心满意足了。更何况,来日方长,太皇太后……总有归政官家的时候,到时候只要女儿还得宠,一切都有机会。
  
李逵觉得有门,刘葆晟不是那种一句话都听不进去的浑人,害自己觉得聪明的不得了。他是个能听劝的人,那么事情就容易起来了:“叔,你觉得宫中权势最大的人是谁?”
  
“官家。”刘葆晟脱口而出,随后补充道:“当然是亲政之后。眼下自然有太皇太后,皇太后垂帘听政。之后的话,应该是皇后了。”
  
“她们能保存小妹的安慰吗?”李逵问。
  
刘葆晟傻眼了,家里奴仆太多,当家人都不重视的奴仆,主人会在意死活吗?
  
不会。
  
而刘氏在宫中的地位就是这样,不是儿媳妇,仅是丫鬟满格的状态,她的死活只有官家在意,其他人可不在乎。甚至皇后等人恨不得刘氏失宠,最后惨死。
  
刘葆晟忧心忡忡道:“或许官家能保住小女的安危。”这话他说的一点信心都没有。宫廷是什么地方,这是世间阴谋诡计最多的地方。官家总不能一步都不离开刘氏吧?
  
能一步都不离开刘氏的人,除了宫女就是太监。宫女就算了,相比来说这个阶层往前一步被皇帝宠幸,一步登天。在此之前,基本上都是咸鱼状态。但太监就不同了,将宫廷管理的井井有条的是宦官,而不是皇宫的主人们。
  
李逵高声道:“叔,你错了,是宦官。”
  
“怎么可能?”刘葆晟惊愕不已。
  
李逵道:“叔你想一想,宦官就是皇宫的大管家。除了主人意外,宫女小黄门都归他们管,只要将宫中权势最大的宦官喂饱了,愿意保护小妹,那么小妹在宫中自然无忧矣。而且叔你还不知道,小子读史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宦官是最讲信用的人。收钱办事,收小钱办小事;收大钱办大事。只要喂饱了宫中最大的宦官,小妹在红墙绿瓦之中,无忧矣。”
  
“您老想一想,宫中几万人。太后跟前能有几人,太皇太后身边又有几个人,而大宦官能管数万的宫女和小黄门,是不是这么个道理?当初没有宦官陈琳,真宗皇帝岂不是早就被人害了?”
  
刘葆晟是没有转过弯来,他一直在贵人之间徘徊,没有考虑过宦官。可让李逵这么一提醒,猛然想到了一个人:“贤侄,你是说大内总管冯世宁?”
第062章
认个干爹吧!
  冯世宁的身份很特别。特别到连刘葆晟这个军方的人,对这位大宋宫廷的大总管都能做到耳熟能详的地步。
  
李逵自然不知此人,只能乖乖的听刘葆晟介绍。
  
北宋的宦官,出名的不外乎几个人,郭槐、陈琳,这两位出名是因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狸猫换太子;还有就是李宪和童贯了,这两人很奇葩,成为了统兵西北军方大帅。
  
尤其是李宪,他甚至一度管辖过财政大权,并且将财政靡费降低到了原先的六成,一举扭转了大宋的财政赤字,成绩斐然。
  
一群文臣被这货给逼的只能弹劾他。
  
你丫就是个废人,竟然在智商上把一群两榜进士都祸祸到没脸见人了,让满朝文武怎么活?
  
其实李宪的办法很简单,大宋的军费占据赋税的七成,只要把军费降低一半,大宋的财政就能降低到原先的六成左右。而李宪用的办法很简单,优先供应能打仗的军队。把文官得罪了,还压榨武将的好处,这位的结局自然很不妙。
  
至于童贯,太出名了。他有军功,甚至军功比大宋大多数废物武将都要出彩,另外他是李宪的门徒出身。得亏是在大宋,要是在明清,这位见到李宪得喊:“爸爸!”
  
当然,他也是大奸臣。
  
其实他成为奸臣是没办法的事,摊上宋徽宗这个亡国昏君,在朝堂上有一个算一个,基本都是奸臣,谁也逃不掉。
  
而且大宋的宦官很奇葩,经历非常丰富,有当将军的,有管理财政的,还有治理河工的,搞小发明等等,五花八门,什么样的宦官都有。仿佛没有了烦恼根,大宋的宦官们的智商都涨了一大截。要知道,大宋可没有明朝那样的内庭制度,皇宫里可没有专门教太监读书的先生。可以说,这帮野蛮生长的太监,通过自学,连打仗都能学会,还有什么做不到?
  
冯世宁与他的同行们相比,就显得正统了很多。听刘葆晟说,冯世宁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宫,在宫中五十多年勤勤恳恳,辅佐了四位皇帝,可谓劳苦功高,地位超然。就连太皇太后对他也颇为礼遇。这简直就是老天给刘氏在宫中选的大靠山。
  
按理说,宫廷之中的大靠山肯定是皇帝。
  
可是如今的小皇帝正生活在祖母高太皇太后的雌威之下,嫡母向太后的严加管教之中,谨小慎微,不敢犯错。
  
就连选皇后,他也做不了主。
  
孟氏是太皇太后高滔滔亲自定下的孙媳妇,由不得小皇帝不乐意。
  
于是,太皇太后就不可能成为刘氏的靠山,至于……向太后,宰相府中出来的皇后,恐怕真看不上将门女儿,也不成。
  
反倒是冯世宁不显山不露水,但在宫中,是个太监都是他的后辈,德高望重,只要他说句话,比太后能好使。
  
要是冯世宁点头愿意保护刘氏,那么刘清菁就不可能在宫中出事。
  
可刘葆晟有点吃不准,问李逵:“贤侄,按你说的似乎可行,可是冯大总管在宫中这么多年,也没有听说过风评有差啊!万一他不要钱怎么办?”
  
“叔啊!你也太老实了,不试一下怎么能知道?再说了,他风评好,是因为他不揽权。你也说过,他在宫中五十多年,就没有出过宫掖。像是李宪这样的宦官,一出宫就前呼后拥,扎眼且不说,为了功劳,甚至不惜动了将门的利益,最后落得个凄惨下场。可要是做个不争权夺利的宦官,谁会在意他是否收钱,收多少呢?”
  
李逵解释道:“另外,宦官大部分都贪财,就算是家里人也靠不住。”
  
刘葆晟低头细想,也是这么个道理,点头承认道:“贤侄说的是,宦官才是实在人。”
  
“光送钱还不太可靠,干脆认个亲戚吧!”李逵怂恿别人认干爹,一点压力都没有。大宋的宦官们不热衷认干爹,不像后来,小宦官要是在宫里没个‘爸爸’,基本上和孩子没了娘,人生没有了依靠般凄惨。
  
刘葆晟越听越不是味,谁想和太监攀亲戚了?这不是辱没了先人吗?
  
更何况,刘氏真要是这么做了,可能有辱皇室。
  
冯世宁贵为宫中大总管,但他毕竟是个宦官。刘氏要是认了他当干爹,岂不是皇帝也多了个干岳丈?这让太后,太皇太后这么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