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4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7/913

  吕惠卿耷拉着眼皮子,自顾自的说着:“金明寨大战,我鄜延路虽说大胜西夏大军,但是伤亡惨重,尤其是野战击溃党项大军的京营,伤亡达到了一半左右。士卒虽有报国之心,无奈其力不殆,惭愧,惭愧!”
  “野战击溃西夏大军?”章楶没有纠结吕惠卿的小心思,反而兴奋地起身道:“谁指挥的此战?不对,张舆此人守成有余,开拓不足;其他鄜延路的将领也难有野战之力的,吉甫老弟,不知可否为为兄引荐此战主帅一二。”
  吕惠卿好不容易打断了章楶和李逵的悄悄话,回头来,转悠了一圈之后,发现自己的存在感真的很低。
  当然,他也理解章楶的态度。此人出自章家,在大宋的官场,谁的面子都不用给,这是章氏超一流世家的底气。加上,章楶这些年的心血都在西北,对于能统军之人,自然会特别在意。
  苏辙开口笑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你!”
  从章楶的眼神中,苏辙没来由的颇为屈辱。心说:我虽然不擅长邢军打仗,也没有运筹帷幄的手段。但分析历史战略还是非常擅长的,《六国论》了解一下。
  可惜,他也知道,多说无益。只好指着李逵道:“他是此战监军,同时也代主将程知节指挥了此战,以七千人拒四万多西夏大军,正面击溃,并斩杀铁鹞子大将讹其满。俘虏斩首近三万党项军,质夫兄有要问的,大可以问。”
  “小友!”
  章楶目光炙热的看向了李逵。
  吕惠卿和苏辙同时认可,这份战绩肯定没有大问题。
  可是李逵却有种被一头老狼给盯上的感觉,心里心虚不已。要是山林里的野兽,他倒是不怕,就怕对方是长辈,还是个很不正经的长辈。
  果然,章楶拉着李逵的手,相见恨晚道:“小友,你送老夫的礼物,老夫很满意。来而不往非礼也,老夫和你换。老夫在京城的宅子里有两个波斯女郎,绝不让小友吃亏。”
第481章
书生有毒
  是夜。
  苏辙在临时住处宴请章楶。他们之间的关系不错,章楶能够在西北独揽大权将近五年,没有朝堂上的支持是绝对不可能的,而苏辙无疑是元祐时期大宋朝堂上最重要的几个重臣之一。
  加上苏轼也是个好热闹的人,经常拉着弟弟参加各种聚会,一来二去自然成了朋友。
  只不过,章氏兄弟都和苏轼关系莫逆,但和苏辙的关系稍微生冷了一些。即便是生冷了一些,但相对于和吕惠卿来说,苏辙无疑是能说真心话的人,而吕惠卿不是。
  “质夫兄,为何在府衙几次错开话题?难道有不妥之处?”苏辙是个谨慎的人,发现章楶几次都和无关紧要的李逵交头接耳,似乎根本就没有谈论军略的意思。这让他很奇怪,同时在心中也提了个醒。
  担心章楶有其他的心思。
  可章楶却摇头道:“非也,子由。你会支持战争吗?大宋和西夏的国战?”
  章楶语气一次比一次重,这让苏辙不吭声了,微微蹙眉凝思片刻才缓缓道:“我支持。”
  “哈……”
  章楶吭哧了一声,之后接连咳嗽起来,显然是被酒给呛了一口。好不容易缓和之后,却像是看怪物似的盯着苏辙。
  苏辙不自在的讪笑道:“质夫兄,难道小弟说错了不成?”
  “之前宣仁太后当政,吕兄和范兄是颇有担当之人,加上西夏屡次袭扰我大宋边境,是可忍孰不可忍,你同意对西夏用兵,也不足为奇。可如今,你也知道的我那个族弟子厚,性格执拗,又傲慢。过于刚直而少柔,大宋对西夏用兵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按照为兄对你的了解,你应该劝解陛下慎用兵戈才对,为何你?”
  说到这里,章楶对着苏辙不解的摇了摇头,似乎很不可思议。
  苏辙脸上有点挂不住,心说:自己以前保守,那是因为看不到对西夏用兵胜利的希望。这种情绪在很多大臣心里都有。并不是打不赢西夏,而是无法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夏。这是两个概念,无法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夏,大宋如果被西夏拖住,每年增加的军费将是千万计。
  这对大宋来说已经是个沉重的负担了。
  大宋为什么要变法,还不是钱没了,才要变法。
  有道是穷则思变,大宋就像是个富有家庭出来的公子,以前很有钱,敞开了花也不要紧。突然有一天,钱不够了。大手大脚习惯了的大宋朝廷,自然是左右为难。只能牺牲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王朝的安全。
  但如果牺牲是值得的,大宋的官员,至少在神宗时期的官员还是有担当的,绝对不会因为个人的损失,而和朝堂背道而驰。
  可万一看不到希望呢?
  神宗对西夏进攻的破灭,就是这种绝望情绪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的导火索。而仁宗也不得不放弃变法,最后求稳。苏辙也是其中一员,他很难说服自己,大宋能够灭亡西夏的可能,从而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北边患问题。
  可要是西夏是软柿子呢?
  根本就不用皇帝在前劝,苏辙等人也能撩起袖子大干一场。现在,经历过一场边塞的大胜之后,苏辙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他终于发现西夏不过如此,大宋很有可能在几年之内灭亡西夏的念头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苏辙也不可能承认,自己以前有点怂!
  苏辙沉声道:“西北苦党项异族苦矣,百姓朝不保夕,如此惨状,让我等朝廷重臣,如何心忍目睹。”
  “装,继续装。”章楶虽说和苏辙是朋友,但他根本就不信苏辙是那种会那么容易变通的人。
  可没想到的是,苏辙腆着脸道:“小弟受命于陛下,委任于危难之间,诚惶诚恐。一则百姓之苦,如剜肉之痛;而来君王所望,不可欺。而如今,小弟刚来西北,却受此大功,要是再不为西北百姓做点事,岂不当人子?”
  这话出自朝廷重臣口中,很正常。
  苏辙话里话外,不外乎对章楶阐述了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他也是有军功的人了!
  换个人这么说,章楶听了也就笑笑就过去了,但是苏辙,有点让人琢磨不透。
  章楶沉默了,他有种奇妙的熟悉感,有点像是和苏轼在一起的感觉。
  苏轼就是那种参与了一件大事,明明是摇旗呐喊的喽啰,却有种主角光环降临在他头上般神奇。当然,大部分时候都是他自封的。原因很简单,苏轼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同时还是个才华横溢的人。
  可苏辙,你不是这样的人啊?
  章楶谨慎的问:“子由,你不会另有打算吧?”
  “质夫兄,小弟有话不得不问。十年灭西夏,可行?”苏辙问完,抿嘴看着章楶,显然他内心也非常紧张。见章楶不开口说话,忍不住解释道:“质夫兄,变法有善法,也有恶法,此消彼长之下,争论不休,百姓困顿,我朝必然动荡。如果大宋能在十年内灭西夏,至少每年能够多出三千万贯的财富用于开流。即便朝堂动荡,也能安然度过。”
  “可万一西夏如附骨之疽,挥而不去,我朝就真的难了。”
  章楶这才明白,苏辙一方面是膨胀了,一场大胜之后,让他有种感觉西夏不过如此的错觉。其次是担心朝堂动荡。
  自从仁宗皇帝重用范仲淹之后,其后五十年,朝堂上变法派和保守派你来我往,导致朝堂乌烟瘴气,局势多为动荡。这要是长久下去,大宋的情况会很不妙。
  就像是个由盛而衰的王朝都有的通病一样,大宋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军事上,战略上,甚至制度上的巨大缺陷。
  而想要改变这种缺陷,却千难万难。
  “灭西夏的战略,其实老弟不该来问我。而是应该去问李逵。”章楶之前去府衙的时候,就听到了李逵的高谈阔论。他认定李逵也是主张灭西夏的官员。
  只不过这家伙的官职……有点让人心惊胆战。
  七品,从七品,然后从九品,如今也不知道几品,关键是这场大胜之后,他能够分润到多少功劳,差遣上是否能够让他有参与灭西夏的可能。
  如果李逵短时期内在官场无法重用的话,章楶不介意让李逵成为自己的司录参军,将李逵临时充当自己的智囊。
  苏辙微微愣神,惊叹道:“他?”
  “太年轻了些吧?”
  “有志不在年高。”
  苏辙了然,随后对儿子道:“逊儿,去请人杰来家里。”
  苏逊急忙起身出府,来的路上,李逵还挺不乐意。他正在审案子呢?当然,他的官在阳泉县,而不是肤施城,他其实不是正儿八经审案,而是审问奸细。
  别看西夏是党项人的天下,但能说大宋官话的也有不少,还有不少汉人由于历史原因成为西夏治理下的百姓,能问出不少对李逵感兴趣的事来。
  比如说西夏的小道消息,梁太后争风吃醋的趣闻,等等。
  当然,也有李逵想要知道的西夏的地理,风土,物产等等。
  “我说刚找到个有趣的人,你就心急火燎的找我。”
  苏逊嫌弃道:“人杰,你啥都好,就是有些趣味太过无聊。西夏梁后虽是异族,但也是一国之母,岂容玷污?”
  “狄夷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我没把他们当人。”
  “哎,人杰,我不是说你,西夏的俘虏,能说我朝官话的俘虏,除了背叛之徒,其他可都是西夏权贵子弟,他们去东京说不定还能捞到一官半职。你今日羞辱他们,明日同朝为官,只要有些闲言碎语,就足够你吃一壶的道理。”
  苏逊和李逵打交道多了,知道李逵性格怪异,总是喜欢听些个小道消息。
  说好听点是好奇心重,说难听点就是搬弄是非之徒。
  这名声要是传出去了,他朋友立马能少一半。
  突然,李逵靠近苏逊低声问:“师叔,你叫大伯称呼什么?”
  “大伯?”
  “章公。”
  苏逊立马脸色红了,对李逵咬牙切齿道:“滚蛋。”
  说完,有点紧张的捂着嘴,他可不是那种随口说粗话的人,可是和李逵在一切,忍不住就会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说起来苏逊和章楶还是亲戚,苏逊的岳父叫黄寔,黄寔的娘舅是章惇,然后章楶和章惇是族兄。算起来苏逊应该叫章楶舅姥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7/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