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5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2/913

  他也不打算装出悲天悯人的样子,反正装出来,装出来也不像。只是装出憨厚的诚恳样子,痛心道:“有道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臣以为,官员没有做好,不是他做不好,而是没有机会做好。臣以为,狄安虽有错,但他恩荫官是父辈为大宋的立功之恩典,如此剥夺,让祖宗蒙羞。有道是,知耻而后勇。想必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他定然会对朝廷感激涕零,重新做人。”
  赵煦看了一眼李逵,觉得李逵不是什么滥好人,可又摸不准李逵的心思问:“李卿可有建议?”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臣不认为狄安一定不是心无朝廷百姓,而是一时糊涂。如今延安府半个州府被西夏兵祸席卷,各处需要修缮堡垒城寨无数,正是需要用人之际。而狄安在延安府任职三年有余,对延安府熟悉。恳请陛下给狄安一个机会,一个向朝廷表明忠心的机会。”
  “机会在哪里?”
  “平戎寨在兵祸中被毁,需要一个寨主,一个税监。臣举荐狄安担任平戎寨税监。”
  丝——
  就连章惇也倒吸一口冷气,李逵这厮的心思真够歹毒的。平日里不招惹他没事,一旦招惹了他,真是往死里祸害。
  平戎寨税监,都是边境的兵寨堡垒,哪里用得上什么税监?
  而且平戎寨就在西北边塞,西夏进攻的必经之路。这地方做官,不就是逼着狄安去送死吗?
  但在大义上李逵又站住了脚,还不能说他阴险。这是李逵给狄安一个表现他勇气的机会。要是狄安在场,不仅不能破口大骂,还要感谢李逵给他洗刷自己身上污点的机会。
  一个小小的九品官,皇帝怎么会在心上,不痛不痒的点头道:“准了!”
  李逵一通乱拳之下,第一个麻烦顺利解决。
  大义。
  对于文官来说,这玩意真的太好用了。就算是天大的麻烦,只要抓住了大义,对于文官来说,就能为所欲为。
  不过接下来的麻烦对李逵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
  战场杀俘。
  这怎么都和大义不搭边,甚至还会被贴上残暴的标签。
  好在李逵是文官,不是武将,还不至于被文官们排队过来踩一脚的倒霉相。
  对武将来说,只要拥有足够重要的功劳,也能让他为所欲为。
  当年狄青为什么会被文彦博欺负,连带着后来朝堂上资历很浅的文官,都要去狄青的脑袋上踩一脚?
  按理说,狄青的功劳已经很大了,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在仁宗一朝之中,没有哪个朝廷重臣敢说自己的功劳比狄青要大,功绩要高。但狄青还是被冷落,嘲讽,甚至排挤。归根结底身份是一方面,如果他不是配军出身,而是出自将门,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羞辱和烦恼了。
  可惜,他不是。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他的功劳不够。
  或许这么说有些苛刻,狄青的功劳不大吗?
  狄青的功劳,在对西夏作战之中,他不是主帅。大宋的规矩,武将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主帅,所以他即便征战多年,杀敌无数,但却没法让文臣们真正的信服。即便狄青在西军之中作战勇猛,但大宋也最多不过是扭转了好水川一战大败之后的颓势,距离灭西夏还差得远呢?
  如果狄青带兵灭了西夏,文彦博估计也不敢对狄青如此轻慢了。
  他最大的功绩是平定侬智高叛乱。可侬智高叛乱在两广,对于大宋来说,这地方算是犄角旮旯的穷乡僻壤,即便平定了叛乱,在朝堂上也不过是个武将的本分,而不是让皇帝破坏制度的理由。
  而且仁宗抬举狄青,一方面不排除仁宗真的喜欢狄青。另外一方面,是深层次的原因,仁宗皇帝也发现了,大宋的军队越来越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成为军中将士的榜样,而狄青这个从小兵,一步步成为大将军的帅才就成了仁宗皇帝树立的典型。
  但恐怕让他也没有想到的是,仁宗破坏了武将不入枢密院的规矩,导致文臣们的反应异常激烈。
  可要是狄青的功绩更大一些呢?
  收服燕云十六州呢?
  那么狄青就可以封王,到时候谁敢上来惹他,大嘴巴子抽上去,皇帝也不会在乎。即便是武将打了文官又如何,一句话怼回去:“尔敢羞辱大宋功臣?”
  足以让人哑口无言。
  这就是功劳太小的原因。说白了,狄青从武将进入枢密院,虽说是做的枢密院副使,但在文官之中,这个官职也是中枢要职,位高权重,自然会引起文官的反感和愤怒。归根结底,还是狄青的功劳没有大到足以让他破坏规矩。
  御史台来刁难李逵的不是别人,正是之前和李逵有过矛盾的张商英,他静静地看李逵在朝堂上闹腾,却不急不缓,等到李逵大胜而归,突然冷笑着走到李逵的面前,问:“李逵,你可承认战场杀俘?”
  “我做了?”
  张商英愣住了,他也被李逵的不按常理做事的风格吓了一跳,战场杀俘乃不祥之兆,你就没有敷衍,否认的打算。
  张商英没想到李逵承认的如此痛快,打乱了他步步为营的打算。
  可胸口燃气的熊熊火焰,却刺痛着他脆弱的神经,尤其是他中进士三十年了,在朝堂上也是老前辈了,可是做官一直运气不好。当年,神宗驾崩之后不久,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谁都知道打压变法派是宣仁太后的意思,朝堂政令也是宣仁太后的决断。
  可当时还在开封被打压当推官的张商英却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上了一道奏折。
  上奏折也就罢了,可其中一句惹出了天大的麻烦。这话也简单,是论语中的话:“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话读书人都知道,出自《论语·学而》,全文是:“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话的大概意思就是,父母不在之后,子孙能够遵守祖辈的志向,才能看出是否是真的孝。
  但张商英这奏章上的很脑残,明面上,赵煦登基之后,赵煦应该遵从神宗皇帝的志向。可是朝堂上决断的是神宗的生母宣仁太后,让当妈的去继承儿子的志向,也只有张商英能够想的出来。至于说什么赵煦当时没有话语权,当初赵煦才十岁,让十岁的孩子决定大宋的未来,真的可以吗?
  不过,如今的张商英学乖了很多,他也找到自己的大义:“我朝以仁爱礼让立国……”
  却没想到,李逵粗暴的打断道:“敢问张大人,知兵乎?如战乎?”
  李逵这话云山雾罩的,开口就问张商英会打仗?上过战场?这不是蛮不讲理吗?张商英怎么可能会打仗?
  张商英愕然,随即怒道:“本官是文官。”
  “章相是文官,有只会千军万马只能,怎么说文官就不能知兵善战?”
  “李逵你什么意思?”
  “没打过仗的人最好不要讨论战争,要不然会害死很多人的,张大人以为如何?”
  郝随远远的盯着李逵的背影,激动的攥紧拳头,心头暗暗给李逵鼓劲:“喷他,碰他,喷死他!”
第494章
心系百姓,奈我何?
  “张大人,我且问大人可有军中经验,可临战场之危?”
  李逵丝毫没有给张商英思考的机会,按照他对张商英的经验和了解,这家伙很快要词穷了。果然,张商英很愤怒,他可是抓过盗贼的人(推官就是干这个事的人),虽说没入军旅之中,但也是见过刀光剑影之辈,并非浪得虚名。
  张商英冷笑起来:“李逵休要混淆视听,你残杀俘虏,于庙堂不详,于社稷不详。”
  “谁告诉你的?”
  张商英刚想好反击,又被李逵打断。要不是看李逵人高马大,他一个糟老头子动手太吃亏,说不定就冲上去给李逵点颜色瞧瞧。
  “杀俘之后,以后战场上还有异族敢投降,必与我大军死战,不知道少多将士要惨死。”
  这话说的很不走心,大宋的军队能抗住北方异族的进攻已经很不错了,还想要俘虏,你想多了吧?
  “你是异族吗,蛮夷心里怎么想,张大人如何得知的?”
  “嗤嗤——”
  连张商英都听到边上的笑声,老脸顿时一红,气喘如牛的怒目盯着李逵。李逵也就纳闷了,张商英这家伙根本就不适合做御史,也不知道谁将他安插在台谏的,还让他出任如此重要的左司谏。在台谏官之中,也算是中高级官员了。
  要是换个人和李逵对峙,李逵还真不见得能够轻松应对,毕竟,御史台的人也不是吃素的。
  但是张商英?
  李逵觉得欺负他没商量。
  这货脑子总是不在线上,总是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来。明明是跟着李清臣和杨畏的小弟,这会儿竟然跑去给曾布摇旗呐喊。而朝堂上都知道,曾布已经和李清臣闹翻了,也就他没看出来,曾布都已经不和李清臣说话了吗?当然杨畏更不堪,这家伙在元祐时期高官厚禄在京城享福,能够在宣仁太执政期间做二三品的京官,而且还是职位重要的吏部尚书,肯定是给保守派递上了投名状。
  可是……
  在皇帝亲政不久,章惇从地方上被召回后,杨畏就让亲信跑到章惇跟前说了一句话:“畏迹在元佑,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这种话,也就是杨畏说的出口。意思很好理解,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在保守派之中,就是为了给章惇做卧底。
  章惇这个人吧?
  缺点很多,但是面对对方投降,还投降的如此彻底,顿时没了脾气。如果遇到个死硬分子,章惇自然是打起百倍精神和对方死磕。可遇到臭狗屎,他就没有踩一脚的心思了,怕鞋脏。这也是为什么杨畏明明是墙头草,章惇还会用他的原因。
  此时朝堂上,变法派闹来闹去,实际上是因为官职分配不公。
  曾布想要当章惇的继承者,意思很简单,章惇你当宰相过过瘾就行了,过两年让我当。
  章惇能答应吗?
  肯定不能。
  其实李清臣也是这个打算,而且李清臣做派要比曾布更加光明,他就是不爽,明明答应好让我做老二,过几年当老大的,你却给了后辈蔡卞做老二,几个意思?
  而蔡卞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2/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