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5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5/913

  各种各样的办法层出不穷,有提议加沙子和石头;也有提议将火药、木炭;甚至有提议加草药。李逵只要做出选择,将不靠谱的删除,比如说加火药的那个倒霉蛋,被李逵发配去砍柴。不知不觉之间他在工坊已经住了半个月。
  蒸馏的锅已经打造了三套。
  更多的工匠正在打造新的蒸馏锅。
  这天,突然有工匠跑过来告诉李逵:“大人,二号锅的煤油出油的速度快了很多。”
  “带我去看看。”
  李逵趴在收集没有的缸边上,看着从管子里漏出来的煤油,如同涓涓细流一般滴滴答答的往下淌。相比其他的蒸锅,速度快了不是一星半点。李逵好奇道:“这锅添加了什么佐料?”
  “石灰,加入了生石灰之后,感觉一下子就快了起来。”
  “谁想出来的法子?”
  “小人的小舅子,袁金。”
  “赏一千贯。”
  “谢大人恩赏。”
  不久之后,李逵身边就趴着个脸上刺着字的年轻人,如同捣蒜般的磕头感谢。而李逵盯着蒸馏口的流淌速度,将一个小碗放在下面,很快就满了。李逵估摸着,按照这个速度下去,最多三个时辰,这锅中的石油就会差不多被榨干。三四十斤的火油就能提炼出来,而消耗的石油大概在一石左右,很浪费,这也是无奈的结果。
  毕竟炼油很复杂,李逵能靠着乱撞就撞出一条路子来,就已经是莫大的运气了。
  半个时辰之后,李逵出现在了府衙,对范纯仁躬身道:“老大人,幸不辱命,我们成功了。”
  “好,好!”
  “先是雪花盐,现在是火油。”范纯仁突然贼兮兮的压低声音对李逵问道:“人杰,你是丹家吧?”
  “丹家?”
  李逵愣住了,炼丹和科学有什么联系?他反驳道:“大人,这是科学。”
  “别整我听不懂的话,我懂,法不轻传,我就是想问问,老夫这把年纪,还有机会入门吗?”
  李逵哑然,他发现自己好像被误解了,难道科学真的要死在大宋了吗?
第571章
李大善人
  “好吧,老伯,我摊牌了,其实我是青云门弃徒。”
  李逵一副无可奈何被戳穿的无赖相,可是没等他装完,范纯仁的口水差点喷了他一脸。
  “我呸!”
  “你这小子说话不实在,欺负老夫不懂丹道?天下哪里有什么青云门?你要说太一,终南,我还或许会相信些。跟老夫玩这套,老夫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饭都要多。”
  说完,范纯仁不免心虚了起来。他老人家虽然比李逵大了四十来岁,但真没胆气觉得他真的吃的盐比李逵吃的米饭还要多。别人家的小子,吃饭也最多两碗,李逵这厮心情好能吃两锅,还不是那种很小的锅,得足够几个人吃的饭才行。这哪里是个丹门的童子,这是个行走的饭桶啊!要是老范家有这样的仆人,早被他老人家个辞了。
  为了转移话题,范纯仁觉得用苏轼这座挡箭牌很好用:“你小子别和我打马虎眼,你师祖当年也痴迷丹道,你以为老夫不知道吗?说不定他将丹书传给你了呢?再说了,老夫曾经也对丹道感兴趣,只不过后来出了点意外。”
  “什么意外?”
  李逵好奇地伸长了脖子,等着范纯仁老爷子的解惑。没想到范纯仁也痴迷过丹道,难不成修仙才是读书人的本性?
  范纯仁抬起手捋着下巴上的胡子,尴尬道:“家父没给我钱。”
  炼丹很费钱,多少皇帝都因为炼丹背上了昏君的骂名,想想老范家的家风,范仲淹能看着儿子走上纨绔子弟的道路吗?他家连吃肉都紧巴巴的抠抠搜搜,更不要说自家儿子动不动就要败家了。可不会惯着他。
  只要范纯仁敢败家,他就恨得下心打断范纯仁的腿。更倒霉的是,范纯仁其实一直跟在范仲淹身边,直到范仲淹病故丁忧之后,才开始做官。他的青年时期,一直活在父亲的阴影里。尤其是勤俭持家,更是被硬逼成了习惯。
  李逵露出了解的表情,对范纯仁同情道:“丹道确实太花钱了,普通的殷实人家痴迷此道,用不了一两年就会家道中落。老伯你说我师祖也痴迷过丹道。可是为何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他老人家说起呢?”
  “因为没钱啊!炼丹很花钱的,你师祖的家底根本就承担不起。好在后来他弃暗投明开始琢磨医术,省了不少。”
  范纯仁扼腕叹息,眉宇间都是落寞的回忆。他既然曾经痴迷过,肯定相信炼丹的神奇。在他看来,李逵将天地间无用的东西,通过烈火煮炼,这肯定是丹道的路数,要不然解释不通。
  可惜李逵打死也不认自己是丹道,解释道:“不过老伯,你肯定是误会小子了。小子的办法不是丹道,而是技艺。雪花盐是如此,火油也是如此。”
  “小子,你骗鬼呢?你说说雪花盐是怎么弄出来的?我可知道,最廉价的海盐,二十来文一斤,却被你卖到了五贯一斤,但凡不是黑心黑肺的奸商,绝对不敢如此贪婪。变废为宝,凝炼天地之术,这不是丹道是什么?”范纯仁顿了顿,继续道:“还有现在的火油,这黑油不过是寻常粗鄙之物,可是经你手之后,身价十倍。而且以前黑油根本就没有人用,最多制墨而已。但效果也不好,比不上上好的松墨。谁也不知道的炮制方法,在你手里却轻而易举,你觉得老夫会相信是运气使然?”
  “可这是真的啊!”李逵死不承认,他可不想披上鬼神的外衣,那他成什么了?
  李大神?
  还是兜率宫里的童子?
  反正,他就是个凡人,不想被人误解。
  范纯仁见状,也知道李逵这厮是死不承认了,心中哀叹,少年时期的梦想又破灭了。
  至于丹道,他家倒不是没钱,而是抠门,根本就舍不得购买昂贵的材料炼丹。当然,苏轼放弃,是因为真的穷。
  其实,也怪不得范纯仁,而是丹道的验证炼丹方法,和李逵提炼火油的方法在文人术士的眼中都差不多。
  就是一个字——炖。
  这可能是华夏最为古老的化学提炼方法了,很多提炼矿藏的办法都是从炼丹师手中研究出来的。只不过得到成果的机会太偶然,偶然到所有炼丹师都解释不清,只能引入玄学,加上星辰,风水等外衣,让人一接触就有种高端到无法呼吸的窒息感。
  火油的提炼已经走上了正轨。
  那么销售也将被提上日程。
  按照范纯仁的想法,应该卖到京城去,理由很简单,大宋的有钱人多,但是有钱人最多的还是京城,火油定价百文以上,京城至少有一半的住户能考虑购买。如果降低到五十文,那么京城至少有七八成住户会采购。
  这天,负责制作油灯的孙掌柜带着他手下的匠师,押运着头一批制造出来的样品一百个油灯抵达了延安府。
  “样品带来了吗?”
  孙掌柜愣了愣,随即让随从将样品带了出来。孙掌柜是耀州当地窑之中的领军人物,曾经他家的窑厂还做过贡品,成为西北第一家御窑厂。他家的窑日夜不熄火,光窑工就数百人。但瓷器这种器物,中端和低端的瓷器都买不上高价,只有精品才能卖上高价。主要是因为一来不方便运输,二来,耀州的窑口能在永兴军路称王称霸,那是因为耀州这个地方从唐朝就是关中著名的瓷器生产地。而随着大宋将都城定在东京汴梁之后,远离京城的耀州窑被越来越冷落。
  在如今的北宋,耀州窑的高端瓷快连函谷关都走不出去了。
  中原的瓷器窑口要比耀州窑的出产更精美,而且距离大宋最重要的消费城池近。而精品,甚至极品的贡瓷,加上几年来汝窑和钧窑发展迅猛,越来越受到士大夫的追捧,耀州窑的订单近乎在京城绝迹。长此以往,耀州窑六大名窑的地位就不保,精品瓷器的销量越来越少。
  如今的耀州部分窑口,只能靠着普通的百姓日常器皿勉强给人一种生意红红火火的假象,实际上已经沦落为挣辛苦钱的地步。即便是福建、浙江的瓷窑,也因为海贸的关系,要比耀州窑的日子好过很多。
  因为常年失高端市场的孙掌柜,一听说李逵,将雪花盐卖出天价的李逵,顿时就动了心思。
  带上最一流的工匠,将李逵送来的图纸吃透之后,不停的优化,然后连夜赶制,终于第一批制作出来的油灯赶上了火油售卖的前夕。
  他为什么会对李逵如此重视?
  因为李逵当初的极品雪花盐用的盐罐是汝窑。
  那种看一眼盐罐就会感觉很贵恨上档次的样子。
  他甚至期待,只要搭上了李逵这条线,他的油灯也能卖出天价。所以,他这一批带来的油灯,工艺上精益求精,一个个都是他窑厂最好工匠的最好手艺制作出来的精品。
  “大人,你看这个黑白釉的油灯,别的不敢夸,就黑白釉的瓷器,在大宋,耀州说第一,没人敢说第二。我们玉华宫窑厂,可是耀州当地给大内进贡的窑厂,自然就是天下第一。”孙掌柜吹嘘自家的窑厂简直就是不遗余力,当然天下第一的名头肯定是自封的。
  “磁州窑也不错,好像去年宫里头采购了一匹磁州窑。我在秘书省就见过不少,磁州窑的水盂,笔洗,梅瓶,其黑釉留白给人印象深刻。”李逵认为孙掌柜是在吹牛,有道是打人不打脸,孙掌柜凑上来就被李逵拆穿了底细,顿时有点下不来台。
  “孙掌柜,这下露相了吧?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就不用哪些蒙外行的手段了。”边上的郝随虽说已经离开了皇宫,但是宫廷采买,对他来说熟门熟路。他也打着小算盘,想将油灯送去皇宫。
  耀州窑和磁州窑,虽然一个西北,一个在河北。但是在瓷器的精美程度上,磁州窑更注重精品的制作。在大宋,磁州窑的口碑更好。
  当然,耀州窑也不差。
  可惜,耀州窑自从神宗皇帝之后,就再也拿不到宫中贡品的订单了,至今已经足足快十五年了。没有了贡瓷的名头,即便耀州窑中的龙头老大,玉华宫窑厂也开始没落了起来。御窑厂的名头,也只能在当地喊两句,要是去了中原,同行能讲不屑的口水吐他脸上。
  孙掌柜尴尬地讪笑了起来,自家知道自家事。耀州窑在精品上,已经不如磁州窑。更无法和禹州的钧瓷、汝州的汝窑相提并论。但要是在西北,耀州窑号称第一,一点问题都没有。他来,主要是为了巴结李逵,琢磨着要是运气好,能够将耀州窑再一次带去东京汴梁的皇宫,成为贡品,恢复御窑厂的名头。
  如果有了御窑厂的名头,耀州窑的精品瓷器就能在中原卖上高价了。
  “大人请看,此器造型古朴雅致,却给人以浑厚感。而青柚的色彩,我们加上了缠枝莲、牡丹、菊花等等图案。当然了,相比当年大人售卖的雪花盐的宝罐,还有略显不足。但就这批油灯的质量和品相,我等以为京城富足人家用起来有面子,权贵也不会嫌弃……”
  “等等,你做这么好,这油灯卖什么价?”
  李逵认为孙掌柜有点舍本逐末了,当初雪花盐那是为了蒙人……不对,是为了给予足够的消费满足感。
  再说了,雪花盐本来就是小众的商品,只有权贵土财能天天吃得起。这也是为什么雪花盐的罐子会在东京汴梁的任何一个普通人家内找到。但要是打开盐罐机会发现,里面存放的根本就不是什么雪花盐,而是价格相差几十倍的海盐。
  不得不说,雪花盐的盐罐,成了东京汴梁,乃至整个大宋百姓装自家日子蒸蒸日上的道具。根本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
  当然,汝窑的盐罐,甭管里面放什么,看着就价值不菲的高端,让人忍不住想要买下来。
  这也是当初和曹家合作之后,曹家人运作的手段。一开始,雪花盐的包装,就盐罐这一层,根本就无法和汝窑相提并论。
  孙掌柜很尴尬,李逵的做派,根本就不像是大宋官员的日常,连吹响吹捧的路数都省了。着实让人难以防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5/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