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6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9/913

  当然,但是有些人的功绩是说什么也无法抹杀的。比如说种建中,他继章楶之后,带兵攻打西夏最为成功的主帅,这总该没有疑问吧?
  总不至于把这些功劳都放在童贯的头上吧?
  且不说童贯带兵打仗有多么不靠谱,就是军中的威信,他能竖起来吗?
  种建中迟疑的放下了手中的毛笔,他觉得李逵魔怔了,非要盯着自己。但他同时也从李逵的话中听出了不一样的东西。李逵要将他一手带出来的飞廉军交到他的手上。对于这份信任,种建中心头暖洋洋的有点感动。恐怕这才是李逵缠着他真正目的。但问题是,从没有带兵打仗的种建中根本就不相信自己能带好这支大宋数一数二的精锐。
  他不得不推心置腹道:“人杰,哥哥谢谢你的美意,但真不成啊!就像是我去参加制科,是去自取其辱一样。让我带兵打仗,万一一败涂地,可会害死很多人。到时候你岂不是要后悔识人不明?你要是不放心这支军队,可以托付给赵尚,余庆,王允之诸位知州,他们虽说是文官,但在西北施政多年,多少会点兵,至少不会让飞廉军陷入绝境。”
  李逵能看得上这些人?
  当即横眉怒目道:“他们也配?”
  种建中很忧愁,他一方面感觉自己被李逵看重,有点小骄傲。尤其是李逵想要将飞廉军托付给他的那一刻,他对李逵的所有不满都烟消云散了。好朋友才做这样的事。可问题是,你靠谱点,怎么就盯着爷们不放,咱可是连战场都没有上过。
  种建中之前一直在做文官,就连在西北做官,也只是秦凤路做过一年半载的提举常平使而已,还因为反对蔡京的市易法,以反对变法的由头,而被撸了。他实在对李逵没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对李逵道:“人杰,你去,我舍命陪君子,也跟你去!”
  李逵蓦然,豁开大嘴不知道说什么好,他竟然被碰瓷了?
  不带这样的啊!
第584章
大王莫慌
  李逵能让种建中碰瓷?
  他不碰别人已经不错了。
  在之前还是和颜悦色的李逵,一下子仿佛变了张脸似的,根本就不给种建中机会。摇头晃脑,哼着小曲就离开了衙门。他想要让种建中去秦凤路,主要是对付河湟之地的青塘人,种建中足够了。真要是对付不了,绝对愧对他名将的名头。
  可种建中却想要拉着自己一起去?
  如今的李逵已经瞧大不上青塘了,就这么几个部落,还见天窝里斗,能有多大的威胁?这样的对手也配让李逵出手?
  “我站在城楼,观山景……”
  种建中怔怔地看着李逵消失的背影,嘴角露出得意的笑容。心说:原来你也不想去!
  当然,种建中也觉得李逵很奇怪。总是说些奇怪的话,但他认为这应该是进士学霸们的情趣,他这样的学渣这辈子恐怕都理解不了。至于说李逵唱的曲子,大宋还真没有。《空城计》出现的比较晚,李逵也就来来回回的会这么两句。
  其实他也想唱:“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就让我用一生等待。”可这样会被人误会成很不正经。
  至于这个时代的戏曲并不是说没有,还挺多,但不符合他的风格,有点像是后世的花鼓戏,但唱词基本上都是才子佳人的桥段,他唱那段都不合适。说他是才子吧?看着不太像。说他是佳人吧,这得眼瞎成什么样?
  蛊惑种建中不成,李逵决定缓一缓。
  之后的日子,李逵时不时视察一下延安府的新产业,炼油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的红火,所到之处,李逵总能听到对他赞不绝口的溢美之词。
  反而为延安府做了很多事的种建中却在百姓心目中的口碑很差,因为他总是摊派徭役,修城墙,修瓮城,修堡寨,劳累且不说,还得破财,一点安生日子都不给的狗官。
  啥都没干,整日游手好闲的李逵,却成了百姓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
  这都是命。
  种建中擦干了忍辱负重的眼泪,再次下达了挖护城河的命令,引起一片民怨。
  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到了春天,天气渐渐的转热了。
  秦凤路的战争随着春天的到来,也渐渐的进入了尾声。只要在边境的士兵和将领们都知道,春天来了,又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草原上的动物们……别以为春播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年之中的头等大事,对于草原牧民来说,熬过了冬天的牛羊需要春天的新鲜青草增加营养,母羊和母牛都要挂上崽。春天,同样是牧民们最为重要的季节。
  站在通往秦州的永宁城面前,他轻叹了一声:“该回去了!”
  可是这声轻叹,更多的不是因为失败,而是不敢。说好了兄弟之邦,为何西夏不帮忙?
  使臣已经发出去三波了,可是西夏竟然什么动静都没有。这让阿里骨大王心里很慌,他又被盟友背叛了。
  青塘人和党项人世代是死仇,可这一切在神宗皇帝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变故。青塘大王唃厮啰生前,大宋和青塘一直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大宋在秦州等地设立榷场,用大宋手里的铁和茶叶,换取青塘人的战马。每年战马的贸易量都在两万匹以上。
  这样的规模,其实已经足够大宋和西夏战争的需要,根本就不用什么保马法之类的手段。同时只要大宋攻打西夏,青塘王也会派兵帮忙攻打西夏,双方合作一度亲密无间。
  可变法派都不这么想,他们不仅仅对想法激进,行动更是激进。恨不得一下子弄出来几十万的战马,好一举荡平西夏境内,永绝后患。
  唃厮啰死后,他的子孙谁也不服谁,都想当大王,开始内讧战乱。当时王安石觉得这是个机会。只要获取了青塘人的战马,大宋的战马将永远也不会缺。
  王韶极力宣扬收服河湟之地的重要性,坚持游说开战,并上《平戎三策》。
  于是,打吧!
  这一打,大宋和青塘一百多年的交情给打没了。青塘自然不是大宋的对手,接连退出了河湟之地。按理说,打下来的土地,需要长期的怀柔和施政,从经济、文教、耕种等各项手段并用,才能牢牢地控制在手中,成为真正的大宋疆域。可大宋的制度不能让王韶这样的封疆大吏一直在秦凤路待着,深怕王韶做大之后,变成尾大不掉之势。王韶入京之后不久,河湟之地的情况急转直下。
  一方面有政策的原因,更多的是强权派的撤离之后,留下了一个不怎么设防的河湟之地。
  之后神宗皇帝驾崩,新君登基,太后摄政。
  大宋已经无力去关心距离东京城两千里外的河湟之地,被赶走的青塘人又来了。占据了青塘之后,他们彻底断绝了与大宋的战马交易,同时和西夏结盟。从此之后,大宋在西北的情况就越来越差了。
  即便青塘和大宋敌对了,对大宋造成的麻烦也并不大。
  至少对大宋来说确实如此,青塘的几次进攻,都被秦凤路给挡住了。挡住的原因很简单,兵力比西夏少,武器比西夏差,甚至连士兵都不能和西夏比。这样的十万人马,会是大宋的威胁吗?
  之后的十年里,大宋也无暇顾及河湟之地。主要是西夏的进攻实在太频繁了,而且一场史无前例的永乐城大败之后,摄政的宣仁太后对西夏有着莫大的恐惧,深怕步儿子神宗的后尘。她是个女人,只想帮驾崩的丈夫、儿子守住大宋的基业,然后等到孙子能够独挡一面的时候,将大宋交给孙子。
  她没想到的是,在她活着的最后两年里,原本乖巧的赵煦,却开始叛逆起来。
  这源于宣仁太后没有让赵煦处理朝政,即便是发表意见也不被采纳。这让虽然年幼,但已经快成年的赵煦非常惶恐和愤怒。惶恐,是因为他竟然是傀儡。愤怒的原因更简单,你们竟敢不把皇帝当皇帝。
  如果说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蔡京骗了青塘人的话。
  更多的是因为西夏和大宋的大败,让青塘王阿里骨紧张了起来。西夏要是顶不住大宋,只占据河湟之地的青塘早晚要死在大宋的手里。已经被霸占过一次了,他对大宋的恐惧难以克制。
  他想要通过展现青塘的实力,让西夏振作起来。
  同时,如果西夏聪明的话,这时候反击,因该收复被大宋占领的几个城池并不难。
  可是他发现,自己竟然一厢情愿了。
  西夏并不是没有做过打算,即便之前刚刚和大宋签订了盟约。撕毁盟约也不是不可以,大宋做过,西夏也做过。别看签订盟约的时候都很隆重,其实双方都没当回事。大宋说到做到,给岁币,开放边境贸易。这是西夏一直在争取的条件。但这次的盟约,对西夏来说是耻辱。因为西夏一下子失去了韦州、龙州、洪州、还有银州四座城池。
  却只得到本来就应该得到的岁币和榷场。
  这样的买卖,说什么都是亏了。
  李秉乾虽说是新君,但他也不敢自作主张,主持了他登基以来的最大一次朝会,商讨如何应对这次机会。当然,他说是机会,其实自己已经认定了是坑。
  米擒光,花刺礳等大臣也相继表示,自己的军队只要不面对李逵,胜负可期。
  至于为何这么说,主要是李逵在西夏军队中的名气太响了,甚至士兵只要知道对面的是李逵,就腿肚子打颤。
  这样的军心,怎么可能去和大宋征战?
  至于青塘吐蕃,反正关系也一般。西夏最多损失一些外在的收入。可青塘能给西夏的商品,西夏都不稀罕。可是西夏去要将本国冶炼的为数不多的铁贩卖给青塘人。这笔买卖,做不做对西夏的意义并不大。李秉乾更倾向于西夏西进。
  甭管最后是否会放弃河套之地,至少不能让国都距离大宋这么近了。
  要不然,常年征战,西夏只会越来越弱小,真到了连青塘人都可以欺负他们的时候,李秉乾不敢想象,党项人是否还有生存之地。
  等到青塘王最后一次派遣的使臣消息,李秉乾彻底将此事忘记。
  死道友,还是死贫道,这个选择他还是不难下的。
  西安州,童贯接到了青塘退兵的消息。他终于可以安心好好睡一觉了,整整三个月的守城,对他来说绝对是煎熬。
  为了协防,他不得不将军队布置在和德顺军遥相呼应的西安州。放弃了原本打算死守的兰州。这样的仗,连他这个不怎么会打仗的宦官都觉得憋屈,更不要说秦凤路的禁军将领们了。一切的怒火都指向了始作俑者蔡京。
  一封封愤怒的奏章发往了京城。
  即便是忌惮于蔡京兄弟蔡卞的童贯也不甘人后,也接连给皇帝上了秘折。可惜,蔡京是什么人,他来秦凤路之前,可是户部尚书。是章惇的钱袋子,玩弄手段敛财的本事,朝堂无人能及。做账,他是专业的。自从学会了李逵的借贷记账法,更是把账本做的天衣无缝。账目查找不出问题,贬谪自然说不过去。
  再说了,朝廷本来就有意收服河湟之地,只不过让蔡京顺手将收服河湟之地的日程提前了。
  蔡京被调走了,河东路,河北两路,还有西北就不用想了。至于京城也回不去,蔡京太危险,这个人要是去了京城,对于保守派来说,太不利了。多半也会去地方上,做一路的转运使之类的官。
  但秦凤路的烂摊子需要有人收拾。
  这个人很快就被找到了,章惇的死对头安焘。
  章惇不是没有想过别人,比如说苏辙。可惜老谋深算的苏辙不上当,他根本就不会打仗。唯一的一次统领大军的机会,是护送神宗皇帝的棺椁下葬。还立功了,这让人哪儿说理去?经历过才知道打仗是如何的凶险,被西夏猛攻的那段日子,他整宿整宿的难以入睡。一闭眼,就会做稀奇古怪的梦。比如说,万一破城了,他用麻绳上吊好,还是用白绫?
  安焘没办法,谁让他和李清臣同气连枝和章惇不对付?
  而且安焘也没有理由退缩,毕竟他是枢密院的二把手。他要说不会不打仗,有点说不过去,硬着头皮也要上。要是让章惇找到了由头,从枢密院调走,然后在六部里弄个闲散的尚书,他后悔都来不及。被皇帝任命的那一刻,安焘很慌。
  但慌乱之中,还算有点清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9/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