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6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5/913

  不是不想有,而是不敢有。
  他此时虽表现出研究战报的状态,实际上,刘延年脑子里就存着一个念头。安焘想要他做什么?
  扶持李逵?
  还是给安焘带来更大的功勋?
  后者不太实用,安焘并不需要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他已经走到了文官可以问鼎的最高层次之一,虽说比枢密使差一级,比副相也有说不如,但除了朝堂上这几人之外,就得数他了。他还有什么渴求去追逐功勋?
  想来想去就一条,辅佐李逵。至于李逵是安焘看好的后辈,还是安焘流落在外的私生子,这些都不是刘延年考虑的问题。他只要让安焘高兴了,他就不会太倒霉。
  “使相,末将全凭安大人差遣。”
  刘延年表态,安焘有点诧异。从风评上来说,刘延年不是那种容易低头的人,他不会阳奉阴违吧?再说,他差遣刘延年,他想让他干啥了?
  安焘不动声色,抬手一指道:“刘将军能这么想,老夫甚慰。如今出兵尚早,不如你说说,如何处置青塘之战?”
  “调兵,不遗余力的调兵。使相,此战机会已经到来,一旦犹豫,对于我秦凤路来说就被动了。另外,李逵率领的飞廉军也可能被拖入困境之中。为今之计,只能给环庆路的章学士,鄜延路范学士求援,立足此战定乾坤。”
  刘延年对战报其实存疑虑,但他也明白,态度很重要。
  他可以和蔡京对着来,主要是蔡京那他没把法,但同时,他也拿蔡京没办法。
  可是安焘,算了,这可不是省油的灯,而是一把闸刀,随时随地都能从他头顶落下来。
  安焘宽慰的点点头道:“老夫也是这么想的,老夫另外问你,你对李逵如何看待?”
  来了!
  终于来了。
  安焘果然要扶持李逵。
  刘延年心头委屈,他可是堂堂宣抚副使,难道真的要听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差遣?好吧,刘延年觉得能屈能伸是个优点来着,他果断将脑子里不和谐的东西甩掉,表情诚恳地对安焘保证道:“李逵能文能武,而且还是奇才,不管是领兵作战,还是治理地方,都是大宋能臣。末将虽然征战沙场二十载,就其武功来说,不及李逵十分之一,实在汗颜,此战必以李逵为主。”
  安焘吃惊的打量着刘延年,毕竟让一个老将承认一个文官在带兵打仗上比他优秀,真的很难。
  安焘从来没有想过让李逵主导这场战争,一来,李逵这厮很不好控制,容易失控。二来,秦凤路也不是没有能将,刘延年跟过王韶,也跟过章楶,能力绝对是上上之选。可是他竟然觉得李逵比他更优秀,既然有更好的,为什么不用?
  安焘连客气的心思都没有,直接点头应允道:“刘将军且去青塘,老夫会和其他几路商讨借兵事宜,物资粮草一盖不用担心。”
  “末将这就去准备。”
  刘延年走出官舍,摸着狂跳不止的心头,暗道:“好险。”
  安焘自从来了秦凤路,搞倒了蔡京不说,连带着秦凤路的禁军也被安焘清理不少。这些都是刘延年的部下,他不会没有一点触动。
  尤其是,安焘还带了种建中和李逵抵达秦凤路,给刘延年的感觉就像是要被架空似得。
  好在虚惊一场,他安全过关。
  过关之后,他才想到李逵。
  飞廉军打下兰州也没多久,怎么一下子就去了青塘城?
  谁都知道,青唐城不好打。
  再说李逵围困青塘城,他到底如何做到的?
  刘延年带领两万大军从秦州出发之后,安焘也派人去了京兆府。
  他需要为前线的军队筹备更多的粮草和军械,好在章楶和范纯仁都不是藏私之人,对于秦凤路的要求,有求必应。
  忙碌之中,安焘有时候也会生气,他不知不觉竟然被李逵牵着鼻子走了。
第605章
中兴之像
  得到了李逵兵围青塘城的消息之后,整个西北都行动了起来。
  相比西北,京城得到消息要晚了四五天。
  驿站快马将消息送到京城之后,都事堂的章惇觉得奇怪和怀疑,枢密院的李清臣却选择了相信。毕竟这是枢密院的功劳,是可以将都事堂糊一脸的功绩。
  就是有一个问题,李逵手里满打满算就万把人,怎么围的青塘城?
  章惇这些日子在都事堂一脸的凝重,他发现让安焘去秦凤路根本就是个错误,刚上任就将蔡京的罪责坐实了,这且不算,还有更让他恼火的是,安焘不仅没有收手,还对青塘发起了进攻。
  这让一直对权力非常在意的章惇,有种被人偷走了传家宝的愤恨。万一李逵真的在当年打下了青唐城,那么对章惇来说,无疑是个大麻烦。他好不容易伸到枢密院的爪子,就要被剁掉。
  别看章惇表面上果断,但在权力分配上,他一直非常犹豫。
  更让他难受的是,李清臣最近抖了起来。
  只是宫里头的小皇帝还没有表态,让章惇有了缓和的机会。他急忙派人去环庆路和章楶联系,希望得到更真实可靠的消息。
  可没等他派遣的人出京城,皇帝召见的宦官就在他府邸外等候。
  垂拱殿。
  空旷的大殿里只有小皇帝赵煦来回走动的影子,还有大殿四周,如同木头人一般站班的宦官和武士。口中来来回回嘟哝着:“人杰太可靠了,早知如此好用,当初就该点他状元,送他去西北当知州!”
  郝随在边上一句话也不敢说,点了状元去西北,这是发配好不好?
  大宋的状元,谁去西北当官了?
  赵煦很年轻,正因为年轻,就会有年轻人耐不住性子的毛病。当然,在宣仁太后的教育下,小皇帝赵煦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他能够适当的影藏自己的想法,甚至在老奸巨猾的朝臣面前,也难以让人辨别。
  但这是普通情况。
  赵煦之所以将自己亲政之后的第一个年号定为‘绍圣’,绍,继也;圣,先帝神宗。他将自己亲政的第一个年号定为绍圣就是要昭告天下,他要继续神宗未完成的事业。而神宗的事业分为两个,其中一个是变法,另外一个就是收复河湟之地。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名义上成功,实际上也失败了。
  其实在神宗时代,河湟之地虽然被纳入大宋版图。
  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归入大宋版图。王韶当年只有将唃厮啰的赞普,也就是国主瞎征俘虏,但是瞎征虽贵为国主,但是控制的地区和人口都有限。青塘唃厮啰中实力最大的恰恰不是国主瞎征,而是另外一个人董毡。
  而且大宋打下来的领土,大部分都是从西夏人手里攻打下来的,而不是从青塘人手中抢过来的。
  所以,当大宋将势力深入到了河湟之地的腹地之后,青塘的反抗也就激烈了起来。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董毡联合西夏抗拒大宋。
  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大宋虽然驻军青塘,但实际上,不仅没有完成吞并河湟之地,反而要耗费大量的兵力在秦凤路,用来控制打下来的草原。
  这也给后来丢掉河湟之地埋下了伏笔。
  尤其是,王韶收复河湟之地,不仅没有给大宋的军队实力增加多少,战马更是无从可见,反而是耗费了巨大的军费,被拖住在河湟之地。也成了保守派攻讦变法的一个方面。因为王韶鼓动神宗皇帝收复河湟之地,王安石是鼎力支持的。
  可即便这样,收复河湟之地也被赵煦认为他父皇最大的功绩之一。毕竟神宗皇帝虽然推行变法,但是连他自己都承认了失败,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收服河湟之地,无疑成了神宗这辈子唯一的遮羞布。毕竟开疆拓土的功劳,在历朝历代,只要不是开国皇帝,都能算是中兴之主。
  这是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个很高的评价。
  而赵煦亲政之后,第一个目标其实并不是西夏,而是青塘。
  他亲政之初,就被西夏的进攻差点吓傻,要不是李逵在金明寨首战告捷,紧接着去了西夏将李秉乾扶上了国主之位,并且发动了西夏国内的政变,大宋要在西夏这头死耗着,不知道要到要消耗到何年马月。毕竟,大宋和西夏从仁宗时期就开始征战,打了几十年,不仅没有长进,反而屡次被西夏羞辱。加上青塘和西夏结盟,大宋在西北往往不能松开手脚的大干一场。
  好在有了李逵,才让这一切湮灭在了萌芽之中。
  这才让大宋喘了一口气。
  让赵煦想不到的是,仅仅一年之后,青塘进攻了。虽说青塘对大宋的威胁无法和西夏相比,但秦凤路的兵马也难以招架。
  仅仅是一个安焘,加上个李逵,才去了秦凤路才几天,就给他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青塘城被围?
  之前没多久,青塘的兵马还围困过秦州。一转眼,青塘的老巢被围困了,这还真的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可消息是李逵传来的,还有童贯的证明,赵煦不会怀疑童贯有胆子敢来骗他。
  那么消息一定是真的。
  他没有想到,自己距离他父皇神宗皇帝的丰功伟绩,仅差一步之遥了。这能让他安定下来?
  他甚至已经准备了一整套的办法,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只要把青塘打下来,任何损失和代价赵煦都愿意承担。
  “臣章惇拜见官家!”
  “臣等拜见官家。”
  “诸爱卿平身!”赵煦难掩脸上的兴奋,看向章惇的时候,目光中就表达了一个意思,都事堂要配合。
  可是章惇却仿佛故意唱反调似的,开口就对军情的怀疑:“官家,臣以为此时需要从长计议。飞廉军虽善战,但还不足以仅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能接连收复失地,并且围困青塘城。臣以为,等战报送到京城之后,再做打算。”
  “这是真的,毋庸置疑,朕只想知道,都事堂准备如何支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5/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