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7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8/913

  赵煦继续道:“另外,李卿火器何时候才堪大用?我大宋禁军再不整顿,恐怕要出大乱子了。”
  “陛下,臣正在全力督办。只是火器即便造出来,也需要人使用。臣可没有编练新军之权。”李逵为难道。
  解决这个问题简单,赵煦当即让郝随叫来韩德勤:“李卿,你要人找韩卿,朕允你便宜行事。”
  “来啊,将朕的金牌拿来一面,给李卿。”
  赵煦也是下血本了。相比辽人难下的恐惧,给李逵一面金牌不算什么。
  李逵这才领命而去。
  三天之后,大朝会。
  章惇启奏皇帝:“理学二程蛊惑士林,导致两京城书院学生、太学生数千人盲从。臣请陛下降下旨意,禁播理学。”
  “准!”
  皇帝点头应允。这都是事先说好的,赵煦自然清楚。
  这时候,蔡卞出班,将一份周折递举过头顶,高声道:“臣奏请陛下,司马光擅改先帝政令,诋毁先帝,目君无上,元祐一党无不是其党羽,臣请陛下治罪其党,重振国法之威。”
  赵煦傻眼了,他不知道蔡卞怎么突然对司马光又要弹劾了。
  而章惇在边上,已经脸色铁青。
  蔡卞并没有听他的劝告,公然挑起党争。
  他该怎么办?
  按照原先的计划捶死二程?还是捏着鼻子认下这份奏章?
第699章
宰相被绑架了
  很难想象,对章惇背刺的这个人竟然是蔡卞。
  而蔡卞一直都是章惇的副手,甚至没有任何官职和权势的要求,任劳任怨,为章惇的一切决定付出。
  这样的人会叛变,这让章惇的心情非常沉重。
  朝堂,就是朝堂。
  不是依靠感情维系的地方。
  此时蔡卞正在和皇帝对答。蔡卞不像元丰、元祐时期的御史们,弹劾官员仅仅是用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而司马光无君无父的证据是确凿的,而且几乎所有朝臣都知道,这是司马光泄私愤的行为。
  这就是二十多年前,发生在京东东路登州的阿云案。
  案件很简单,阿云是个可怜少女,父亲早亡,母亲又在年前病故,她在服丧期间被叔叔嫁(卖)给了村中一个又老又丑且穷的男人韦大。当然,当事人会说将阿云嫁给这个老男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阿云的叔叔在图什么?
  不是图彩礼多,还能是什么?
  难道是人品好?
  悲愤欲绝的阿云不甘心人生被左右命运,决定反抗,想要杀了那个男人。刺杀很不顺利,不仅没有成功,反而被人发现,被官府抓捕。案件以谋杀亲夫定罪,按律当斩。上报到知州许遵这里,许遵却认为不妥当,阿云在服丧期间,如何能嫁人?
  死刑被驳斥,改为伤人。
  案件一直上报到刑部,审刑院,大理寺,都做出了绞刑的判罚。等于阿云死定了。
  可案件在之后有了转机,许遵升官了,他回到京城担任大理寺卿,然后案件继续被驳回,大理寺这时候是许遵当权,当然不会打自己脸,同意刑部的判罚。于是审判结果被推翻,一直到了皇帝面前。皇帝也不好判断,让身边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去询问和提出最终意见。两个人也提出了截然相反的判罚意见。
  王安石认为要宽宥,阿云有自首情节,且母丧期间,嫁娶不合理,不该判罪。司马光认为,阿云有杀人的决心,并且按照刑律,杀人且伤人躯体不在宽宥之内,按律法要杀。宰相陈升之、韩绛、吕公弼下场支持王安石;枢密使文彦博、御史中丞滕甫,还有刑部支持司马光。然后大臣们围绕着这个案子吵了一年多……
  加上前期审判和推翻,继续审判和推翻,这个案子总共经历了五六年时间。活活把一个少女,拖到了人妻的年纪。
  神宗皇帝当时已经准备变法,不能让此案继续拖延下去,扰乱变法。于是,他站出来最终做出了决定,阿云改判,不以谋杀亲夫罪定。并且认定,以后这类案子,有自首情节的,可以降两罪判罚。大宋只要不是死刑,其他罪处罚都不严重,很快阿云就回去了。
  似乎这件事已经结束了,但是十六年后,司马光被任命为宰相,他上台第一件事,就将已经嫁人的阿云抓来,彻底推翻神宗皇帝的裁决,用一个女人的死,维护了他的面子。
  案情说完了,蔡卞对皇帝愤怒道:“司马光执掌中书门下一年,累犯投敌,谤君,乱政之罪,其罪不亚于谋反造乱,还请陛下定夺!”
  赵煦沉默了良久,这个罪他不太好定。但是胸口的怒火却依然烧了起来,毕竟他爹神宗皇帝被司马光挑衅了皇权,此罪不可赦。
  在朝堂上,苏辙刚想要开口,却被刘安世拦了下来。刘安世出班站定之后,指着蔡卞怒道:“改政是宣仁太后母改子政,和司马公有什么关系?”
  说到母改子政,赵煦的火气更是加大了不少。别人不清楚,他能不明白吗?这就是司马光给他祖母出的馊主意。轻飘飘的一句话,却将神宗皇帝十几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这就和骂了皇帝的爹似的,不可饶恕。
  新仇旧恨加在一起,赵煦也不忍耐了,当即一拍龙胆,沉声道:“司马光窃相位,私心作祟,其罪难逃。还有意见吗?”
  赵煦的目光落在了苏辙身上,这时候苏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刘安世就是决心牺牲自己,保全其他的元祐大臣。这里面包括他和吕大防。
  毕竟,苏辙和吕大防牵扯的事件不多。
  完全有机会保下来,但是刘安世就难了。他是司马光的弟子,根本就难以推脱。
  有道是临死拉个垫背的,想要拉蔡卞不可能,章惇更是没有机会,曾布也滑不溜秋不好下手。刘安世的目光落在了邢恕身上。
  这家伙看他就不顺眼,当即选定了邢恕。
  刘安世当即告密道:“启奏陛下,当初不少建议都是程颢为家师建议的,臣不敢藏私。比如避战,就是如此。”
  “程颢?”
  “没错,就是程颢。不过臣以为程颢乃道德学究,做不出这等下三滥的事来。”刘安世明知道司马光的名声不能保,干脆就将所有的责任推到才能上了。司马光的才能做翰林学士当然没问题,可是做宰相,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了:“陛下,您也知道家师不善施政,基本上下面的人说什么,他都觉得有道理。程颢建议很快就被家师采纳,才有了诸多错处。”
  “臣以为,应该另有其人在其后推波助澜。这个人必然是程颢身边之人。”
  皇帝赵煦这才记起来,好像朝堂上议论的议题是针对二程理学煽动民意,朝堂需要出雷霆手段打压理学。怎么突然间就一竿子捅到了司马光的坟头?
  对司马光,皇帝也很无奈。这家伙已经死了,刨坟肯定不合适。贬谪一个死人,不痛不痒,又没有什么大用。关键是不解恨呐,根本就看不到司马光倒霉,如何让仇人心中释然?
  这家伙已经死了,除非真的像当初蔡卞、章惇建议的那样,刨了司马光的坟头,要不然贬谪而已,更本就奈何不了司马光。
  尤其是司马光没有纳妾,他和发妻张氏的两个儿子早夭之后,就过继了兄长司马旦的儿子司马康做养子。
  可惜,司马康身体不好,早就死了好几年了。
  似乎针对司马光的报复,只能刨坟一条道了。堂堂皇帝,怎么能做出如此不堪的事来?
  即便朝臣有这样的建议,也不该支持。
  程颢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要惩办人,却没有案犯的难题。程颢虽已经死了,毕竟他有个弟弟程颐,如今可是天下闻名的伊川先生。当然,还有一个人非常惊恐,这个人就是邢恕。刘安世身为御史中丞,办案经验丰富。怎么可能给邢恕脱罪的机会,干脆就来了个死无对证。事实上,当初程颐都要比程颢和司马光的关系更近,即便是进谗言,也该是程颐,而不是程颢。
  当时的邢恕并没有被贬谪。还在京城做官。他官职不大,算不上是变法派的大人物,最多只能是帮着摇旗呐喊之人。
  而邢恕在元祐初年,还投靠了高氏兄弟,这俩人是宣仁太后的侄子,也是太后当政之后,能够倾听朝臣的耳目。
  当时邢恕就天天帮着俩人出主意,甚至奏章都是他代写。
  为了两个草包外戚,邢恕当时可是操碎了心。
  可惜,后来他的用心良苦不但没有被高太皇太后欣赏,还被当成了小人,给贬谪出京了。
  这段过往,他从没有对外人说。但架不住高氏兄弟最没个把门的说了出去。
  皇帝赵煦之前是很欣赏邢恕的,毕竟,他身边的大臣能像邢恕这么会来事的真不多见。说话好听,办事体贴。要是宦官,就更好了……
  可这份欣赏,当刘安世说到:“高氏兄弟当年为了取悦宣仁太后,故意诽谤朱太后,以太妃之封赐为陛下生母,此举才是羞辱了陛下啊!”
  朱氏可是皇帝生母,赵煦登基之后,竟然被赐封为太妃。欺负的是寡妇,可巴掌打在儿子赵煦的脸上。
  邢恕跳出来指着刘安世怒道:“刘安世,你别信口胡说,邢某坐的端,行得正,什么时候做出如此献媚之举?”
  这话就连边上的杨畏都听不下去了,蹙眉直摇头。心说:你要是行得正,坐的端,这天下估计就没正经人了。
  刘安世当然不会如此放过邢恕,拉拉扯扯地扭住邢恕道:“既然刑尚书说自己正派,不如让满朝文武说说看,你正派在哪里了?”
  “林尚书,你看……”
  林希扭头不说话,这个证人不好当。
  “杨学士……”
  杨畏拱手含笑道:“邢大人,你我仅是同殿为臣,就不要为难本官了。”
  “王尚书……”
  邢恕绝望了,发现自己的人员好像真的很差。最后落在了曾布的身上。曾布多奸诈的人,怎么可能替邢恕出这个头?
  而且,程颢又是邢恕的老师,这家伙身上一摊烂事,让他想帮都没下手的机会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8/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